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肃省馆对外开展档案资料寄存业务(论文文献综述)
李琬琪[1](2021)在《合肥市辖县级档案馆展览研究 ——基于档案多元论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石磊[2](2021)在《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是在民众教育运动中转型或改组生成的综合性地方社会教育机构,1949年以前承担着尚未建立博物馆的省、市、县文物考古、艺术品征集保护、美术展览、研究教育工作。其博物馆美育事业萌芽于社会式美术教育崛起和博物馆兴建的热潮中,在当时以民众教育馆为中心机关的社会教育体系中,其艺术品展示、收藏、说明以及传授艺术知识提高民众审美觉悟的责任由政府以立法形式赋予,服务国民性改造和社会艺术化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在美术史、博物馆的通史或个案研究中,关于民众教育馆美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记录较少,且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文章选取1927年—1949年的民众教育馆的实物收藏、展览、讲演、出版、培训等美育举措为考察对象,研究其实践过程、理念、特点和历史价值。首先,在社会教育和博物馆史的视域中,分析博物馆美育产生的思想根源,梳理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体系形成的社会背景和过程,阐明民众教育馆跻身社会美育领域的必然性。然后,在美术、博物馆领域的交叉带,全面考察非战时状态下江浙、云南、山东等地建制较完善的民众教育馆在行使美术馆应有的社会美育职能时,运用的手段、奉行的原则、施教的内容,把握民众教育馆开展艺术、博物馆类工作实践的落脚点、总体态势和成果业绩。紧接着,解读以往疏于研究的全面抗战时期后方民众教育馆抓住国难当头之际艺术教育与文化保护工作地位提升的机遇,依托教育政策和文化区位条件优势,协助、承办的民族艺术文化保护、公共美术宣教等工作,肯定其在统一艺术家思想、加快美术大众化进程、平衡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分配、扞卫及重塑国家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针对美术馆普遍规律与民众教育馆的文化个性、民众教育馆通用规程与各馆艺术教育实际情况两对矛盾,归纳出本质相似的民众教育馆和专业美术馆在公共美术教育工作中表现出的共性,剖析民众教育馆相比专业美术馆更突出的平民性、实利性、多元性、指导性特点及其成因,发掘出民众教育馆地域特色鲜明、协同性强、全民覆盖率高等优势。最后,总结民众教育馆在社会动荡和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对中国社会美术教育现代转型以及对博物馆本体发展所起的作用,辩证看待民众教育馆在艺术教育和博物馆事业本土化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存在问题的成因。希望通过整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相关史料、案例,客观揭示民众教育馆对中国近现代博物馆美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明晰其在博物馆史与美术史中的独特地位,更完整地呈现早期博物馆美育发展的全貌,并弥补社会美术教育历史版图的缺失。
田永霞[3](2020)在《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及时空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再一次把全党全社会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农业、农村、农民身上。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让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从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产业兴旺是重点,其中谈到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所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从分析全国范围内各个省份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切入,在探讨目前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和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进一步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首先对农村三产融合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细致梳理;然后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农村三产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这一评价体系,对全国各省市的三产融合的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并运用案例分析法研究了评价指标里三种产业融合模式的特点与产业融合的切入点;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全国区域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提出了相应建议。首先,作者对相关量化评价方法进行了梳理,建立了适合本文的农业评价指标体系,从三种融合模式以及产业融合的经济效应四个方面搭建指标体系的准则层;在准则层的基础上,基于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实际以及指标的完整性确定了 12个具体指标。第二,根据所构建的农村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 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全国31个省份(除去香港、澳门、台湾)的产业融合水平,并且度量了指标体系中的三种产业融合模式分别与经济效应的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总体上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处于上升态势,到2017年已经有近三分之二的省份进入了发展阶段,但距离成熟阶段还有上升的空间。不同产业融合模式与经济效应的耦合协调度发展程度与趋势存在差异。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与经济效应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发展趋缓,但区域间的发展差异有减小趋势;农业多功能性发挥模式与经济效应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处于不断优化的变化趋势,但空间分异规律较为复杂;农业服务业融合模式与经济效应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是目前发展最好的,到2017年已经有近一半省份进入了初级协调阶段,区域间总体分异规律是东部优于西部。第三,利用案例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地区不同融合主体应该采取的融合模式。本研究各地区对于融合模式的选择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于农业产业链延伸模式,产业融合主体主要是农业龙头企业,该主体在推进产业融合过程中要注意加强与小农户的合作。对于农业多功能性发挥模式,起主导作用的融合主体是地区政府或农业旅游合作社等平台,但是在具体实施层面,还是由小农户等基层经营单位来推进施行。对于农业与服务业融合这一模式,起主导作用的一般是农业科技公司和合作社联社这一类型的新型经营主体。最后,基于上述研究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大力促进农村产业融合要素优化,建议各地区选择融合模式时应该因地制宜,扩宽农业产业链延伸模式的实现路径,要更多层面挖掘农村多功能性,要利用科技构建农业服务业平台体系建设助力农村产业融合等。
张雨晴[4](2020)在《全地区样本的综合档案馆网上公共服务能力实证研究 ——基于BP神经网络法》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家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背景下,本文着眼于如何提升档案网站的公共服务能力,全面地对我国大陆地级市及以上综合档案馆官方网站的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根据网站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建议。本文根据公共服务供给理论、档案利用理论、电子政务网站绩效评估的基础理论以及有关政策文件,运用德尔菲法和BP神经网络法构建了包含需求识别、资源开放和服务保障三个维度的评价模型,并对229个样本档案网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陆综合档案馆网站的建设普及率较低,在所调研的438个对象中,网站总体建设比例为55.83%,其中省级档案网站建设比例为100%,市级档案网站建设比例为48.16%。根据本文模型,我国中央级综合档案馆的网站总评分数平均为58.88分(满分为100分),省级综合档案馆的网站总评分数平均为58.05分(满分为100分),市级综合档案馆的网站总评分数平均为47.42分(满分为100分),说明已建成的网站公共服务能力水平较低,公共服务供给情况不好,市级网站与省级网站有较大差距。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网站的公共需求回应能力较差,在移动端建设、政策法规多形式解读、在线留言答复和网上调查等方面表现欠佳;资源开放程度很低,公开数据量需要进一步扩大,省级网站开放目录平均比例为5.62%,市级网站仅为1.35%,在原文、音频和视频档案资源中,几乎全部网站未开放音频档案资源;服务保障仍存在不足,在线查档、网上预约查档和异地查档功能满足情况较差。另外,市级网站公共服务能力存在区域、省份差异。对此,本文提出的建议有:加强网站整体建设规划,对部分网站进行整合;提升网站需求识别能力,丰富公众交互渠道;加大资源开放力度,强化网站档案资源建设;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完善网站基础功能。
本刊编辑部[5](2020)在《动态》文中指出上海市防控领导小组综合协调组加强疫情防控档案工作2月24日,上海市防控领导小组综合协调组在市疾控中心召开疫情防控档案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各成员单位、各工作组作为文件材料的形成单位,应承担起归档工作的主体责任,依法履行文件材料的送交归档职责。要按照"应交尽交、能交则交"的原则及时做好收集和送交归档工作,确保疫情防控档案资源完整齐全,归档文件材料准确、规范,
本刊编辑部[6](2020)在《动态》文中研究指明北京市档案馆编辑档案文件汇编服务全市疫情防控工作1月22日,北京市档案馆组织人员通过查阅检索、编制目录、查找档案,最终选定了101卷件近1500页北京市防控"非典"型肺炎档案,及时提供给市领导参阅。1月23日—26日,为给全市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更加详实、系统的资料,市档案馆的同志们连续加班4天,专门对101卷件档案逐页进行审查并补充内容,编辑了《北京防控非典型肺炎档案文件汇编》《北京市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大事记》《北京防控非典型肺炎工作组大事记》,并呈送给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和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受到市领导的高度认可。
杨岚[7](2019)在《从内容小众化到过程均等化 ——档案馆公共服务转型研究》文中提出移动互联网浪潮袭来,跨界融合趋势促使整个社会日益成为互联互通的统一体,在这一背景下各行各业都站在转型升级的风口浪尖。作为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部分,档案馆公共服务呈现出内容小众化特征,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建设现代政府的重要价值追求和衡量指标,由此在截取过程维度的前提下,从内容小众化到过程均等化就自然而然成为档案馆公共服务转型的具体指向。局馆合一的档案管理体制、封闭保守的档案工作状态和重藏轻用的档案观念这三种因素引起档案馆公共服务内容小众化。为了有效摆脱这一困境,笔者提出空间拓展和服务集成两大举措。而为了深入细化并贯彻落实这两大举措,笔者又提出三点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首先,以解决内容小众化为出发起点,提出改革档案管理体制、改变档案工作状态和转变档案工作思想三种方法;其次,以迈向过程均等化为关键节点,提出建立协同型档案馆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一站式档案馆公共服务平台、创建高素质档案馆公共服务团队和提供人性化档案馆公共服务设施的四点建议;最后,以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和浙江省档案馆为实践试点,深入剖析两家档案馆新馆在公共服务过程中深化均等化理念的创新举措及其给档案馆公共服务实现高效转型带来的启示。
张光润[8](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认为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吴佳迪[9](2018)在《中国档案服务业企业发展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档案服务业”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个名词,目前学术界有关档案服务业这一概念的界定还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而相关内容的研究主要包括“档案中介服务”、“档案商业化服务”、“档案社会化服务”以及“档案外包服务业”等,这些词汇虽然与“档案服务业”的概念相关,但这些名词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代表档案服务行业涵盖的所有范畴,因此本文用档案服务业来对整个行业进行命名。档案服务业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其主体构成也由最初的档案部门经济主体、档案设备装具制造厂、档案事务所、档案中介机构、档案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档案寄存服务中心等逐渐发展到档案外包服务企业、档案数字化服务企业、档案综合管理服务企业等以提供档案社会化服务为产品的档案服务业企业。目前我国档案服务业发展迅速,档案服务业企业已成为整个行业的主体构成,学术界还没有关于我国档案服务业企业发展历程方面的研究,本文的写作内容正好弥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本论文以中国知网、《中国档案学会档案设备用品定点企业名录》、《天眼查》和《企查查》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为数据来源,采用文献分析法、数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不同阶段档案服务业的主体服务机构、服务企业的发展概况、发展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梳理出我国档案服务业企业的发展历程。本论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档案服务业企业的起步阶段,主要分析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档案服务业的萌芽发展情况;第二部分为档案服务业企业的初步形成阶段,主要内容为档案中介机构的发展规模、不同类型档案中介机构的主营业务服务范围和发展特点;第三部分为档案服务业企业的稳步发展阶段,主要内容包括典型档案服务业企业的介绍、不同类型档案服务业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特点;第四部分为档案服务业企业的快速发展阶段,主要内容包括快速发展阶段档案服务业企业的发展概况及档案服务业企业有哪些新的发展特点。
杨咪[10](2017)在《个人档案捐赠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现阶段有关于个人档案捐赠行为的文章、报道可以发现个人捐赠档案有利于丰富馆藏、优化馆藏结构,有利于档案馆节省资金,更有助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然而,目前影响个人档案捐赠行为的因素还有很多,主要有:档案捐赠制度还不健全、公众对档案馆知之甚少、档案所有者捐赠意识不高、档案捐赠工作专职人才紧缺、档案馆网站对捐赠宣传较少、捐赠奖励方式不够规范等。本文通过对现有个人档案捐赠行为的文章、报道进行研究分析,归纳出个人档案捐赠行为的主体、动因、规律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做好捐赠思想宣传工作、突出地域特色激发家乡情怀、制定档案捐赠工作办法、搭建档案捐赠者信任平台等四个方面提出促进个人档案捐赠行为的对策。
二、甘肃省馆对外开展档案资料寄存业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省馆对外开展档案资料寄存业务(论文提纲范文)
(2)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选题范围、概念界定 |
(一)时空范围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一)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
(二)1949年后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六、研究价值 |
第一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确立的背景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思想条件 |
一、历史根源:古物遗迹的审美教化功用 |
二、外因刺激:西方博物馆审美思想启发 |
三、引荐媒介:近代学者的博物馆译介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历史条件 |
一、救亡图存运动决定文化使命 |
二、社会教育环境决定功能选择 |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的确立经过 |
一、民众教育运动助推博物馆转型 |
二、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正式确立 |
三、民众教育馆附属博物馆的涌现 |
第二章 民众教育馆社会美育的方法与实践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发挥美育功能的实体依靠 |
一、馆舍建筑的美感化育作用 |
二、艺术收藏的物化资源整合 |
三、展览陈列的直观启发性能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规范与实施方法 |
一、技能教授与精神渗透:公共美术宣教与活动 |
二、内质整改与外延交流:艺术团体创立与合作 |
三、人才资源与文化担当:人员素质与人事聘用 |
第三章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历史贡献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方向的扭转 |
一、艺术教育工作地位提升 |
二、充当特殊艺术抗战力量 |
第二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事业进展及成果 |
一、持续并恢复展览与宣教 |
二、促进大众美术全面推广 |
三、转型成为专业艺术机构 |
四、协助延续博物馆的工作 |
第三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工作的意义 |
一、加快美术的大众化步伐 |
二、平衡艺术教育资源配置 |
三、统一思想淡化门户之见 |
四、文化保护提振爱国情绪 |
五、充实艺术的社会性内涵 |
第四章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异同对比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美育工作的共性 |
一、功能定位有一致性 |
二、教育模式的相似性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不同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特点 |
一、基层性 |
二、指导性 |
三、实用性 |
四、多样性 |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特点的主要成因分析 |
一、坚持下层民众为本的教育方向 |
二、政府制定规章强化制度管理 |
三、定位任务决定艺术事业走向 |
四、迥异地域政治文化基础影响 |
第四节 民众教育馆相较于专业美术馆的优势所在 |
一、突出艺术教育的地域性特色 |
二、提高艺术教育全民化覆盖率 |
三、强化艺术与其他部门协同性 |
第五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历史意义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的本土美术教育现代性探索 |
一、社会美育向现代化转型 |
二、社会美育向正规化迈进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的博物馆本体论意义 |
一、公共收藏积累与国家文化形象树立 |
二、教育功能居首与博物馆美育常态化 |
三、敞开平民参与大门让美育走入基层 |
四、现代公共文化场馆功能与建制铺垫 |
第六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事业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进步性 |
一、构建地方艺术图景推动本土文化进程 |
二、认清社会历史责任应对阶段冲突挑战 |
三、协同利用内外资源争取最优社教效益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局限性 |
一、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问题的表现 |
二、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干扰因素 |
结论 |
附录 民国时期国内各地方民众教育馆相关艺术活动大事年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及时空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1.1 产业融合及理论渊源 |
2.1.2 农村产业融合研究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 |
2.2.2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 |
2.2.3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与动力机制 |
2.2.4 农村产业融合影响因素与发展效应 |
2.2.5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与利益联结机制 |
2.3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选择 |
3.1 农业产业链延伸模式 |
3.1.1 案例分析 |
3.1.2 产业融合的切入点 |
3.2 农业多功能性发挥模式 |
3.2.1 案例分析 |
3.2.2 产业融合的切入点 |
3.3 农业服务业融合模式 |
3.3.1 案例分析 |
3.3.2 产业融合的切入点 |
3.4 农村产业融合的模式选择 |
3.4.1 不同主体的模式选择 |
3.4.2 不同地区的模式选择 |
第四章 农村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
4.1 指标体系设计思路及构建原则 |
4.1.1 设计思路 |
4.1.2 构建原则 |
4.2 相关指标选取及指标解释 |
4.2.1 指标选取 |
4.2.2 指标解释 |
4.3 指标数据处理及评价方法选取 |
4.3.1 指标数据预处理方法 |
4.3.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4.3.3 评价方法选取 |
第五章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实证研究 |
5.1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产业融合水平测度及时空差异分析 |
5.3 子系统耦合度测评及时空差异分析 |
5.3.1 耦合模型构建 |
5.3.2 耦合协调度时空差异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大力推进生产要素融合优化 |
6.2.2 因地制宜选择融合模式 |
6.2.3 扩宽产业链延伸型模式的实现路径 |
6.2.4 积极促进农业多功能性发挥 |
6.2.5 借助科技构建农业服务业平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全地区样本的综合档案馆网上公共服务能力实证研究 ——基于BP神经网络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4.2 研究重点、难点 |
1.4.3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调查法 |
1.5.2 网站调查法 |
1.5.3 德尔菲法 |
1.5.4 BP神经网络法 |
1.5.5 统计分析法 |
1.5.6 案例分析法 |
1.6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评价模型初步构建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公共服务供给理论 |
2.1.2 档案开放利用理论 |
2.1.3 电子政务网站绩效评估的基础理论 |
2.2 相关概念及我国档案网站发展历程概述 |
2.2.1 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能力 |
2.2.2 档案利用与档案馆公共服务 |
2.2.3 我国档案网站建设及发展 |
2.3 档案网站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模型初步构建 |
2.3.1 构建原则 |
2.3.2 构建依据 |
2.3.3 档案网站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模型基本维度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德尔菲法的评价模型优化 |
3.1 评价模型初步描述 |
3.2 基于德尔菲法的评价模型优化 |
3.2.1 德尔菲法原理 |
3.2.2 问卷设计 |
3.2.3 数据处理和指标筛选分析 |
3.2.4 问卷结果分析 |
3.3 档案网站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模型描述 |
3.4 模型科学性分析 |
3.4.1 专家组成情况分析 |
3.4.2 专家权威程度分析 |
3.4.3 信度和效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标准档案网站模型构建 |
4.1 BP神经网络原理 |
4.2 利用BP神经网络构建模型 |
4.2.1 标准档案网站模型构建流程 |
4.2.2 训练样本网站选取 |
4.2.3 数据获取及评分细则 |
4.2.4 模型训练 |
4.3 模型分析与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5 全地区样本的综合档案馆网上公共服务能力实证研究 |
5.1 研究对象梳理与情况说明 |
5.1.1 研究对象梳理 |
5.1.2 情况说明 |
5.2 数据采集与过程说明 |
5.3 数据分析结果 |
5.3.1 我国档案网站总评分数分析 |
5.3.2 我国档案网站需求识别情况统计分析 |
5.3.3 我国档案网站资源开放情况统计分析 |
5.3.4 我国档案网站服务保障情况统计分析 |
5.3.5 我国档案网站公共服务能力基本结论 |
5.4 案例分析 |
5.4.1 山东省档案信息网 |
5.4.2 浙江省宁波市档案馆网站 |
5.5 本章小结 |
6 结及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我国档案网站建设对策建议 |
6.3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评价模型调查问卷 |
附录二 研究对象统计表 |
附录三 各综合档案馆网站指标数据表 |
(5)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上海市防控领导小组综合协调组加强疫情防控档案工作 |
天津市档案馆公开征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档案资料 |
重庆市档案局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档案业务工作 |
浙江省档案馆深化“三服务”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
江苏省档案馆部署复工后疫情防控和档案业务工作 |
内蒙古自治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要求疫情防控档案工作要落实落细 |
广西印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通知》 |
河南省档案馆主动做好疫情防控指挥部档案工作 |
四川省档案馆举办“镜头里的抗疫记忆”摄影大赛 |
山东省档案馆疫情防控档案资料征集工作获积极响应 |
江西省部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建档工作 |
新疆档案部门迎难而上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
(6)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北京市档案馆编辑档案文件汇编服务全市疫情防控工作 |
辽宁省档案馆以过硬作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
江西省档案馆全力防控新冠肺炎疫情 |
上海市档案局(馆)进驻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 |
山东档案馆系统闭馆防控服务不间断 |
四川省档案局用档案全面真实记录全省疫情防控阻击战 |
天津市档案馆为全力打赢疫情阻击战提供优质查档服务 |
云南省档案局全方位做好疫情联防联控工作 |
安徽省档案馆发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倡议书 |
重庆市档案局部署全市疫情防控期间档案工作 |
吉林省档案局主动融入大局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
湖南省档案馆五措并举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
陕西省档案局馆致信问候湖北省档案局、档案馆 |
福建省档案馆制定完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案 |
山西省档案馆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
甘肃省档案部门做实做细疫情防控工作 |
河北省档案馆坚持两手抓两不误 |
黑龙江省档案馆全力防控新冠肺炎疫情 |
(7)从内容小众化到过程均等化 ——档案馆公共服务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目的 |
三、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文献综述思路 |
二、文献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研究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小众化与内容小众化 |
二、均等化与过程均等化 |
三、档案馆公共服务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档案价值扩展律:档案馆公共服务转型的实现基础 |
二、公平正义理论:档案馆公共服务转型的价值取向 |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档案馆公共服务转型的理论先导 |
四、本节小结 |
第二章 内容小众化:档案馆公共服务所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内容小众化:档案馆公共服务所面临的困境分析 |
一、服务主体层面 |
二、服务客体层面 |
第二节 档案馆公共服务内容小众化形成的原因分析 |
一、沿袭传统,实行局馆合一的档案管理体制 |
二、因循守旧,维持封闭保守的档案工作状态 |
三、延续惯性,长期树立重藏轻用的档案观念 |
第三章 过程均等化:档案馆公共服务转型的有效契机 |
第一节 空间拓展:空间向度实现过程均等化 |
一、基于档案馆公共服务的空间拓展 |
二、空间拓展与过程均等化的关系 |
第二节 服务集成:服务视角深化过程均等化 |
一、基于档案馆公共服务的服务集成 |
二、服务集成与过程均等化的关系 |
第三节 空间拓展和服务集成促进档案馆公共服务转型 |
一、空间拓展促成档案馆公共服务转型 |
二、服务集成促成档案馆公共服务转型 |
三、档案馆公共服务转型实现模型及分析 |
第四章 从内容小众化到过程均等化:档案馆公共服务转型的优化与升级 |
第一节 出发起点:解决内容小众化 |
一、改革档案管理体制,明确档案馆职能和功能定位 |
二、改变档案工作状态,加大档案开放与利用力度 |
三、转变档案工作思想,强化档案价值观念和效益意识 |
第二节 关键节点:迈向过程均等化 |
一、建立协同型档案馆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档案工作效率 |
二、打造一站式档案馆公共服务平台,塑造档案馆新形象 |
三、创建高素质档案馆公共服务团队,提升档案服务水平 |
四、提供人性化档案馆公共服务设施,追求档案人文关怀 |
第三节 实践试点:两家档案馆新馆的探索 |
一、档案馆公共服务转型案例一: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 |
二、档案馆公共服务转型案例二:浙江省档案馆新馆 |
三、两家新馆的实践探索给档案馆公共服务有效转型带来启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综述 |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
第一节 家世考 |
一 曾祖移居京师 |
二 祖父定居京师 |
第二节 童年 |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
第一节 北大预科 |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
三 预科成学 |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
二 游学美欧 |
第一节 缘起 |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
一 访购中西书籍 |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
一 出版品交换 |
二 善本寄美保存 |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
结语 |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9)中国档案服务业企业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 |
0.2 研究现状 |
0.3 选题的意义 |
0.4 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
0.5 创新与不足 |
1 档案服务业企业的起步阶段(1987年~1991年) |
1.1 档案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
1.2 档案部门兴办经济实体 |
2 档案服务业企业的初步形成阶段(1992年~1999年) |
2.1 档案中介机构的发展规模 |
2.2 档案中介机构的类型及其主营业务范围 |
2.3 档案中介机构的发展特点 |
3 档案服务业企业的稳步发展阶段(2000年~2005年) |
3.1 国有型档案中介机构的消亡和转型 |
3.2 民营型档案服务业企业的逐步建立 |
3.3 外资型档案服务业企业融入我国市场 |
3.4 档案服务业企业的主营业务范围 |
3.5 档案服务业企业的发展特点 |
4 档案服务业企业的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2016年) |
4.1 档案服务业企业的发展规模 |
4.2 档案服务业企业的主营业务范围 |
4.3 本阶段档案服务业企业的发展特点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10)个人档案捐赠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和难点 |
第一章 个人档案捐赠行为概述 |
第一节 个人档案捐赠概念 |
第二节 个人档案捐赠行为特性 |
第三节 个人档案捐赠法律依据 |
第二章 个人档案捐赠主体分析 |
第一节 不同年龄层次捐赠主体分析 |
第二节 境外方面捐赠主体分析 |
第三章 个人档案捐赠行为动因分析 |
第一节 宏观层面动因分析 |
第二节 微观层面动因分析 |
第四章 个人档案捐赠行为规律及影响因素 |
第一节 个人档案捐赠行为规律 |
第二节 个人档案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五章 促进个人档案捐赠行为的对策 |
第一节 做好捐赠思想宣传工作,培育公民的档案捐赠观 |
第二节 举办地域特色专题活动,激发家乡情怀促进捐赠 |
第三节 建立私人档案登记制度,制定档案捐赠工作办法 |
第四节 提升档案馆整体水平,搭建档案捐赠者信任平台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甘肃省馆对外开展档案资料寄存业务(论文参考文献)
- [1]合肥市辖县级档案馆展览研究 ——基于档案多元论的分析[D]. 李琬琪. 安徽大学, 2021
- [2]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D]. 石磊.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及时空差异研究[D]. 田永霞. 山东大学, 2020(12)
- [4]全地区样本的综合档案馆网上公共服务能力实证研究 ——基于BP神经网络法[D]. 张雨晴. 浙江大学, 2020(01)
- [5]动态[J]. 本刊编辑部. 中国档案, 2020(03)
- [6]动态[J]. 本刊编辑部. 中国档案, 2020(02)
- [7]从内容小众化到过程均等化 ——档案馆公共服务转型研究[D]. 杨岚.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9]中国档案服务业企业发展历程研究[D]. 吴佳迪. 辽宁大学, 2018(01)
- [10]个人档案捐赠行为研究[D]. 杨咪.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标签:企业档案工作规范论文; 公共服务设施论文; 产业融合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