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唐诗鼓吹》研究

元好问《唐诗鼓吹》研究

张立荣[1]2003年在《元好问《唐诗鼓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唐诗鼓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唐七言律诗选本,选96位诗人596首诗,基本以中晚唐作者为主。此书后世流传较广,出现了不少注释本、解评本,并吸引了许多着名学者为之批点作序,如钱谦益、何焯、纪晓岚等。但近世对此书研究较少。 本文从《唐诗鼓吹》选者辨析、版本研究、选诗特色、为何不选李白、杜甫、韩愈、孟郊、元稹、白居易六大家诗及所体现的诗学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探讨这本出自金元之际的文坛主盟元好问之手的唐诗选本,它不同于一般选本的独到特色和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张立荣[2]2005年在《《唐诗鼓吹》选者辨析》文中研究说明《唐诗鼓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唐代七言律诗选本,关于其选者,至今却无定论。一般认为是金末元初大诗人元好问所选,但明杨慎、清沈德潜、罗汝怀等认为选诗不佳,故否定选者为元好问;清施国祁则认为是元好问之师郝天挺所选;《四库全书总目》采取比较审慎的态度,认为“不着编辑者姓名,据赵孟序称为金元好问所编,其门人中书左丞郝天挺所注”。笔者对这些说法加以辨析,基本论定《唐诗鼓吹》为元好问晚年所选。

赫兰国[3]2012年在《元好问的杜诗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元好问在杜诗学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首先明确提出"杜诗学"的概念,并规定了杜诗学的内容;采用绝句形式论诗,把杜甫绝句论诗发扬光大,丰富了杜诗学的内容;其唐诗选本《唐诗鼓吹》侧面反映出了元好问尊崇杜诗,推广杜甫诗学的思想。

张立荣[4]2005年在《元好问《唐诗鼓吹》的选诗特色》文中认为元好问所选《唐诗鼓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唐七言律诗选本,在明及清初,流传甚广,影响较大,许多着名学者如钱谦益、何焯、纪晓岚等都曾为之批点作序。此书共选录96位诗人的596首诗,分十卷。作者排列不依年代先后,各人所选诗歌数量亦不定,多则叁十余首,少则一首,其中中晚唐诗人占绝大多数,盛唐仅6人,比例甚小。就选诗内容而言,则偏重于感怀离乱诗,由此可见选者在去取方面应有一定的标准。文章就此书的入选诗体、题材、风格及入选诗人年代加以分析,以探讨其不同于其他选本的独到特色。

李玉燕[5]2006年在《《唐诗鼓吹》考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诗鼓吹》是现存较早的一部唐人七律选本,全书共10卷,选唐诗人96家,作品597首。该选本在明清两代,影响很广,出现了不少注释本、解评本,但到后代却越来越不被重视。自民国吴汝纶作评点至今,论及该选本的不多,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几乎没有。《唐诗鼓吹》作为唐诗选本上重要的一环,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不得不说是个遗憾。这样一部唐诗选本,其选编者为谁却存在争议。相传为金元好问所编,元郝天挺作注,但是反对者却举出种种理由否定选者为元氏。故关于此书初时的选编情况,没有一个定论。全书专选七言律诗,不选李杜、韩孟、元白等大家,却把目光转向了许多名气不大的中小作家,显示了选者独特的取舍原则。就所选诗作来说,主要有感怀、酬赠、隐逸、闲适等方面题材,也有部分游仙诗和宫怨诗,内容还是比较丰富全面的,但前人论及此时常以“所选作品多为伤时感怀之作”[1](前言第一页)概之,有以偏概全之嫌。基于此,本文试从《唐诗鼓吹》选者及选诗时间、动机考探,所选诗歌、诗人探析,以及《唐诗鼓吹》的文献价值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唐诗鼓吹》作为元代重要的一部唐人七律选集,虽然最初的选诗情况不是很清楚,可能只是元好问于金末元初之际的“巾箱箧衍吟赏记录”,直到元氏逝世后,这些读诗手稿才由郝天挺选编、作注、刊刻成书。但其在诗歌内容、诗体的选择上都具有独到之处,既重视选录内容的多样性及审美取向,又立足时代特点较多地选录了反映感时伤乱内容的作品;既重视七律这一独立诗体,又重视对中小家诗人作品的保存。故全书不仅体现了元好问的诗歌审美主张,再现了七律发展的轨迹,更为我们了解唐金元叁代的社会情况提供了资料参考;同时也为保存唐诗的完整性做出了贡献,是唐诗选本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

陈文平[6]2008年在《浅论元好问《唐诗鼓吹》集》文中认为元好问生活于金蒙之交,在蒙古军的铁蹄下饱尝丧乱之苦,激发了强烈的忧国之思。晚年他怀着"实有忠爱恻胆,忧愁困苦而发于不得己者"的心情,编选的《唐诗鼓吹》尤多伤时感怀之作。同时,作为一位少数民族诗人,元好问以一种别样的眼光接受中华文明,使《唐诗鼓吹》呈现出不同于一般唐诗选本的独到特色。

于东新[7]2018年在《2000-2015年元好问文学理论研究考察》文中研究表明2000-2015年,随着学术视野的拓展、新方法的引入、角度的更新,元好问文论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其一,关于元氏文论整体研究。主要以狄宝心、查洪德、李瑞卿、王志清等为代表,其对元氏文论的整体特点、具体内涵、地位影响及元氏文论产生的原因等都有深入发掘。其二,关于《论诗叁十首》的专题研究。或对其进行整体评判或对其作家论的内涵给予梳理,特别是后者,由于论诗诗体例的原因,学界往往寻章摘句而各执一词,故成果尤多,相信这种争论还将持续下去。其叁,关于元氏词学及散文理论的探讨。王昊、邓昭祺、黄春梅等从不同层面讨论了元氏词论特点,王树林、李瑞卿等则对其散文理论有深入观照。其四,关于《中州集》、唐诗学的研究。王辉斌、裴兴荣、张静等分别考察了《中州集》作家小传的理论价值,而孙达、张立荣、胡建次等分别讨论了元氏唐诗学的理论要义、诗学地位。此期尤值得关注的是,将元氏置于少数民族身份、身处北方中国的语境里来考察,这种摆脱传统汉文学视野、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学术思想影响下的研究,相信会给未来元氏文论研究带来新的气象。

孙达[8]2009年在《元好问唐诗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元好问唐诗学是金代诗学宗唐的总结,在唐诗学的发展史上,遗山唐诗学文献在史料、诗学思想、理论批评、影响等诸多方面,都有相当的参考的意义及价值。元好问在诗学特别是唐诗学领域有着相当丰富的着述,为唐诗学史留下了多层面的理论文献。其中,《唐诗鼓吹》是金末元初着名的唐诗选本,它蕴含着当时对于唐人七律这一体裁的诸多审美评判;《杜诗学》是元好问在归隐期间所潜心创立的专学,虽然此前已有对杜诗的大量研究,但是真正有所界定和系统总结,还是始于元好问是书,尽管该书已亡佚,但是其开拓之功不可忽视;元好问个人的其它着述文献当中,也往往可见对于唐诗学的评论,它同金代诸多宗唐批评一道,共同构成了当时诗学界由宋而唐的整体风貌。此外,元好问本人作为金代着名的藏书家,以及史馆经历和之后的着史过程,都不同程度地使其在唐诗学的探讨过程中立足于文献,具有较强的文献意识和文献特性。元好问唐诗学的发展历经着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早在初期他所着的《诗文自警》当中,就曾涉及到宗唐实践的一些经验范畴;到了后来叁乡时期的《论诗叁十首》时,他更是联系诗学史对大量的唐代诗人进行了审慎地批评;而闲居嵩山所作的《杜诗学》一书,则更代表了遗山对唐诗学探索的一次集中和总结,是其唐诗学的核心,其书虽已亡佚,但是它的出现表明,遗山在诗学上的宗唐是自觉的,同时也是具有相当体系的;继《杜诗学》之后,元好问又编纂了《东坡诗雅》一书,作为对其唐诗学的参考和补正,表明了遗山对唐诗学认识的深入;丧乱之际,元好问开始编写的《中州集》诗人小传,又将当代诗学中诗人的宗唐实践纳入批评,并以文献为载体,以诗存史,为“诗史”说探索了一个新的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在理论探索的同时,遗山在诗学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就同普通的诗论家有所不同,他早期的五古之作,被当时诗坛的宗唐领袖赵秉文誉为少陵以来无此作也,到了中期的丧乱诗作,又被认为是能追继老杜“诗史”的典范,而晚期的七古则又继承其恩师赵秉文宗法李白的作风,在诗学实践当中有了新的发展。这样来看,遗山关于唐诗学的理论探讨及文献着述,就不是一时一地所完成,而是在他宗唐探索的过程当中伴随着阅历的丰富,思考的深入潜移默化形成的,是遗山毕生致力之所在。元好问的诗学尤其是唐诗学,以风雅为正统,以唐诗学为旨归,同时宗唐而不废宋,对于宋诗学之中的有益成分,也适当地加以吸收和学习。在创作论的出发点上,他认为诗是创作主体真实情感的表达,提倡以诚为本,表露心声,并在后期的《杨叔能小亨集引》的理论探讨中,将唐诗视为真诚之作的典范;在创作的方法论上,他以杜诗为例,进一步探讨了法至于无法的理想境界;在审美的取向方面,他秉承传统,以中和为美;而在诗学创作方面,他以杰出的“诗史”之作,继承了老杜的诗学传统,很好地实践着他的诗学理论与理想。可以说,他的唐诗学思想理论与批评实践,不但有着长期的积累过程,更有着相对庞大的体系,深入分析其宗唐观,对于理解与把握金元时期的唐诗学有着很大的助益。元好问唐诗学代表着辽金时期特别是金末唐诗学的最高成就,首先,其唐诗学是金代唐诗学最为系统的总结,辽金文化的发展一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到了金代末期发展到了高峰,在唐诗学领域也迫切需要有人在当时进行总结和概括,元好问宗唐总结的出现,在辽金唐诗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为南方的诗学宗唐也提供很好的修正。其次,元好问唐诗学在诗学宗唐的发展史当中,首次提出了“杜诗学”等一系列概念,并以“杜诗学”或“唐诗学”作为其诗学专书的命名,从而很明显地在唐诗学史上成为了较早专门探讨唐诗学的专着,对唐诗学这一传统诗学下重要学科之确立,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最后,元好问的诗学宗唐在唐诗学发展过程当中,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它最终推动和完成了北方诗学由宋而唐的反拨和折回,并比持同样观念的南方诗学界早了半个世纪左右;并在此后的唐诗学史当中,受到了相应的关注,继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其以诗存史、以宋补唐等诸多实践则为后人提供了有益之诗学参考。总之,元好问唐诗学文献包含了丰富而深邃的诗学内涵,其作为唐诗学史上承前启后的诗学文献,在诗学史特别是宗唐的发展历程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张立荣, 彭新元[9]2006年在《元好问《唐诗鼓吹》的诗学思想》文中指出《唐诗鼓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唐七言律诗选本,在明及清初,流传甚广,影响很大,许多着名学者如钱谦益、何焯、纪晓岚等都曾为之批点作序。此书共选录96位诗人的596首诗,分10卷。作者排列不依年代先后,各人所选诗歌数量亦不定,多则30余首,少则1首,其中中晚唐诗人占绝大多数。就选诗内容而言,偏重于感怀离乱诗,由此可见选者在弃取方面应有一定的标准。元好问的诗学思想可分为前后两期,与此书所体现的诗学思想加以对比分析,可见《唐诗鼓吹》对唐代七律的选择及其所体现的诗学思想可以反映出元好问讲究“温柔敦厚”的唐诗观,从而成为《唐诗鼓吹》为元好问所选的一个佐证。

胡建次[10]2008年在《元好问的唐诗观与选编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元好问的唐诗观,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1.在创作宗旨上,提出"以唐人为指归"之论;2.从雅正原则出发,表现出趋尚古雅的唐诗观;3.崇尚壮美、天然的盛唐风格,贬抑柔弱、巧饰与险怪的晚唐作派。在选编实践上,其《唐诗鼓吹》表现、引导了元代诗坛宗尚"唐音"近体的风气,沟通了宋金两朝学唐、崇唐间的差异,为元代诗坛"宗唐得古"开启了先声。

参考文献:

[1]. 元好问《唐诗鼓吹》研究[D]. 张立荣. 山西大学. 2003

[2]. 《唐诗鼓吹》选者辨析[J]. 张立荣. 晋阳学刊. 2005

[3]. 元好问的杜诗学[J]. 赫兰国. 杜甫研究学刊. 2012

[4]. 元好问《唐诗鼓吹》的选诗特色[J]. 张立荣.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5]. 《唐诗鼓吹》考探[D]. 李玉燕. 厦门大学. 2006

[6]. 浅论元好问《唐诗鼓吹》集[J]. 陈文平. 文教资料. 2008

[7]. 2000-2015年元好问文学理论研究考察[J]. 于东新.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8]. 元好问唐诗学研究[D]. 孙达. 河南大学. 2009

[9]. 元好问《唐诗鼓吹》的诗学思想[J]. 张立荣, 彭新元.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0]. 元好问的唐诗观与选编实践[J]. 胡建次.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

标签:;  ;  ;  ;  ;  ;  ;  

元好问《唐诗鼓吹》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