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接触分析论文_蒋进科,方宗德,刘红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承载接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应力,齿轮,载荷,行星,摩擦,齿根,双曲面。

承载接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蒋进科,方宗德,刘红梅[1](2019)在《行星传动多体齿轮承载接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行星齿轮功率分流传动的特点,提出多个齿轮接触的齿面加载接触分析方法。考虑了安装误差条件下的齿面准确几何形态,提出行星齿轮齿面几何接触分析(TCA)方法并获得外(内)各齿轮副的相对齿面间隙;通过一次有限元柔度系数计算获得各齿轮的柔度系数,各外(内)齿轮辐接触点的法向柔度系数通过分别插值太阳轮和行星轮(行星轮和齿圈)齿面网格节点的柔度系数并迭加获得;结合齿轮的几何分析与力学分析,将多个齿轮副受力接触转化为求解齿面有限个离散接触点的力学平衡问题,通过数学规划的方法求解非线性方程组得到加载后各齿轮副的齿面变形、啮合刚度、载荷分布、行星轮均载系数。多载荷传动误差和载荷分配进一步反映了行星传动啮合性能,为高性能行星传动齿面的修形设计、动力学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5期)

樊浩,晏伟清,刘鹏,陈奇[2](2016)在《考虑摩擦的两球体接触承载分析的分形接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更贴合实际的两球体接触承载能力分析的分形接触模型,文章考虑摩擦的影响,在两球体接触应力计算分形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存在摩擦的弹塑性变形临界面积公式,给出考虑摩擦的两球体分形接触模型;通过在Matlab中对模型的仿真和预测,获得了模型中主要参数对两球体接触承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摩擦系数、减小粗糙度幅值以及选择内接触形式,有利于提高接触承载能力;分形维数与接触承载能力之间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一个分形维数的最优值。因为球面副是球轴承的简化模型,所以该文的研究为后续进行球轴承及相关产品的接触承载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11期)

王运知[3](2016)在《直齿轮承载接触分析与强度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轮齿接触分析(TCA)和轮齿承载接触分析(LTCA)对直齿轮副进行了啮合仿真。在此基础上,结合弹性理论,计算了各啮合点上的接触应力。利用有限元应力影响矩阵法分析了齿根应力分布变化过程。根据LTCA的计算结果,提出了一种齿轮寿命近似计算方法,估算了直齿轮副的寿命。最后,基于MATLAB语言开发了直齿轮齿面啮合分析与修形设计软件。(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16年03期)

崔高尚[4](2016)在《差动式行星滚柱丝杠副接触特性及承载能力的分析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差动式行星滚柱丝杠副是一种新型的直线传动机构,国内对其基础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为了促进其在航天精密伺服传动中的应用,本文以PWG型差动式行星滚柱丝杠副为研究对象,对其运动与啮合、接触变形及承载特性方面进行了理论与试验研究。首先,在分析差动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进行了各构件运动关系和导程的求解,同时运用螺旋传动的啮合原理对其进行了啮合分析,并分析了由于丝杠螺旋升角引起的差动效应对导程精度的影响。为验证导程精度分析的正确性,设计了差动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精度试验装置,对其导程精度进行了测试。其次,利用赫兹接触理论和弹塑性力学知识对差动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弹塑性接触变形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材料的屈服准则,求解了达到塑性变形时的临界屈服载荷。在弹塑性接触变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变形协调条件,进行了螺纹接触载荷分布的研究。然后,使用ABAQUS软件对其接触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合理性。最后,在弹塑性接触变形及载荷分布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差动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额定静载荷和额定动载荷的分析。同时进行了丝杠副传动效率的理论分析,并采用液压伺服加载系统设计了传动效率的试验装置,测试了丝杠副的传动效率,将试验所测得的效率值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从而验证了效率理论计算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6-01-01)

崔艳梅,方宗德,王星[5](2015)在《考虑安装误差的弧线齿面齿轮承载接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弧线齿面齿轮副的精确啮合模型,采用展成方法加工仿真,并建立了安装误差下的齿面切触模型。应用弹性接触力学、有限元影响矩阵法、数学规划方法对弧线齿面齿轮进行承载接触分析,研究了在不同安装误差下面齿轮副载荷分布、齿面接触应力的变化规律。同直齿面齿轮副相比,弧线齿面齿轮副的重合度大、接触应力小、传动平稳、对安装误差的敏感性小、承载能力高。此分析方法为面齿轮副的设计、实验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15年08期)

杨军,杨敏[6](2015)在《筏土接触对基础承载性状影响的数值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无桩筏板基础和桩筏基础叁维数值模型,通过改变筏板与土体间的界面接触条件,研究摩擦特性对基础竖向承载性状的影响,并对基础荷载与沉降关系、桩土荷载分担比、土体位移场变化规律和桩身结构内力等与土体性质、基础形式、布桩方式等的关系进行讨论。分析结果表明:筏板-土体接触界面摩擦特性对基础竖向承载特性影响不大,基础竖向刚度、桩土荷载分担变化规律与地基弹性模量关系密切,桩身弯矩分布同时受土体类型和桩间距的影响。此外,不同地基中桩土荷载分担比例趋于相同值,以及桩身弯矩变化规律产生差异的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7-17)

杜进辅,方宗德,徐敏,赵兴龙[7](2015)在《克林根贝格制准双曲面齿轮边缘承载接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克林根贝格Cyclo-palloid制准双曲面齿轮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其边缘接触的几何分析方法,确定了边缘接触点,并采用数值方法进行搜索,确定了边缘接触位置接触椭圆长轴的方向和长度,即该位置两齿面间的相对主曲率方向和所有可能接触点。建立了包括边缘接触的承载接触分析数学模型,采用基于有限元柔度矩阵的非线性规划法精确求解了边缘承载接触问题,通过与已有算例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并给出了仿真示例。(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与技术》期刊2015年07期)

杨军,杨敏[8](2015)在《筏土接触对基础承载性状影响的数值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无桩筏板基础和桩筏基础叁维数值模型,通过改变筏板与土体间的界面接触条件,研究摩擦特性对基础竖向承载性状的影响,并对基础荷载与沉降关系、桩土荷载分担比、土体位移场变化规律和桩身结构内力等与土体性质、基础形式、布桩方式等的关系进行讨论。分析结果表明:筏板-土体接触界面摩擦特性对基础竖向承载特性影响不大,基础竖向刚度、桩土荷载分担变化规律与地基弹性模量关系密切,桩身弯矩分布同时受土体类型和桩间距的影响。此外,不同地基中桩土荷载分担比例趋于相同值,以及桩身弯矩变化规律产生差异的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S1期)

毛德胜[9](2015)在《四点接触球转盘轴承承载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赫兹接触理论和有限元方法,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四点接触球转盘轴承结构参数对轴承接触应力、变形量的影响。该研究的结果可以为相关研究设计提供一定支持。针对同一模型,即1.25MW级风力发电机组偏航轴承,在某给定的工况条件下分别对30组不同沟曲率半径系数模型、11组不同内圈厚度模型、11组不同内圈高度模型、10组不同挡边高度模型、16组不同倒角模型的进行有限元仿真计算,得到相应的应力、变形量结果。得到一定范围内四点接触球转盘轴承随各结构参数的变化,应力状态、变形量状态相应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当内、外圈沟曲率半径系数分别为0.51和0.525时轴承的承载能力最高,沟曲率半径系数对轴承变形量影响较小,而内圈厚度、高度、挡边有效高度及倒角对轴承变形量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风电偏航轴承计算、设计提供了分析依据。(本文来源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期刊2015-05-21)

赵宁,贾清健,欧阳斌,吴红美[10](2015)在《基于润滑承载接触分析的直齿轮滑动摩擦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圆柱直齿轮承载特性和齿面线接触非牛顿流体的时变热弹流润滑分析,建立了齿轮润滑承载接触模型,从而形成润滑状态下渐开线圆柱齿轮摩擦效率的精确计算方法。通过齿轮承载特性分析,获得啮合周期内轮齿各瞬时离散接触点载荷等动力参数。利用多重网格法和逐列扫描的方法交替求解线接触瞬态微观热弹流润滑模型,最终求得的滑动摩擦效率。结果表明:当载荷变化较小时,其对滑动摩擦系数和瞬时摩擦功率损失影响较小,而载荷发生突增时,摩擦系数将随之减小。(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与技术》期刊2015年03期)

承载接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获得更贴合实际的两球体接触承载能力分析的分形接触模型,文章考虑摩擦的影响,在两球体接触应力计算分形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存在摩擦的弹塑性变形临界面积公式,给出考虑摩擦的两球体分形接触模型;通过在Matlab中对模型的仿真和预测,获得了模型中主要参数对两球体接触承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摩擦系数、减小粗糙度幅值以及选择内接触形式,有利于提高接触承载能力;分形维数与接触承载能力之间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一个分形维数的最优值。因为球面副是球轴承的简化模型,所以该文的研究为后续进行球轴承及相关产品的接触承载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承载接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蒋进科,方宗德,刘红梅.行星传动多体齿轮承载接触特性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19

[2].樊浩,晏伟清,刘鹏,陈奇.考虑摩擦的两球体接触承载分析的分形接触模型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3].王运知.直齿轮承载接触分析与强度计算[J].机械传动.2016

[4].崔高尚.差动式行星滚柱丝杠副接触特性及承载能力的分析与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

[5].崔艳梅,方宗德,王星.考虑安装误差的弧线齿面齿轮承载接触分析[J].机械传动.2015

[6].杨军,杨敏.筏土接触对基础承载性状影响的数值分析研究[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15

[7].杜进辅,方宗德,徐敏,赵兴龙.克林根贝格制准双曲面齿轮边缘承载接触分析[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5

[8].杨军,杨敏.筏土接触对基础承载性状影响的数值分析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5

[9].毛德胜.四点接触球转盘轴承承载能力分析[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

[10].赵宁,贾清健,欧阳斌,吴红美.基于润滑承载接触分析的直齿轮滑动摩擦效率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5

论文知识图

摆线针轮行星传动轮齿承载接触分析基于ANSYS的直齿面齿轮的承载接触分基于ANSYS的直齿面齿轮的承载接触分齿轮在承载面齿轮上接触中心最大压应力变化规律承载接触分析模型

标签:;  ;  ;  ;  ;  ;  ;  

承载接触分析论文_蒋进科,方宗德,刘红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