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木姜子论文-梁熙健

新木姜子论文-梁熙健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木姜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樟科,全叶绿体基因,新木姜子属,核糖体核蛋白编码基因

新木姜子论文文献综述

梁熙健[1](2019)在《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和核糖体编码基因的新木姜子属植物(樟科)的进化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带的植物往往有复杂多样、分布广泛的特点,所以在研究他们的基因组进化和生物地理学时往往会受到很多技术方面的阻碍。樟科植物广泛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热带雨林的重要组成物种。全世界大约有3000多种樟科植物。但是今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单中樟科植物数量逐年增长,面临灭绝的风险,同时由于樟科植物之间缺乏关键性状特征难以辨认,对樟科植物了解甚少,给保护的研究增加了一定的困难。新木姜子属植物是樟科的一个属,全世界大概有100多种,其中有五十多种分布在中国。目前对于新木姜子属的内部亲缘关系及其在科中的进化位置的研究非常少,在总结前人的分子学研究和形态学研究基础上,我们对新木姜子属的系统进化位置进行了探索。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第一次提出利用全叶绿体基因去讨论新木姜子属的属内属间亲缘关系,在研究中一共使用16个新木姜子属植物和7个樟科其他属的植物,使用Mig-seq和下一代侧序的方法得到的全叶绿体基因、核糖体基因、蛋白编码序列和长单拷贝序列。我们用Orgasm,Geneniou,OGDraw等进行生物学分析,并构建了基于最大似然法的SH-like 系统发育树。结构数据表明N.chuii,N.sericea,N.dealbata,N,ovatifolia,N.cambodiana,N.aurata,N.chuii 在同一个分支A里面,而N.pinninervis,N.zeylanica,N.longipedicellata,N.shingningensis则被归为分支B里面。另一方面,用蛋白编码序列,长单拷贝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被证明不能成功的反映出新木姜子属属内的系统学关系,但基于全叶绿体基因与核糖体基因结合的数据可以较准确的反映出新木姜子属内系统发育关系,同时为新木姜子属是个单系类群提供了有力证据。在综合几种数据方法的使用后,正如我们的研究所证明的那样,全叶绿体基因和核糖体核蛋白编码基因的结合数据开辟了令人兴奋的前景。研究新木姜子属内系统发育对我们研究起源和全球气候变化有一定的意义,并扩充了樟科的基因库。未来我们会加入更多的物种数据进行分析,新木姜子属内进化研究也有待继续完善。(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5-01)

祝孔熙,圣倩倩[2](2018)在《舟山新木姜子幼苗在室内外生长节律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掌握我国二级保护苗种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 sericea的苗期生长节律,提高苗木培育质量和幼苗抚育效果。方法:从浙江省舟山市的舟山新木姜子分布区采种,对其二年生苗木的生长进行了为期60天的连续观测,并利用所观测的苗高,叶片数,叶层数及叶面积的数据,对苗木进行生长节律的分析。结果:在生长期内,室内栽植的舟山新木姜子的苗高、叶片数、叶层数变化不显着,而其叶面积的增长呈现由快到慢的生长趋势,即先经历一段快速增长期,而后生长速度趋于平稳。室外栽植的舟山新木姜子的叶片数呈现了"慢—快—慢"的生长趋势,其他变化与室内新木姜子相同。而室内舟山新木姜子的生长节律的各项指标均低于室外舟山新木姜子。结论:室外环境更适宜舟山新木姜子栽植和培育。(本文来源于《中国野生植物资源》期刊2018年05期)

李娜,李鑫,祝子坪,吴晗,傅蓉[3](2018)在《舟山新木姜子挥发性成分的季节性变化及抑菌、抗氧化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舟山新木姜子材料不同时期的叶片挥发性成分含量进行分析,研究其不同季节挥发性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挥发油的抑菌和抗氧化效果。结果表明:夏季挥发油含量最高为5.4%,精油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酯类、单萜和倍半萜。抑菌性实验结果表明精油具有抑菌效果,且效果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大。抗氧化性实验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表明舟山新木姜子精油精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5期)

陈斌[4](2018)在《舟山新木姜子 古树获新生》一文中研究指出舟山新木姜子,顾名思义,本身和舟山有着不解之缘。舟山新木姜子是樟科新木姜子属常绿乔木,l826年,荷兰植物学家布鲁曼在舟山采到它的模式标本,并公布于世。因分布区域狭小且种源稀少,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稀有种),载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红皮书。舟山新木姜子是舟山特有的珍稀树种,也是全国唯一以舟山地名命名的植物。因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佛教文化内涵,1996年被评选为舟山市市树。2002年获浙江省(本文来源于《浙江林业》期刊2018年09期)

王一航,赵路遥,王国明,朱爱意[5](2017)在《舟山新木姜子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海岛树种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 sericea)的一年生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模拟干旱胁迫处理,研究苗木叶片在轻度、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以及复水(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55%~60%、40%~45%、30%~35%和75%~80%)后的光合特性、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生理指标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中度及重度干旱胁迫下叶片的总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明显下降,而在重度干旱胁迫下叶片的胞间CO_2浓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说明在重度干旱胁迫中期以及中度干旱胁迫期间,叶片净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受到气孔限制因素的影响,而在重度干旱胁迫后期则是受到非气孔限制因素的影响。复水后蒸腾速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叶片的气孔调节功能有所丧失。干旱胁迫提高了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但在重度干旱胁迫下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从胁迫中期开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在中度及重度干旱胁迫下舟山新木姜子叶片的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说明丙二醛的产生与清除达到了一个动态平衡。干旱胁迫使叶片细胞膜透性显着增加,叶片通过提高合成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缓解渗透压,使叶片细胞膜透性在干旱胁迫中后期逐渐降低;但在重度干旱胁迫下叶片的细胞膜透性在复水后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表明细胞膜遭受到了一定的损伤。综上所述,在干旱胁迫下舟山新木姜子能快速调节叶片气孔,清除活性氧,进行渗透调节,降低蒸腾速率、丙二醛含量,增加细胞膜透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从而减少干旱带来的损伤,但是持久、严重的干旱使叶片的气孔调节功能丧失,细胞膜受损。(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王一航[6](2017)在《干旱胁迫下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 sericea)幼苗叶片的生理响应及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 sericea)系属樟科,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最常见于舟山,是主要的行道树种之一。为了研究舟山新木姜子的抗旱机理,开展舟山新木姜子在不同干旱胁迫程度下的光合特性、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生理指标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的研究,利用焦磷酸测序对重度急性干旱胁迫下的舟山新木姜子转录组进行测序,对序列进行功能注释、通路富集及差异表达分析。主要研究及结果如下:以1年生舟山新木姜子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模拟干旱胁迫,研究苗木叶片在土壤水分含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55~60%(轻度干旱胁迫)、40~45%(中度干旱胁迫)、30~35%(重度干旱胁迫)和75~80%(对照/复水)下的光合特性、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含量等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重度干旱使植株生长速度减慢,叶片卷曲严重。中、重度干旱使叶片的总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及气孔导度明显减少,重度干旱使叶片胞间CO2浓度呈现先减少后升高的趋势。叶片受到气孔限制因素的影响导致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是在重度干旱胁迫中期以及中度干旱胁迫期间,而受到非气孔限制因素的影响是在重度干旱胁迫后期。复水10天后蒸腾速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叶片的气孔调节功能有所丧失。干旱胁迫虽然总体提升了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但重度干旱下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从胁迫中期开始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中度及重度干旱使舟山新木姜子叶片的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走势,说明叶片中丙二醛的生成与消除达到一个相对静止状态。干旱胁迫使叶片细胞膜透性显着增加,通过提高合成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缓解渗透压,叶片细胞膜的透性在干旱胁迫中后期逐渐降低。但重度干旱胁迫下的叶片细胞膜透性在复水10天后仍维持较高程度,细胞膜受到一定损伤。综上所述,干旱胁迫下舟山新木姜子能快速调节叶片气孔、清除活性氧和渗透调节,降低蒸腾速率、丙二醛、细胞膜透性,提高水分的利用率等途径减少损伤。但是持久、严重的干旱使生长受限,叶片受损。为了深入研究舟山新木姜子幼苗适应干旱胁迫的机制,本研究继续通过焦磷酸测序法对受干旱胁迫的植株叶片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每组样品共发现超过17,768,244个reads,总样品超过4,400百万个碱基对。组装后,共得到129,239个平均长816 bp的unigene。其中,有51,137(39.6%)个unigene成功得到注释。注释的unigene中,又有11,192个被映射到118个通路中,其中最富集的通路为核糖体通路。在重度干旱胁迫后12 h、24 h、72 h的植物体内,分别得到61、65和67个表达具有显着性差异的基因,经过Gene Ontology(GO)和MapMan功能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基因最富集的功能为蛋白质运输、转录调节和多酶家族。上述基因涉及到渗透调节、植物激素和调节干旱的转录因子等。另外,对舟山新木姜子的研究还发现,编码糖基转移酶和UDP-糖基转移酶的基因也许在其体内参与调节干旱响应;发现叶片中多种激素的基因对干旱胁迫均有响应,例如植物生长素、脱落酸、油菜素类固醇以及细胞分裂素;发现AtbHLH112、AtCOL4、AtZFP3、AtCIR1和AtCCA1转录因子家族可能参与其体内的干旱诱导ABA信号传导。这些研究阐述了干旱胁迫诱导舟山新木姜子在转录组层面的响应,帮助揭示植物适应干旱的分子机制。(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大学》期刊2017-05-01)

高浩杰,王国明,高平仕[7](2016)在《浙江沿海地区舟山新木姜子群落及种群结构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立木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的方法,对浙江沿海地区(包括嵊泗县大戢山岛、定海区大猫岛、普陀区朱家尖岛、鄞州区瞻岐镇、北仑区春晓镇和宁海市力洋镇)的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 sericea(Bl.)Koidz.〕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及其种群的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和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6个舟山新木姜子天然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52科76属92种(含6变种),以木本植物为主,其中常绿木本植物34种,落叶木本植物31种。各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其中位于普陀区朱家尖岛的群落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H')最高,位于定海区大猫岛的群落灌木层和草本层的H'值均最高;且存在灌木层的H'值大于乔木层和草本层的规律。种群个体年龄结构存在差异,但6个种群均为增长型种群,幼苗储备丰富,其他龄级的个体数量总体上随径级增大而减少。6个种群的分布格局均为显着的聚集分布,其中位于北仑区春晓镇的种群聚集强度最高,位于定海区大猫岛的种群聚集强度最低。从静态生命表看,舟山新木姜子岛屿类型种群的个体死亡率在径级Ⅰ(DBH<5 cm)和径级Ⅳ(15 cm≤DBH<20 cm)较高,大陆类型种群的个体死亡率在径级Ⅰ较高。研究结果显示:浙江沿海地区舟山新木姜子群落主要为常绿阔叶林,群落间的物种多样性差异明显源于人类活动的干扰;总体上看舟山新木姜子种群具有很强的更新能力。根据研究结果,对浙江沿海地区舟山新木姜子种群的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陈露瑶[8](2016)在《海岛濒危植物舟山新木姜子谱系分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 sericea (Bl.) Koidz]是东亚岛屿特有分布的常绿植物类群,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价值,由于资源量有限,已经被列为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舟山新木姜子为典型的雌雄异株,虫媒传粉植物,种子为鸟类传播。它分布于中国舟山群岛、台湾兰屿岛、琉球群岛、日本本岛和朝鲜半岛的沿海地区及其附近岛屿。因此,舟山新木姜子是探究晚第叁纪/第四纪以来物种谱系地理结构与陆桥地质结构变迁以及海平面变化关系的一个非常理想的研究对象。本文首次分析了舟山新木姜子的转录组,开发了其EST-SSR标记。通过EST-SSR核基因ITS与叶绿体DNA序列标记分析了61个居群的谱系分化与遗传多样性,并研究了其间断分布地理式样的形成原因,阐明了舟山新木姜子在东亚的居群动态历史。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转录组分析与EST-SSR引物开发通过Illumina 2000测序平台对舟山新木姜子进行了高通量转录组测序,运用de novo从头组装方法,获得68,624个unigene(平均长度为733 bp),其中有41,130个unigene在公共数据库中被注释。在所有的unigene中共检测到13,213个EST-SSRs,其中,去除长度小于16 bp、侧翼序列不足够长的序列,最终成功设计了1,191对引物。我们在1,191对引物中随机挑选合成了131对引物来检测其多态性,共检测到10对具有多态性的EST-SSR引物(其中3个为选择性位点,7个为中性位点),并将其用于本研究舟山新木姜子居群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的分析。(2)基于EST-SSRs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本研究利用10个EST-SSR标记和7个中性EST-SSR标记对50个舟山新木姜子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研究表明,舟山新木姜子的遗传多样性与纬度具有显着的相关性(r=-0.0906;P<0.05),即居群遗传多样性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S TRUCTURE分析显示舟山新木姜子居群在Tokara Gap南北两侧分化为南部和北部谱系。其中北部谱系又分化为中国舟山-韩国-九州和四国-本州两个次级谱系,日本本岛南部地区具有2个次级谱系,而北部地区仅检测到1个次级谱系,BAYEASS分析显示,谱系间具有南北向不对称的当代基因流。(3)基于核基因ITS与叶绿体DNA序列变异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核基因ITS和叶绿体DNA标记,选取61个舟山新木姜子居群进行了单倍型谱系关系和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基于居群水平的ITS序列,检测出2个变异位点,获得了3个ITS单倍型。以Tokara Gap为界,舟山新木姜子的ITS单倍型分为南北两个谱系。单倍型系统发育分析与祖先分布区重建的结果显示,舟山新木姜子祖先分布区在南部谱系,即琉球、台湾是舟山新木姜子在东亚的起源中心,后向北方的中国舟山群岛、日本本岛和韩国地区扩张。基于居群水平的cpDNA序列,4个叶绿体片段(psbA-trnH、trnL-trnF、psbC-trnS、rps16)检测出17个变异位点,获得20个cpDNA单倍型。单倍型地理分布与TCS网络图显示,以Tokara Gap为界同样可以将其划分为南北2大谱系。叶绿体水平的居群遗传多样性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r=-0.05;P<0.05),日本本岛南部居群的cpDNA遗传多样性高于北部。(4)生态位模拟与居群进化历史研究生态位模型分析表明,末次盛冰期时期,在日本本岛北部舟山新木姜子适宜生境大量丧失,而在日本本岛南部及中国东海陆桥岛屿其分布区却有所增加。2080年时的舟山新木姜子生态位模型分析显示,该物种在中国大陆、台湾、韩国及日本未来潜在的适宜分布区将丧失约60%。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舟山新木姜子在历史时期发生了由南向北的迁移,Tokara Gap地理隔离是其南北谱系分化的根本原因,结合cpDNA和EST-SSR两种标记数据进行联合IMa分析,揭示了南北两个遗传谱系的分化时间约为0.3Ma (95% HPD区间:0.07-1.1 Ma)。更新世末期间冰期海平面上升导致了该物种在舟山、日本本岛以及韩国呈现间断分布的地理式样。日本本岛南部地区为舟山新木姜子冰期避难所,而冰后期发生了由南向北的迁移。综上所述,基于叶绿体、核基因DNA序列以及SSR多个标记的居群遗传变异分析,并结合生态位模拟以及古地质资料,为更深入揭示舟山新木姜子遗传多样性、谱系分化以及居群进化历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遗传资源的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1-01)

陆燕梅,徐柄光,沈有信[9](2014)在《云南石林地区喀斯特山地萌生团花新木姜子年轮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树木年轮记录着树木生长过程中气候和环境因子的变化。该文采用树木年轮分析方法研究云南石林地区萌生生长的团花新木姜子树干年轮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团花新木姜子萌生个体具有显着的差异性;其不同样树之间年轮宽度和年轮指数变化幅度较大,随着基径的增大,年轮指数与年轮宽度也逐渐增大;年轮指数与雨季降水呈正相关,而与干季降水和5、6、11和12月的温度呈负相关,但相关性均未达到显着水平。这表明退化迹地上萌生生长的团花新木姜子个体对降水和温度年间变化有较强适应能力和个体调节能力。(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4年02期)

陈斌[10](2012)在《舟山新木姜子育种及园林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舟山新木姜子属樟科常绿乔木,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其树姿优美,高达12m。小枝带绿色,光滑,当年生枝常被棕黄色绢状毛。叶互生,革质,长椭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离基叁出脉。幼叶下垂,下面被棕黄色绢状毛,后变无毛或有残留贴生毛。花单性,雌雄异株。伞形花序簇生于枝端叶腋,无总梗,密被黄褐色绢状毛。核果椭圆形,常与花同生在枝上,成熟时鲜红色。种子近球形,表面光滑,顶端具短尖。(本文来源于《中国花卉园艺》期刊2012年24期)

新木姜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掌握我国二级保护苗种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 sericea的苗期生长节律,提高苗木培育质量和幼苗抚育效果。方法:从浙江省舟山市的舟山新木姜子分布区采种,对其二年生苗木的生长进行了为期60天的连续观测,并利用所观测的苗高,叶片数,叶层数及叶面积的数据,对苗木进行生长节律的分析。结果:在生长期内,室内栽植的舟山新木姜子的苗高、叶片数、叶层数变化不显着,而其叶面积的增长呈现由快到慢的生长趋势,即先经历一段快速增长期,而后生长速度趋于平稳。室外栽植的舟山新木姜子的叶片数呈现了"慢—快—慢"的生长趋势,其他变化与室内新木姜子相同。而室内舟山新木姜子的生长节律的各项指标均低于室外舟山新木姜子。结论:室外环境更适宜舟山新木姜子栽植和培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木姜子论文参考文献

[1].梁熙健.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和核糖体编码基因的新木姜子属植物(樟科)的进化差异[D].广西大学.2019

[2].祝孔熙,圣倩倩.舟山新木姜子幼苗在室内外生长节律的对比分析[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8

[3].李娜,李鑫,祝子坪,吴晗,傅蓉.舟山新木姜子挥发性成分的季节性变化及抑菌、抗氧化效果研究[J].林业科技.2018

[4].陈斌.舟山新木姜子古树获新生[J].浙江林业.2018

[5].王一航,赵路遥,王国明,朱爱意.舟山新木姜子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7

[6].王一航.干旱胁迫下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sericea)幼苗叶片的生理响应及转录组分析[D].浙江海洋大学.2017

[7].高浩杰,王国明,高平仕.浙江沿海地区舟山新木姜子群落及种群结构特征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6

[8].陈露瑶.海岛濒危植物舟山新木姜子谱系分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6

[9].陆燕梅,徐柄光,沈有信.云南石林地区喀斯特山地萌生团花新木姜子年轮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广西植物.2014

[10].陈斌.舟山新木姜子育种及园林应用[J].中国花卉园艺.2012

标签:;  ;  ;  ;  

新木姜子论文-梁熙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