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奕[1]2003年在《盈余公告效应的行为金融学解释及实证分析》文中认为行为金融学是从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心理出发,研究投资者的行为偏差对金融市场规律的影响的新兴交叉学科。运用行为金融学研究我国股市的现行规律,发现我国股市发展当中的问题,指导投资者利用行为金融学的方法进行投资决策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十分有意义的。目前,行为金融学的学术文献集中在发现并描述投资者行为特征,探索这些行为特征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方面。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采用了从市场异象的研究出发,验证行为金融学关于市场效率的判断,推测市场异象背后中国投资者的心理行为过程,最后以市场价格的反应来验证这种行为推测的路线,尝试将行为金融的理论方法应用到对中国股市的研究中来。 本文首先简要地介绍了行为金融的基础理论和概念,比较了行为金融学现有体系与传统金融学体系的异同;然后,分别以单纯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两种方法对深市A股的盈余公告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了这种市场异象的长期存在和市场的非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行为金融学对公告效应的两种解释——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假说进行了有机的统一,并运用统一后的假说对中国盈余公告效应背后的投资者行为过程进行了推测和实证,结果证明:中国的投资者会在t期盈余公告之前反应不足,但反应不足的时间并不长,且随后就伴有剧烈的过度反应和较长时间的反向调整,反向调整的趋势会一直持续到t+1期盈余公告之后。投资者只要利用t期盈余公告信息,构建适当的投资组合,在t+1期盈余公告之前选择适当的入市时机,就可以获得超额收益。
唐瑜冲[2]2007年在《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盈余公告效应研究—深圳A股市场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市场异象的研究路线与行为金融的投资策略有机结合起来,从研究市场异象入手,推测市场异象背后的投资者行为特征,提出并检验行为金融对中国盈余公告效应的解释,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在技术路线上,本文首先对行为金融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和归纳,总结了行为金融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局限。其次,本文运用单纯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两种方法分别对中国的盈余公告效应进行实证,将中国股市的数据结果与国外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如果市场异象显着存在,那么就可以判断中国股市的非半强效率,并且构成对市场有效性理论的一个挑战。最后,尝试将行为金融学对于盈余公告效应的两种解释进行有机统一,并在前一个实证结果的基础上,利用行为金融学理论探寻盈余公告效应的形成原因,推测中国投资者在盈余公告前后的反应过程,为对中国投资者如何利用盈余公告数据来获得超额收益和入市时机策略提出建设性意见。
张微微[3]2016年在《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应研究》文中指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建立公平、公正、公开股票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投资者权益的重要前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应可以涉及资产定价、市场流动性、引导投资者决策、资源配置、产品竞争、上市公司价值、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本文根据信息经济学有关信息传播的相关理论,从信息披露的主体、接收者及其最终影响的角度选取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股票价格效应、投资者投资行为效应及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应叁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选取的股票价格效应、投资者投资行为效应及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应叁方面效应,虽然选取的角度不同,但是它们之间并非完全孤立,而是有一个共同的内在联系,即都会对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从信息披露的主体来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股票价格就越能够体现出其真实价值及公司的特质信息,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公司经营状况,便于投资者对股票进行选择,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信息接收的主体来看,投资者通过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能够对其加深了解,能动态地对其内在价值进行评价,便于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并在形成市场均衡价格及其调整过程中得以反映,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从信息披露直接影响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来看,通过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融资资本产出效率及宏观资源配置效率均得以随之提高,实现了促进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效应。本文研究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应对于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发挥股票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股票市场通过筹资聚集社会资本,使得社会资本得到合理配置,优质企业和项目更易得到直接融资,从而促进社会整体产出水平和效率的提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观点,随着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信息不对称状态得以有效地降低,便于投资者区分优质及劣质资产,从而更加准确的预测股票的预期收益,提高股票市场的价格效率及资源配置效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产生的效应对于股票市场的有序建立,对于投资者权益的保护,特别是对于中国尚未成熟的股票市场都极为重要。但是从中国目前的具体情况来看,一方面,中国股票市场虽然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可以说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发展历史较短,经验相对缺乏,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仍不完善。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作为股票市场的主力军,虽然已成为我国经济体系中最具发展前景的群体,以其为核心的信息披露制度体系也建立起来并逐步得到完善,但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情况较为普遍,容易对广大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造成损害,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由此降低,市场的应有功能也难以充分发挥,不利于股票市场的建设与健康发展。因此,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应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基本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提出了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分析了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最后是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信息披露理论概述。主要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依据、信息披露传播过程模型、信息披露的决策选择及影响因素、信息披露的质量标准及衡量方法、信息披露的效应几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描述;第叁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股票价格效应分析。理论部分首先对信息模型进行了概述分析,并在O'Hara的理性预期模型基础上对信息不对称如何影响资产价格进行了理论模型分析。实证部分,首先对信息披露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定价效应进行了研究,将中国股票一级市场成立之初至今划分为六个阶段,选取IPO折价率为衡量资产定价效率的指标,实证分析了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与IPO折价率之间的关系;其次对股票二级市场中价格的波动效应进行了研究,将中国股票二级市场成立之初至今划分为四个阶段,选取股价波动同步性为衡量股价波动的指标,实证分析了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与股价波动同步性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投资者投资行为效应分析。从投资者角度研究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投资者投资行为产生的效应,理论研究部分以行为金融学为研究视角,并分析了DHS模型、HS模型及博弈模型,对信息披露与投资者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实证研究部分通过选取了股票市场中较有代表性的交易指标来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进行考察,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投资者投资行为产生的效应;第五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应分析。理论部分首先分析了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理论基础,并通过模型分别分析了信息披露产生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情况下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机制;实证分析部分,分别从微观及宏观两个层面,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公司指标及宏观经济指标来对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考察,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所产生的效应;第六章,剖析了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于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主要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体系、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及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产生的效应叁方面;对于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主要分析了信息的虚假记载及盈余管理问题、信息的延迟披露及未完整披露问题、信息披露效应不高的问题叁个方面;最后从内部治理因素、外部监管因素、中介机构因素及投资者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信息披露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七章,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对策。根据上一章总结的信息披露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从内部治理、外部监管、中介机构及投资者四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对策。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为以下五点:一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降低了IPO折价率。在股票发行市场上,随着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随之提高,股票的发行价格与其真实价值越来越接近,使得IPO折价率逐渐降低,定价效率得到了提高;二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降低了股价波动同步性。在股票交易市场上,随着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随之提高,因此股价波动更能够反映出上市公司特质信息,股票价格波动同步性程度降低,股票价格的信息含量得到了提高;叁是上市公司通过信息的充分披露,使得投资者能够对其加深了解,能动态地对其内在价值进行评价,便于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并在形成市场均衡价格及其调整过程中得以反映。本文通过股票换手率及股票收益波动程度两个指标来考量投资者投资行为:一方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越高,投资者投资股票的意愿越强烈,股票的流动性越强,从而体现为换手率较高。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越高,投资者能够获得的上市公司相关信息的数量及质量水平越高,因而收益率的波动程度就越低;四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降低投资者的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微观层面上提高了上市公司的融资资本产出效率,宏观层面提高了以宏观经济指标衡量的资源配置效率,最终实现促进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效应。但是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均较低,导致了所在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也处于较低的状态;五是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整体不高,信息披露几个主要效应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研究表明内部治理效率低下、外部监管不到位、中介结构不健全及投资者整体素质较低是导致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体现在以下叁点:第一,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并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模型分析、博弈分析等方法对信息披露影响资产定价、股价波动、投资者行为及资源配置效率的内在机制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为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第二,本文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与股票发行市场的定价效率、股票交易市场的股价同步波动性、投资者投资行为及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学者将它们放在一个框架内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以期在本研究领域能够形成基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系统性实证结论;第叁,本文的研究较为系统和全面。研究对象涵盖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叁个主要方面,即从信息披露的主体、接收者及其最终影响的角度选取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股票价格效应、投资者投资行为效应及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应叁方面效应进行研究,试图研究并总结出信息披露过程叁个主要阶段所产生效应的系统性结论。其中,由于股票价格在不同层级的股票市场中表现有所不同,因此本文不仅从股票一级市场研究了信息披露对股票发行定价产生的效应,还从股票二级市场研究了信息披露对股票价格波动同步性产生的效应,这样就得出了较全面的结论。并且,本文在研究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时,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分别进行了检验,为的就是能够全面反映信息披露对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产生的效应。论文的不足之处:本文致力于研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股票价格效应、投资者投资行为效应、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应叁方面效应,由于选取了股票发行市场、股票交易市场、投资者投资行为及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四方面进行研究,数据量需求较大。但受制于数据的可得性及有限性,有些研究变量选择受到了限制,例如第四章研究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影响中,实证研究部分的控制变量只选取了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及风险因子叁个,虽然有力的推出了结论,但是如果能充实变量将会更有说服力。在以后的研究中会通过数据的不断搜集,希望能增加变量强化研究结果的说服力。
金博[4]2017年在《基于信息披露的市场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效市场假说理论认为套利和竞争机制的存在使得现实市场近似于完美市场,在这样的条件下股票价格可以完全反应证券市场上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然而,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的前提却忽略了信息市场存在的摩擦。基于信息市场的摩擦角度而言,证券市场信息效率问题依赖于信息市场的出清,那么针对于信息市场视角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的解释证券市场效率的基本现象。本文以市场效率为研究对象,从证券市场股票收益对定期和非定期信息披露的反映效率出发,采用事件研究法等实证手段分析信息披露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效应,以及信息环境对市场效率的约束,试图检验本文关于信息披露对市场效率影响的理论猜想。第一章,本文的绪论,主要包括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基本概念界定、研究内容以及本文的创新点。通过第一章对本文的写作意图、意义进行简要介绍,并对本文基本框架进行梳理,初步拟定本文的写作方向和创作基调。第二章,文献综述,主要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市场有效性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并分别总结信息披露和市场效率的相关文献。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总结过去研究的存在的争议与问题,从而提出本文的研究方向以及要解决的问题。第叁章,信息披露的理论猜想。本章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本文后续部分的研究猜想,针对信息披露对市场效率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叁方面的假设猜想。第一,作为信息市场中重要的信息供给途径,定期披露与非定期披露都能够影响证券市场信息效率,表现为定期披露或者非定期披露前后股价中包含信息含量的变化;定期披露与非定期披露对证券市场效率改变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相对于定期披露,非定期披露包含更多的新的未被预期的信息,能够产生更为显着的市场反应,进而形成对市场效率更大程度的改变,表现为信息披露前后股价包含的信息含量差异更显着;第二,证券市场效率具有时变特征,其背后的动因之一就是信息的持续供给。在相对短期的条件下,信息披露将能够对市场效率产生偏离的动力,表现为信息披露前后股票价格中的信息含量会发生显着的变化。之所以存在证券市场效率的相对稳定性,源于一定时期内市场环境和投资者成熟度具有稳态特征;第叁,信息披露的市场效率,特别是信息披露对证券市场效率改变的冲击受到市场环境的约束,由于定期披露和非定期披露在多个方面具有差异性,信息环境对两种披露所产生市场效率的影响将具有异质性。第四章,定期信息披露研究,一方面验证了定期披露能够影响市场效率的猜想,表现为定期信息披露的前后股票价格中包含信息含量的变化——对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为样本数据做最小二乘回归并对以考察期数据所得到的2R,与非考察期数据所得到的2R,序列取离差,研究发现2R变小。并将得到的离差序列进行t检验,滚动窗口、组间估计与全样本估计,从实证的角度来考察两个序列是否来自同一样本,从而检验定期事件的披露对考察期与非考察期股票收益的影响效应。另一方面,验证了证券市场具有时变特征而且具备稳态特征,表现为不同考察期样本离差均值的差异性——分别截取样本公司在事件公告日的前7天、后7天,前15天、后15天,前30天、后30天作为考察期,以及距信息披露日前200天的股票收益率数据作为非考察期,通过对考察期样本的时间长短来刻画证券市场的时变性以及稳态特征。第五章,非定期信息披露研究,即分析要约收购、重组、回购、增发以及配股为代表的信息披露对市场效率产生的影响。研究结论也同时满足了前两个假设猜想:一方面,对上述五类事件的样本做最小二乘回归并对以考察期数据所得到的2R,2R与非考察期数据所得到的2R,2R进行比较,发现2R发生了变化,且非定期披露事件的离差比定期披露的非定期披露的数值要大。因此,数据的结果验证了定期披露与非定期披露可能在信息提前泄露概率、信息可预测性以及披露的持续性叁个方面存在差异。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窗口期的设计,通过不同窗口期之间2R离差的差异,验证了第二个猜想,即中国证券市场效率具有时变性和稳态特征。第六章,信息披露市场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本章继续前面叁章的研究,主要对第叁个猜想,信息环境对不同类型信息披露影响市场效应的约束。信息披露所面临的信息环境因素包括公司内部环境和公司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是指股权结构和投资者结构,其反映了公司在相对固定条件下的信息非对称程度和透明度,外部环境则主要是指分析师和评级预测行业的发展程度。研究结果表现为,首先,公司特质因素对信息披露市场效应产生影响与理论预期一致,公司市值和净资产收益率对信息披露市场效应产生正向影响。其次,股权结构因素对信息披露市场效率的影响与理论预期相反。其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股东数量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影响均为负向作用。最后,从外部环境的角度讲,市场分析师关注度因素中跟踪分析师对信息披露市场效应的影响与理论预期相同,而评级分析师数量对信息披露市场效率影响则与理论预期相反。跟踪分析师数量对信息披露市场效应产生正向影响;评级分析师数量对信息披露市场效应产生负向影响。同时验证了信息环境对定期披露和非定期所产生市场效应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的猜想。最后为本文的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总结本文的分析结果并基于此给出投资者在面临信息披露采取投资决策时的经济建议。
周晖[5]2009年在《基于投资者异质信念的证券市场盈余公告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证券市场盈余公告效应是指由上市公司财务公告中盈利数据的变动所引发的股票价格漂移现象,它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市场“异象”(Anomalies)。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盈余公告效应的关注和研究由来已久,但囿于分析框架及理论假设方面的不足,对这种市场“异象”的产生及作用机理一直缺乏全面深入的剖析。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以行为金融学理论为基础,运用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观点和方法,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行为科学的研究视角,对证券市场盈余公告效应展开了较深入的研讨,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而相比之下,国内对此问题的探究还刚刚起步。作为一个新兴市场,中国证券市场在持续发展和不断成熟过程中也同样存在且必须正确面对这类具体问题。如何深入认识盈余公告效应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及作用,并为投资者科学的决策提供参考,向政府和监管机构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的确是一个很有价值并富有挑战性的课题。本文在借鉴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有限理性投资者的异质信念的视角切入,重点研讨证券市场盈余公告效应这一市场“异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对投资者的影响。对盈余公告效应的产生和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剖析了作为市场行为主体的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交易环境中,其异质信念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投资决策行为在盈余公告效应产生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对一些学者在相关模拟实验中所得结论的分析,运用理论推演和实证分析,采用中国内地沪深两市A股市场的交易数据,进一步验证了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会计盈余信息所具有的丰富信息含量,描述和刻画了在盈余惯性造成的价格漂移中,股价的走势及变动特征,并阐释了其影响因素。通过对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异质信念成因、交易行为特征的分析与解读,深入探讨了盈余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证券市场盈余公告效应中市场量价反应的动态特征进行了归纳,为更加深入研讨这一市场异象在中国证券市场特有制度背景下的具体表现形态和表现方式,提供了理论佐证。与国内以往类似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在投资者异质信念对盈余公告效应影响实证检验之后,还进一步地比较分析了异质信念投资者在盈余惯性导致的股价漂移中所起的驱动作用。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是:证券市场盈余公告效应与异质信念下投资者的价格行为及交易策略密切相关。市场渐进信息流、投资者的有限注意和先验异质性是形成投资者异质信念的关键因素;中国证券市场存在显着的盈余公告效应。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证券市场尚未达到半强型有效,盈余公告效应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对公告信息的提前反应和反应过度的特征,存在明显的“后动有序持续”现象;投资者异质信念对盈余公告效应影响显着。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盈余公告后股价持续漂移的特征发现,异质信念投资者对股票的非预期盈余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异质信念是盈余公告效应中影响投资者持股比例变动和股票收益的重要因素。通过研究,本文就中国证券市场异质信念下的投资者是否使得市场更有效地包涵了盈余数据中的信息;投资者的持股变动和盈余惯性之间是否存在着相关性;异质信念的投资者是否对股价盈余漂移有不同的作用与影响等揭示盈余公告效应本质的问题做了深入剖析,并对中国证券市场微观结构治理进行了新的探索,期望能对投资实践和市场监管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张静[6]2017年在《会计信息质量、投资者有限理性与资产误定价》文中研究说明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是有效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几乎都是经过准确定价的,投资者对市场价格并不具有影响力。然而,历史上多次金融危机证明市场并非完全有效,投资者也并非完全理性,投资者基于有限理性心理作出的投资决策,会导致资产价格背离其价值。这种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被错误定价的“异象”,不仅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效率,也会导致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危及金融安全以致造成经济危机。同时,异象的存在对传统的资产定价理论也提出了挑战。由此,资产误定价的相关研究吸引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相对于欧美成熟的资本市场,我国证券市场制度尚不完善,投资者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广泛共存的问题更为突出。我国证券市场资产误定价是否存在,投资者有限理性与会计信息质量如何影响资产误定价的形成,如何缓解资产误定价,这一系列问题是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回顾现有文献、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检验了我国证券市场资产误定价的存在性。其次,基于行为金融学中的投资者有限理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投资者投资心理决策过程为依据,依次聚焦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中的有限理性特征,研究投资者有限理性对资产误定价影响。从投资者有限理性产生的客观条件出发,构建出“会计信息质量—投资者有限理性—资产误定价”的路径,以我国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同侧面,应计质量、会计稳健性、盈余平滑在投资者有限理性与资产误定价关系中发挥的作用,深入探索资产误定价形成的内在机理。最后,结合研究结论,从改善投资者有限理性,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出发,探讨提高证券市场定价效率的对策与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第一,我国证券市场股票价格长期偏离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存在严重的资产误定价现象。第二,投资者关注是影响股价高估的重要因素,随着投资者关注程度的提高,股价高估越严重,应计质量的提高能够有效缓解投资者高关注导致的股价高估;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应计质量的缓解作用更为突出。第叁,投资者乐观情绪影显着响股价高估,投资者情绪越乐观,股价越高估越严重;会计稳健性的提高能够有效缓解投资者乐观情绪导致的股价被高估;相比新会计准则实施前,会计稳健性的这一缓解作用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更为明显。第四,投资者异质信念越强资产误定价越严重;盈余波动性是投资者异质信念产生的原因,盈余平滑能够有效缓解投资者异质信念导致的资产误定价;融资融券制度实施后,盈余平滑的这一作用更为突出。结论表明,投资者有限理性是影响资产误定价的重要因素,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有助于缓解其影响。
武金存[7]2016年在《基于投资者异质信念的股市动量效应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动量效应(The momentum Effect)一般又称为惯性效应,是指股票市场上存在的收益持续性现象,股票收益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具有延续原来运动趋势的特征。股价动量效应成了从被发现后一直存在且未来仍然持续存在的仅有的金融异象(Schwert,2003),作为金融市场上一类非常“重要的异象”(premieranomaly) (Fama &French,2008),已涉及市场效率、投资策略、投资者行为偏差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领域中的多个重要问题,在金融理论研究和投资实践操作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动量效应是基于同质信念为前提假设的传统资产定价理论面临的挑战之一,中期动量收益持续性已成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鉴于此,本文从投资者异质信念为切入点,探讨形成投资者异质信念的叁个机制——异质先验信念、渐进信息流和有限注意对价格动量效应的影响和作用机理,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建立投资者异质信念形成动量效应成因的解释框架,为动量效应成因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证据。从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研究情况分析,投资者异质信念解释动量效应成因研究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价值。在理论上,首先,投资者异质信念研究股价动量效应是异质信念资产定价的理论延伸和理论应用,有助于检验投资者异质信念对价格的形成机理,在理论上完善信念差异性变化与价格持续性间的研究;其次,从投资者异质信念角度解释动量效应,提醒投资者形成异质信念的异质先验信念、渐进信息流和有限注意这叁个机制对价格的影响是不同的,挖掘股价动量超额收益的来源及各因素的贡献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动量效应成因的研究;最后,投资者异质信念研究动量效应,从市场微观层面视角反映了股价变化体现了投资者异质信念的综合作用,有助于理清我国资本市场的交易机制、市场参与者行为及交易价格形成机制等微观层面问题,促进资本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发展。在实践上,从投资者异质信念角度研究动量效应,首先对投资者而言,有助于投资者正确认识不同异质信念原因引发动量效应的机制,避免由异质先验信念引发的投机交易,避免信息扩散引发恐慌情绪等非理性情绪,稳定自己的非理性情绪,减少交易者非理性行为,培养理性投资理念。其次,对市场监管者而言,有助于监管部门进一步认识我国股市的运行规律,为相关监管部门制定和设计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相关政策和市场制度提供依据,更好地控制股票市场的风险。本文以我国股票市场为研究背景,以股价动量效应成因为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是从理论上构建投资者异质信念解释股价动量效应成因框架,并以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具体而言,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逐步达成叁个研究目标:目标一、构建投资者异质信念解释动量效应的成因框架。目标二,为投资者异质信念解释股价动量效应的成因框架提供实证检验。目标叁、在明晰成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了实现本文的研究目标,笔者总体上沿着“提出问题→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结论及政策建议”的基本思路开展研究。第一层次是研究基础,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发现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为后续主体研究指明了研究方向。第二层次是理论分析,界定相关概念的内涵,分析投资者异质信念形成动量效应的原理,构建投资者异质信念解释动量效应的理论框架。第叁层次是实证分析。为投资者异质信念解释动量效应的理论框架提供相应的实证证据。第四层次是结论与建议。展开以上研究思路,本文的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文献回顾、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及创新点。第2章为我国股市动量效应存在性研究。本章运用沪深A股最新的收益率数据为样本数据,分别通过传统动量投资策略、持续性赢家组合输家组合投资策略和α动量投资策略的研究方法对我国股市动量效应的存在性进行验证。实证研究表明,从叁个不同的视角通过叁种投资策略验证了我国股市存在显着的短中期动量效应。第3章为投资者异质信念解释动量效应成因的理论研究。本章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首先界定动量效应和异质信念的范畴,然后在异质信念形成机制、异质信念资产定价模型的文献与理论基础上,阐述投资者异质信念形成股价动量效应的机理分析,最后从形成投资者异质信念的叁个原因——异质先验信念、渐进信息流、有限注意构建解释动量效应成因的理论框架。第4、5、6章用实证检验的方法分别验证了异质先验信念、渐进信息流、有限注意对我国股市动量效应的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沪深A股的相关股票样本数据,分别通过引入各异质信念的代理变量,然后利用二维顺序法构建二维分组的动量投资策略,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投资者异质信念形成股市动量效应进行定性分析。第7章为基于投资者异质信念的动量效应影响因素贡献度分析。在第四、五、六章分别研究了异质先验信念、渐进信息流、有限注意对股价动量效应都有一定的解释力,独立地从投资者异质信念的形成角度验证了产生动量效应的成因。本章构建综合定量分析动量效应成因的分析范式,明确确定影响股价动量效应的各因素的贡献度排序。第8章为结论及政策建议。首先,对本文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进行概括性总结。其次,根据实证结果,从增强利用注意能力、改善信息传播渠道及加强投资者理性信念教育叁个方面为改善投资者有限注意、渐进信息流和投资者异质先验信念对动量效应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最后,总结本文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并展望后续可行的研究。对股价动量效应的成因研究,在国外已经取得了颇为丰富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与贡献:第一、研究视角上的创新。本文以形成投资者异质信念的机制为切入点研究股价动量效应。Hong & Stein(2007)总结投资者异质信念是由异质先验信念、有限注意、渐进信息流形成的。从投资者信念异质性的来源进行分析,拓展了目前研究中以单个因素或维度对动量效应成因的研究。第二、用定量方法衡量投资者异质信念影响动量效应成因的贡献度。总结目前研究动量效应成因的文献,虽然成因研究也颇为丰富。但目前现有的成因研究主要是定性研究,缺乏对动量效应影响因素大小的计量分析,导致无法明确影响动量效应形成各因素的贡献度排序。本文通过计量方法构建删失回归模型计算出各影响因素对动量效应的贡献度,进而针对各成因对动量效应的影响程度不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第叁、改进测量动量收益持续性的方法。Chen et.al(2015)用持续性的赢家组合或输家组合的久期衡量动量收益持续性。本文考虑到动量效应是通过买入赢家组合卖出输家组合构建的虚拟零投资策略进行研究,在对冲组合中需要同时考虑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两个主体,因此创新地将动量收益的久期定义为持续性赢家组合或持续性输家组合中最小的久期,用以衡量动量收益持续性。
曾杨[8]2017年在《投资者关注对管理层盈余公告披露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与美国股票市场上相对分散的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时间的分布相比,我国存在着明显的年报集中分布的现象,大量年报披露集中在3月下旬至4月的下旬。行为公司金融理论认为,公司管理者的决策会受到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影响,披露盈余公告作为管理层决策之一也不例外。因此,年报集中披露现象的出现,除了编制年报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时间外,上市公司充分利用投资者关注,对年度盈余公告披露的时机的选择具有偏好也是重要的原因。近年来,从投资者关注角度研究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决策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投资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受到信息披露时间的限制,投资者可能存在“有限关注”的认知偏差,这为上市公司管理层采取不同的信息披露策略实现特殊目的提供了契机。因此,本文考虑了投资者客观存在的认知偏差,研究投资者关注对管理层盈余公告披露行为的影响,有助于投资者依据盈余信息进行股价判断和投资决策,提高投资组合的收益,也有助于监管者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提高市场信息传递的效率。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先根据“投资者有限关注假说”解释了投资者关注对盈余公告效应的影响,并根据“相关利益者假说”解释了管理层择机盈余公告披露的行为;然后,借鉴Dellavigna,Pollet(2009)构建的股价对盈余信息反应的理论模型,通过模型的推导证明和理论阐述,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说;接着,本文选用日盈余公告数指标来衡量投资者关注的高低,基于我国A股市场年度盈余公告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主要研究了如下叁个问题:(1)投资者关注是否影响了管理层对盈余公告的披露,以及影响上市公司管理层披露盈余公告的原理是什么;(2)投资者关注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管理层对盈余公告时机的披露;(3)管理层披露盈余公告的行为是否呈现出某种特定的日历特征。最后,依据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给投资者和监管者提出了相关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了如下的研究结论:(1)投资者关注对盈余公告市场反应的影响为管理层盈余公告披露的择机提供了充分的动机,因为有限的投资者关注能增强盈余公告漂移,而高度的关注能弱化盈余公告漂移;(2)管理层的确存在基于投资者关注的不同披露不同消息性质盈余公告的行为,即管理层会选择在投资者关注较高的时候公布好消息,而在投资者关注较低的时候公布坏信息;(3)管理层盈余公告的披露呈现出周历效应:更倾向于在周二、周五和周六的低关注日披露坏消息性质的盈余公告,在周一、周叁和周四的高关注日披露好消息性质的盈余公告。
陈涛[9]2005年在《中国证券市场年报效应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中国证券市场股价以及成交量对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和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预告(以下简称年报和年报预告)的反应。概括而言,即是这几个问题:股价及成交量对年报中披露的不同性质的信息会如何反应?反应的程度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如何解释和分析这些问题?最终,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投资者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投资策略、监管部门还应该有什么样的对策?根据有效市场理论(EMH),新信息的到达是股价变动的唯一动因,而信息应该是公开透明、随机到达的。有效市场理论(EMH)根据市场的效率把市场分成叁种:弱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强有效市场。国外的研究表明,强有效市场是无法达到的,所以对市场效率的检验,主要集中在半强式和弱式检验上。而检查一个市场是否达到半强式效率,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检查股价是否在样本公司有关的消息事件(news events)发生后产生了理性的、及时的反应,是为“事件研究法”。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是上市公司在持续经营情况下对上市公司过去一年经营情况披露的最重要的信息,本文便是采用“事件研究法”,针对股价对年报中披露的盈余数据的反应做出检验,从而检查中国证券市场是否达到半强式效率。笔者对近年中国证券市场的相关数据做了实证,并从实证数据结果中得出 5 个结论:1)年报中披露的盈余数据有很强的信息含量。2)中国证券市场存在内幕信息泄漏问题3)累计异常收益在年报或年报预告发布前便存在和信息内容性质一致的漂移,即存在国外研究中指出的“盈余公告效应”。4) 总体来看,中国证券市场对盈余数据优秀的公司存在反应不2足,而对盈余数据差的公司存在过度反应。5) 中国证券市场没有达到半强式效率。上述结论无论从短期、长期还是对成交量的研究中都能结果一致,且能够相互印证。在对实证的结果利用行为金融学中的理论做了分析和解释后,笔者发现,处于信息弱势的普通投资者采用的“追涨杀跌”的投资策略有其可取之处,在年报发布前半年购买股价表现好的股票组合,待年报发布结束后半年内则转而持有年报盈余数据优秀的股票组合,在 5年的时间中平均每年可以获得 10.49%的超额收益,且每年均为正值。这种投资策略优于一直持有年报盈余数据优秀的股票组合直到下期年报数据公布的方式。同时笔者发现,内幕信息泄漏问题使内幕交易者可以获得相当高的超额收益,监管部门应该加强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和管理。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全面的对年报效应的研究。前人对年报信息的研究一般是分割的,无论是观点还是时间视角一般也是不一致的,因而往往得出的结论“百花齐放”,各执一词。而本文在时间上采用了长期(18 个月)和短期(15 天)两种视角,在检查股票在年报发布期间的表现上,不仅检查了股价,而且检查了成交量。从不同视角出发得出了 5 个结论,同时在不同视角下的结论能基本相互印证的,这加强了本文对现象描述的可信程度。2)在数据处理上本文也做了不少创新,尤其在成交量部分,以往对盈余报告信息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从股价的反应出发的.笔者在有效市场理论(EMH)提出的股价对信息的反应模式的基础上,推论了成交量对信息的各种可能反应,并在实证中得到了证实. 同时,笔者设计了个相对活跃程度指标来衡量成交量的活跃程度。这部分无论数据处理,评价方法都是笔者以前未见过的。本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前言,主要介绍了中国证券市场年报效应所指的内容、市场的现状,并简单引入我们研究的目的和方法。3第二章是和年报效应研究相关的理论和文献综述。第一部分集中在理论上,主要介绍了有效市场理论(EMH)的内容、市场异象对 EMH的挑战和行为金融的解释及模型。第二部分的视点集中在国内外的实践中,对“年报效应”中最重要的两个异象“盈余公告效应”和“过度反应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结论做了简单介绍。第叁章是本文的重点,即实证部分。对年报盈余数据对股价和成交量的影响做了研究。所有的实证结果均基本一致的支持了前面提到的 5 个结论.本章主要分为叁部分:1)从长期视角出发对股价影响的研究。所谓长期视角即是检查年报发布月前 11 个月至后 6 个月共 18 个月的较为长期的一段时间。这部分笔者采用上证 50 和深证成分中共 90 支个股做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在1998年-2002年5年时间年报公布前后股价的月异常收益率 。2)从短期视角出发对股价影响的研究。这里的短期视角指的年报预告发布日前 7 日到后 7 日共 15 个交易日的时间。这部分研究了在2004 年 1 月 1 日到 2 月 15 日期间发布年报预告的一共 92 支个股在考察期间的表现。3)对短期内成交量的研究。该部分采用了和对股价的短期研究同样的样本.本章总的实证结果如下表: 问题 长期视角的研究 短期视角的研究 基于成交量的研究年报数据是否有用或有较强的信息含量 有 有 有是否对年报数据存在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对“好”消息反应不足,对“坏”消息过度反应对“好”消息反应不足,对“坏”消息过度反应 存在但不能确定方向中国证券市场是否存在“盈余公告效应” 存在 存在 不能确定中国
温淑涵[10]2010年在《中国股票市场的盈余公告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金融学认为股票市场是有效的,任何信息都会被市场消化,投资者不可能因为掌握了公开信息或内幕信息交易获利。但市场异象层出不穷,其中盈余公告效应十分明显。在我国,每年春季的年报效应也是投资者关注的热点,这与传统金融学的有效市场假设理论相悖。行为金融学打破了传统金融学理性人的假设,从人的认知角度出发,承认投资者的认知有限的特点,提出人认知有限的有限注意假设,并将其应用在市场异象的解释当中。如果有限注意理论成立,那么同日发布的盈余公告的数量越多,就会导致市场有较大程度的反应不足。本文尝试从行为金融学有限注意的角度对盈余公告效应这一市场异象进行解释和检验。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和多元回归检验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将样本数据按照盈余公告数量和非预期收益进行分组,观察各组公司公告后第一个交易日的超额收益和第2-61个交易日的累积超额收益之间的关系,从而粗略判断在不同的盈余公告数量分组中,市场反应不足程度的差异。其次通过回归考虑非预期收益和盈余公告数量对累积超额收益的影响。最后对除盈余公告数量和非预期盈余以外的公司本身的各个变量进行控制,并分情况对累积超额收益进行回归检验,观察盈余公告数量和累积超额收益之间的关系。通过以上的研究,结果发现我国股票市场中的同日公布盈余数量对盈余公告效应有影响,但影响较国外市场小很多。当同日公布的盈余公告数量较多时,市场反应不足的程度大于盈余公告数量较少时的情况。但考虑到中国市场缺乏真正的卖空机制以及样本限制等因素,可以认为有限注意理论确实对盈余公告效应有解释作用,但目前来看解释程度有限。根据本文的检验结果,首先有限注意理论能够解释盈余公告效应,也就是盈余公告数量会影响市场的反应,那么监管机构应对上市公司公布盈余公告的集中度着手,改善中国市场的有效性。其次,投资者并不能通过买入持有盈余超预期的公司而在一个季度中获得较好的超越大盘的收益。本文认为随着中国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后续研究可以选取更全面的数据,在盈余公告数量和个股交易量、季度盈余报告等方面对研究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 盈余公告效应的行为金融学解释及实证分析[D]. 阮奕. 湖南大学. 2003
[2]. 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盈余公告效应研究—深圳A股市场实证研究[D]. 唐瑜冲. 中南大学. 2007
[3].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应研究[D]. 张微微. 辽宁大学. 2016
[4]. 基于信息披露的市场效率研究[D]. 金博. 吉林大学. 2017
[5]. 基于投资者异质信念的证券市场盈余公告效应研究[D]. 周晖. 湖南大学. 2009
[6]. 会计信息质量、投资者有限理性与资产误定价[D]. 张静. 石河子大学. 2017
[7]. 基于投资者异质信念的股市动量效应实证研究[D]. 武金存. 辽宁大学. 2016
[8]. 投资者关注对管理层盈余公告披露影响的研究[D]. 曾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
[9]. 中国证券市场年报效应的实证研究[D]. 陈涛. 西南财经大学. 2005
[10]. 中国股票市场的盈余公告效应研究[D]. 温淑涵. 复旦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