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索尔仁尼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索尔仁尼琴,阿姆夫罗西,阿尔谢尼,向死而生
索尔仁尼琴论文文献综述
刘淼文[1](2019)在《活于当下,向死而生——记2019年索尔仁尼琴奖得主沃达拉兹金》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度索尔仁尼琴奖颁奖典礼于4月18日在莫斯科"俄罗斯侨民之家"举行,俄罗斯当代着名作家、文艺学家、语文学博士叶甫盖尼·克尔曼诺维奇·沃达拉兹金(ЕвгенийГермановичВодолазкин)因在小说《拉夫尔》(《Лавр》)中将"俄罗斯固有的深厚的精神与心理小说传统同崇高的语文学文化结合起来",加之其"天才的艺术书写风格"而获此殊荣。沃达拉兹金长居彼得堡,此次专程抵达莫斯科领取索尔仁尼琴奖。他对彼得堡一家媒体说:"索尔仁尼(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化》期刊2019年06期)
陈石泽[2](2019)在《索尔仁尼琴《第一圈》中的“莫斯科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篇小说《第一圈》是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根据自己在劳改营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在类型学上,我们可以将《第一圈》纳入俄罗斯文学中的城市题材文学范畴,沿此路径,通过文本分析法我们可以从作品中发现作家以玛尔菲诺的“沙拉什卡”为切入点,在小说中建构叁重具有隐喻功能的政治空间,并结合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特定城市意象的展示,为我们再现了20世纪40年莫斯科这座城市的另一面貌,体现了作家对于这段特殊历史的回忆与反思,从而表达了索尔仁尼琴对俄罗斯民族未来命运的智性思考和对人性道德问题的深切忧虑。除了绪论和结语,本论文共分为叁章,叁章皆为重点论述内容。绪论部分详细介绍了有关索尔仁尼琴作品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一部分重点论述了小说《第一圈》中“颠倒的莫斯科”这一主题,借用“透视法”分析文本,描摹出作者所建构的叁重政治空间:一个是以莫斯科官方权贵、名流为代表的享有各种特权的权力世界;一个是受到严格监视的“中间地带”;另一个以是劳改犯人为代表的地下世界。结合福柯的“异托邦”理论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地下世界和权力世界进行文本分析,并对叁个空间的等级制度、代表人物所体现的价值体系进行归纳,总结出索尔仁尼琴借《神曲》“第一圈”的隐喻来建构一个德性序列与之完全相反的莫斯科,即“颠倒的”莫斯科,其中饱含着作者对人的存在价值的思索和道德选择的探寻。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小说《第一圈》中两个谱系的人物形象,即“雅典学院”人物谱系和“最后的晚餐”人物谱系。“雅典学院”人物谱系由“沙拉什卡”中的犯人组成,分析对象以鲁宾、索洛格金和涅尔仁为代表;“最后的晚餐”人物谱系由上层名流和普通人组成,分析对象为英诺肯基和夏果夫。这两个谱系在发展中相互关照、相互联系,在精神维度上英诺肯基最终向“雅典学院”谱系靠拢,和涅尔仁同属“成长型”人物。第叁部分重点分析了小说《第一圈》中莫斯科的城市意象——“孤岛”、“方舟”和“隐匿的基捷日城”。小说的城市意象是作家对城市的诗意建构,索尔仁尼琴以拟实的手法铺陈出小说的全部框架,同时他也融合象征等艺术手法营造出不同于小说主体现实时空的另一个诗性世界,并寄寓了作者的宗教美学和道德美学。“孤岛”意象准确地概括出莫斯科(苏联)在当时与其他世界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表达了作家对处于孤岛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造成个人悲剧性命运的历史根源的智性思考。“方舟”意象体现了莫斯科的边缘人对主流社会进行反抗,具有救赎意义。而拯救俄罗斯民族命运的根源就存在于以东正教为代表的俄罗斯优秀的传统文化里,亦即存在于“隐匿的基捷日城”之中。结语部分对以上叁章进行了总结,并分析提炼了索尔仁尼琴对于人性道德和俄罗斯民族出路的深刻思索。(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加兴[3](2019)在《索尔仁尼琴学研究新进展—“品读索尔仁尼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纪念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作家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1918—2008)百年诞辰,美国北佛蒙特大学于2018年9月7—8日举办了"品读索尔仁尼琴"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俄罗斯、美国和中国的50位与会代表做了专题报告,并进行了学术交流。开幕式由北佛蒙特大学俄罗斯语言、历史和文化研究所所长亚历山大·斯特罗卡诺夫教(本文来源于《当代外国文学》期刊2019年01期)
古澄[4](2018)在《中国的索尔仁尼琴译介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中国近六十年的索尔仁尼琴译介和研究进行了梳理,认为中国的索尔仁尼琴译介研究分为1963年至1979年和1980年至2018年两个阶段,索尔仁尼琴的译介也由前期的"内部参考"逐步走向公开的系统出版和较有深度的研究评析,有重点和较为客观地记录了中国学界对这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俄罗斯作家的接受过程,对我国的翻译出版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王志耕,樊倩蓉[5](2018)在《索尔仁尼琴《癌病房》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索尔仁尼琴更多地被理解为苏联体制的批判者,但却忽略了他对抽象人性,或曰人的终极存在的关注,而恰恰是在这一层面上,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统的忠实继承者。他的小说《癌病房》最集中地体现了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追问无辜受难这一命题的诠释,探讨了人性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及救赎的可能;而这一切同样是借助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时空叙事模式来展示的。(本文来源于《俄罗斯文艺》期刊2018年03期)
孙琦[6](2018)在《索尔仁尼琴晚年小说的历史和生命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新梅在《当代外国文学》2018年第1期撰文指出,索尔仁尼琴晚年小说串联起来构成了整个20世纪俄罗斯历史。然而,索氏并不像历史学家那样理性地书写历史事实,而是以文学家的激情和人道主义来展现历史真相,关注人在历史中的命运。索氏晚年的小说创作在题材、体裁、语言、叙事风格与他之前的文学创作有一脉相承之处,也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和拓展。就题材而言,索氏晚年的小说继承了他以前的劳改营题材、革命与战争题(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8年07期)
刘璐[7](2018)在《论索尔仁尼琴《癌症楼》独特叙述时空下的叁重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癌症楼》是索尔仁尼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将主要论述该书在独特的有限叙述时空下,小说内容方面深刻与广泛的建构:第一,索尔仁尼琴在文本中建立了多样的人物关系,使同样的事件呈现,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展开,使故事得到延伸,"节点"的事件不断增加,以开放性的方式对人生哲学进行了深刻探讨。第二,《癌症楼》这部作品中的形象和象征编织了一个广阔的网络,最终都汇集到一个中心,在这里所有的一切都结为一个整体,即政治权力话语笼罩下的癌症楼,而其中不同的人物都有着对自身身份的焦虑与建构,极大地拓展了其对个人命运与国家政治的思考。第叁,《癌症楼》这部作品不仅有着对人生哲学与政治话语的探讨,同时,作家通过对传统与现实的冲突的描述,勾勒出了其美学理想。(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03期)
李新梅[8](2018)在《索尔仁尼琴晚年小说的历史和生命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94年回归俄罗斯到2008年仙逝的晚年时期,索尔仁尼琴创作了十几部中短篇小说。这些"最后的小说"几乎囊括了20世纪俄罗斯历史上所有重大事件和现象:10年代末至30年代末的革命战争与社会主义建设,40年代的卫国战争,战后至80、90年代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在关照历史现实的同时,索氏更关注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他运用"两部分小说"和"一昼夜中篇小说"这些新的体裁形式,对比书写了知识分子、农民、神职人员、青年学生、劳改犯、军人、政客、商界人士等形形色色的人的命运。与之前的文学创作相比,索氏晚年小说在题材、体裁、语言、叙事风格上有所继承,同时也有创新和拓展。(本文来源于《当代外国文学》期刊2018年01期)
李小驹[9](2017)在《自身经历与传统文化——论索尔仁尼琴早期文学创作思想特征的成因(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索尔仁尼琴早期文学创作思想特征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以为主要有"自身经历"、"传统文化"、"传统文学"、"时代环境"等四个方面的影响。文章从"鲜明的自传色彩"、"监狱、劳改营对精神与文学的培育",以及"东正教传统影响"、"知识分子传统影响"等几个方面分析索氏的"自身经历"和"传统文化"两个方面对其早期文学创作思想特征形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叁峡论坛(叁峡文学·理论版)》期刊2017年05期)
曹爽,高建华[10](2017)在《索尔仁尼琴《玛特廖娜的家》中的叙事视角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以其悲剧性的流亡经历、极具争议的政治小说、道德传教士的形象而享有盛名。索尔仁尼琴用针砭时弊的写作方式揭露时代毒疮,为贫苦人民发声。试从其小说的叙事视角切入,探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在短篇小说《玛特廖娜的家》中的具体体现。索尔仁尼琴通过叙事视角的转换,有效发挥了视角在小说叙事中的独特审美意义。(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期刊2017年09期)
索尔仁尼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篇小说《第一圈》是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根据自己在劳改营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在类型学上,我们可以将《第一圈》纳入俄罗斯文学中的城市题材文学范畴,沿此路径,通过文本分析法我们可以从作品中发现作家以玛尔菲诺的“沙拉什卡”为切入点,在小说中建构叁重具有隐喻功能的政治空间,并结合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特定城市意象的展示,为我们再现了20世纪40年莫斯科这座城市的另一面貌,体现了作家对于这段特殊历史的回忆与反思,从而表达了索尔仁尼琴对俄罗斯民族未来命运的智性思考和对人性道德问题的深切忧虑。除了绪论和结语,本论文共分为叁章,叁章皆为重点论述内容。绪论部分详细介绍了有关索尔仁尼琴作品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一部分重点论述了小说《第一圈》中“颠倒的莫斯科”这一主题,借用“透视法”分析文本,描摹出作者所建构的叁重政治空间:一个是以莫斯科官方权贵、名流为代表的享有各种特权的权力世界;一个是受到严格监视的“中间地带”;另一个以是劳改犯人为代表的地下世界。结合福柯的“异托邦”理论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地下世界和权力世界进行文本分析,并对叁个空间的等级制度、代表人物所体现的价值体系进行归纳,总结出索尔仁尼琴借《神曲》“第一圈”的隐喻来建构一个德性序列与之完全相反的莫斯科,即“颠倒的”莫斯科,其中饱含着作者对人的存在价值的思索和道德选择的探寻。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小说《第一圈》中两个谱系的人物形象,即“雅典学院”人物谱系和“最后的晚餐”人物谱系。“雅典学院”人物谱系由“沙拉什卡”中的犯人组成,分析对象以鲁宾、索洛格金和涅尔仁为代表;“最后的晚餐”人物谱系由上层名流和普通人组成,分析对象为英诺肯基和夏果夫。这两个谱系在发展中相互关照、相互联系,在精神维度上英诺肯基最终向“雅典学院”谱系靠拢,和涅尔仁同属“成长型”人物。第叁部分重点分析了小说《第一圈》中莫斯科的城市意象——“孤岛”、“方舟”和“隐匿的基捷日城”。小说的城市意象是作家对城市的诗意建构,索尔仁尼琴以拟实的手法铺陈出小说的全部框架,同时他也融合象征等艺术手法营造出不同于小说主体现实时空的另一个诗性世界,并寄寓了作者的宗教美学和道德美学。“孤岛”意象准确地概括出莫斯科(苏联)在当时与其他世界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表达了作家对处于孤岛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造成个人悲剧性命运的历史根源的智性思考。“方舟”意象体现了莫斯科的边缘人对主流社会进行反抗,具有救赎意义。而拯救俄罗斯民族命运的根源就存在于以东正教为代表的俄罗斯优秀的传统文化里,亦即存在于“隐匿的基捷日城”之中。结语部分对以上叁章进行了总结,并分析提炼了索尔仁尼琴对于人性道德和俄罗斯民族出路的深刻思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索尔仁尼琴论文参考文献
[1].刘淼文.活于当下,向死而生——记2019年索尔仁尼琴奖得主沃达拉兹金[J].世界文化.2019
[2].陈石泽.索尔仁尼琴《第一圈》中的“莫斯科书写”[D].辽宁师范大学.2019
[3].王加兴.索尔仁尼琴学研究新进展—“品读索尔仁尼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当代外国文学.2019
[4].古澄.中国的索尔仁尼琴译介研究述评[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8
[5].王志耕,樊倩蓉.索尔仁尼琴《癌病房》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统[J].俄罗斯文艺.2018
[6].孙琦.索尔仁尼琴晚年小说的历史和生命书写[J].学术交流.2018
[7].刘璐.论索尔仁尼琴《癌症楼》独特叙述时空下的叁重建构[J].青年文学家.2018
[8].李新梅.索尔仁尼琴晚年小说的历史和生命书写[J].当代外国文学.2018
[9].李小驹.自身经历与传统文化——论索尔仁尼琴早期文学创作思想特征的成因(之一)[J].叁峡论坛(叁峡文学·理论版).2017
[10].曹爽,高建华.索尔仁尼琴《玛特廖娜的家》中的叙事视角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