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P电话抖动抑制缓冲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杜霖[1](2021)在《高清视频会议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信息交互方面,针对当前的电话会议、现场会议等方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特别是大型企业的工作需要了,作为国有大型电力企业,在高质量开会、高效率开会,会议灵活、方便,画面清晰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依赖度也越来越高。同时随着国际一流企业建设需要,在积极构建节约、灵活、便捷、现代化的企业建设方面工作的不断深入,国家电网公司从上至下在高清视屏会议系统方面的需求也是日趋强烈。针对传统视频系统中频繁出现音质效果差、数据传输不稳定、图像清晰度低、通信质量不高、管理难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清视频会议系统解决方案。主要依托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一体化电视电话会议系统项目的部署,重点分析了当前视频会议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利用三层架构传输网、视频专用网双备互联等技术设计了网络以及视频会议终端、主控制器模块、协议转换和CVC系统。完成了服务器搭建、网络体系、管理系统、协议、终端管理等内容。设计并实现了高清视频会议的管理系统,在真实的会议场景中能够将用户所表现的音质、图像等等内容都高度还原,保证了用户在系统中得到画质音质清晰、网络稳定、通信质量可靠、时延低的会议体验。本文结合国家电网公司一期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在西藏的试点建设,并在一期项目的基础上,分析了MCU网架承载能力、专线和互联网资源情况以及一期会管及MCU运行情况,选择了跨平台技术,利用Mysql数据库以及Java语言,基于Spring Boot 2.0,Mybatis 3.0开源框架,在JDK8开发环境下使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设计并实现了高清视屏会议系统以满足会议系统的使用需求。
林荣暖[2](2019)在《Android终端音视频通信的质量保证若干问题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互联网迅猛发展,VoIP技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人们使用智能终端就能方便地进行音视频通信。智能终端中Android系统的占有率最高,其音视频通信应用种类繁多,随着用户体验要求的逐渐提升,Android终端的音视频通信质量保证问题备受重视。回声一直是影响通信质量的关键因素,网络音视频通信过程中的回声属于声学回声,指远端声音信号经过播放后被麦克风收集,然后通过互联网传回,远端说话者就会听见自己的声音,导致用户体验急剧下降,因此实现回声消除至关重要。视频流媒体内容占用带宽大,容易受到网络波动的影响而造成视频出现卡顿或者马赛克,实时应用一般选用UDP传输实时媒体数据包,而UDP不提供传输质量的保障,解决视频流的网络传输问题也是音视频通信质量保证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针对以上两个方面,本文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在音频方面,首先研究回声消除的理论,分析WebRTCAECM回声消除算法的实现,确定回声消除的基本方案。此外,Android终端上音频处理时延的差异性很大,这影响回声消除的效果,本文提出一种回声时延测算方案,并在Android终端上测试验证其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WebRTCAECM与本文的回声时延测算方案的结合能够更快地消除终端通信中的回声,保障音频通信质量。(2)对于视频流,提出一套完善的网络状态划分算法,基于此设计出源端自适应速率控制算法,包括码率调整算法和帧过滤补偿算法。最后搭建基于Android终端的音视频通信平台,经过大量测试,分析算法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源端自适应速率控制算法,能够降低丢包率,提高带宽利用率,保证视频的传输质量,具有实用价值和借鉴意义。
胡家靖[3](2019)在《VoIP高质量音视频传输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及相关技术已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移动互联网如3G、4G等技术的兴起,手机已经成为人们访问互联网的主要媒介,VoIP技术也逐渐开始流行。相比于传统电话,VoIP通信方式有着费用低、部署简单、可定制性强等优点。但是,由于VoIP通信质量依赖于网络质量,而无线网络质量相比于传统移动电话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VoIP音频、视频通信中有着回声、噪声、卡顿等各方面干扰因素。若要使VoIP技术有着更广泛应用,进而实现移动互联网中的高质量音频、视频通信,必须就这些缺陷进行相关优化处理。本文就如何提高VoIP通信中音频、视频质量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了Google开源项目WebRTC相关源代码,论证了WebRTC底层音频引擎以及相关音频处理模块在VoIP通信中应用的可行性,设计并且实现了一种基于WebRTC音频引擎的VoIP通信框架,在VoIP通信中使用WebRTC底层相关技术,并成功移植其音频处理AEC模块应用于VoIP通信中进行回声消除,通过实验对比论证,证明了其性能相比于传统开源Speex回声处理方式有了一定提升。然后针对WebRTC引擎降噪模块对于复杂噪声源噪声抑制效果较差的情况,为其额外加入了一种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音频噪声抑制模块,使用GRU网络结构进行音频降噪处理。通过不同噪声环境下的实验论证,证明了该方法相比于传统WebRTC噪声抑制方案性能有了一定提升,在复杂噪声环境下其性能优势较为明显。视频通信方面,本文基于TCP拥塞控制中的慢启动算法设计了一种慢启动码率控制方案,使VoIP视频通信时码率可根据实时网络传输速率而改变,从而改善了由于网络传输速率波动造成的视频丢包现象,提升了VoIP视频通信的流畅度。同时,针对慢启动码率控制算法中性能完全依赖于传输阈值初始设置,在阈值设置不准确的情况下视频通信周期性丢包的情况,设计了一种基于循环队列原理的自适应码率阈值控制方案。系统在通信时将会自动尝试调整码率阈值,使VoIP视频通信达到最佳通信体验。通过相关实验,证明了其对于网络波动情况下能有效地降低视频通信周期性丢包现象。
吴晨[4](2018)在《基于WebRTC的Android端音视频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网络接入带宽的逐渐改善,许多领域的应用都希望能够嵌入实时通信功能。但目前国内外通信应用都使用私有的通信标准,无法实现跨终端通信,如微信、Skype等。谷歌开源WebRTC(Web Real-Time Communication)技术是为了统一互联网通信标准,并解决移动端因硬件资源不足导致的抖动、延时和CPU占用率高等问题。因此,本课题采用WebRTC技术在Android平台设计并实现了跨应用终端的音视频实时通信系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如下:(1)研究WebRTC技术原理及主要结构。分析并研究了音视频编解码器的原理性能后,分别选用iSAC和VP8作为音视频编解码器;深入分析UDP和RTP/RTCP原理及结构,结合UDP在实时通信场合中的优势,及RTP在处理丢包、乱序及音视频同步方面的特点,最后选用两者作为本系统的传输层协议。(2)完成服务器的设计与搭建。根据需求在Ubuntu平台上搭建服务器。首先是房间服务器,它能够维护通话并管理通话人员的加入与退出;其次是信令服务器,客户端建立通信前需要进行信令交互,信令服务器则起到了信令传递的作用;最后针对现在复杂的网络情况,分析了不同类型的NAT及其穿透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能够实现NAT穿透功能的STUN/TURN/ICE服务器。(3)设计并实现客户端各个模块功能。在Ubuntu平台搭建WebRTC安卓端的下载编译环境,下载编译WebRTC安卓端底层源码。通过对底层源码封装及调用实现了客户端的音视频采集及传输功能。为了弥补UDP通信的丢包问题,引入NACK机制;同时还嵌入了带宽自适应功能以适应不断变换的网络带宽。(4)对主要功能进行测试并收集分析主要数据。分别对同一应用和不同应用之间的音视频通信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具有跨应用终端的特点,系统可以根据网络条件的不同动态调节帧率。通话时丢包率基本保持在6%-7%之间,CPU占用率为10%左右,延时时间基本处于80ms左右。本文设计的基于WebRTC的音视频通信系统模块分工明确、易于维护、可扩展性强。同时引入NACK丢包重传功能,有效减少了实时通信场合中数据包的丢失。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于音视频实时通信的设计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魏免[5](2015)在《基于以太网和CAN总线的煤矿数字语音广播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良好的语音广播系统,在煤矿日常生产、设备安装、调试、检修和救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煤矿灾害发生初期,通过语音广播系统能够及时指导现场人员进行避险撤离。当前煤矿语音广播系统多为定压广播、调度电话等模式,局限性较大,更无法实现半双工或全双工对讲功能。针对当前煤矿语音广播系统的不足,本课题提出了基于以太网(Ethernet)和CAN总线的煤矿数字语音广播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该系统不仅能在事故发生时,发起全网紧急广播,引导科学避险,而且可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作为基本联络及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的有力工具。根据煤矿语音广播系统的应用特点,本课题研究设计以Ethernet为核心,辅以CAN总线、嵌入式等技术来构建整套数字语音广播系统。首先介绍了Ethernet和CAN总线在语音传输方面的应用研究现状及语音传输关键技术,论证了Ethernet和CAN总线在音频传输方面的可行性。紧接着论述了系统的整体方案,对音频服务器和系统广播终端(广播主站和分站)的功能需求和硬件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针对Ethernet和CAN总线的协议特点,构建了语音传输系统的M/D/1排队数学模型,利用MATLAB对该模型进行了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深度分析。针对音频传输的实时性特点,分别论述了动、静态缓冲控制机制的工作原理及设计过程,并试着提出了一种基于音质控制的自适应去抖动同步策略。最后详细论述了基于VS2010平台的音频服务器和基于μC/OS-II实时操作系统的广播终端软件的开发过程。基于搭建的测试平台,对流媒体播放、单向、双向、多路和多路双向语音传输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验证了相关控制理论和软硬件技术的正确性。
吴江锐[6](2013)在《WebRTC语音引擎中NetEQ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VoIP电话业务也得到广泛应用。这种基于IP网络的语音通话技术提供了方便廉价的交流途径,给通信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之而来出现的话音质量问题的解决,也迫在眉睫。WebRTC语音引擎是目前最先进的语音引擎之一,其中包含了实现语音信号处理的NetEQ模块,此模块很好地解决了VoIP电话业务出现的延迟、抖动和丢包问题。但由于NetEQ是专利技术,没有开放相应的开发文档,因此需要对NetEQ进行详细分析研究,以便能够更好地应用于VoIP业务中。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是NetEQ集成的自适应抖动消除算法和语音包丢失隐藏算法。论文首先对NetEQ的体系结构及处理流程做了概括性的分析,并重点对NetEQ的控制模块-MCU的控制机制,以及信号处理模块-DSP对语音数据的处理方法做了详细的研究和性能分析。分析结果表明NetEQ在抖动消除和丢包隐藏方面的优势。最后,本文基于语音质量角度对NetEQ做了部分优化,开发了语音质量评估模块。论文基于E-Model语音质量预测模型及ITU的单端非侵入型评估算法P.563算法进行了语音质量评估模块的设计和开发,并用UML的时序图描述了模块的开发流程及方法。该模块的评估结果基本符合主观评价。
张静[7](2013)在《下一代网络环境下话带数据传输损伤及容错技术》文中研究说明NGN采用分组交换方式,以VoIP技术为基础,涉及SIP、H.323等网络通信协议和各类语音压缩编码技术,其业务主要依赖IP网络承载。但是,尽力而为的IP网络存在固有的数据丢失、延时和抖动等传输损伤,对基于传统电路交换的话带信息传输质量,产生较为复杂的影响。而带外信令方式,进一步加剧了传输质量控制的复杂度。本文重点研究NGN环境下的话带数据传输损伤,设计具有一定质量保障的端到端传输控制方法及流程。本文分析了现行融合网络的一般架构,采用Simulink仿真模拟出典型的端到端通信系统,为一个实际系统中的DTMF信号传输构建了VoIP传送的实验环境,研究了编码方式、网络负载、传输时延及抖动等损伤特性。在此基础上,针对损伤因素设计了差错重传和冗余编码的解决方案,以降低应用层消息的传输出错率。实验结果显示,当单个DTMF码传输出错率小于10%时,3选2重复码和2码长帧结构的停止等待控制方案,消息出错率降低到5%以下。本文进一步搭建了试验测试床,对所提方案进行了验证。该实验床应用了Opensips,Partysip等SIP服务器,并运用wireshark工具分析SIP通信过程。运用自行开发的流量发生工具模拟网络负载,针对不同的编码方式和带外/带内传输方式,分析DTMF传输损伤的产生机理。实验结果与仿真结论相吻合。研究表明,网络负载大于70%时,所有编码后的数据通道均不可用。较轻负载(小于20%)时,DTMF单码错误率小于10%,因此可以确保所提二种方案的有效性。以8%消息出错率为目标,则对于双倍冗余DTMF信号,G.729编码通道适用于小于30%的负载环境,G.711编码通道适用于小于60%的负载环境。
肖洪亮[8](2013)在《WebRTC语音引擎中分组缓存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VoIP通信已经成为目前重要的和普遍的通信应用技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VoIP通信移动化已经成为了新的趋势,传统的VoIP面临着移动通信网带来的有别于有线网络的网络时延和抖动的问题。网络时延和抖动是影响VoIP语音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消除时延抖动对语音质量的损伤,可以在接收端增设缓存区对具有时延抖动的数据分组进行缓存,从而消除抖动。但是,缓冲区同时却增加了整个通信过程的时延,尤其是在跨地域、跨运营商的3G网络上的VoIP通信,其时延抖动变化幅度较大,因此通过缓存造成的延迟也增大。选择合适的缓存大小和缓存控制算法成为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本文首先研究WebRTC语音引擎的缓存原理与缓存机制,并分析了WebRTC语音引擎应用在3G网络中时,在某些情况下语音延迟过大的原因。针对WebRTC语音引擎在3G网络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通过优化分组缓存机制来减小延迟问题的解决方案。此方案通过扩展静音检测技术的作用,根据通话时的语音活动状态和静默状态,将传统的静音检测技术根据辨识数据分组是否包含语音来提高编码效率,延展到在接收缓存过程根据分组是否包含语音采取不同的缓存策略,从而优化缓存时间并提高VoIP的服务质量。
蔡锴[9](2012)在《基于E-Model的语音质量评估模型研究与应用实践》文中研究说明VoIP的高速发展也使得VoIP话音质量得到了高度的关注。话音质量已经成为了VoIP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工P电话的通话质量得不到保障,阻碍了其大规模的普及与发展。对运营者来说,如果能够准确的测试VoIP话音质量,然后根据测试结果动态调整网络资源,将有利于提高IP电话的语音质量。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VoIP的应用前景、监测VoIP通话质量的意义以及当前的研究现状,然后介绍了目前主流的两种会话控制协议H.323,SIP,以及流媒体传输协议RTP。然后在介绍了VoIP的体系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VoIP语音质量的各个因素以及其特点,并结合实际从语音编码损伤和网络条件损伤角度确定了本文使用的语音监测模型:简化的E-Model模型。最后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E-Model法的测试IP电话语音质量的软件系统。文章对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各模块功能的具体实现作了详细的介绍,并对系统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系统达到了设计要求。本系统基于ITU-TG.107中提出的话音质量模型E-Model,得到输出的传输参数R值,再跟据R与MOS分的转换得到语音质量的评分MOS。参数计算时一部分使用了ITU-TG.107中提供的默认值,另外一些参数如时延、丢包率则是系统从因特网中测试得到。本文设计实现的系统不仅能获得一个直观的语音质量评分MOS分,而且能反映诸如时延和丢包等网络问题,使得运营商和用户能方便的测试出IP电话是否能在该网络中很好的使用,也有利于IP电话系统根据语音通过网络时的具体性能测试情况进行自身的一些调整。本研究最终通过在网管系统采集核心IP承载网的延时和丢包数据,实现了算法的应用,对重庆移动网间MOS值进行了实时计算,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王媛[10](2011)在《基于Asterisk的校园网电话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高校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校园网领域内不断深入,宽带多媒体语音、视频、网络课堂等为师生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所用电话网络都是中国电信或者中国联通的电话网络,在各级机构之间基本没有建立其它的电话支撑系统。同时较高的通信费用和低效的沟通平台也亟需通过某种技术尽快解决,Asterisk的出现恰好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套基于Asterisk的校园网电话系统。本文针对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研究了基于Asterisk的校园网电话系统,通过在校园内现有电话网络和设备的基础上,利用VoIP技术传递语音,成功构建校园内部良好的IP电话网络系统,建立起高效率、低成本的沟通平台,可以有效改善校区内师生的沟通,在节省内部通信费用的同时,还可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本文首先阐述了VoIP的基本原理和几项关键技术,侧重于分析四种主流的VoIP信令协议,同时介绍了语音编解码、静噪抑制和舒适噪音生成、回声消除、抖动处理、分组丢失补偿等关键技术,并全面研究了Asterisk软件系统,包括其体系结构、拨号方案、安装、配置以及一些实际案例和测试。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网和电话网的现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需求,设计出基于Asterisk的校园网VoIP电话系统的总体方案,并对方案所涉及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工作流程、号码方案设计和拨号计划,及如何与PSTN互联互通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还对所设计和开发的系统进行了测试,主要包括功能测试、兼容性测试以及性能测试。最后根据测试结果,从语音质量优化、安全、管理三个方面对该校园网电话系统在实际运营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给出了一些建议和解决办法。
二、IP电话抖动抑制缓冲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P电话抖动抑制缓冲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高清视频会议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高清视频会议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的实际需求 |
2.1.1 现有系统存在的不足 |
2.1.2 硬件设备的局限 |
2.2 功能需求分析 |
2.2.1 用户管理需求分析 |
2.2.2 系统管理需求分析 |
2.2.3 会议管理需求分析 |
2.2.4 视频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2.2.5 综合设置需求分析 |
2.2.6 日常运维需求分析 |
2.3 非功能需求分析 |
2.4 相关理论及技术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清视频会议系统设计 |
3.1 系统总体介绍 |
3.1.1 系统功能设计 |
3.1.2 系统硬件设计 |
3.2 模块设计 |
3.2.1 详细设计总述 |
3.2.2 用户管理设计 |
3.2.3 系统管理设计 |
3.2.4 会议管理设计 |
3.2.5 视频管理设计 |
3.2.6 综合设置设计 |
3.2.7 日常运维设计 |
3.3 数据库设计 |
3.3.1 数据库命名规则 |
3.3.2 数据库设计规范 |
3.3.3 数据库E-R图 |
3.3.4 数据表设计 |
3.4 服务器端功能设置 |
3.4.1 系统服务器设置概述 |
3.4.2 会议策略服务设置 |
3.4.3 会议线程管理设置 |
3.4.4 SP服务器管理设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的开发运行环境 |
4.1.1 硬件开发平台 |
4.1.2 软件开发平台 |
4.2 功能模块的实现 |
4.2.1 登录模块实现 |
4.2.2 注册模块实现 |
4.2.3 用户编辑模块实现 |
4.2.4 会议管理模块实现 |
4.2.5 会议回放模块实现 |
4.2.6 终端管理模块实现 |
4.2.7 登录模块实现 |
4.2.8 状态监控模块实现 |
4.2.9 设备管理模块实现 |
4.2.10 终端会议模块实现 |
4.2.11 非功能模块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的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2 黑盒测试 |
5.3 白盒测试 |
5.4 性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Android终端音视频通信的质量保证若干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音视频通信发展现状 |
1.2.2 音视频通信存在的质量问题 |
1.3 本文工作内容 |
1.4 本文的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
2.1 回声消除概述 |
2.1.1 回声的产生 |
2.1.2 回声消除原理 |
2.1.3 常用的自适应滤波算法 |
2.2 RTP/RTCP协议 |
2.2.1 RTP协议说明 |
2.2.2 RTCP协议说明 |
2.3 QoS技术 |
2.3.1 QoS具体指标 |
2.3.2 QoS的分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ndroid终端回声消除方案的研究 |
3.1 回声消除方案的选择 |
3.1.1 SpeexAEC |
3.1.2 WebRTC_AECM |
3.2 Android音频架构与回声消除 |
3.2.1 Android音频架构及其回环时延 |
3.2.2 回环时延的差异性 |
3.2.3 Android给回声消除带来的难题 |
3.3 回声时延测算方案设计与实现 |
3.3.1 回声时延测算方案的设计 |
3.3.2 回声时延测算方案的实现 |
3.3.3 测试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视频流拥塞控制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4.1 拥塞控制 |
4.1.1 拥塞产生的原因 |
4.1.2 拥塞控制的定义 |
4.1.3 拥塞控制的分类 |
4.2 视频流拥塞控制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4.2.1 思路分析 |
4.2.2 网络状态判断量的选取 |
4.2.3 网络状态判断算法设计 |
4.2.4 源端自适应速率控制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环境搭建与测试 |
5.1 测试环境和目标 |
5.2 Android终端回声消除效果测试 |
5.3 视频流拥塞控制算法相关测试及结果分析 |
5.3.1 算法参数设置 |
5.3.2 相关测试及结果分析 |
5.3.3 画面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VoIP高质量音视频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及理论介绍 |
2.1 VoIP技术原理 |
2.2 相关协议与技术 |
2.2.1 H.323 协议 |
2.2.2 SIP协议 |
2.2.3 RTP协议 |
2.3 WebRTC架构 |
2.4 相关编码技术 |
2.4.1 窄带语音编码标准G.711 |
2.4.2 H.264 编码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WebRTC的 VoIP音频通信优化方案 |
3.1 基于WebRTC引擎的VoIP通信框架设计 |
3.2 基于WebRTC的 VoIP回声消除技术 |
3.2.1 WebRTC回声消除原理 |
3.2.2 实验与结果分析 |
3.3 基于GRU网络结构的音频降噪技术 |
3.3.1 基于GRU网络结构降噪原理 |
3.3.2 实验与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慢启动原理的VoIP视频码率控制方案 |
4.1 TCP慢启动算法 |
4.2 慢启动码率控制方案 |
4.2.1 慢启动码率控制方案原理 |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慢启动自适应阈值码率控制方案 |
4.3.1 慢启动自适应阈值码率控制方案原理 |
4.3.2 实验与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基于WebRTC的Android端音视频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架构与技术基础 |
2.1 系统总体设计架构 |
2.1.1 设计思路 |
2.2 WebRTC结构 |
2.2.1 音频引擎技术 |
2.2.2 视频引擎技术 |
2.2.3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
2.2.4 RTP/RTCP |
2.3 NAT类型 |
2.3.1 完全圆锥形NAT |
2.3.2 受限圆锥形NAT |
2.3.3 端口受限圆锥形NAT |
2.3.4 对称形NAT |
2.4 开发平台及环境 |
2.4.1 Android平台介绍 |
2.4.2 NDK的配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服务端的设计与实现 |
3.1 服务器的功能需求分析 |
3.2 房间服务器的搭建 |
3.3 信令服务器的搭建 |
3.3.1 信令响应 |
3.4 服务器实现NAT穿越方案 |
3.4.1 基于STUN协议实现NAT穿越 |
3.4.2 基于TURN协议实现NAT穿越 |
3.4.3 基于ICE框架实现NAT穿越 |
3.5 打洞服务器的搭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
4.1 WebRTC安卓平台下载编译环境搭建 |
4.2 安卓端音视频流的采集 |
4.3 客户端通信的实现 |
4.3.1 同一内网下通信 |
4.3.2 4G网络下通信 |
4.4 音频引擎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
4.4.1 音频引擎设计 |
4.4.2 音频引擎实现 |
4.4.3 NetEQ的设计与实现 |
4.5 视频引擎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
4.5.1 视频引擎设计 |
4.5.2 视频引擎实现 |
4.6 用户交互界面的设计 |
4.7 网络反馈与控制 |
4.7.1 NACK丢包重传的设计与实现 |
4.7.2 带宽自适应的设计与实现 |
4.8 音视频同步的设计实现 |
4.8.1 RTP时间戳的产生 |
4.8.2 SR报文构造与收发 |
4.8.3 音视频同步过程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分析 |
5.1 测试环境及工具 |
5.2 功能测试 |
5.2.1 同一应用终端测试 |
5.2.2 跨应用终端测试 |
5.2.3 服务器端运行情况 |
5.3 性能测试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基于以太网和CAN总线的煤矿数字语音广播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图清单 |
表清单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全文章节安排 |
2 语音广播系统关键技术 |
2.1 排队论相关理论 |
2.2 语音编码技术 |
2.3 传输协议分析 |
2.4 Ethernet和CAN总线音频传输可行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总体构架及硬件设计 |
3.1 系统总体构架 |
3.2 系统工作过程 |
3.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排队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4.1 Ethernet和CAN总线语音传输基本模型分析 |
4.2 M/D/1 排队模型分析 |
4.3 基于排队论的双向语音传输模型的建立 |
4.4 双向语音传输系统M/D/1 排队模型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5 音频传输的实时性分析 |
5.1 抖动 |
5.2 静态缓冲机制 |
5.3 动态缓冲机制 |
5.4 基于音质控制的自适应去抖动同步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6 系统软件设计与系统测试 |
6.1 上位机音频服务器设计 |
6.2 μC/OS-II简介及在STM32上的移植 |
6.3 终端软件设计 |
6.4 系统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WebRTC语音引擎中NetEQ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NetEQ 工作原理和框架 |
2.1 WebRTC 语音引擎概述 |
2.2 NetEQ 模块概述 |
2.2.1 抖动定义及消除原理 |
2.2.2 丢包隐藏原理 |
2.2.3 NetEQ 模块简介 |
2.3 NetEQ 模块详细分析 |
2.3.1 NetEQ 的命令机制 |
2.3.2 NetEQ 的播放机制 |
2.3.3 NetEQ 算法流程 |
2.4 小结 |
第三章 MCU 模块的研究与分析 |
3.1 网络延迟统计算法及性能分析 |
3.2 抖动延迟统计算法及性能分析 |
3.3 MCU 的控制机制 |
3.4 小结 |
第四章 DSP 模块的研究与分析 |
4.1 基音周期的检测算法 |
4.1.1 常用的基音周期检测算法 |
4.1.2 基于自相关函数法的基音周期检测 |
4.2 WSOLA 算法原理 |
4.3 DSP 处理 |
4.3.1 丢包处理 |
4.3.2 融合处理 |
4.3.3 正常处理 |
4.3.4 加速处理 |
4.3.5 减速处理 |
4.4 DSP 的后续处理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语音质量评估的 NetEQ 改进 |
5.1 基于网络的语音质量评估算法 |
5.2 单端非侵入的语音质量评估算法 |
5.3 基于语音质量评估的 NetEQ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下一代网络环境下话带数据传输损伤及容错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IP 承载电话及 DTMF |
1.2.1 VoIP 网络体系结构 |
1.2.2 VoIP 标准及相关应用协议 |
1.2.3 DTMF 在 VoIP 中的传输方式 |
1.3 研究目标和论文结构 |
第二章 通信网话音传输分析 |
2.1 基于分组的电信网络基本架构 |
2.1.1 NGN 体系架构 |
2.1.2 用户环路结构及传输性能 |
2.1.3 呼叫控制与媒体传输 |
2.2 VoIP 的控制协议及应用协议 |
2.2.1 H.323 协议簇 |
2.2.2 SIP 协议簇 |
2.2.3 网关控制协议 |
2.2.4 实时传输协议 |
2.3 DTMF 信号传输 |
2.3.1 DTMF 信令编码 |
2.3.2 系统组成和信号过程 |
2.3.3 数据传输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VoIP 网络环境下 DTMF 传输损伤分析 |
3.1 模拟损伤的影响 |
3.2 语音编码损伤的影响 |
3.3 分组传输损伤的影响 |
3.3.1 排队抖动 |
3.3.2 路径变化 |
3.3.3 抖动吸收 |
3.3.4 分组丢失 |
3.4 带外 DTMF 传送的影响 |
3.5 其他影响因素 |
3.5.1 静音抑制 |
3.5.2 跨网与跨区域互通 |
3.6 损伤比重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VoIP 环境下 DTMF 信号传输方案设计 |
4.1 停止等待重传协议 |
4.1.1 帧结构设计 |
4.1.2 传输控制 |
4.1.3 协议流程 |
4.1.4 性能分析 |
4.1.5 协议参数和过程设计 |
4.2 结合重复编码的扩展方案 |
4.2.1 择多重复码设计 |
4.2.2 与反向差错控制的联合设计 |
4.2.3 DTMF 冗余编码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环境构建 |
5.1 仿真环境构建 |
5.1.1 上行通道的仿真结构 |
5.1.2 下行通道的仿真结构 |
5.1.3 仿真环境参数配置 |
5.2 实验床的构建 |
5.2.1 P2P 软电话环境 |
5.2.2 NGN 平台中的环境 |
5.3 实验床平台下测试过程 |
5.3.1 P2P 测试环境下实验步骤 |
5.3.2 软交换测试系统结构和测试步骤 |
5.3.3 IAD NGN IAD 测试环境下实验步骤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测试与分析 |
6.1 实验平台下测试 |
6.1.1 语音编码损伤实验结果 |
6.1.2 软交换实验平台下测试 |
6.1.3 IAD NGN IAD 测试结果及分析 |
6.2 仿真实验结果 |
6.3 统计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WebRTC语音引擎中分组缓存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VoIP 通信及 WebRTC 语音引擎 |
2.1 VoIP 的原理 |
2.2 VoIP 关键技术 |
2.3 WebRTC 语音引擎 |
第三章 静音检测技术 |
3.1 静音检测技术及原理 |
3.2 静音检测技术的算法 |
第四章 WebRTC 语音引擎延迟优化 |
4.1 WebRTC 语音引擎缓存机制 |
4.2 WebRTC 在 3G 网络中的性能分析 |
4.3 基于静音检测技术的设计思想 |
4.4 基于静音检测的优化方案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1 实验环境介绍 |
5.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基于E-Model的语音质量评估模型研究与应用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现状分析 |
1.3 主要研究工作与贡献 |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二章 VoIP网络关键技术及影响语音质量的因素 |
2.1 简介 |
2.2 VoIP网络 |
2.3 VoIP协议架构 |
2.3.1 实时传输协议(RTP) |
2.3.2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 |
2.3.3 H.323协议 |
2.3.4 SIP协议 |
2.3.5 VoIP其它相关协议 |
2.4 VoIP系统结构 |
2.5 VoIP感知服务质量(QoS) |
2.6 VoIP系统中语音编码技术 |
2.6.1 编码的基本概念 |
2.6.2 G.729、G.723.1和AMR |
2.7 VoIP网络性能特点 |
2.7.1 丢包及其特点 |
2.7.2 时延和时延变化(抖动) |
2.8 影响VoIP语音质量的因素 |
2.8.1 设备终端 |
2.8.2 编解码方式 |
2.8.3 网络因素 |
2.8.4 其它因素 |
2.8.5 网络因素对VoIP语音质量的影响 |
2.9 总结 |
第三章 语音质量的测量方法 |
3.1 简介 |
3.2 主观语音质量测量 |
3.2.1 绝对分类定级(ACR) |
3.2.2 退化分类定级(DCR) |
3.3 客观语音质量测量 |
3.3.1 PSQM方法 |
3.3.2 PESQ方法 |
3.3.3 E-Model方法 |
3.4 侵入式语音质量测量 |
3.5 非侵入式语音质量测量 |
3.5.1 E-model |
3.6 总结 |
第四章 基于E-Model的交换侧的语音质量监测评估模型的设计实现与应用 |
4.1 评估模型的研究 |
4.2 评估模型的设计 |
4.3 评估模型的实现 |
4.4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
4.4.1 测试目的 |
4.4.2 测试环境 |
4.4.3 语音质量测试结果及分析 |
4.4.4 本模型与现网侵入式语音质量测量模型的比较 |
4.5 模型的应用实践 |
4.6 总结 |
第五章 结论及未来的工作 |
5.1 结论与局限 |
5.2 未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Asterisk的校园网电话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VoIP简介 |
1.1.2 国内外VoIP发展概况 |
1.1.3 Asterisk简介 |
1.1.4 Asterisk在校园网中的应用案例 |
1.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2章 VoIP的原理和关键技术 |
2.1 引言 |
2.2 VoIP的基本原理 |
2.3 主流的VoIP协议 |
2.3.1 H.323 |
2.3.2 MGCP |
2.3.3 SIP |
2.3.4 IAX |
2.4 语音处理技术 |
2.4.1 语音编码技术 |
2.4.2 静噪抑制技术 |
2.4.3 回声消除技术 |
2.4.4 抖动处理技术 |
2.4.5 分组丢失补偿技术 |
2.5 实时传输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Asterisk系统研究 |
3.1 引言 |
3.2 Asterisk体系结构 |
3.3 Asterisk的拨号方案 |
3.4 Asterisk的安装 |
3.5 Asterisk的配置 |
3.6 Asterisk部署示例及测试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Asterisk的校园网VoIP电话系统方案设计 |
4.1 引言 |
4.2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与电话网现状分析 |
4.2.1 校园网现状分析 |
4.2.2 电话网现状分析 |
4.2.3 主要问题分析 |
4.3 Asterisk校园网VoIP电话系统总体方案 |
4.3.1 总体设计目标 |
4.3.2 应用特点及需求分析 |
4.3.3 总体网络拓扑结构图 |
4.3.4 系统主要组成部分 |
4.3.5 方案主要功能和特点 |
4.4 硬件和软件 |
4.5 系统工作流程 |
4.6 号码方案设计与拨号规则 |
4.7 用户终端设备类型 |
4.8 与传统电话网络(PSTN)的融合互通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Asterisk校园网电话系统的实际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1.1 用户端IAD配置 |
5.1.2 Asterisk服务器 |
5.1.3 媒体中继网关 |
5.2. 注册测试 |
5.3. 呼叫测试 |
5.4 网络质量测试 |
5.4.1 Chariot测试系统介绍 |
5.4.2 测试脚本 |
5.4.3 测试结果 |
5.5 语音质量与负荷测试 |
5.5.1 话音质量评估方法 |
5.5.2 测试步骤 |
5.5.3 测试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Asterisk校园网电话系统实际运营的关键问题 |
6.1 语音质量优化问题 |
6.2 安全问题 |
6.3 管理维护问题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四、IP电话抖动抑制缓冲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清视频会议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杜霖.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Android终端音视频通信的质量保证若干问题的研究[D]. 林荣暖.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VoIP高质量音视频传输技术研究[D]. 胡家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4]基于WebRTC的Android端音视频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吴晨. 福州大学, 2018(03)
- [5]基于以太网和CAN总线的煤矿数字语音广播系统的研究[D]. 魏免.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2)
- [6]WebRTC语音引擎中NetEQ技术的研究[D]. 吴江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7]下一代网络环境下话带数据传输损伤及容错技术[D]. 张静. 南京邮电大学, 2013(06)
- [8]WebRTC语音引擎中分组缓存技术研究[D]. 肖洪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9]基于E-Model的语音质量评估模型研究与应用实践[D]. 蔡锴.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 [10]基于Asterisk的校园网电话系统研究[D]. 王媛. 大连海事大学, 2011(05)
标签:通信论文; webrtc论文; 网络传输协议论文; 通信原理论文; webrtc服务器搭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