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刺激因子论文_杨成轩,贾良,孙艳霞,秦琛,原翔

导读:本文包含了共刺激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胞,程序性,分子,细胞因子,因子,树突,蛋白。

共刺激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杨成轩,贾良,孙艳霞,秦琛,原翔[1](2019)在《共刺激因子B7同源体4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共刺激因子B7同源体4 (B7H4)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100例肺腺癌患者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组织(距肿瘤组织边缘> 5 cm)石蜡包埋标本为观察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B7H4蛋白表达,分析B7H4蛋白表达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COX回归分析各因素对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分析B7H4蛋白表达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肺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均可见细胞膜及细胞质出现棕黄色颗粒,B7H4蛋白呈阳性表达。肺腺癌组织中B7H4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总评分及高、中、低分化癌组织B7H4表达免疫组织化学评分均显着高于癌旁组织(P <0. 05);随着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B7H4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评分逐渐升高(P <0. 05)。B7H4蛋白表达与肺腺癌患者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5 a生存情况有关(P <0. 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及饮酒无关(P> 0. 05)。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B7H4蛋白表达是影响肺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B7H4蛋白表达阳性和B7H4蛋白表达阴性患者5 a生存率分别为2. 17%和27. 78%,B7H4蛋白表达阳性患者5 a生存率低于B7H4蛋白表达阴性患者(χ2=31. 020,P <0. 05)。结论 B7H4蛋白高表达可能促进了肺腺癌的发生、发展,抑制B7H4蛋白表达可能是肺腺癌靶向治疗的潜在靶点之一。(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冯晓波[2](2019)在《负性共刺激因子PD-1、PD-L1和CMTM6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疾病,易发生侵袭、转移,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造成极大的危害。目前,尽管临床上OSCC有多种治疗方法,但晚期肿瘤患者的疗效仍不理想,近年来研究报道,免疫治疗为恶性肿瘤的患者带来希望,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其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这一对负性共刺激分子是影响T细胞功能的重要免疫调节因子,在肿瘤的免疫逃逸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临床上针对免疫检验点PD-1/PD-L1单克隆抗体的治疗在多种肿瘤治疗中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对于某些晚期肿瘤来讲因其负荷较大,患者机体内微环境改变及免疫耐受的产生,单一的免疫治疗并不敏感,因此有必要采用联合免疫治疗的方法来提高疗效。最新研究报道,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6(CMTM6)与PD-L1共同定位于质膜和循环核内体上,作为PD-L1的调控分子,可增强PD-L1的表达,提高肿瘤抑制免疫应答的能力。CMTM6有效地调控PD-L1的表达,控制CMTM6能显着减轻肿瘤特异性T细胞活性的抑制,因此CMTM6有望成为肿瘤联合免疫治疗的新靶点。目前,关于PD-1/PD-L1和CMTM6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以及CMTM6与PD-1/PD-L1信号通路的国内外文献鲜见报道。本文旨在研究PD-1、PD-L1、CMTM6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生物学意义,为OSCC的免疫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目的本文通过研究PD-1、PD-L1和CMTM6在OSCC组织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与OS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PD-1、PD-L1和CMTM6叁者之间的相关性,以期探索OSCC的致病机制,为OSCC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实验选取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存档的满足实验条件的石蜡包埋组织(FFPE)66例(OSCC组织44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22例),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D-1、PD-L1、CMTM6在OSCC组织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mRNA和蛋白的表达。mRNA表达采用2~(-△△Ct)方法计算其相对表达量,蛋白表达采用半定量评判标准。实验结果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D-1 mRNA在OSCC组织中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008601±0.0000020、0.0000199±0.0000000;PD-L1 mRNA在OSCC组织中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099626±0.0003928、0.0008427±0.0000024;CMTM6 mRNA在OSCC组织中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180891±0.00100000、0.0063536±0.00021324;叁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P=0.035,P=0.033<0.05)。2.PD-1蛋白表达于淋巴细胞的胞浆和胞膜上,PD-L1、CMTM6蛋白均表达于肿瘤细胞的胞浆及细胞膜上。PD-1、PD-L1、CMTM6蛋白在OS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55%、23%,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分别为23%、2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02,P=0.010<0.05)。3.OSCC组织中PD-1、PD-L1、CMTM6蛋白表达阳性率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分析:PD-L1蛋白在患者TNM分期为I~II期和III~IV期的OSCC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53.57%和87.5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5);PD-L1蛋白在患者淋巴结有转移和无转移的OSCC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87.50%和53.57%,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5)。PD-1和CMTM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性别、年龄、烟酒习惯、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均无相关性(P>0.05)。4.OSCC组织中CMTM6和PD-1/PD-L1之间相关性分析,Spearman检验结果示:CMTM6与PD-L1在蛋白和mRNA水平表达上均呈正相关(r_s=0.510,P=0.000<0.05;r_s=0.474,P=0.003<0.05)。CMTM6与PD-1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5.OSCC组织中PD-1、PD-L1、CMTM6 mRNA与蛋白表达相关性分析,Spearman检验结果示:PD-1 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PD-L1 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CMTM6 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均呈正相关(r_s=0.756,P=0.030<0.05;r_s=0.841,P=0.000<0.05;r_s=00629,P=0.028<0.05)。结论1.负性共刺激因子PD-1、PD-L1和CMTM6均参与OSCC的免疫逃逸机制,与OS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PD-L1的表达水平与OSCC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3.OSCC微环境中CMTM6可能与PD-1/PD-L1信号通路的调控具有协同作用,CMTM6可能通过激活或加强PD-1/PD-L1信号通路,发挥免疫抑制的作用。4.CMTM6可成为OSCC的免疫治疗新靶点,与PD-1/PD-L1联合免疫治疗有望提高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许宁,张敏,王莹,滕毅山,张成[3](2019)在《共刺激因子B7-H1和B7-H3蛋白表达与胆囊癌病例特征相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保存的胆囊癌标本55例,同选取癌旁正常组织(距癌边缘>5 cm)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7-H1和B7-H3蛋白表达,分析B7-H1和B7-H3表达与胆囊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探讨共刺激因子B7-H1和B7-H3蛋白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胆囊癌组织B7-H1和B7-H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36%和63.6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B7-H1蛋白表达与胆囊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侵袭深度有关(p<0.05);B7-H3蛋白表达与胆囊癌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侵袭深度有关(p<0.05);胆囊癌组织中B7-H1与B7-H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s=0.516, p<0.05);B7-H1和B7-H3表达双阳性者和B7-H1或B7-H3单一表达阳性者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20个月和21个月,明显低于B7-H1和B7-H3表达双阴性者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论认为:B7-H1和B7-H3蛋白表达与胆囊癌病理特征有关系,两者间有一定相关性,且与患者预后有关。(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03期)

胡玉平,周海云,黄巧玲,姚轶敏[4](2019)在《丹皮酚对FSL-1与IL-4共刺激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牡丹皮提取物丹皮酚对TLR2配体FSL-1刺激诱导慢性前炎因子释放的分子机制,为天然药物治疗慢性皮炎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s)分成5组,对照组、FSL-1刺激组、丹皮酚低、中、高剂量干预组(25、50、100μg/m L),所有组均给予10 ng/m L rm IL-4环境培养,ELISA法检测树突状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0、IL-12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表面MHC-II、CD40和CD86分子表达的水平。结果:各组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水平:刺激组与对照组相比,树突状细胞表面MHCII、CD40和CD86表达量明显增加(P <0. 05)。丹皮酚干预组与刺激组相比,DCs表面MHC-II、CD40和CD86表达量均降低,且高、中剂量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5)。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刺激组与对照组相比,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明显降低(P <0. 05),而前炎细胞因子IL-12的水平明显升高(P <0. 05);丹皮酚干预组与FSL-1刺激组相比,各个干预组的IL-10的分泌水平显着上升(P <0. 05),丹皮酚干预组中IL-12的分泌水平均有下降,但仅高、中剂量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TLR2配体FSL-1可以和IL-4共刺激DCs,促进DCs活化并成熟,促进前炎性因子IL-12释放,抑制IL-10等抗炎细胞因子分泌,诱导CD4+T细胞向Th1分化,导致了Th1极化状态,诱导慢性皮肤炎症;而天然药物丹皮酚可抑制TLR2配体介导TLR2通路活化DCs这一过程,具有抑制皮肤慢性炎症的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期刊2019年01期)

马婷婷,谭彩梅,许海光,唐艳萍,张慧[5](2018)在《弹性蛋白肽对髓样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及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弹性蛋白肽(EP)对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及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诱导小鼠骨髓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增殖分化为未成熟mDCs,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EP组,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刺激,EP组加入终浓度为1mg/L EP。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qPCR技术检测mDCs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介素(IL)-6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浓度。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EP组CD80和CD8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05±2.49)%、(50.05±3.90)%,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的(22.38±5.21)%、(19.33±5.80)%(P<0.05)。EP组CD80和CD86mRNA相对表达量及细胞上清液中IL-6和TGF-β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EP可促进小鼠mDCs的活化及相关促炎因子的释放。(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杨超[6](2018)在《负性共刺激因子PD-1、PD-L1和TIM-3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在口腔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探究清楚。许多研究证实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在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功能障碍在肿瘤免疫逃逸中起到重要作用,免疫检查点分子的异常表达导致的T细胞功能障碍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配体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ligand-1,PD-L1)和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分子-3(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 3,Tim-3)是影响T细胞功能的重要免疫调节因子。在肿瘤微环境中,PD-1与其配体PD-L1结合,通过SHP2/PI3K/Akt通路、SKP2/P15/P27通路、Zap70/PKC/NF-κB通路等几种途径,使得T细胞的活性及功能受到抑制,抑制T细胞的增殖,并加速T细胞的凋亡,使T细胞无能;TIM-3与其配体半乳凝素-9等蛋白结合,通过激活STAT3通路、PI3K/Akt/mTOR通路,抑制Akt/NF-κB信号通路等方法,达到与PD-1/PD-L1协同的作用,造成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以往研究发现PD-1和TIM-3在乳腺癌、肝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均存在表达异常,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结肠癌、肝癌等实体瘤中存在PD-1和TIM-3的共表达现象,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然而在OSCC领域PD-1、TIM-3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从PD-1、PD-L1和TIM-3出发,进一步研究其在OS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和作用机制。目的通过检测在OSCC肿瘤组织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PD-1、PD-L1和TIM-3在蛋白以及mRNA水平上的表达情况,讨论PD-1、PD-L1和TIM-3在OSCC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及其临床意义,为进一步了解OSCC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机制,以及为OSCC患者的免疫靶向治疗提供前期理论依据。方法研究标本是取自从2016年1月到2017年10月在河南肿瘤医院病理科存档的经手术切除和组织病理学诊断的蜡块。其中诊断为OSCC的42例蜡块为实验组,诊断为正常口腔黏膜的22例蜡块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石蜡组织中PD-1、PD-L1、TIM-3蛋白和mRNA的表达,并分析目标蛋白与OS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实验所得各组数据均使用SPSS 21.0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性资料的组间差异性比较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t检验进行定量资料的组间比较,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进行目标蛋白或mRNA的相关性分析。取检验水准α=0.05,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D-1、PD-L1、TIM-3蛋白的表达情况在实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PD-1蛋白在OSCC组和正常口腔黏膜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9%和22.7%,PD-L1蛋白在OSCC组和正常口腔黏膜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和4.5%,TIM-3蛋白在OSCC组和正常口腔黏膜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3%和18.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PD-1、PD-L1、TIM-3 mRNA的表达情况在实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PD-1 mRNA在OSCC组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57±0.253和0.002±0.000,PD-L1 mRNA在OSCC组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6.736±263.384和0.404±1.057,TIM-3 mRNA在OSCC组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041±2597.003和0.067±0.014,差异均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3.PD-1和PD-L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相关。PD-1蛋白在TNM分期为Ⅰ+Ⅱ期和Ⅲ+Ⅳ期的阳性率分别为60.0%和94.1%,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93,P=0.014);PD-L1蛋白在肿瘤大小≤5.4cm和>5.4cm的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1%和90.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41,P=0.047)。TIM-3蛋白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PD-1和TIM-3的表达存在相关性。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OSCC组织中PD-1与TIM-3 mRNA间呈正相关关系(r_s=0.941,P=0.005<0.05)。PD-1与PD-L1蛋白、PD-1与Tim-3蛋白、PD-L1与TIM-3蛋白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PD-1与PD-L1 mRNA、PD-L1与TIM-3 mRNA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在OSCC肿瘤组织中负性共刺激因子PD-1、PD-L1和TIM-3的表达水平均比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高,提示在OSCC病损局部T细胞功能处于抑制状态,OSCC微环境呈现免疫抑制的状态。2.PD-1的表达水平与OSCC患者的TNM分期相关,PD-L1的表达水平与OSCC患者的肿瘤大小相关,而Tim-3的表达水平与OSCC患者临床病例参数均无明显相关,提示PD-1/PD-L1的表达水平同患者临床OSCC的病情轻重及预后有关。3.在OSCC组织中,PD-1和TIM-3 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提示PD-1、TIM-3在OSCC组织中的呈现协同作用,PD-1和TIM-3可能存在共表达。4.PD-1、PD-L1和TIM-3可能为OSCC的生物学标记物,是OSCC的免疫治疗靶点。(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5-01)

费新,华亚军,潘伟,陈云菊[7](2018)在《盐酸氨溴索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对支原体肺炎患儿细胞因子及共刺激分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对支原体肺炎患儿细胞因子及共刺激分子的影响。方法:选取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盐酸氨溴索。比较2组患儿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及共刺激分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82.5%(P<0.05)。观察组患儿热退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2组患儿治疗前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17、IL-18和干扰素(IFN)-γ及可溶性B7同源体3(s B7-H3)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IL-4、IL-17、IL-18、IFN-γ及s B7-H3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患儿治疗后IL-4、IL-17、IL-18、IFN-γ及s B7-H3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盐酸氨溴索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疗效显着,并能有效改善患儿细胞因子和共刺激分子水平,有助于抑制炎症反应,利于患儿恢复。(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蒋文秀,王利利,叶伟,范璟,殷丹丹[8](2017)在《共刺激基因工程细胞共培养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HepG2.2.15细胞中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共刺激基因工程细胞共培养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ECCE-CIK)对人肝癌细胞系Hep G2.2.15细胞中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共刺激基因工程细胞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同培养,使用IFN-γ、CD3单抗、IL-2细胞因子诱导,产生ECCE-CIK细胞;将效应细胞(ECCE-CIK)和靶细胞(Hep G2.2.15)以效∶靶1∶1、5∶1、20∶1的比例共同孵育,使用CFSE/PI染色法检测ECCE-CIK对Hep G2.2.15的杀伤作用;建立体外直接法与间接法共培养系统,收集作用后3、24、48 h的培养上清液,检测HBV DNA与HBsAg水平。结果:随着效靶比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杀伤率逐渐上升,培养上清中HBV DNA、HBsAg水平逐渐下降(P<0.05);直接系统对HBV DNA、HBsAg的抑制曲线略高于间接系统。结论:在体外直接法与间接法共培养系统中,ECCE-CIK都能降低Hep G2.2.15中HBV DNA和HBsAg水平,提示ECCE-CIK能通过细胞毒和非细胞毒方式抑制靶细胞中乙肝病毒的复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潘杰,林梦心,林炳锵,徐宗斌[9](2017)在《转录共刺激因子对结直肠癌基质金属蛋白酶及相关蛋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转录共刺激因子(TAZ)对结直肠癌基质金属蛋白酶及相关增殖蛋白的影响,分析其影响结直肠癌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合成TAZ小干扰RNA(TAZ-siRNA)转染结直肠癌细胞株HCTT116抑制TAZ表达,检测细胞活性、侵袭迁移能力、细胞凋亡,采用实量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TAZ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相关蛋白表达。结果:转染组TAZ mRNA与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空白组(t=27.116、17.600、24.051、16.168,P<0.01);HCT116细胞活性、侵袭迁移能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空白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空白组(t=12.944、17.613、20.489、12.639、18.324、20.051,P<0.0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空白组,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空白组(t=13.588、10.041、6.678、13.164、10.479、6.705,P<0.05或<0.0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空白组,bcl-2相关X蛋白(bax)、细胞色素C(Cyt C)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空白组(t=9.358、7.670、15.205、19.163、5.937、17.063,P<0.05或<0.01)。结论:抑制转录共刺激因子(TAZ)能够抑制结直肠癌肿瘤细胞增殖与转移,可能与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7年17期)

刘一诚,戴彭辰,李慧英,腾柱国,何成诗[10](2016)在《共刺激因子B7-H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共刺激椅子B7-H3在人不同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系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及蛋白印迹法检测B7-H3在5种人NSCLC细胞系中的表达量,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21例NSCLC、33例癌旁组织及36例良性病变组织中B7-H3的表达量,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B7-H3与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5个NSCLC细胞系中均见B7-H3的表达,A549及SPAC-1中表达较H466、H1299及H460中表达较低;B7-H3在NSCLC组织中高于癌旁组织及良性病变组织(P<0.001);分化程度高者平均IOD高于分化程度中、低的患者(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和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B7-H3的平均IOD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B7-H3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可能是疾病治疗或诊断的靶因子。(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6年27期)

共刺激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疾病,易发生侵袭、转移,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造成极大的危害。目前,尽管临床上OSCC有多种治疗方法,但晚期肿瘤患者的疗效仍不理想,近年来研究报道,免疫治疗为恶性肿瘤的患者带来希望,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其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这一对负性共刺激分子是影响T细胞功能的重要免疫调节因子,在肿瘤的免疫逃逸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临床上针对免疫检验点PD-1/PD-L1单克隆抗体的治疗在多种肿瘤治疗中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对于某些晚期肿瘤来讲因其负荷较大,患者机体内微环境改变及免疫耐受的产生,单一的免疫治疗并不敏感,因此有必要采用联合免疫治疗的方法来提高疗效。最新研究报道,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6(CMTM6)与PD-L1共同定位于质膜和循环核内体上,作为PD-L1的调控分子,可增强PD-L1的表达,提高肿瘤抑制免疫应答的能力。CMTM6有效地调控PD-L1的表达,控制CMTM6能显着减轻肿瘤特异性T细胞活性的抑制,因此CMTM6有望成为肿瘤联合免疫治疗的新靶点。目前,关于PD-1/PD-L1和CMTM6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以及CMTM6与PD-1/PD-L1信号通路的国内外文献鲜见报道。本文旨在研究PD-1、PD-L1、CMTM6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生物学意义,为OSCC的免疫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目的本文通过研究PD-1、PD-L1和CMTM6在OSCC组织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与OS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PD-1、PD-L1和CMTM6叁者之间的相关性,以期探索OSCC的致病机制,为OSCC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实验选取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存档的满足实验条件的石蜡包埋组织(FFPE)66例(OSCC组织44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22例),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D-1、PD-L1、CMTM6在OSCC组织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mRNA和蛋白的表达。mRNA表达采用2~(-△△Ct)方法计算其相对表达量,蛋白表达采用半定量评判标准。实验结果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D-1 mRNA在OSCC组织中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008601±0.0000020、0.0000199±0.0000000;PD-L1 mRNA在OSCC组织中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099626±0.0003928、0.0008427±0.0000024;CMTM6 mRNA在OSCC组织中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180891±0.00100000、0.0063536±0.00021324;叁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P=0.035,P=0.033<0.05)。2.PD-1蛋白表达于淋巴细胞的胞浆和胞膜上,PD-L1、CMTM6蛋白均表达于肿瘤细胞的胞浆及细胞膜上。PD-1、PD-L1、CMTM6蛋白在OS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55%、23%,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分别为23%、2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02,P=0.010<0.05)。3.OSCC组织中PD-1、PD-L1、CMTM6蛋白表达阳性率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分析:PD-L1蛋白在患者TNM分期为I~II期和III~IV期的OSCC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53.57%和87.5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5);PD-L1蛋白在患者淋巴结有转移和无转移的OSCC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87.50%和53.57%,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5)。PD-1和CMTM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性别、年龄、烟酒习惯、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均无相关性(P>0.05)。4.OSCC组织中CMTM6和PD-1/PD-L1之间相关性分析,Spearman检验结果示:CMTM6与PD-L1在蛋白和mRNA水平表达上均呈正相关(r_s=0.510,P=0.000<0.05;r_s=0.474,P=0.003<0.05)。CMTM6与PD-1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5.OSCC组织中PD-1、PD-L1、CMTM6 mRNA与蛋白表达相关性分析,Spearman检验结果示:PD-1 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PD-L1 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CMTM6 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均呈正相关(r_s=0.756,P=0.030<0.05;r_s=0.841,P=0.000<0.05;r_s=00629,P=0.028<0.05)。结论1.负性共刺激因子PD-1、PD-L1和CMTM6均参与OSCC的免疫逃逸机制,与OS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PD-L1的表达水平与OSCC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3.OSCC微环境中CMTM6可能与PD-1/PD-L1信号通路的调控具有协同作用,CMTM6可能通过激活或加强PD-1/PD-L1信号通路,发挥免疫抑制的作用。4.CMTM6可成为OSCC的免疫治疗新靶点,与PD-1/PD-L1联合免疫治疗有望提高临床疗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刺激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杨成轩,贾良,孙艳霞,秦琛,原翔.共刺激因子B7同源体4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

[2].冯晓波.负性共刺激因子PD-1、PD-L1和CMTM6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郑州大学.2019

[3].许宁,张敏,王莹,滕毅山,张成.共刺激因子B7-H1和B7-H3蛋白表达与胆囊癌病例特征相关[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4].胡玉平,周海云,黄巧玲,姚轶敏.丹皮酚对FSL-1与IL-4共刺激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9

[5].马婷婷,谭彩梅,许海光,唐艳萍,张慧.弹性蛋白肽对髓样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及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

[6].杨超.负性共刺激因子PD-1、PD-L1和TIM-3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郑州大学.2018

[7].费新,华亚军,潘伟,陈云菊.盐酸氨溴索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对支原体肺炎患儿细胞因子及共刺激分子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

[8].蒋文秀,王利利,叶伟,范璟,殷丹丹.共刺激基因工程细胞共培养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HepG2.2.15细胞中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

[9].潘杰,林梦心,林炳锵,徐宗斌.转录共刺激因子对结直肠癌基质金属蛋白酶及相关蛋白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7

[10].刘一诚,戴彭辰,李慧英,腾柱国,何成诗.共刺激因子B7-H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

论文知识图

与TSP-1作用示意图:免疫共刺激信号与共刺激分子一ZR盯Bioteeh芯片扫描结果免疫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I途径加工外源抗...在LPS和Pam3CSK4共刺激小鼠...在Pam3CSK4诱导的小鼠巨噬...

标签:;  ;  ;  ;  ;  ;  ;  

共刺激因子论文_杨成轩,贾良,孙艳霞,秦琛,原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