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济南250101)
【摘要】从近现代以来,建筑产生了巨大变迁,建筑功能与形式瞬息万变又顺理成章。其背后又是怎样的批判建筑史?本文从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沙利文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其产生的语境分析,在回顾现代建筑历史发展,校对历史文献,分析比较及思辨下阐述建筑功能和形式对立统一的关系,尝试解读建筑功能与形式内在独特含义,分析其影响因子,探讨建筑的可能性提供一定的思考价值。
【关键词】功能;沙利文;现代主义;装饰
ThinkingontheFunctionandFormofArchitecture
HuTian-junChenHai-yuanYangGuang-hanSuYong-chang
【Abstract】Inmoderntimes,thebuildinghadahugechange,buildingfunctionandformchangingandlogical.Behindthecriticismofthehistoryofthebuilding?ThispaperfromtheAmericanarchitectLuisSullivanproposed“formfollowsfunction”thesloganofthecontext,inreviewingthehistoryofmodernarchitecturedevelopment,collationofhistoricaldocuments,analysi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thisbuildingfunctionandformaunityofoppositesandthinking,trytointerpretarchitecturalfunctionandformuniquemeaning,analysisoftheimpactfactorsofbuildingthepossibilityofprovidingacertainvalueofthinking.
【Keywords】Function;Sullivan;Modernism;Decoration
【中图分类号】TU-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6)22-0176-03
1.概述
1.1“FFF”现代主义建筑
1871年美国芝加哥发生了一场大火,市中心的大部分建筑被烧毁。面临重建芝加哥,于是沙利文等一批建筑师来到芝加哥。建造了第一栋摩天大楼温莱特大楼,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对新的工业材料以及新的建造方式的运用,三段式原则的建筑立面等都走在了时代前面,形成了芝加哥学派。沙利文的高层建筑有利的解决了城市中心用地紧张的问题,同时运用廉价的生产技术降低了成本,缩短了建造时间,奠定了摩天大楼结构和形式基础。事实上,“FFF”代表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中寻求唯一的、最优的、理想化解决方案的思想倾向。
那个时代的先锋建筑家们几乎持一致偏重功能的态度。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钢筋混凝结构,建筑底层隔空,简单简约,屋顶花园。对于用华丽的装饰依附建筑来拉开社会等级相比,现代主义的建筑有着强烈的民主性。密斯?凡?德罗其代表作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清水混凝土简单到无余,建筑方正纯粹到极致。现代主义设计反对为少数人的设计,代表着民主平等的价值观。追求造型和材料的纯粹,追求建筑形式的简单,这是代表崭新的科技时代,这是一个属于建筑功能崇拜的时代。
现代主义表面上的民主却含盖了建筑师个人英雄主义的倾向,极大的忽视了作为独立人在建筑中的生活状态。现代主义建筑拿着功能主义的外衣和借口,将人的心理感受置于一边,显然这样的功能主义是不完善的,也是狭隘的。在现代主义建筑兴起的早期,不得不说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是现代主义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倒退,最具忽略性的一点就是,抹杀和否定了人的性格色彩和历史文脉。使得各国文化特征在不断地流失,只有单调和冷漠,而装饰艺术中拥有着现代主义建筑中所缺失的:历史文脉、审美趣味。
1.2有机主义建筑
美国建筑家赖特对沙利文的功能主义提出了修正和丰富,提出了自己的有机建筑理论。流水别墅在赖特的天才般的理念下,加上考夫曼的经济支持,向世人完美的展现了人、自然、建筑三者在功能上是存在某种内在不可分割的关联性。赖特认为建筑的“功能与形式是一回事”,对自然环境因素的重视,对现代工业材料的运用,对沙利文功能主义建筑理念的丰富,足以奠定他在建筑史上的地位。由此自然、历史、地域、传统、人性……这一些关键词渐渐在建筑功能性中不断充实而使得其内涵更具有复杂性。
1.3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理论奠基人文丘里设计的母亲之家住宅,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山墙元素,象征符号,建筑运用了折衷、隐喻、象征的手法。查尔斯?穆尔设计的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地面的不规则的喷水池象征意大利的版图,廊柱上丰富的色彩象征意大利丰富的文化内涵,此外还考虑到使用功用者的特殊情景。由此装饰图案、历史文脉、象征手法从遗忘的历史中被召唤了回来。后现代主义“建筑杂而不纯、折衷而不干净、曲折而不要率直、含糊而不要分明、丰富而不要简单,不成熟但要创新……”。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就像一个玩笑,啼笑皆非,存在于建筑的灰色地带,成为建筑与生活之间一种可能的关系。形式追随文化、形式追随事实、形式追随生活、形式追随激情……都是有可能的。“真理”并非也只有一种。所以形式独立于功能,具有独立性和多样性,并且多元化是可以被允许的。
1.4解构主义建筑
随后现代主义兴起的解构主义建筑,在建筑形式上变得彻底的多元和多样了。美国建筑师埃森曼设计的3号住宅,与其说是建筑,还不如说更像是一座雕塑,我们看到3号住宅被运用错位、移动、旋转等手法。盖里设计的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变成了建筑家手中的玩具,我们无法在仿生学中找到对应体也无法从以往建筑史上找到接合点。他们“和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构成主义在形式上血脉相通,在哲学上与结构主义有牵连,在风格上又与立体主义艺术有相似之处。”建筑空间、建筑体量、建筑造型被抽象化,内涵含糊不清,甚至就要把建筑形式与功能分离开来。
正如1988年美国《建筑》杂志上所写的:“本世纪建筑的第三趟意识形态列车就要开动。第一趟是现代主义建筑,它戴着社会运动的假面具;接着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它的纪念物真的是用意识形态加以装点的,以至于如果不听从设计者本人90分钟的讲解,你就不可能理解它,而且即使有讲解,也不一定有帮助。现在开出的是解构主义建筑,它从文献中诞生出来……”。传统形式美的规律再一次被突破,显然解构主义建筑比后现代主义建筑更激进,走得更远。此时建筑形式已经极少关注功能了,建筑外在形式眼花缭乱,甚至形式又反客为主、以至于发展到为“丑”的建筑。这也说明建筑形式不一定要受制于功能。
2.功能的解读和形式的内涵
2.1功能解读
功能即符合人的实用需求为目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有用就是美”的主张。美学上说到,人的审美态度是具有选择性的,而审美价值是主客观的统一。当被主体的人主观的认为不美,建筑就无所谓美不美。功能的有用是可以允许形式不美的,形式不美也未必就没有功能的有用性。建筑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不能相互替代的。由此看“有用就是美”的理论不足在于功能的有用性向形式美的有条件转化被简单化和片面化。否定了建筑形式具有的独立性和自由性,夸大了功能的功利性,排除了形式应具有的装饰美。因此,对于功能主义的理解一般有三种,一种是“有用即美”的极端功能主义。事实上违背了主体人的研究,将功能简单化了。另一种是强调有用性的同时不放弃形式美的追求。将功能的复杂性和形式的独立性和谐的统一起来。还有一种是类似于生物学或哲学上对功能的理解,把设计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比拟为“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部分离开了整体就不为部分,部分为整体中的部分。失去整体的部分就没有了功能。
建筑的功能必须包含人性的内容。美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到“人性不应是先验主宰的神性,也不能是官能满足的兽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个性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人的复杂注定了建筑功能的复杂性。
2.2形式内涵
首先,要清晰认识到“形”不能与形式划等号。形可以是既定存在的空间组织形式,也可以是给人的心理暗示,是没有固定的公式,没有既定的风格,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形是自由的,是可以为人的心理感知的。“形”,既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外物的形状,也不是一般艺术范畴中说的形式,而是带有另一种意味,即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形式则不同,它带有着“规则”,带有一定的规范的意味,并且以明确的物质载体为表现。比如各种清晰而明了的装饰图案。形式的丰富多样说明形式具有很强的自由度。同时形式的表现具有双重意味,形式不是简单的表达了形式,有时还包含着形式背后的文化意味。
3.影响因子
3.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对建筑材料的影响自然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材料和建筑方法的不同运用又使得建筑的形式形成截然不同的面貌。往往是因为地理的不同,造成受地域环境可用的建筑材料和资源受到限制,陕西黄土高原的地形形成的窑洞和内蒙古草原地区形成的蒙古包,南方杆栏式建筑和北方四合院建筑也大多分别受南方山地和北方平原的影响。然而这并不是决定建筑功能和形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建筑功能和形式会深受气候、人文、地形等的影响。但形成人类不同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并不是地理环境单独的创造,往往是因为环境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复杂基因体。
3.2生产技术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成为了影响建筑形式的决定性因素。由帕克斯顿设计的伦敦博览会水晶宫和埃菲尔设计的法国世博会埃菲尔铁塔之所以成为可能,就在于生产技术的根本推动,形成了新的建筑奇观。建筑本身成为了时代的象征和生产力的代表,突破了传统建筑的样式。新的技术和新的材料导致了建筑从传统模式一夜之间变化为了钢混模式。几乎建筑的空间营造、框架结构、功能表达三个要素都源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正是生产技术颠覆了所有的一切。同时技术的发展也削弱了国家的,地域的,民族的差异,对科学和理性一味推崇,导致文化传统的破坏和流失,造成了人性、自然与个性的忽略。每一次科技的发展无不对人类产生颠覆性影响,对建筑的功能和形式也是如此。
3.3主体的审美趣味
人是设计中的主体,是创造者又是使用者。建筑形式在古典时期主体认为美的,而到后现代及解构主义似乎就不再觉得美了,更觉得是“丑的建筑”。一段时间内看到丑的建筑形式,在另一段时间内也可能看成是美的。古典时期建筑万神庙和现代高技派皮亚诺和罗杰斯设计的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无论怎么看都是两件完全不同的建筑大作,我们无法用传统审美去圈定现代审美,也不能用现代的审美去责问传统审美。我们认同古典同时也认同现代,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高迪设计的米拉公寓、赖特的流水别墅、伍重的悉尼歌剧院……都是公认的伟大建筑作品。说明建筑外在形式的美或丑与人主体审美趣味、时代的价值判断有着密切联系。而人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不可能一成不变,往往又是随特定的时代社会而变迁。
4.结论
建筑设计以实用功能为目的,但是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审美形式,以建筑实用性目的让人感到功能的美,但是实用主义的简单化和程序化却是反人性的,建筑的绝对功能领先损害了人的发展和尊严。建筑功能必须从主体的人全面考虑,同时还要考虑到这个社会群体,乃至整个地球的有限资源。建筑功能外延内涵的扩大意味着建筑有着内在的复杂性和更多的可能性。换而言之,正真的功能主义是会随着具体情景和问题不断变化而发展,随之而带来的丰富而具体的解决方案。
建筑形式具有相对自由性和独立性,由形式美而让人产生的审美感受是符合人内在心理需求的,但过度矫饰主义则会让形式越走越远,偏离其建筑功能与形式对立统一的内在规律也注定不能长远。同时形式的可能绝大程度上是受生产技术的影响。
最后,现代建筑历史发展已经证明:建筑功能与形式两者是可以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具有内在对立统一性。随着社会生产力技术的发展和作为主体的人的审美趣味的变迁而变迁。
那么,是不是建筑的功能符合了人生理的和心理的各种需求后就算实现了建筑功能的内涵了呢?是不是建筑的形式在现代建筑多元化和国际性的背景下,就走向消亡停止不前了呢?现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和当前的人类现状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的革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的冲击原有人们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打破一切习以为常的“公理”。这种打破和尝试,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进步,或许有点混乱,但是最终都会回归一个平衡点,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尤是如此。那些让人看起来不可思议的建筑,正是建筑功能和形式之间多元下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3]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9.
[4]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5][英]史蒂文?帕里西恩著,室内设计演义[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胡天君,女(汉族),济南市,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城市公共艺术设施及理论。
陈海渊,男(汉族),济南市,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杨广瀚,男(汉族),济南市,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宿永昌,男(汉族),济南市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