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绿茶呈深褐色的原因

初生绿茶呈深褐色的原因

一、初制绿茶色泽暗褐的原因(论文文献综述)

赵小娜[1](2021)在《枇杷叶茶加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为蔷薇科枇杷属常绿小乔木。枇杷叶作为传统中草药具有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等功效。由于在枇杷生产栽培中的管理操作,使大量春、夏梢新叶被疏除和修剪而废弃,造成浪费。实现对这部分枇杷春夏梢新叶的合理利用,对于增加果农经济收益、丰富枇杷叶加工产品和推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枇杷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理作用研究,而针对枇杷新叶伸长生长期主要成分含量变化规律还不清楚。本研究以春、夏新发枇杷叶为材料,在伸长生长过程定期测定主要成分含量,对以不同长度夏梢新叶加工的叶茶进行品质分析,并对枇杷叶茶的加工工艺进行优化,为枇杷新叶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技术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枇杷新叶在伸长生长过程中,总黄酮、总酚和总三萜酸的质量分数在枇杷春梢和夏梢新叶中都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可溶性总糖质量分数先升高后下降。夏梢新叶的主要功能成分含量总体高于春梢。(2)以不同长度夏梢新叶采用杀青、揉捻和干制工艺制得叶茶中,总黄酮、总酚、总三萜酸、抗氧化活性、酚类单体成分、维生素C和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及水浸出物中都随叶长的增加呈显着下降趋势,可溶性总糖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6种长度枇杷叶所制叶茶排名分类,结合感官评审结果,得出长度为2-13 cm的枇杷新叶所制叶茶功能成分和营养成分丰富,香味独特,效果好。(3)枇杷叶茶加工工艺中,影响黄酮、总酚和三萜酸质量分数的因素主次关系为:干燥温度>揉捻时间>干燥时间;初步确定枇杷叶茶加工工艺参数为揉捻时间5 min,干燥温度110℃,干燥时间80 min。研究结果探明了枇杷叶新芽伸长生长过程中主要成分含量变化规律以及对制茶效果的影响,可为枇杷新叶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苏敏,韦柳花,张凌云,黄荣雄,杨理林[2](2021)在《新型静电场干燥工艺在桂花茶加工上的应用试验》文中提出为了提高桂花茶的品质,减低生产成本,特别是保证桂花茶的色泽与鲜花更接近,花香保留更好等,以传统的热风干燥为对照,分析复火工序中高压静电场干燥工艺对桂花茶品质及加工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1)采用静电场干燥工艺所制桂花绿茶和桂花红茶的外形、香气、叶底得分均高于传统热风干燥工艺,特别是在外形色泽和香气上有明显的优势。2)静电场干燥技术的成本低于传统热风干燥技术。

殷雨心,陈玉琼,焦远方,郝娟,余志,倪德江[3](2021)在《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对青砖茶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探究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对青砖茶品质的影响。采用13个不同茶类适制性品种的原料制成青砖茶,采用感官审评评价茶叶感官品质,通过化学分析和GC-MS法比较分析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成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制成的青砖茶主要品质成分差异显着,迎霜、乌龙2号和4号品种原料加工的青砖茶水浸出含量、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都较高,内含物丰富;乌牛早、白叶1号、福鼎大白茶和鄂茶10号品种原料所制青砖茶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氨基酸和儿茶素含量相对较低,酚氨比也较低,感官品质表现为滋味醇和;香气物质分析显示各品种青砖茶香气成分以醇类、醛类、酮类和烷烯烃类为主,占香气总量的85%以上。乌龙1号品种茶样香气成分总量最高,与其他品种茶样香气相似率最低,品种香突出;乌龙4号品种茶样与其他品种香气相似率都较高,香气协调性较好。感官品质分析表明,鄂茶10号、乌龙1号和4号品种茶样综合品质最好,评分在88分以上,白叶1号样品评分最低;槠叶齐、鄂茶1号和乌龙品种茶样有特殊的品种香。乌龙茶适制品种加工的青砖茶水浸出物、酚氨比较高,香气独特;红绿兼制品种加工青砖茶内含物和多酚含量相对较高,综合品质较好;绿茶适制品种原料加工的青砖茶滋味醇和或平和,适合与其他多酚含量高的品种原料拼配加工。

黄娇丽,蒋平香,李玉萍[4](2020)在《芒果叶茶的加工工艺》文中指出以新鲜、成熟的芒果叶为原料,参照绿茶的加工工艺制作芒果叶茶,并对制茶过程的工艺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护色剂浓度、漂烫时间、软化时间、干燥温度对芒果叶茶制作工艺的影响。正交试验对芒果叶茶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得出芒果叶茶的最佳制作条件为NaCl浓度3%、漂烫1.5 min、软化2.5 h、干燥温度85℃。在此条件下,芒果叶茶的感官品质最优为89.67分,汤色清亮,有浓郁的芒果叶清香,醇厚清爽。

龚成云,王春光,王芹,赵云青,黄友谊,刘亚楠[5](2020)在《兴山县8个茶树品种的绿茶适制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筛选出兴山县适制绿茶的品种,对当地种植的白叶1号等8个茶树品种进行了绿茶适制性研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金观音和本地群体种总体显着优于其他6个茶树品种,且金观音具有花香。不同品种的4个理化成分结果表明,白叶1号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但本地群体种的综合品质更优。综合可知,兴山地区本地群体种具有更好的绿茶适制性,金观音可以用于加工具有花香的绿茶,白叶1号可用于加工回甘好的绿茶。这些结果可作为茶树品种推广和茶产品研发的参考依据。

胡欣[6](2020)在《涌溪火青绿茶连续化做形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涌溪火青绿茶(以下简称火青)产于安徽省泾县涌溪村和黄田村一带,是颗粒形绿茶典型代表之一。目前火青茶生产以单机为主,加工时间长,加工效率低。同时由于长时间的加工成品茶黄汤黄叶,香气不高,与当前市场要求不符。建立连续化生产技术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在前期设计生产线的基础上,采用一芽二叶柳叶种鲜叶为原料,筛选影响火青茶色泽较大工序(二青、做形),找到与色泽等品质相关性显着关键技术因子(二青程度、投叶量、做形温度),分析关键技术因子对火青茶色、香、味、形品质指标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连续化做形技术,并将优化工艺与传统工艺比较,验证优化工艺的可行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影响火青茶品质的关键技术因子。在摊放、杀青、揉捻、二青和做形工序中以二青和做形对火青茶色泽影响最大。从工艺技术因子与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可知,二青程度、投叶量、初炒温度和复炒温度对品质相关性较高,存在显着性和极显着性相关。(2)研究做形关键技术因子对品质的影响。二青程度在中低含水量条件下干茶与茶汤L*、a*值和儿茶素含量更高,酚氨比和容重值显着下降。投叶3.5 kg条件下儿茶素含量最低,投叶4.0 kg最高,同时干茶a*值显着上升,容重值随投叶量的增加而显着性增加。初炒温度增加,酚氨比、茶汤a*和b*值上升,L*值和容重下降。复炒温度上升,干茶L*、a*值和茶汤a*、b*值均显着上升,儿茶素总量和茶汤L*值显着下降。(3)分析不同做形技术条件共有挥发性成分。不同工艺参数下制作的样品中共检测出39个共有挥发性化合物,可归纳为醇类(10个)、醛类(4个)、烯类(6个)、酮类(6个)、酯类(5个)和其他类(8个),分别占挥发物总量的30.38%、18.97%、6.26%、5.02%、7.58%和31.79%。共有挥发成分大多对关键工艺影响显着,尤其以二甲硫醚、正己醇、脱氢芳樟醇和壬醛影响更为显着性。(4)优化火青茶连续化做形技术参数。正交试验得出连续化做形关键技术参数为二青程度40%、投叶量3.5 kg,初炒温度45℃和复炒温度55℃。通过品质分析和加工效率的对比分析,优化连续化做形工艺较传统加工能够提高干茶和茶汤的绿度,提升加工效率。

袁源[7](2020)在《茶氨酸对酒精损伤HL7702细胞修复与构建绿茶指纹图谱的研究》文中认为茶氨酸,茶叶中存在的一种不同寻常的,不参与蛋白质的合成的游离氨基酸,在水中极易溶解,谷氨酸和乙胺是它在体内降解产生的两种产物。茶氨酸具有保护神经、降血压、镇静等功能,其在药理方面的作用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茶氨酸在不同种类的茶中含量不同,经实验发现,绿茶中的茶氨酸含量较高。中国知名绿茶竹叶青,由于其精细的加工工艺,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茶末等副产物,但这些副产物的利用率一般较低。据相关研究报道,合成的茶氨酸生物活性远低于天然茶氨酸,以竹叶青茶末中,优化茶氨酸提取工艺,经过超滤、树脂吸附,离子交换层析等一系列分离纯化方法后可获取天然性质的茶氨酸。研究该茶氨酸提取物对酒精诱导人正常肝细胞氧化损伤修复作用,以茶氨酸含量作为绿茶品质评价指标,探讨绿茶的质量控制及质量标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响应面实验结果表明,提取茶氨酸最优工艺条件为:提取液固比为15:1,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60 min;2.浸提后的茶汤中有不少大分子蛋白质、多糖等物质。需经过超滤处理去除,通过综合比较各主要成分截留量选择孔径为10 KD的超滤离心管,超滤后茶汤清亮,绝大多数大分子蛋白被去除,茶多糖和茶多酚的去除率分别为35%和25%左右,茶氨酸处理前后含量变化很小;3.树脂吸附进一步去除茶汤中的茶多酚、咖啡碱等物质,通过比较吸附能力选择PA6树脂对茶氨酸进行静态吸附,吸附量达到了62.38 mg/g,且对茶氨酸的吸附量很少;茶汤中的可溶性多糖利用乙醇沉淀法去除,醇沉后茶汤中主要含茶氨酸、咖啡碱等物质。用NKA-Ⅱ树脂进行动态层析,以分离茶氨酸和咖啡碱,经速率为1 BV/h的蒸馏水洗脱,收集洗脱液,冷冻干燥后得到纯度达91.23%的茶氨酸提取物;4.选择不同浓度的茶氨酸提取物培养HL7702细胞,考察茶氨酸对HL7702细胞的毒性作用,MTT法测定细胞的存活率,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茶氨酸给药浓度为200-800μg/m L;选取500-1000 mmol范围内,梯度设置为100 mmol的6个酒精浓度处理组对HL7702细胞进行初步处理,测定细胞的存活率后确定酒精造模浓度为800 mmol;5.以不同浓度的茶氨酸提取物预保护模型浓度酒精处理过的细胞,测定细胞存活率;测定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抗氧化总能力(T-AOC)五个指标。和模型组比较,茶氨酸显着提高了酒精损伤模型中HL7702的存活率,对HL7702细胞内H2O2和MDA的生成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而SOD活性升高,GSH-PX和T-AOC含量也增加,实验证实了茶氨酸在不同方面均被证明对酒精诱导人正常肝细胞氧化损伤具有特定的保护作用;6.茶氨酸作为茶叶中的一种特征氨基酸,与绿茶等级呈正相关,将其作为绿茶质量评价的特征因子,对15种产地为四川的绿茶进行了HPLC测定,研究建立了绿茶茶氨酸指纹图谱,通过对不同品种和产地的绿茶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出各品种绿茶中茶氨酸的含量,为茶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杨化冰[8](2020)在《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文中指出茶业的形成,是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在超长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的产物。研究安化黑茶即是探索安化黑茶从普通植物物种向茶业发展转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与调适的过程。本文以安化黑茶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借助跨学科的综合分析方法,对安化黑茶的发展脉络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历史梳理。在层次上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安化黑茶在商品化的历史进程中,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密切关联;二是安化黑茶产业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变迁的问题。安化黑茶作为一项重要产业,影响和推动其形成的因素不是纯自然环境,不是纯经济因素,也不是纯政治、文化因素或者某一民族独创的产物。他是当事民族为了本民族全体成员的生存与繁衍,凭借民族文化对当地生态系统进行不断适应、改造与利用的结果。可以说,安化黑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茶叶文化生态史。因此,对这一关系的厘清,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安化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如土壤、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生态条件均是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带之一,这成为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从远古时代到北宋王朝,伴随着梅山文化的形成,大量汉族民众开始定居此地,融入当地文化,并参与到当地民族的茶叶经营。多民族文化的交织、互动以及调适使得安化黑茶的种植、加工制作技艺开始走向成熟,并与市场接轨,开始了商品化进程。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五章。这里主要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茶政变迁对安化黑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唐德宗年间始征茶税,茶叶被纳入国家统一的税赋管理体制。宋代西北边防吃紧,朝廷启动“茶马互市”政策,在西北边疆“以茶易马”,一直延续至清代中期。安化黑茶以其优良的品质和优惠的价格,从以非正规渠道逐步转向正规渠道进入“茶马互市”,并从中获利。明代以降,安化地区被确定为“盐茶开中”政策的主要执行区。清道光以后,为平息太平天国事件,湘军和淮军等地方武装为筹集军饷,转而插手控制茶叶的销售渠道,同时扩大自身的政治影响。清廷被迫放弃“茶引制”,改行“以票代引”。这一举措不仅化解了经费开支浩繁的难题,财政收入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安化黑茶由此而跻身世界名茶之列。可以说,安化的黑茶产业是在历代封建王朝的盐茶专卖制度体系下发展起来的。安化黑茶从民间普通商品交易,发展成为国家专卖物资,是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干预的结果。安化黑茶的身份、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为成为一项世界级的繁荣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六章。这部分主要探讨安化黑茶的边疆贸易和对外出口贸易。中国西北内陆以及北亚、俄罗斯等地,由于其特殊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当地民众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计方式。茶叶不仅可以为他们提供所缺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还可以作为一种蔬菜的替代品,进而饮茶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当地民众获取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安化黑茶这一物美价廉的茶品在进入西北民众视野后,很快就被接纳,并广泛传播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应用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宗教等社会交往过程中,黑茶被西北、蒙古乃至俄罗斯的民众赋予了多重文化意义。黑茶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商品,而是经过异域文化调适过的“文化”产物,具有了一种社会“生命”物质的属性,并且已经完全融入到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不可获缺。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七章。这一章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阐释了安化黑茶产制技艺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社会环境和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安化黑茶的育种、种植、采摘、制作等技术系统都明显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同样是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互动调适的产物。第五部分是论文的第八章。这一章通过对当地遗留下来的碑文深入剖析,证明安化黑茶产业在当地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几乎整个社会都是围绕黑茶这一文化事项而展开,充分展示出在茶叶市场建构过程中,由于国家强制力的干预,而促成了各种制度及市场机制的形成,不同利益主体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互动,以及各种权利诉求、利益分配、社会文化资源的交互作用和影响,进而使得规范和约束茶叶种植和买卖的相应茶规也应运而生。以茶规为依托,围绕着茶叶的种植和运销活动,安化这一地方社会也逐渐发展出一整套适应市场需要的运行机制和新秩序。本文的第九章分析和总结了安化茶业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变迁的问题。纵观安化黑茶产业在传统社会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期到清朝,安化黑茶从普通的植物物种一跃成为一项世界级的产业,其在社会中所发挥的政治和军事功能一直相伴而生。但是,伴随着国内、国际格局的巨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家性质的改变,国家政策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黑茶产业一直以来所发挥的政治和军事功能逐渐弱化,甚至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从而导致黑茶产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慢慢衰落,原来的富裕地区出现了贫困现象。暂时的衰败,绝对不能否定茶叶产业上千年的繁荣和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在新时代背景下,茶叶产业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仍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安化黑茶的复兴,应该换一种思路,将其从旧社会制度的桎梏中脱离出来,置入新的社会制度之中,并赋予其新的文化生态价值和生命力,对其革新而不革命。只有通过这样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才能提出推动安化黑茶产业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推动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为类似地区的可持续脱贫提供有效借鉴和路径选择。

苏小琴,左小博,杨秀芳,谭蓉,孔俊豪[9](2019)在《绿茶低温负压干燥工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干燥是绿茶品质定型的关键工序之一,为生产优质绿茶,尤其是保留色泽和营养成分,对绿茶的干燥工艺进行了探索。通过比较传统热风干燥和低温负压干燥,发现低温负压的干燥效率平均提高30%,且在内质成分保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分别以干燥时间、叶绿素、水浸出物、氨基酸,儿茶素和茶多酚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多指标正交试验优化绿茶低温负压干燥工艺,结果表明,绿茶最优低温负压干燥条件为干燥温度75℃,负压(0.03 MPa)4 min,低温15 min。应用最优工艺加工超微茶粉,与传统工艺超微茶粉比较发现,低温负压干燥技术可有效保留原茶主要品质成分,提高超微茶粉品质。

杨乔[10](2019)在《杜仲叶和桑叶两种保健功能型茯茶加工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茯茶、杜仲茶、桑叶茶对人体均具有保健功效,许多中外学者对其作用机理、有效成分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试验,为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开展此类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近年来,一些学者或专家试图将金银花、连翘、杜仲等药食两用植物与传统茶叶结合起来,将这些药用植物的功效融入到传统茶叶当中,达到一茶多功能的效果。本项研究通过将杜仲叶毛茶和桑叶毛茶分别与黑毛茶进行不同拼配比。按照茯茶制作工艺,研究发花时期环境温、湿度因子对两种功能茯茶发花及成品茶感官品质的影响,探索两种保健功能型茯茶的最优加工工艺参数。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研究了不同环境温、湿度对两种功能型茯茶中“冠突散囊菌”生长的影响。试验发现,在相同原料、相同压力和茶饼密度的情况下,杜仲功能型茯茶在温度24℃、26℃,相对湿度70%时“发花”情况理想,冠突散囊菌高达20×107个.cm-2,远超国家标准20×104个.cm-2,且茯茶砖面平整,色泽黑褐油润,未出现烧心、霉变等现象;桑叶功能型茯茶在温度26℃、28℃,相对湿度75%时“发花”情况理想,且茯茶砖面平整,未出现烧心、霉变等现象。研究结果表明:杜仲功能型茯茶合适的“发花”温、湿度为25±1℃、相对湿度为70%;桑叶功能型茯茶合适的“发花”温、湿度为27±1℃、相对湿度为75%。2.通过对不同配比原料及其所加工的杜仲茯茶(杜仲茶:纯黑毛茶=0:100、5:95、10:90、15:85、20:80、25:75)、桑叶茯茶(桑叶茶:纯黑毛茶=0:100、50:50、60:40、70:30、80:20、90:10)成品茶砖内含成分分析,得出杜仲茯茶、桑叶茯茶水浸出物较混合毛茶均有所提升,而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则呈现下降趋势。3.通过对两种复合保健功能型茯茶进行感官审评,综合得出D-3(杜仲黑毛茶和纯茶叶黑毛茶以15︰85),S-2(桑叶黑毛茶和纯茶叶黑毛茶以60︰40)是最合适的配比。4.杜仲保健功能型茯茶加工工艺主要参数为:混合毛茶以D-3配比,含梗量10%,汽蒸15 min,渥堆发酵16 h,蒸茶20 s,发花期(前12 d)环境温、湿度分别为25℃和70%,发花后进行干燥除湿,每天升温2℃3℃,升温历时7天左右,一直升到45℃为止,直至达到出烘水分标准(≤14%)。5.桑叶保健功能型茯茶加工工艺主要参数为:混合毛茶以S-2配比,含梗量8%,汽蒸15 min,渥堆发酵16 h,蒸茶25 s,发花期(前12d)环境温、湿度分别为27℃和75%,发花后进行干燥除湿,每天升温2℃3℃,升温历时7天左右,一直升到45℃为止,直至达到出烘水分标准(≤14%)。

二、初制绿茶色泽暗褐的原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制绿茶色泽暗褐的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枇杷叶茶加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枇杷叶功能成分及变化规律
        1.1.1 多酚类
        1.1.2 三萜酸类
        1.1.3 糖类
        1.1.4 抗氧化活性
    1.2 枇杷叶加工与利用
        1.2.1 药用产品
        1.2.2 食用产品
        1.2.3 其他产品
    1.3 枇杷叶茶研究进展
    1.4 不同加工工艺对茶叶的影响
        1.4.1 摊晾工艺
        1.4.2 杀青工艺
        1.4.3 揉捻工艺
        1.4.4 干燥工艺
    1.5 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材料采集
        2.1.2 仪器
        2.1.3 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不同伸长期枇杷叶主要功能成分变化规律试验
        2.2.2 不同伸长期枇杷叶制茶适性试验
        2.2.3 枇杷叶制茶工艺单因素试验
        2.2.4 枇杷叶制茶工艺正交试验
    2.3 指标测定方法
        2.3.1 功能成分指标测定
        2.3.2 营养成分指标测定
        2.3.3 酚类组分测定
        2.3.4 感官品质评价
    2.4 数据处理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枇杷新叶伸长生长过程中主要成分变化
    3.2 夏梢枇杷新叶长度对制茶效果的影响
        3.2.1 枇杷新叶长度对叶茶功能成分及抗氧化性的影响
        3.2.2 枇杷新叶长度对叶茶水浸出物营养成分的影响
        3.2.3 枇杷新叶长度对叶茶酚类组分的影响
        3.2.4 指标相关性分析
        3.2.5 指标主成分分析
        3.2.6 指标聚类分析
        3.2.7 枇杷叶茶感官品质分析
    3.3 加工工艺对枇杷叶制茶效果影响
        3.3.1 不同杀青时间对制茶效果的影响
        3.3.2 不同杀青时间对制茶效果的影响
        3.3.3 不同干燥温度对制茶效果的影响
        3.3.4 不同干燥时间对制茶效果的影响
        3.3.5 正交试验结果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新型静电场干燥工艺在桂花茶加工上的应用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1.1.1 试验材料
        1.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试验设计与处理方法
        1.2.1 桂花红茶静电场干燥最佳配花量的确定
        1.2.2 桂花绿茶静电场干燥最佳配花量的确定
    1.3 评价与分析方法
        1.3.1 感官审评
        1.3.2 加工成本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配花量及干燥方式对桂花红茶品质的影响
    2.2 不同加工工艺的桂花红茶加工成本比较
    2.3 不同配花量及干燥方式对桂花绿茶品质的影响
    2.4 不同加工工艺的桂花绿茶加工成本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3)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对青砖茶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青砖茶的制备
    1.3 分析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对青砖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2.2 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对青砖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
    2.3 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对青砖茶香气成分的影响
3 讨论
    3.1 选择特殊茶树品种原料创新青砖茶风味
    3.2 青砖茶品种原料的拼合性
4 结论

(4)芒果叶茶的加工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设备与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工艺流程
    2.2 操作要点
    2.3 不同护色剂的选择
    2.4 单因素试验设计
    2.5 正交试验设计
    2.6 芒果叶茶的感官评价方法
    2.7 品质指标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护色剂的结果分析
    3.2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3.2.1 不同氯化钠(Na Cl)浓度对芒果叶茶品质影响
        3.2.2不同漂烫时间对芒果叶茶品质的影响
        3.2.3 软化时间对芒果叶茶品质的影响
        3.2.4 干燥温度对芒果叶茶品质的影响
    3.3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4 验证试验
4 结论

(5)兴山县8个茶树品种的绿茶适制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设备
    1.3 茶样制备
    1.4 理化指标测定
    1.5 感官审评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茶树品种试制的绿茶感官审评结果
    2.2 不同茶树品种试制的绿茶中水浸出物含量
    2.3 不同茶树品种试制的绿茶中可溶性糖含量
    2.4 不同茶树品种试制的绿茶中茶多酚含量
    2.5 不同茶树品种试制的绿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
    2.6 不同茶树品种试制的绿茶中酚氨比
3 讨论

(6)涌溪火青绿茶连续化做形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注释表
文献综述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1 分析仪器
        2.2.2 试验设备
    2.3 实验试剂
    2.4 实验方法
        2.4.1 感官审评方法
        2.4.2 涌溪火青茶色差L*、a*、b*值的测定
        2.4.3 涌溪火青茶容重的测定
        2.4.4 分光光度计测定涌溪火青绿茶中的茶多酚含量
        2.4.5 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颗粒形绿茶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
        2.4.6 HPLC测定涌溪火青茶中的儿茶素含量
        2.4.7 HS-SPME萃取涌溪火青茶挥发性化合物
        2.4.8 GC-MS分离鉴定涌溪火青茶挥发性化合物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机械做形关键技术因子筛选
        3.1.1 加工过程中色差变化
        3.1.2 技术因子与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2 连续化做形关键技术因子对涌溪火青茶品质的影响
        3.2.1 二青程度对品质的影响分析
        3.2.2 投叶量对品质的影响分析
        3.2.3 初炒温度对品质影响分析
        3.2.4 复炒温度对品质影响分析
        3.2.5 二青程度、投叶量、初炒温度和复炒温度对儿茶素影响分析
    3.3 连续化做形关键技术对香气成分影响分析
        3.3.1 投叶、二青、初炒和复炒因子变化下香气化合物特征分析
        3.3.2 涌溪火青茶香气组分分析
    3.4 连续化做形最优工艺探究
    3.5 优化后的连续化生产品质与效益分析
4 讨论
    4.1 正交试验探究最优工艺的可行性
    4.2 连续化生产技术的标准化
5 结论
文献
自我介绍及成果

(7)茶氨酸对酒精损伤HL7702细胞修复与构建绿茶指纹图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茶氨酸的概述
    1.2 茶氨酸的制备方法
        1.2.1 化学合成法
        1.2.2 生物合成法
        1.2.3 提取分离法
    1.3 茶氨酸的生理功能
        1.3.1 降血压功能
        1.3.2 镇静功能
        1.3.3 神经保护作用
        1.3.4 增强记忆力功能
        1.3.5 抗肿瘤功能
        1.3.6 免疫功能
        1.3.7 抗氧化作用
    1.4 茶氨酸与酒精性肝损伤
        1.4.1 酒精性肝损伤
        1.4.2 L-茶氨酸与肝损伤
    1.5 茶氨酸与茶叶品质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响应面法优化竹叶青茶末中茶氨酸的提取工艺
    2.1 原料
    2.2 材料与试剂
    2.3 仪器与设备
    2.4 工艺路线
    2.5 试验方法
        2.5.1 浸提试验
        2.5.2 纯化实验
        2.5.3 检测方法
        2.5.4 提取物的鉴定
    2.6 结果和分析
        2.6.1 提取工艺
        2.6.2 超滤浓缩实验
        2.6.3 静态吸附工艺
        2.6.4 柱层析工艺
        2.6.5 茶氨酸提取物的鉴定
    2.7 本章小结
3 茶氨酸对酒精诱导人正常肝细胞氧化损伤修复的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药品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细胞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酒精损伤模型的建立
        3.2.3 茶氨酸适宜作用浓度范围考察
        3.2.4 茶氨酸对酒精损伤的HL7702 细胞生存率的影响
        3.2.5 茶氨酸对HL7702 细胞的保护作用
        3.2.6 统计学处理
    3.3 结果
        3.3.1 酒精损伤模型的建立
        3.3.2 茶氨酸对细胞毒性的浓度筛选
        3.3.3 茶氨酸对酒精损伤的HL7702 细胞生存率的影响
        3.3.4 茶氨酸对酒精损伤的HL7702 细胞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影响
        3.3.5 茶氨酸对酒精损伤的HL7702 细胞中H_20_2含量的影响
        3.3.6 茶氨酸对酒精损伤的HL7702 细胞中GSH-PX活力的影响
        3.3.7 茶氨酸对酒精损伤的HL7702 细胞的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品种的绿茶中茶氨酸含量及质量评价的初步研究
    4.1 原料
    4.2 材料与试剂
    4.3 仪器
    4.4 实验方法
        4.4.1 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准曲线制作
        4.4.2 样品处理
        4.4.3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4.4.4 数据分析
    4.5 结果与分析
        4.5.1 HPLC方法学考察结果
        4.5.2 不同绿茶HPLC茶氨酸指纹图谱的建立
        4.5.3 相似度评价
        4.5.4 系统聚类分析
        4.5.5 不同品种绿茶指纹图谱茶氨酸含量测定结果
        4.5.6 茶叶品质与茶氨酸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4.6 讨论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8)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文化生态学研究理论
    第三节 安化黑茶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二章 跨文化语境下的物质流通
    第一节 早期的物质流通研究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派的物质研究
    第三节 物质流通研究新走向
第三章 安化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
    第二节 梅山地域与族属
    第三节 “梅山”历史沿革
第四章 安化黑茶的商品化发端
    第一节 资江水运及货物运输
    第二节 《茶经》与梅山茶事
    第三节 商品茶定名
第五章 茶政变迁与黑茶贸易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君王们的点金术:榷茶与税茶
    第二节 几经波折:湖茶跻身茶马政
    第三节 不断拓展疆域的黑茶贸易
    第四节 传统专卖体制对茶业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 安化黑茶的贸易拓展
    第一节 千年前的茶叶商贸活动
    第二节 黑茶在蒙古的商贸往来
    第三节 黑茶在新疆的商贸往来
    第四节 黑茶在俄国的商贸往来
第七章 口述史中的“产”与“制”
    第一节 炊烟袅袅:沸腾的雪峰山麓
    第二节 黑毛茶初制的传统工艺
    第三节 千两茶:文化范畴的再生产
第八章 地方社会中的茶业人和茶事
    第一节 茶叶流通环节的社会性适应
    第二节 茶政管理者
    第三节 中间商
    第四节 茶叶生产者
第九章 安化黑茶与生态扶贫
    第一节 黑茶产业与生态扶贫
    第二节 安化黑茶产业面临的的困境
    第三节 安化黑茶产业发展对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安化黑茶制作技艺
    附录二 :安化地方有关茶的民歌
    附录三 :茶亭
    附录四 :民间传说

(9)绿茶低温负压干燥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1.1.1 材料
        1.1.2 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不同干燥工艺的比较试验
        1.2.2 正交试验设计
        1.2.3 超微茶粉的加工
        1.2.4 理化成分测定
        1.2.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热风干燥和低温负压干燥工艺的比较
    2.2 正交法优化低温负压干燥工艺
    2.3 低温负压干燥工艺对超微茶粉品质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10)杜仲叶和桑叶两种保健功能型茯茶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章综述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复合保健茶研究现状
        1.2.2 茯砖茶的发展历程
        1.2.3 茯砖茶传播及其影响
        1.2.4 茯砖茶加工工艺
        1.2.4.1 茯砖茶传统加工工艺
        1.2.4.2 茯砖茶现代生产流程
        1.2.4.3 茯砖茶加工关键工序
        1.2.5 茯砖茶冠突散囊菌
        1.2.5.1 冠突散囊菌生长的条件
        1.2.5.2 冠突散囊菌对茯砖茶品质的影响
        1.2.5.3 冠突散囊菌代谢产物及其功能
        1.2.6 茯砖茶的主要功效
        1.2.6.1 减肥、降脂功能
        1.2.6.2 抗氧化功能
        1.2.6.3 抗腹泻、抗菌抑菌功能
        1.2.6.4 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
        1.2.7 杜仲及杜仲茶研究简介
        1.2.7.1 杜仲叶药用简介
        1.2.7.2 杜仲茶研究现状
        1.2.8 桑叶及桑叶茶研究简介
        1.2.8.1 桑叶简介
        1.2.8.2 桑叶茶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复合型杜仲茯茶加工工艺研究
        1.3.2 复合型桑叶茯茶加工工艺研究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复合型杜仲茯茶加工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1.3.1 杜仲茯茶工艺流程
        2.1.3.2 不同复合杜仲茯茶原料配比
        2.1.3.3 不同环境温度对复合杜仲茯茶发花的影响
        2.1.3.4 不同环境湿度对复合杜仲茯茶发花的影响
        2.1.4 不同配比对杜仲茯茶品质的影响
        2.1.4.1 内含成分测定
        2.1.4.2 感官审评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环境温度对复合杜仲茯茶发花的影响
        2.2.2 不同环境湿度对复合杜仲茯茶发花的影响
        2.2.3 不同配比对杜仲茯茶品质的影响
        2.2.3.1 不同配比原料内含成分分析
        2.2.3.2 不同配比复合杜仲茯茶与传统茯茶内含成分的关系
        2.2.3.3 加工前后复合杜仲茯茶内含成分的变化
        2.2.3.4 复合杜仲茯茶感官审评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复合型桑叶茯茶加工工艺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1.3.1 桑叶茯茶工艺流程
        3.1.3.2 不同复合桑叶茯茶原料配比
        3.1.3.3 不同环境温度对复合桑叶茯茶发花的影响
        3.1.3.4 不同环境湿度对复合桑叶茯茶发花的影响
        3.1.4 不同配比对杜仲茯茶品质的影响
        3.1.4.1 内含成分测定
        3.1.4.2 感官审评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环境温度对复合桑叶茯茶发花的影响
        3.2.2 不同环境湿度对复合桑叶茯茶发花的影响
        3.2.3 不同配比对桑叶茯茶品质的影响
        3.2.3.1 不同配比原料内含成分分析
        3.2.3.2 不同配比复合桑叶茯茶与传统茯茶内含成分的关系
        3.2.3.3 加工前后复合杜仲茯茶内含成分的变化
        3.2.3.4 复合桑叶茯茶感官审评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初制绿茶色泽暗褐的原因(论文参考文献)

  • [1]枇杷叶茶加工技术研究[D]. 赵小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新型静电场干燥工艺在桂花茶加工上的应用试验[J]. 苏敏,韦柳花,张凌云,黄荣雄,杨理林. 南方农业, 2021(10)
  • [3]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对青砖茶品质的影响[J]. 殷雨心,陈玉琼,焦远方,郝娟,余志,倪德江. 茶叶科学, 2021(01)
  • [4]芒果叶茶的加工工艺[J]. 黄娇丽,蒋平香,李玉萍. 食品工业, 2020(12)
  • [5]兴山县8个茶树品种的绿茶适制性研究[J]. 龚成云,王春光,王芹,赵云青,黄友谊,刘亚楠. 中国茶叶加工, 2020(03)
  • [6]涌溪火青绿茶连续化做形关键技术研究[D]. 胡欣. 安徽农业大学, 2020
  • [7]茶氨酸对酒精损伤HL7702细胞修复与构建绿茶指纹图谱的研究[D]. 袁源. 西华大学, 2020(12)
  • [8]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D]. 杨化冰. 吉首大学, 2020(02)
  • [9]绿茶低温负压干燥工艺优化研究[J]. 苏小琴,左小博,杨秀芳,谭蓉,孔俊豪. 保鲜与加工, 2019(03)
  • [10]杜仲叶和桑叶两种保健功能型茯茶加工工艺研究[D]. 杨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初生绿茶呈深褐色的原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