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逸华交通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广东中山528455
摘要:路桥工程作为城市化建设的基础性设施,对其安全性和稳固性进行定期检验,可以大大减少事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但是当前由于试验检测结果的要求过高、检测的指标不合理、检测人员及检测设备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对检测结果的分析,难以有效保障路桥工程的安全性。基于此相关部门必须要加以重视,与检测单位和施工单位联合控制材料的有效性,提升检测人员的核心能力,从而有效提高桥路工程试验检测的质量。本文对路桥试验检测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路桥工程;试验检测;现状;检测质量
1提高路桥工程试验检测质量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能够为路桥的质量安全提供保障。路桥工程是城市建设中的基础工程,关系到道路交通安全和人们的出行安全。因此,科学采取施工和测量技术,保障路桥工程试验检测的质量,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排查路桥工程的安全隐患,做好维护和管理工作,从而为路桥的安全提供保障。其次,能够为施工和测量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定期并合理检测路桥工程试验检测的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维护和抽查成本,强化施工企业和测量单位的经济效益,从而提升施工单位的社会竞争力。最后,能够有效延长桥路的生命周期。提高路桥工程试验检测的质量,能够及时找出路桥工程中的质量隐患问题,对其进行定期的维护和管理,有利于延长桥路工程的生命周期。
2路桥工程试验检测存在的问题
2.1试验检测环境较为复杂
对实际的路桥检测工作来讲,检测的内容不仅包括包括设备仪器自身的质量,还需要对最终的检测结果进行精确计算和管理,进而与检测目标结果进行比对。因此,为了能够使检测结果达标,需要检测人员始终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保证最终数据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影响检测数据结果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对设备等实体进行测量之外,还应该考虑预应力、分裂程度等问题,并对路桥的强度、应力和刚度进行检测。这种复杂的检测环境会使检测结果失真,不利于为路桥的安全套提供保障。
2.2检测指标缺乏专业性
对任何行业来讲,都需要有严密的技术作为支撑。尤其对于路桥工程来说,构建专业的质量检测指标,不仅可以为质量检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能保障路桥的安全性。但是在实际的质量检验工作中,检测的规则和指标相对笼统,检测的流程和结果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整个路桥检测行业并没有推举出一个严密的检验标准来敲定检测工作的内容和范围,久而久之检测工作就越来越随意,缺乏安全性和科学性的引导。
2.3仪器、设备的配备不规范
现如今,很多路桥施工和检测单位为了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总是将节约成本放在首位,单位中仅存的几位路桥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还是由其他部门调任过来的,并不具备专业的质量检测技术和基本的理论常识,对检测的范围、检测流程和质量审核标准的认知不清,同时也不具备专业的资格证件。除此之外,检测和施工单位所采取的设备和器材大多老化,表盘读取功能失真,精密度不足,设备腐蚀或老化严重,大大影响了最终的质量检测结果,不仅不利于提高路桥工程试验检测质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加大了路桥的安全隐患。
3提高路桥工程试验检测质量的措施
3.1有效提高路桥试验检测的技术
从当前路桥工程试验检测中所采取的地质雷达检测技术、钻芯检测技术、压实度检测技术以及超声波检测技术可知,路桥工程质量检测的技术类型非常丰富,而且每种方式都具有自身的优势不可替代,但也有一些局限性。如在使用超声波检测技术的时候,虽然能将被检测物体的传播速度和波幅检测出来,并判断隐患的位置。但是由于该技术所耗费的时间较长,而且需要较多的检测成本,因此实用性较低。因此在实际的桥路工程试验中,检测人员应该根据路桥的建设情况,适当引进和创新高精尖技术,提升检测技术的经济性、直观性和安全性,并有效优化检测的流程,方便检测人员的理解和使用。
3.2对原材料进行有效控制
想要从根本上提升路桥工程试验检测的质量,需要对原材料进行有效控制和归纳。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试验检测人员首先就应该和材料采购或施工人员协调好关系,在密切配合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对原材料厂家的信誉度进行了解,并对部分材料进行简单测试查看其是否满足建设需求。具体来讲,试验检测人员需要事先了解合作厂家的设备类型、规格及新旧情况,对其精确度进行测试。同时也应该调查厂家的生产实力和规模大小,以及该厂家所处的地理位置或生产条件等。
3.3全力提升试验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
检测人员的素质水平和综合能力是保障路桥工程试验检测安全的重要基础。因此路桥工程试验检测单位在配备检测人员的过程中,应该以技能需求为导向,对检测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进行考核和培训,全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检测人员自身也应该认识到提升能力结构的重要性,除了专业的检测技能和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掌握工程建设的原理和基本要点,了解路桥框架结构,以此保证测量内容的完整性。通过制定专业化的检测结果审核标准,确定检测结果审核机制。除此之外,在人才引进方面检测单位也应该加强重视,不断吸纳具备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优质人才,为提升路桥工程试验质量检测结果奠定人才基础。
3.4确定工程需要的控制参数
施工控制参数通常是指一些能够指导施工,控制施工质量的关键数据,如填土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这2个参数是路基填土施工过程和控制压实质量的关键参数。这些参数的确定会直接影响路基的施工质量。因此,通过试验检测方法确定施工控制参数时,应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减小误差,提高试验精确度,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5不断健全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相关规范及试验检测机构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对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公路工程发展较快,现有的规范和标准中的部分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公路建设的发展要求,因此,应对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不断的完善。同时,试验检测机构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加强对自身的管理,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使检测机构更加专业化、规范化。
3.6不断提高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工程的试验检测工作中,专业试验人员非常缺乏。这里所说的“缺乏”,是指缺少专业化、高素质的试验检测队伍。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对检验队伍进行全面“武装”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相关单位应安排试验检测人员到相关的机构或系统进行培训学习,从而可以提高整个试验检测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
3.7其他方法
施工前,要确认回填土的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密度等控制参数,因为这些参数都是影响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试验检测来确定控制参数时,必须认真、谨慎,避免误差过大,提高试验检测结果的精准度,以此保证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完整的试验检测制度,并在施工现场建立试验室,配备专业的试验人员,试验设备要由专人负责,试验的全过程必须由试验人员进行操作。监理单位应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做好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3个阶段的监理工作,特别是施工前的监理工作,一旦发现安全问题,必须要求施工单位及时解决,不能留下任何安全隐患。在监理过程中,通过在实践区成立中心实验室进行试验检测,把好质量关,及时抽检,并及时进行验收评定。对于质量监督单位,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职能,在整个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始终维护对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对工程必须要分部、分项进行验收,加大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力度。
4不同试验检测技术在路桥工程中的应用
4.1激光传感检测
目前,我国开发出一些高级的激光测量仪器,然而激光用于路桥检测尚不成熟。在路桥工程试验检测中,采用激光传感检测技术可以对路桥的质量和安全指标进行实时监控与评价,并且可以有目标的对相关技术进行完善。激光传感技术的原理是当光线无法作为介质时,将特定物体和特殊物理量转化为光信号,进而继续完成试验检测中各参数的确定,这种检测技术对路桥试验检测和效率的提升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4.2压实度检测
通常采用灌砂法、环刀法和核子发射法进行压实度检测来确定路桥工程表面质量。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对比如下表:
表1两种压实度检测方法优缺点对比
由上表可知,现阶段所采用的压实度检测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路桥工程的相关施工单位有必要在这种技术方面有所创新,研发出一种既操作简单,又精准和经济的压实度检测技术。
4.3地质雷达检测
地质雷达法检测技术即为特高频电磁波发射与接收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发射天线将高频电磁脉冲波转化成宽频带短的脉冲形式传递到路桥工程内部混凝土中,然后以雷达脉冲波的形式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从而检测到混凝土内部的一些信息,最后接收天线信号以及反射到路桥表面的雷达波,根据波的不同特征来分析路桥工程中混凝土内部质量状况,这种技术相比较而言应用前景更广。
4.4超声波检测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即为超声波,因为其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所以被广泛应用,而超声波检测技术就是其应用之一。超声波检测技术具有低风险,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特点。超声波检测技术的原理是利用超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来探测路桥梁内部结构是否有损坏之处,进而提醒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灌浆修补。另外,超声波检测技术具有共振性,它可以通过共振波的传递准确定位路桥混凝土内部结构损害位置,然后给予技术人员指导性信息,便于后期修复。这种检测方法有助于实现路桥质量检测的完整性和精准性。
结束语
有效提高路桥工程试验检测的质量,可以为路桥的质量安全提供保障,为施工和测量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在实际的检测工作中,检测单位和技术人员应该有效提高路桥试验检测的技术,对原材料进行有效控制,全力提升试验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提高路桥工程试验检测质量的同时,为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出行带来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韩国辉.路桥工程试验检测问题以及提高质量的措施[J].民营科技,2015(10):153.
[2]王玉秀.路桥工程试验检测的现状与提高检测质量的措施[J].科技经济导刊,2017(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