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业人口论文_杨军昌,李绍练

导读:本文包含了在业人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人口,寿命,结构,工作,表征,存量,合理性。

在业人口论文文献综述

杨军昌,李绍练[1](2019)在《贵州省在业人口的表征、难题及其破解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业人口作为一个特殊人群,反映了一个地方的经济活力程度和经济发展态势。通过统计资料分析发现,贵州在业人口呈增长态势,而且农村多于城镇,但城乡间"此长彼减"的趋势明显;在业人口在产业间随产业调整呈现一定的变动,但第一产业人口依旧最多。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水平低于全国均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主要是外出务工,困难特殊群体的就业改善得益于"精准扶贫"的强力推进但问题仍然存在。通过比较还看出,贵州的就业结构、劳动力素质及其转移水平相较低下。从缩小差距和进一步推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出发,优化、调整产业与就业结构,创新就业形式,拓展就业空间,提升就业水平,着实是当下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北人口》期刊2019年03期)

张海水,胡瑞文[2](2016)在《性别视角下我国在业人口人力资源开发状况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人口普查数据多角度的分析与研究表明,我国男女两性人力资源开发存在如下问题:女性在业人口的规模及所占比重受到一定的约束;蓝领岗位中,女性在业人口文化素质低于男性的差距呈扩大趋势;女性在业人口文化素质存在"被提高"现象;男性在业人口高文化素质人才的存量与增量优势逐渐减弱;男女两性在业人口文化素质差距有所缩小,但仍存在较大差距;农民与工人职业岗位中男女两性在业人口文化素质提升较慢、现有文化素质较低。需要从就业政策、考试选拔制度、继续教育与培训体系等方面进一步释放男女两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潜能,不断提高人力开发的有效性与公平性。(本文来源于《人口与社会》期刊2016年04期)

谭远发,万程成,周葵,戴小文[3](2016)在《我国在业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及幸福工作寿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业人口幸福工作寿命越长,自身及家庭的生活质量越高,社会越能和谐与稳定。文章基于C GSS数据,采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我国2005-2010年分性别在业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和幸福工作寿命。主要发现:(1)2005-2010年我国全体在业人口主观幸福率都在88%以上,总体上在5年间呈增长趋势,且年龄分布呈"U"型,即在业人口刚参加工作和退休前比中年时主观幸福感高。(2)2005-2010年全体在业人口刚参加工作的预期幸福工作寿命都接近43年,各年龄组幸福工作寿命在5年间基本稳定,并随年龄增长而递减。(3)2005-2010年男女在业人口的幸福工作寿命占预期工作寿命之比呈"U"型,且在40岁之后,该比例的性别差异明显拉大。因此,企业可提供40-49岁组在业人口最长的带薪休假时间;同时,推行"工作家庭平衡计划",帮助女性在业人口平衡工作家庭关系,以提高在业人口主观幸福感,延长幸福工作寿命,构建良好和谐的劳动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劳动》期刊2016年04期)

徐坚成,张爽[4](2013)在《我国在业人口受教育程度变动情况及未来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总量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间的劳动力转移逐步加速,廉价且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最重要生产要素。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分年龄人口数据表明,未来十年我国劳动力人口总量规模的增长将趋缓,劳动力人口的数量红利将全面收窄;2021年以后,我国劳动力人口总量规模将呈现逐步下降态势,劳动力资源无限供给的时代告一段落,人口数量红利将全面消失。(本文来源于《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期刊2013-11-06)

李亚军,窦志铭,邓志旺,孙晓玲,邓洁华[5](2013)在《深圳在业人口结构变化分析——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深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深圳统计年鉴(2011)数据,从产业间分布、职业分布、行业分布、区域分布、受教育程度、性别结构等方面对深圳在业人口结构的现状和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提出了未来深圳在业人口发展的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李若建[6](2013)在《1982-2010年中国在业人口高龄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人口生育率的急剧下降,中国人口不仅迅速老龄化,面临着"人口红利"消失等问题,同时还出现在业人口迅速高龄化的情况。导致在业人口高龄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同时与劳动参与程度的改变、教育发展等因素有关。到目前为止,在业人口高龄化主要是出现在农民与工人两个职业中,其他职业的情况相对不太明显。随着长期的低生育水平的延续,在业人口高龄将继续严重,并且将从以农民、工人两个职业为主,转变为全面的在业人口高龄化。此现象对中国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值得深思。(本文来源于《南方人口》期刊2013年01期)

刘帆[7](2012)在《我国在业人口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选用在业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作为分析对象,根据1998~2010年我国GDP总量和人均GDP统计资料的分析,选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并对其改进以后作为分析模型,建立以GDP为被解释变量,物质资本和在业人口人力资本存量为解释变量的生产函数回归方程,并用SPSS软件对汇总的数据做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我国生产函数线性回归方程,统计分析结果中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弹性系数在0.05的显着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文章主要研究我国在业人口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而提出我国人力资本开发利用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2年11期)

杨群[8](2011)在《上海十年增加510万劳动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记者 杨群)上海市统计局昨天公布上海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状况。上海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上海劳动适龄人口 (男性15—59岁,女性15—54岁)为1671.6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6%,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相比,本市劳动力资(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11-11-08)

张晓鸣[9](2011)在《本市在业人口十年增52%》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张晓鸣)市统计局昨天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劳动适龄人口为1671.6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6%,与2000年相比,劳动力资源总量增加了510.0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8个百分点。   劳动适龄人口是指男性1(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1-11-08)

张祥晶[10](2011)在《中国在业人口非均衡分布及合理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中国在业人口总体、第一、叁产业人口分布相对不均衡,第二产业人口分布较不均衡。1982—2005年集中指数变动表明,在业人口总体和第一、叁产业人口保持相对不均衡的分布格局,第二产业人口分布由相对不均衡跃升为较不均衡。相对于1982年,在业人口总体和第一产业人口分布的非均衡性下降,第二、叁产业人口分布的非均衡性提升。2000年资源因素、经济因素和综合因素的在业人口分布的相对偏差度在1%以下,东、中、西部各种因素的偏差系数在9%以下,南、北方各种因素的偏差系数在4%以下,表明中国在业人口非均衡分布具有内在合理性;资源因素和经济因素对中国在业人口非均衡分布影响的贡献度为65对35。(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1年09期)

在业人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对人口普查数据多角度的分析与研究表明,我国男女两性人力资源开发存在如下问题:女性在业人口的规模及所占比重受到一定的约束;蓝领岗位中,女性在业人口文化素质低于男性的差距呈扩大趋势;女性在业人口文化素质存在"被提高"现象;男性在业人口高文化素质人才的存量与增量优势逐渐减弱;男女两性在业人口文化素质差距有所缩小,但仍存在较大差距;农民与工人职业岗位中男女两性在业人口文化素质提升较慢、现有文化素质较低。需要从就业政策、考试选拔制度、继续教育与培训体系等方面进一步释放男女两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潜能,不断提高人力开发的有效性与公平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在业人口论文参考文献

[1].杨军昌,李绍练.贵州省在业人口的表征、难题及其破解路径[J].西北人口.2019

[2].张海水,胡瑞文.性别视角下我国在业人口人力资源开发状况与思考[J].人口与社会.2016

[3].谭远发,万程成,周葵,戴小文.我国在业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及幸福工作寿命研究[J].中国劳动.2016

[4].徐坚成,张爽.我国在业人口受教育程度变动情况及未来展望[C].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2013

[5].李亚军,窦志铭,邓志旺,孙晓玲,邓洁华.深圳在业人口结构变化分析——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6].李若建.1982-2010年中国在业人口高龄化研究[J].南方人口.2013

[7].刘帆.我国在业人口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J].兰州学刊.2012

[8].杨群.上海十年增加510万劳动力[N].解放日报.2011

[9].张晓鸣.本市在业人口十年增52%[N].文汇报.2011

[10].张祥晶.中国在业人口非均衡分布及合理性评价[J].经济地理.2011

论文知识图

1982—2005 年中在业人口总体及...在业人口年龄金字塔-1980年7月1日某...五普较四普在业人口地区变化六、第叁次全国人口普查在业人口的行...二、人口2—14 各市县在业人口的职业...叁、人口和劳动工资3-6 按职业分的在业

标签:;  ;  ;  ;  ;  ;  ;  

在业人口论文_杨军昌,李绍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