胡江[1]2004年在《构筑物中的构件搭接与节点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本篇论文的研究内容是建筑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和延伸。针对目前构筑物设计中普遍存在不重视结构设计的现象,本文以翔实的资料从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及设计观念出发,阐明了构筑物构件搭接与节点设计的重要性,分析了构件搭接与节点设计的方法,并对构件搭接与节点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希望以此引起设计师对构筑物设计中结构知识的关注,从而建立构件搭接与节点设计的新观念。本文的研究表明结构具有内在的逻辑,对结构知识的深入了解是一个优秀的构筑物设计的必要前提。论文对于设计师如何正确理解结构之美,并在构筑物的构件搭接与节点设计中巧妙利用结构知识,自觉探寻结构的积极意义,从而提升构筑物设计的结构表现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郁聪[2]2012年在《钢—木结构景观构筑物细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细部设计在风景园林实践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目前在园林中广泛应用的钢-木结构的景观构筑物来说,细部设计与构筑物的材料、结构、构造有直接关系,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构筑物的形态、使用功能和美学特质。本文对钢.木结构景观构筑物的细部设计研究在归纳总结各个结构部位交接形式等技术层面问题的基础之上,阐述了这类景观构筑物立足于材料特质、结构表现力和建造逻辑的设计原则,提出将这种遵循事物内在逻辑的设计原则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下指导风景园林实践,提倡将设计研究着眼于解决“如何建造”的基本问题。
蒋振宇[3]2017年在《现代木结构建筑中钢木节点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木结构建筑设计法规及木结构相关政策的发布实施,木结构建筑在中国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多年来建筑市场的缺失使得现代木结构建筑在发展中遇到节点设计粗糙,节点艺术表达不到位等问题,完善节点设计成为与结构设计、空间设计一起全面体现木结构建筑之美的重要一环。本文首先对研究对象钢木节点做出定义,并阐述其基本特征。其次归纳现代木结构结构类型与传统木结构连接节点发展演变,分析现代钢木节点的表现特征。接着基于钢木节点的构成要素——材料与技术,并对现代木结构建筑中的钢木节点类型进行分类。然后归纳节点设计常见的五种手法,最后从结构逻辑、建造逻辑、机械化逻辑、文化、空间效果这五个方面研究钢木节点在建筑中的表达。
邢大鹏[4]2005年在《现代木建筑技术及建筑表现》文中研究指明木建筑能够降低综合能量使用,降低自然资源消耗,最终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在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方面,木建筑的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木材的新技术的发展,使建筑师发掘木材这种古老又新颖的材料的美学表现潜力成为一种潮流,创造性地使用木材的建筑也不断涌现。新的森林管理模式在保证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林木蓄有量稳步提高,经过认证的木材产品供应充足。中国国家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已经获得通过,于2004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标志着中国开始走出现代木建筑的禁区。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涉及的诸方面内容。第二章简单回顾了东西方木建筑的传统的技术演进。第叁章,在第二章木建筑演进的基础上论述现代技术进步给木建筑带来的巨大创新。第四章通过对木材搭接方式的研究展示了木建筑结构形式的特殊性及在现代木建筑中的应用。然后重点研究了木结构的节点设计。第五章分析了木建筑在当代的一些多元化发展趋向。第六章以西方木建筑的工业化为基础介绍了现代木建筑在大量性建筑中的广泛应用及木建筑设计的技术措施。正文共47000余字,图表353幅。
卫立群[5]2011年在《木材在杭州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社会,推进建筑节能,发展生态低碳经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建材的选用上,也越来越注重节能与环保、使用可再生的生态材料。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追求。在喧嚣都市、钢筋水泥丛林中生活的人们,也越来越渴望自然,朴实、生态、健康的园林景观的出现。木材是大自然的产物,是一种天然的材料,也是人类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在人类的建设历史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木材也是一种节能环保的可再生资源,具有很多其他材料所不具有的优点,例如重量较轻、优良的力学性能、触感温和、吸音隔声、生态自然等,设计师们对于木材在景观中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视。本文以杭州地区为例,对木材在景观中的应用技术和形式进行论述。首先,文章从材料的性质入手,分析了材料的物理、力学特性,以及木材作为建材的优势等。从设计的角度阐述了木材在景观中运用的技术、设计原则、美学特性等,探索功能与艺术的统一。然后以杭州地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总结、分析、归纳了木材在景观中的应用形式,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得出设计使用木材时应遵循的规律、较优的连接方式与细部处理。为木材在景观中的应用设计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周永辉[6]2011年在《现代木构建筑形式的建构解析》文中研究指明木构建筑是世界建筑体系中不朽的艺术。即使是在石构建筑发达的西方,木结构在居住建筑上一直有着广泛的应用。木材作为永恒的建筑材料,由于在结构上和美学上优越的性能,至今仍是建筑师们所钟爱的建筑材料。现代木构建筑在新的技术手段和设计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许多不同以往的表现形式。本文正是从建筑形式的生成角度展开对木构建筑的研究,探讨材料与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针对木材这种特定属性的建筑形式进行思考。在回顾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形式构成规律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材料、构造、结构叁方面的建构研究来解析现代木构建筑当中的形式要素——点(木节点)、线(木构件)、面(木质界面)、体(木结构)。并通过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现代木构建筑作品进行分类型的案例研究。力求总结和归纳现代木构建筑表现力的规律和方法。
詹瑒[7]2016年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格构柱基本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格构式钢结构凭借其较高的结构效率(较低的重量-强度比)、制作简单以及施工方便快捷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结构使用年限的增加,格构式钢结构中钢材的腐蚀问题不断凸显出来,对格构式钢结构后期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Reinforced Polymer,简称FRP)型材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性好、可设计性强、施工便捷等一系列优点,近二十余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新建结构以及结构的加固与补强中。FRP型材是一种可用于制作格构式结构的理想用材,但目前鲜有关于FRP型材应用于格构式结构中的报道。FRP结构发展缓慢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原因所导致:(1)FRP型材是各向异性材料且其剪切强度较低,使得在格构式结构中使用FRP型材时,其节点较难处理。常会形成“强构件,弱节点”,与设计中所强调的“强节点、弱构件”相悖。如此便不能发挥FRP型材的轻质高强的优势;(2)目前FRP型材用于新建结构的设计方法以及性能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因此,目前亟需开发出性能优异的FRP节点并建立FRP结构的设计方法,保证FRP结构的安全可靠并促进其快速发展。本文首先从材料层次入手,通过材料性能试验对叁种类型的FRP型材(玻璃纤维/不饱和树脂、玻璃纤维/乙烯基树脂和玄武岩纤维/乙烯基树脂)的基本力学性能(拉伸性能、压缩性能、弯曲性能和剪切性能)以及破坏模式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根据试验结果选择了BFRP(玄武岩纤维/乙烯基树脂)型材作为制作全FRP格构柱的主要结构用材。在节点的研究中,提出了八种新型全FRP节点,并通过节点试验对这几种新型FRP节点的基本力学性能做了初步分析。随后,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全FRP格构柱弦杆与腹杆的单面搭接节点以及采用FRP杆件修复钢格构柱的钢-FRP节点进行了细致的试验研究,并对于全FRP格构柱中弦杆与腹杆的节点以及FRP杆件修复钢格构柱中的钢-FRP节点给出了相关使用建议。在构件层次,基于国内外大量相关试验数据,对目前用于FRP轴心受压杆件整体屈曲、局部屈曲以及整体屈曲与局部屈曲相互作用失效时临界力的计算公式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考察了相关计算公式的精度,并给出了相关公式的使用建议。最后,通过对大量试验数据的分析,给出了FRP轴心受压构件整体屈曲失效时基于考虑剪切变形的欧拉公式的修正公式。同时也给出了FRP轴压构件的柱子曲线和考虑初始缺陷包含稳定系数的适合于工程设计人员使用的计算公式。在对FRP型材修复格构式钢结构的研究中,通过分别采用FRP型材和角钢对足尺四肢角钢格构柱进行修复的对比试验,研究了FRP杆件修复格构柱的效果,以及螺栓节点滑移对结构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数值模拟对格构式结构的节点滑移模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用于有节点滑移效应的格构式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在对全FRP格构柱的研究中,通过轴心受压FRP格构柱试验,考察了FRP格构柱的极限承载力、荷载-位移关系、以及相关位置的荷载-应变曲线的变化,并将试验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以及相同结构形式的钢格构柱的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FRP格构柱优势与不足。在FRP格构柱轴压试验的基础上,对轴压比为0.2的FRP格构柱进行了试验研究,考察了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结构性能并与相同结构形式的钢格构柱进行了对比。随后,通过对全FRP格构柱的低周水平反复荷载试验,重点考察了全FRP格构柱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应变分布、强度及刚度退化、耗能能力以及格构柱残余侧移率等,全面研究了FRP格构柱的抗震性能。在设计方法方面,在目前对钢格构柱的研究基础上,全面比较不同学者提出的针对钢格构柱设计的相关显示方程以及不同规范针对钢格构柱设计的不同计算式,并将这些方程与计算式用于全FRP格构柱的设计计算中,并将结果与全FRP格构柱试验的数据以及相关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对全FRP格构柱的设计给出初步的建议。
贺欢[8]2013年在《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物建筑保护是一个持续、系统的工作过程。需要理论方法的指导,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是不断提高保护修复理论方法的基础;通过实践的总结也是完善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首先,文物建筑保护修复设计方案的制定,需要确定正确的修复原则、修复措施以及具体的修复技术。文中介绍了真实性、可识别性、可逆性、最小干预等基本的保护修复原则,这是指导文物建筑保护修复的研究和设计工作的基础。通过阐述和分析各个原则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明确修复原则的指导作用。文物建筑的修复措施,是对修复原则的进一步反映,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措施包括: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整修、重点修复、原址重建和环境整治等;需要结合对文物建筑的研究工作,选择正确合理的修复措施,并体现在修复设计中。展示与利用已经成为文物建筑保护修复设计和整个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物建筑完整的展示和有效的利用,能够体现文物建筑具有的价值、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反映了保护修复的持续性和系统性。本文阐释了展示与利用的不同概念及内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文物建筑保护修复的原则与策略是整个保护工作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除了对文物建筑的现状破损情况进行修复,还需要对文物建筑的后期维护进行考虑,达到对文物建筑完整的保护。其次,作为文物建筑保护修复设计中最突出的特点,对文物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是对保护修复原则的体现,调查研究工作的成果也将对采取的保护修复措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通过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达到对文物建筑充分的认识,才能实现对文物建筑正确的保护修复。而工作方法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对文物建筑的研究方法包括建筑考古学和建筑历史学的方法,通过对文物建筑本体及其相关的环境因素,还有文献资料、访谈记录等进行研究,考古学方法和历史学方法之间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因此,本文除了对考古学方法和历史学方法分别进行研究以外,还阐述了两者共同对文物建筑进行研究的内容。对文物建筑现状进行调查也是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文物建筑保存的完好程度、破损状况和原因充分了解和认识的过程,是进一步采取具体保护修复措施和技术手段的保证。在此基础上,对文物建筑具有的价值进行评估,明确价值的组成,文中对文物建筑价值的概念,中西方对于文物建筑价值的不同认识,价值评估体系以及定性和定量的价值评估方法都做了说明。价值评估是文物建筑保护修复工作的关键步骤,对文物建筑的保护就是对其所具有的价值进行保护。所以要对价值进行正确的判断和确定。研究工作是整个保护修复设计的重点,保护修复的原则、措施、策略和技术手段都将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反映,也将最终体现在保护修复的成果中。再次,对文物建筑保护修复中技术措施进行阐述。表明保护修复是具有实际可操作意义的。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只有最终真正落实到具体的修复技术手段上才能实现。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设计也不是以文本的结束作为终止,而是需要在实际的工程进行中,对设计进行验证、调整和修改,这其中就包括对于修复技术措施手段的修改,以达到与实际情况的吻合,对文物建筑进行更好的保护修复。反映了保护修复设计对于修复工程的过程参与作用,这也是文物建筑保护修复设计不同于现代建筑设计的一个方面。最后,对文物建筑保护修复设计的成果,即保护修复设计文本的内容和深度进行规定和要求。国内目前对文物建筑的修复设计还没有相应的国家规范,本文根据国外相应的文件、以及国内相关的规范对修复设计的文本内容进行阐述。文物建筑保护修复设计包括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方案设计阶段的文本内容应该包括:现状踏勘文件、方案设计文件以及其他的技术文件等;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内容则应包括:设计说明文件、施工图图纸、施工图预算等。设计文本是指导实际保护修复工程的依据。因此必须规范地进行表达,是对文物建筑保护修复可实施性的反映。对文物建筑保护修复设计的方法进行研究,就是希望能够明确保护修复设计自身的特点,更好地保护文物建筑这一独特的建筑类型。阐述文物建筑保护修复设计的工作重点,规范设计的过程和内容。
张琦[9]2016年在《现代木结构建筑中传统文化延续和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二战之后,技术发展、环保理念、传统文化的回归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木结构建筑处于复兴的时期。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建筑学语汇。木材料作为一种传统材料以及有着悠久历史的木结构,内在地诉求着现代木结构建筑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本文通过对木结构的发展历史的梳理,试图发掘现代木结构建筑与传统文化关联性的表象背后的历史必然性,并结合现代木结构中传统文化延续方式的发展,归纳出传统文化在现代木结构建筑中表达的影响因素以及原则。在此基础上,从木质材料的文化意涵、传统形式和符号的转译、结构形式的提取与表现、传统空间的意向表达、传统建构方式的回归以及传统哲学精神的诠释这六个层面分析现代木结构建筑中传统文化延续和表达的具体手法。
朱宁[10]2013年在《“造屋”与“造物”: 制造业视野下的建造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工业制造业大量渗透国内建筑业的今天,建筑师传统的知识体系与实践经验已经不足以覆盖建造的全过程,传统的建筑学缺乏与制造业知识体系的衔接,缺乏与其他工程学科的协同能力;另一方面,国内制造业面临结构调整和市场萎缩的双重压力,工程学科的专门人才也缺乏对建造过程的宏观理解。本文以制造业的视角看待建筑的建造过程,探讨建筑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最终落脚点在二者的协同发展。其历史过程的时空广度不局限于“建筑业”或“制造业”的范畴,笔者将其抽象为两个“过程”的概念:“造屋”与“造物”。本文对建造过程的研究分为因素、系统与案例叁部分,从叁个层次阐释建造过程的哲学本质以及“造屋”与“造物”的协同关系,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建造过程的内涵是什么,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建造过程的系统如何架构,并实现相应的功能,为建筑的目标服务?建造过程如何借鉴历史和国外案例,整合并带动下游制造业产业链,在中国当前国情下提升建筑的品质?围绕这些基本问题,本文通过批判的形而上学、系统论与技术史论的研究方法进行论述。上篇应用批判的形而上学方法,论述输入、输出、控制、机制等因素的历史演变,以及这些因素与“造屋”与“造物”的主体——人的基本需求、劳动过程的附加价值、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关系。中篇根据系统理论建立建造过程的系统架构,通过类比人对物的实体改造手段、人与人的信息交流方式建立两个概念:实体系统与信息系统。下篇利用技术史论方法,从“造屋”与“造物”协同关系的角度,重溯建筑历史中一些关键案例的技术过程,重新给予历史内容以合理的分析评价;并且将这些分析方法尝试应用于中国当前的国情,以期为现实中的建筑业、建筑师和建筑学提供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叁个层次:首先,基于系统理论,本文建立了建造过程中的实体系统与信息系统框架的理论内核,提出系统建构是人超越于机器的协同能力。其次,通过对建造过程中人的劳动进行价值批判,本文说明建造过程的本质是人工对自然材料附加价值的提升,提出知识建构是人在建造过程中的核心价值。本文提出建筑技术科学在建筑学本身以及与其他工程学科对接中的“桥梁作用”,最终落脚点在于建筑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对建筑学科当前所面临的工程品质问题现状具有针对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构筑物中的构件搭接与节点设计[D]. 胡江. 北京林业大学. 2004
[2]. 钢—木结构景观构筑物细部设计研究[D]. 郁聪. 北京林业大学. 2012
[3]. 现代木结构建筑中钢木节点的设计研究[D]. 蒋振宇. 东南大学. 2017
[4]. 现代木建筑技术及建筑表现[D]. 邢大鹏. 东南大学. 2005
[5]. 木材在杭州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研究[D]. 卫立群. 浙江农林大学. 2011
[6]. 现代木构建筑形式的建构解析[D]. 周永辉. 西南交通大学. 2011
[7].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格构柱基本性能研究[D]. 詹瑒. 东南大学. 2016
[8]. 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与技术研究[D]. 贺欢. 重庆大学. 2013
[9]. 现代木结构建筑中传统文化延续和表达的研究[D]. 张琦. 东南大学. 2016
[10]. “造屋”与“造物”: 制造业视野下的建造过程研究[D]. 朱宁. 清华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