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然(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第一初级中学云南文山663000)
摘要:跨入21世纪之后,有一个词汇变得非常抢眼,那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已经被提到与民族生死存亡相关的、至关重要的高度,实践创新教育也就成为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命题。信息技术课程与创新教育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互相促进的影响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学习兴趣;任务;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12-136-01
当前,我们正跨入一个亟需创造精神的时代。新世纪的人才应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内核。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一块坚实阵地,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学科。
以往,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大多沉默于课本的操作中,并且通常在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结束后,90%的学生总感觉到一无所获,学生总是今天学了第二天又忘了。就这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驱使我投入到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各种教育手段、方法,各种媒体,帮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采用探索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提高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产生新欲望和兴趣
由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导致了教学体系的不稳定和教学内容的高淘汰性,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满足于“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的低层次的教学思想。教材一经采用,至少一年,而关于计算机的新动态几乎每天都有,就跟看仙人下棋的樵夫一样,转眼人间已过数百年,已经不是他所处的年代了,所以,教学活动必须紧跟技术进步这个时代的脉搏,教师应该走在知识的前沿,博览群书,给学生最新的信息。
于是,我将在报纸、新闻、杂志上看到的,以《信息技术新动态》专栏的形式公布给大家。如:电脑用土豆来供电。起因是有人和电脑迷打赌:土豆不可能为电脑供电。可是发明者却真的做到了,而且还建立了土豆网站,多神奇?!这些信息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创新欲望:原来奇迹的产生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敢去想,敢去尝试。另外,利用实际现象讲解,这样会更直观。
二、创设探索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动手操作,创设参与学习的氛围
在研究性的学习中,被动式接受的学习还占主流,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如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地去与计算机进行交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掌握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方法——人机交流,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提出要求,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去完成梦想。
2、教知识,更要教方法
未来的教育,重要的不再是教会学生什么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计算机的普及正改变着学习的内容和速度,一张盘就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互联网上的知识如大海一般,教师已不可能传一切之道,授一切之业,解一切之感,其主要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去学习。
学习方法的指导——对理论课知识的学法指导。学习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书。向人学习的方法是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揣摩,用实际行动去学习。而向书学,就存在着一个读书的方法问题。读书分为泛读和精读。泛读是找到书中的“主干”;而精读则是为每一部分“主干”添枝加叶。在上理论课时,以学生自学为主,充分表现学生的能力。当然,学生真正做到“会学习”,还要教师给学生适当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上课时,首先,让学生泛读,找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几个内容,有的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有的却找不到,我就让找到的学生说出他是怎么找到的,标志是什么,这样学生就知道怎么找了。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该精读了。精读的目的就是了解这些内容具体讲解的知识是什么?在一个范围内,提出若干个问题,学生就有目标和范围了。这种方法掌握以后,学生就找到了探索和解决问题的“钥匙”了。
实验指导——对学生的操作实验作现场指导。学生在上机实践所学时,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教师和学生的计算机没有联网的情况下,除了巡回指导外,我还安排了学生中的优秀者参与指导,让这些学生把探索的过程“再现”一次。另外,学生在完成既定的任务后,总是喜欢看看这个(软件),看看那个,当出现新奇的画面时,常引得周围的同学观望,此时,我并不以为他是“故意捣乱”,他这是在尝试探索新的东西,所以,我总是耐下心来对他的实验给予指导,让他在实践中去学习。
线索指导——为学生提供知识体系的线索。例如:在学习了画笔、书写器中打开、保存、和退出等基本操作后,在Word的打开文件,保存文件的操作同画笔、书写器一样,并鼓励学生到没有学过的Excel中去试一试打开文件,保存文件,让学生自己去发觉它们内在的联系,感觉探索的乐趣。另外,让学生观察:在“另存为“的对话框中多了一个“选项”按扭,它是干什么用的?试试看!它会带你走进另一个窗口,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为学生提供线索去探索。
不教打句号的课,给学生留下探索的空间。一节打了句号的课,看起来很满意,但却把学生圈在一个圆里,一切都解决了,没有问题了。没有了“?”,怎么去“探索”?所以我每节课下来,都要给学生留下一个(或多个)问题。
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有识之士早已提出:“我们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将取决于我们同胞的创造才智,而不取决于我的自然资源。”能创造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前在我国甚至在全世界还处于试验阶段,还没有一个较成熟的、公认的方案。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就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冲破应试教育的陈规,树立创新教育教学新观念,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国家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长平.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创新问题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36):114.
[2]李刚.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文摘版,2016(2):00085.
[3]李海英.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创新探讨[J].软件:教学,2015(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