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浓乳液论文_马立彬

导读:本文包含了超浓乳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乳液,甲基丙烯酸,稳定性,动力学,聚氨酯,粒径,聚苯乙烯。

超浓乳液论文文献综述

马立彬[1](2014)在《超浓乳液法制备快速高吸油性树脂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突发性油品污染事件日趋增多,这类事件往往需要短时间内进行快速应急处理,而具有快速高吸油性能的树脂能够有效地处理此类事件。首先,本研究利用超浓反相乳液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正丁酯为单体,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司班80为乳化剂,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剂,合成了具有孔状结构的快速吸油性树脂。所得树脂具有很快的吸油速率,30min即可达到饱和吸油量。快速吸油性能归结于树脂所具有的大量的孔状结构。此外,树脂表现出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和对水面浮油的吸附能力。并研究了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乳化剂用量等对树脂吸油性能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得树脂对甲苯和叁氯甲烷的吸油量分别为8.5g/g、15.8g/g。本研究合成了具有较高吸油量和较快吸油速率双重特性的分层次孔结构的吸油性树脂。超浓乳液聚合方法用来使树脂具有高的孔隙率,以便获得高的吸油量;聚合物致孔剂用来调节孔的相互连通性,从而使树脂具有快的吸油速率。扫面电镜证实了树脂具有分层次的孔结构,这种结构可以使树脂具有较高的吸油量和较快的吸油速率。同时研究了聚合物致孔剂的分子量及用量对树脂孔结构和吸油性能的影响。最优条件下,树脂对叁氯甲烷和甲苯的吸油量分别为31.5g/g、17.1g/g,且5min可达到饱和吸油。另外,树脂具有较高的离心保油率。树脂经过六次重复的吸附/解吸过程,吸油量基本不变,显示了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这些测试结果表明所得树脂在应对突发性油品和有机溶剂污染事件时,具有良好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期刊2014-04-09)

贾少晋,张臻麒,丁振刚,李荣毅,董鹏[2](2013)在《核-壳有机硅/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丁酯超浓乳液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甲基丙烯酸丁酯、苯乙烯、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为分散相,偶氮二异丁腈(azobisisobutyronitrile,AIBN)为引发剂,通过超浓乳液聚合制各具有一定核一壳结构的复合高分子材料.采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测了材料的形态特征,并表征了共聚物的吸水率和接触角.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超浓乳液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聚合材料耐水性较好.(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丁振刚[3](2013)在《超浓乳液制备聚苯乙烯/ZnO复合材料及其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采用超浓乳液法成功制备了聚苯乙烯(PS)/ZnO、PS/甲基丙烯酸丁酯(BMA)/ZnO微球粒子、PS/BMA/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_4)高分子复合材料以及PS/ZnO多孔材料,并初步探讨了ZnO在反应体系中的稳定性以及分析了ZnO/聚合物的性能,为其深入研究与进一步应用提供了依据。(1)利用表面处理将油酸正丁酯吸附到纳米ZnO粒子表面,再通过超声将其均匀分散在苯乙烯单体中,采用一步法配制苯乙烯、改性纳米ZnO粒子、十六烷醇(HD)为分散相,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水溶液为连续相的超浓乳液体系,通过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聚合制备了PS/ZnO、PS/BMA/ZnO乳胶粒子;探讨了乳化剂浓度及配比和分散相质量分数等各因素对超浓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电子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复合乳胶粒子的形态,所得乳胶粒子的直径为100nm左右,粒径均一性良好;并用FTIR、XRD、TG、紫外-可见光谱等分析手段对复合粒子进行表征;XRD结果证实了ZnO存在于复合粒子中;紫外-可见光谱表明:PS/ZnO复合材料在紫外光范围内(300~400nm)有吸收。将PS/ZnO、PS/BMA/ZnO与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共混,并测试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SEM表明改性纳米ZnO粒子均匀地分散于共混材料中。(2)通过超浓乳液模板法制备PS/ZnO、PS/BMA/ZnO多孔材料,采用一步法配制苯乙烯、改性纳米ZnO粒子、Span80为连续相,CaCl_22H_2O水溶液为分散相的超浓乳液体系,通过AIBN引发聚合制备了PS/ZnO、PS/BMA/ZnO多孔材料。通过正交试验探讨了温度、分散相质量分数、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分散相的浓度对超浓乳液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较优的条件是:温度50℃、分散相质量分数85%、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10%、CaCl_22H_2O浓度0.3mol/l。用SEM观察了复合材料的孔径形态,PS孔径尺寸大概为5μm左右,加入改性纳米ZnO粒子后复合材料的孔径略有减小;并用FTIR、XRD、TG等分析手段对复合多孔材料进行表征;XRD结果证实了ZnO存在于复合材料的孔径中。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性能随着ZnO含量的增加而提高。(3)通过超浓乳液成功制备了PS/BMA/D_4乳胶粒子,TEM观察乳胶粒子大小为400nm左右;随着D_4开环温度升高,接触角较好;随着反应时间进行,接触角降低;吸水性在D_4开环温度70-80℃较良好。(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3-04-01)

杨博,张桂锋,孙宾宾[4](2010)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超浓乳液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兴的乳液聚合方法——超浓乳液聚合。文中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分散相,乳化剂水溶液为连续相,在适当油溶性引发剂存在的条件下,通过超浓乳液聚合以两步法制备出一系列水包油型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超浓乳液。对制得的超浓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又以单因素实验对超浓乳液的稳定性做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超浓乳液的稳定性与预聚时间、乳化剂的种类和浓度、分散相的体积分数等因素有关。(本文来源于《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杨静[5](2010)在《超浓乳液聚合整体柱的制备及其对蛋白的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物分析领域占有主导地位,而色谱柱对于色谱分离至关重要,是实现有效分离的关键,开发、研制新型色谱介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整体柱特别是聚合物整体柱以其制备简单、高渗透性等优点成为色谱柱研究的重点。因此,本论文以新型整体柱的合成为主要研究内容,并对它们作为色谱介质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在综述了整体柱研究进展及应用的基础上,首先以乙烯基酯树脂(VE)为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过二硫酸钾为引发剂,泊洛沙姆(PF127)为乳化剂,经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乙烯基酯树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整体柱。实验考察了影响整体柱孔结构的主要因素并对该聚合物材料的机械稳定性及渗透性进行了评价。然后将其修饰为强阳离子交换树脂柱,对鸡蛋清中溶菌酶进行快速分离,取得了很好的分离效果,证明了该聚乙烯基酯树脂多孔整体柱快速分离蛋白的能力。最后,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单体,交联剂等如上,制备超浓乳液模板聚合整体柱。实验考察了影响其结构的主要因素。该整体柱具有高的空隙率,良好的机械性能以及表面化学修饰能力。同时,分析了该整体柱应用在高效液相色谱中的分离能力。利用疏水色谱模式对人血浆和蛋黄中免疫球蛋白在2 min内进行快速分离。此外,以1445 cm/h流速在1.5 min内快速分离白介素-18和溶菌酶。实验得到很好的分离效果,同时低柱压可以实现较长柱子的高通量洗脱。(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0-06-01)

姚春荷,杨更亮,齐莉,乔娟[6](2008)在《超浓乳液聚合纳微多孔结构整体柱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超浓乳液聚合的方法,控制反应体系中超浓乳液的组成以及相分离过程,制备出了一种叁维纳米线网络骨架结构可控的聚合物整体多孔分离介质,并通过控制骨架结构、孔的大小及孔隙率,实现了高的分离效率和高的通透性能。该多孔整体介质具有规则的纳米线网络骨架和微米级的通孔(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分析化学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8-07-01)

张洪涛,陈莉,段铃丽[7](2007)在《非离子型可聚合聚氨酯/苯乙烯的超浓乳液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以非离子型可聚合聚氨酯(PUAG)和苯乙烯(St)为混合单体的超浓乳液聚合,并且考察了n(NCO)/n(OH)摩尔比、复合乳化剂体系质量浓度[E]、不同乳化剂的种类、引发剂质量浓度[I]、单体体积分数(或分散相体积分数,也称内相比Φ)、聚合温度等因素对聚合稳定性、动力学的影响.同时结合光相关光谱(PCS)测定了聚合物乳胶粒子大小和粒径分布,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粒子形态,结果表明:当n(NCO)/n(OH)=2∶1,T=328K,Φ=80.39%,[I]=0.8%g/g(PUAG-St),[E]=0.22g/mLH2O,m(MS-1,烷基酚基聚氧乙烯醚磺酸基琥珀酸基二钠盐)/m(CA,十六烷醇)=2∶1,PVA(聚乙烯醇)=0.01g/mLH2O时,超浓乳液不仅有较好的聚合稳定性和较快的聚合速率,而且粒径小分布均匀.同时,在此条件下的表观动力学表达式和表观活化能分别确定为Rp=k[I]0.50[E]0.73[M]0.54和Ea=29.7kJ/mol.热失重分析(TGA)进一步表明:调节PUAG的含量可以达到对聚苯乙烯的改性,提高聚苯乙烯的热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陈莉,张洪涛,段铃丽[8](2007)在《非离子型可聚合聚氨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超浓乳液共聚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聚丙醚二醇(PPG)、丙烯酸-β-羟乙酯(β-HEA)、二羟基聚硅氧烷(PSi)分叁步制得非离子型可聚合的聚氨酯(PUASi),然后将PUASi溶于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混合单体中,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平平加(OS15)、聚乙烯醇(PVA-7188)作乳化体系,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在55℃下引发聚合。研究了乳化剂质量浓度、不同种类的乳化剂、引发剂质量浓度、内相比、聚合温度、PUASi与St的比例等因素对聚合稳定性及转化率的影响。用红外光谱对PUASi进行了分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粒子的形态、用光相关光谱(PCS)测得了粒子的大小及粒径分布。(本文来源于《涂料工业》期刊2007年03期)

陈莉,张洪涛,段铃丽[9](2006)在《超浓乳液聚合体系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超浓乳液及其制备方法、讨论了超浓乳液形成的条件,指出了不同单体体系的超浓乳液聚合的最佳稳定性条件。(本文来源于《粘接》期刊2006年05期)

陈莉,张洪涛,段铃丽[10](2006)在《PUAG-St超浓乳液共聚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聚丙二醇(N_(210))、丙烯酸-β-羟乙酯(β-HEA)、聚乙二醇-600(PEG-600)分叁步制得含双键的非离子型聚氨酯PUAG,然后与苯乙烯单体,在MS-1、十六醇(CA)、聚乙烯醇(PVA- 1788)作乳化体系,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在55℃下引发聚合。研究了NCO/OH摩尔比、复合乳化剂质量浓度、引发剂质量浓度、内相比、聚合温度、PUAG的量等因素对聚合稳定性影响。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聚合物乳胶粒子的形态,用红外光谱证明了PUAG的共聚物的生成。(本文来源于《中国胶粘剂》期刊2006年09期)

超浓乳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苯乙烯、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为分散相,偶氮二异丁腈(azobisisobutyronitrile,AIBN)为引发剂,通过超浓乳液聚合制各具有一定核一壳结构的复合高分子材料.采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测了材料的形态特征,并表征了共聚物的吸水率和接触角.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超浓乳液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聚合材料耐水性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浓乳液论文参考文献

[1].马立彬.超浓乳液法制备快速高吸油性树脂及性能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4

[2].贾少晋,张臻麒,丁振刚,李荣毅,董鹏.核-壳有机硅/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丁酯超浓乳液的合成与表征[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3].丁振刚.超浓乳液制备聚苯乙烯/ZnO复合材料及其性能表征[D].上海大学.2013

[4].杨博,张桂锋,孙宾宾.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超浓乳液的制备[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5].杨静.超浓乳液聚合整体柱的制备及其对蛋白的分离[D].河北大学.2010

[6].姚春荷,杨更亮,齐莉,乔娟.超浓乳液聚合纳微多孔结构整体柱的研制[C].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分析化学分会场论文集.2008

[7].张洪涛,陈莉,段铃丽.非离子型可聚合聚氨酯/苯乙烯的超浓乳液聚合[J].化学学报.2007

[8].陈莉,张洪涛,段铃丽.非离子型可聚合聚氨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超浓乳液共聚合研究[J].涂料工业.2007

[9].陈莉,张洪涛,段铃丽.超浓乳液聚合体系稳定性的研究[J].粘接.2006

[10].陈莉,张洪涛,段铃丽.PUAG-St超浓乳液共聚稳定性的研究[J].中国胶粘剂.2006

论文知识图

不同类型乳化剂对超浓乳液稳定...PUASi的比例对超浓乳液稳定性的...温度对超浓乳液稳定性的影响乳化剂的浓度对超浓乳液稳定性...分散相体积分数对超浓乳液聚合...引发剂用量对超浓乳液稳定性的...

标签:;  ;  ;  ;  ;  ;  ;  

超浓乳液论文_马立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