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除磷效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村污水,多级A,O,低温条件,脱氮除磷
除磷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李乔,欧阳彤,柏林,侯君霞,张文艺[1](2019)在《菌剂强化多级A/O工艺处理低温农村生活污水脱氮除磷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冬春季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脱氮除磷效果差、普遍超标的难题,构建生物填料型多级A/O试验装置和48 t/d的示范工程处理设备,形成生物膜/活性污泥混合净化系统,以投加反硝化聚磷菌(B8)为强化手段,考察B8菌对多级A/O系统去除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强化效果,同时跟踪监测示范工程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投加B8菌剂可以一定程度上强化低温条件下(9~13℃)多级A/O工艺的脱氮除磷效果,与未投菌装置的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出水浓度4.13、16.29、和0.67 mg/L相比,投菌装置的出水浓度分别为2.31、10.11和0.48 mg/L,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更低温度条件下(3~7℃)时,投菌、未投菌装置对氨氮、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未见明显差异,分别维持在35%、30%和43%左右。经过B8菌剂强化后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48 t/d)出水水质有所改善,氨氮平均去除率由86.4%增至92.6%,总氮平均去除率由45.9%增至57.3%,总磷平均去除率由67.8%增至76.1%,但COD_(cr)的平均去除率为72.8%,较未投菌的74.5%相差不大。氨氮出水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COD_(cr)、总氮、总磷出水达到一级B排放标准。(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赖信可,赖志鹏,张远斌,李俊贤,卢凤华[2](2019)在《回流比对一体化AAO-MBR污水处理装置脱氮除磷效果影响的中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福建某污水厂污水为对象进行中试规模的研究,探讨回流比对一体化厌氧/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AAO-MBR污水处理装置脱氮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好氧区至缺氧区回流(R1)对NH3-N的去除影响较小,过高和过低的R1均会影响TN和TP的去除,当R1=1︰1时,系统脱氮效果最佳。缺氧区至厌氧区回流(R2)对系统脱氮影响很小,较低的R2(R2=0.5︰1)更利于系统除磷。(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9期)
周青龄,周琳,桂双林[3](2019)在《MBR工艺在生活污水处理中同步脱氮除磷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一体化MBR工艺技术处理厂区生活污水,在溶解氧DO质量浓度为0.1~3.5 mg/L,MLSS为12 650mg/L的条件下,该工艺对COD、NH4-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9%、94.6%和61.60%。检测结果表明:MBR具有良好的降解COD和同步脱氮除磷的效果,这对于污水处理厂的脱氮除磷改造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能源研究与管理》期刊2019年03期)
郭丽英,何维,张煜光,刘伟[4](2019)在《一株不动杆菌聚磷菌的除磷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在污水中筛出的一株不动杆菌,通过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对菌株进行鉴定,为了保证菌株达到最佳除磷效率,探究了菌株生长各项条件:pH、初始磷浓度、碳源以及碳氮比,同时将菌株和活性污泥进行48h除磷效率对比。结果表明:通过电镜观察和异染颗粒及PHB颗粒染色结合16SrDNA序列同源性比对确定其为不动杆菌聚磷菌,RW菌除磷的最佳pH为7,初始磷浓度为8.7~14.8mg/L,碳氮比为5,碳源可选择醋酸钠和柠檬酸钠,且RW菌除磷效率好于活性污泥。(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6期)
张梦媛,张惠,汪杰,郭燕燕,旷文君[5](2019)在《酸活化赤泥堆场风化物的除磷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长久堆存的赤泥堆场风化物,采用酸活化的方式改善其除磷性能,重点考察了酸活化浓度、接触时间和投加量对材料除磷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酸活化有效提高了风化赤泥样品的除磷性能。例如,选取2. 5 mol/L盐酸活化后的样品进行除磷实验,在20℃下,样品投加量10 g/L接触时间3 h时对50 mg/L含磷溶液的除磷率可达到96. 30%。随着赤泥样品投加量的增加,磷的去除率逐渐上升并趋于平缓,最经济投加量约为10 g/L。(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9年16期)
侯亚龙[6](2019)在《旁流式SBR生物除磷工艺强化污染物去除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已有除磷工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良强化,探讨一种高效低能耗的强化生物除磷工艺,一种不同于传统生物除磷工艺的旁流式强化生物除磷工艺。研究结果显示,旁流比为20%、HRT为6h、曝4停2(h)时,脱氮除磷以及COD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分别达到93%、85%、73%、90.5%,出水C、N、P均满足一级A排放,此创新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为磷的高效去除及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山西化工》期刊2019年04期)
谷朋,孙力平,钟远,张新龙[7](2019)在《载体类型对着生藻体系除磷效果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对比研究了聚乙烯孔板、聚乙烯网片两种载体与着生藻的组合体系对天津市大沽河水中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载体上所形成的藻类生物膜能显着提高磷的去除效果,且不同组合体系差异性显着(P<0.05),除磷率与稳定性排序为着生藻-网片>着生藻-孔板>着生藻-无载体。着生藻-孔板与着生藻-无载体体系的总磷质量浓度分别为0.06、0.09 mg/L。(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9年07期)
张晓晗[8](2019)在《旁流式SBR生物除磷工艺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污废水排放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逐年递增,导致地表水水体日渐恶化。其中,污水中的磷是造成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元凶之一,因此提高污水厂除磷效果是控制地表水体污染的关键。然而,随着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原有的污水处理工艺除磷效果不佳且经济成本较大,目前亟待一种高效低能耗的强化生物除磷工艺,以满足出水磷达标排放要求。基于此,本研究以旁流式SBR生物除磷工艺(即为SBR反应器增加一个旁流式厌氧发酵罐)为研究对象,探究厌氧发酵罐污泥的水解产酸规律,优化工艺污染物去除效果,阐明反应器内除磷的微生物特性,为磷的高效去除及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撑。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经启动阶段,反应器稳定运行,SBR工艺对COD、NH4+-N、TP的去除效率达90%、68%、72%。在旁流比为20%、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为6h、曝4停2(h)时SCOD、TOC和挥发性有机酸(VFAs)最大,达280mg/L、70 mg/L和160mg/L;水解酸化效果达到最佳,有机碳源累积最多,产酸效能最好;乙酸在VFAs中占比达35%,丙酸约占10%,丁酸和戊酸分别占比约35%和20%,带支链的异丁酸和异戊酸浓度比N-丁酸和N-戊酸低;(2)利用厌氧发酵罐内产生的VFAs,SBR工艺对污染物去除得到了良好的提高。在旁流比为20%、HRT为6h、曝4停2(h)时,COD、NH4+-N、TN、TP的去除率最佳,达93%、85%、73%、90.5%,出水浓度为24mg/L、4.53 mg/L、6.35mg/L、0.4 mg/L;(3)厌氧释磷量随着旁流比、HRT和曝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其在旁流比为20%、HRT为8h、曝5停1(h)时,释磷量达到最大,分别达20mg/L、26mg/L、30mg/L,在释磷量最大时发现排出系统总磷量(125.5mg)与进入系统总磷量(127.4mg)基本相等,说明系统内总磷实现动态平衡;(4)研究活性污泥中EPS分布特征,发现其主要成分是色氨酸(C1)、类腐殖质(C2)和类蛋白(C3),旁流比为20%、HRT为6h、曝4停2(h)时C1、C2、C3的最大峰荧光强度最大,C1、C3最大峰荧光强度TB-EPS>LB-EPS>SMP,C2最大峰荧光强度TB-EPS<LB-EPS<SMP,C1、C3的最大峰荧光强度高于C2。(5)应用SEM技术观察到污泥表面微生物相呈多样化,菌种类型丰富,主要为球菌和短杆菌,并且生长着少量长杆菌和丝状菌。利用高通量测序,发现旁流式SBR工艺中聚磷微生物菌群主:要为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Alphaproteobacteria、Betaproteobacteriales、Gammaproteobacteria 以及 RHodocyclaceae 菌群,且Proteobacteria占比达52.6%,属于优势聚I磷菌群;Gammaproteobacteria所占比例达41.9%-50.2%,也属于优势菌群;RHodocyclaceae属于聚磷菌,占比达21.8%-28.6%;且曝4停2h时占比最佳,聚磷微生物菌群数量达到最多。(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黄靓,郭海燕,刘小芳,张胜男[9](2019)在《进水碳氮磷比对反硝化除磷效果及碳源转化利用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厌氧/缺氧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中,以乙酸钠为单一碳源培养反硝化聚磷菌,考察了碳氮磷比对反硝化除磷效果及碳源转化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进水有机碳源的浓度直接影响厌氧段磷的释放。进水碳氮磷质量比为20∶6∶1时,系统反硝化除磷效果最佳,去除氮磷所需的耗氧有机物最少,磷酸盐和总氮去除率分别达到98.1%和98.8%。(2)胞内聚β-羟基丁酸(PHB)的积累和消耗与COD的降解、糖原质的合成有良好的相关性。进水COD越高,厌氧段PHB的储存量越大,合成1.0mg/g的PHB约需要降解5mg/L的COD。缺氧段PHB为反硝化除磷提供能量并再合成糖原质,生成0.63mol的糖原约需要消耗1mol的PHB。(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9年06期)
张兰河,郑晶,田蕊,陈子成,郭静波[10](2019)在《Na~+和K~+共存对A~2/O工艺脱氮除磷效果及污泥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多种金属离子共存的含盐废水生物处理系统污染物的去除机制和污泥特性,考察Na~+、K~+共存对A~2/O工艺污染物去除率、污泥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合脱氮除磷效果和污泥性质的变化,探讨不同Na~+/K~+摩尔比下A~2/O工艺优势种群的演替规律,以期从微生物角度明确Na~+、K~+共存对含盐废水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Na~+/K~+摩尔比分别为2、1和0.5时,A~2/O工艺的COD去除率分别为80%、84%和86%,TN去除率分别为73%、77%和80%,K~+浓度的提高缓解了Na~+对COD和TN去除率的抑制作用;厌氧区释磷率分别为70%、73%和74%,缺氧区吸磷率分别为53%、55%和58%,好氧区吸磷率分别为70%、72%和75%。随着进水Na~+/K~+摩尔比的降低,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微生物群落差异显着,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均升高约30%,拟杆菌门和绿弯菌门相对丰度逐渐降低。陶氏菌属和固氮弧菌属作为优势菌属,其相对丰度逐渐增大,有利于氮磷污染物的去除。通过增加K~+的浓度有利于提高氮、磷去除率,增强污泥的生物絮凝性和反硝化聚磷菌的活性。(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除磷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福建某污水厂污水为对象进行中试规模的研究,探讨回流比对一体化厌氧/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AAO-MBR污水处理装置脱氮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好氧区至缺氧区回流(R1)对NH3-N的去除影响较小,过高和过低的R1均会影响TN和TP的去除,当R1=1︰1时,系统脱氮效果最佳。缺氧区至厌氧区回流(R2)对系统脱氮影响很小,较低的R2(R2=0.5︰1)更利于系统除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除磷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1].李乔,欧阳彤,柏林,侯君霞,张文艺.菌剂强化多级A/O工艺处理低温农村生活污水脱氮除磷效果[J].湖北农业科学.2019
[2].赖信可,赖志鹏,张远斌,李俊贤,卢凤华.回流比对一体化AAO-MBR污水处理装置脱氮除磷效果影响的中试研究[J].广东化工.2019
[3].周青龄,周琳,桂双林.MBR工艺在生活污水处理中同步脱氮除磷效果[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9
[4].郭丽英,何维,张煜光,刘伟.一株不动杆菌聚磷菌的除磷效果研究[J].广东化工.2019
[5].张梦媛,张惠,汪杰,郭燕燕,旷文君.酸活化赤泥堆场风化物的除磷效果研究[J].广州化工.2019
[6].侯亚龙.旁流式SBR生物除磷工艺强化污染物去除效果的研究[J].山西化工.2019
[7].谷朋,孙力平,钟远,张新龙.载体类型对着生藻体系除磷效果的影响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9
[8].张晓晗.旁流式SBR生物除磷工艺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9].黄靓,郭海燕,刘小芳,张胜男.进水碳氮磷比对反硝化除磷效果及碳源转化利用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
[10].张兰河,郑晶,田蕊,陈子成,郭静波.Na~+和K~+共存对A~2/O工艺脱氮除磷效果及污泥性质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