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湿度效应论文_张玉,冉武平,李爽

导读:本文包含了温湿度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湿度,效应,郑州市,带状,相对湿度,温湿度,温度。

温湿度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冉武平,李爽[1](2019)在《强蒸发地区受路面覆盖效应的路基温湿度场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受路面覆盖效应影响的强蒸发地区路基温湿度分布特性,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分析,全天监测叁个典型地区的沥青路面,研究了受路面覆盖效应影响的路基温度场和湿度场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路基内部温度随着大气温度的变化呈正弦或余弦变化,其相位角随深度位置和升降温过程而变化;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较大的区域深度≤120 cm范围,在低温季节最大温度梯度在90~150 cm范围内,并基于升降温阶段提出了路基温度预估模型。路基含水量随路基深度发生变化,路基内部湿度场随路基深度变化分为叁个阶段,路基内部40~80 cm范围内湿度最大,在此范围外,路基深度≤40 cm或≥80 cm湿度均呈递减趋势;提出了水汽迁移预估模型和基于湿度指数(TMI)和土组特性指标(wPI)的路基湿度预估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采用Fredlund-Xing模型对强蒸发地区路基湿度预估。(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3期)

陶文琴,缪绅裕,戴文坛,黄华章,陈健辉[2](2019)在《广州南沙与珠海淇澳红树林湿地的温湿度效应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7年期间,每日间隔1h自动监测1次,同步测定广州南沙湿地与珠海淇澳红树林林内、林外旷地的气温及大气相对湿度,比较研究不同地点红树林生境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两地红树林林内气温一直低于林外旷地,相对湿度则高于旷地。南沙红树林日降温最大值6.832℃,平均降温0.733℃,平均降温率3.092%;日增湿最大值23.416%,平均增湿5.528%,平均增湿率6.345%。淇澳红树林日降温最大值6.607℃,平均降温1.722℃,平均降温率7.011%;日增湿度最大值45.044%,平均增湿1.681%,平均增湿率1.942%。两地红树林林内气温年均值比较,南沙比淇澳高0.126℃,林外旷地气温年均值淇澳比南沙高0.862℃;红树林林内湿度年均值南沙比淇澳高4.427%,林外旷地湿度年均值南沙比淇澳高0.581%。总体上,两地红树林的降温、增湿效应均明显,其中淇澳红树林降温效应更明显,而南沙红树林增湿效应更明显。(本文来源于《亚热带植物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卫笑,张明娟,魏家星,周忠胜,陈国青[3](2018)在《春夏秋叁季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的温湿度调节效应研究——以南京滨江公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南京滨江公园为例,研究了5种不同结构植物群落的温湿度调节效应,并初步分析了绿量与降温增湿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的降温增湿效应具有季节性差异,春季和秋季乔灌草结构的植物群落降温增湿效益最为显着,而夏季乔草结构的群落降温效益最明显,乔木群落的增湿效益最好;绿量与降温增湿强度均为正相关关系,春季和夏季绿量与降温强度具有显着或极显着差异;绿量主要影响降温强度,对增湿强度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中国城市林业》期刊2018年03期)

赵亮[4](2018)在《周期性温—湿度作用下混凝土类疲劳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服役环境中的温-湿度变化会在混凝土内部产生对应的温-湿度响应,该响应与各类混凝土耐久性问题息息相关。此外,由于四季交替、昼夜循环等原因而产生的环境周期性温-湿度变化,会在混凝土内部产生相应的周期性温-湿度应力,并可能引起类似荷载疲劳的温-湿度疲劳(类疲劳)效应。因此,研究可能存在的类疲劳效应及与之相关的混凝土损伤累积,对深入认识并积极预防其对混凝土性能,特别是力学性能的劣化影响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围绕周期性温-湿度作用下混凝土类疲劳效应,本课题开展的研究工作和得出的研究结果包括:(1)以C20、C30、C40强度混凝土为研究对象,开展周期性温-湿度作用下混凝土动弹性模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周期性温-湿度循环前期,混凝土动弹性模量损失率不断增大;随着周期性温-湿度循环的进行,混凝土动弹性模量损失率逐渐趋于稳定。(2)与基本模型(基于动弹性模量损失率与温-湿度循环次数呈正比)、理论模型(基于疲劳损伤理论)相比,叁项型高斯函数模型(基于相对动弹性模量变化满足叁项型高斯函数)的周期性温-湿度作用下混凝土力学性能衰减模型与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和最好的预测精度,可以用于验证或预测周期性温-湿度作用下混凝土力学性能衰减情况。(3)以C30强度混凝土为研究对象,开展周期性温-湿度作用下混凝土体积变形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周期性温-湿度作用下C30混凝土在各循环内的收缩变形均集中于循环开始与结束时的低温-低湿阶段;C30混凝土各循环内总收缩率在波动中逐渐减小并最终趋向于0。(4)在开展周期性温-湿度作用下混凝土体积变形试验的同时,进行混凝土内部温-湿度响应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在周期性温-湿度作用下,混凝土内-外温-湿度差异情况也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趋势,且测点深度越深,或离试件纵向边界越远,混凝土内-外温-湿度差异越为明显。(5)利用COMSOL-MATLAB协同编程,构建混凝土细观模型,基于COMSOL平台,开展以周期性温-湿度作用下混凝土收缩变形为位移荷载的混凝土细观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混凝土收缩变形量的增加,混凝土内部应力逐渐增大,并最终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值。(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何浩祥,张小福,王小兵[5](2018)在《基于协整理论的环境温湿度效应下连续梁桥频率修正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温度和湿度效应及其变化导致工程结构的模态参数有明显的波动和时变特性;目前关于温度对桥梁频率影响和相关量化统计方法并不能完全反映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构动力性能和时变频率特性。利用协整理论能够量化多个非平稳序列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能力,对自然环境下叁跨混凝土桥梁模型的长期监测及数据分析,建立了基于协整理论的"温度—湿度—频率"长期均衡模型,研究了温度和湿度对结构频率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精度和预测能力,能充分反应环境温度和湿度对结构频率影响的本质特征;基于该协整模型,进一步提出了考虑多环境因素影响的桥梁频率修正模型,有效剔除环境温度和湿度对频率的影响,准确展现结构内因引起的动态特性改变,为桥梁损伤诊断和安全评估提供有效信息。(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8年07期)

陈笑娟,魏瑞江,薛华,花国军,王鑫[6](2016)在《日光温室中加扣小拱棚的温湿度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日光温室中小拱棚内的温湿度效应,根据2013年1—2月日光温室中加扣小拱棚后温湿度观测资料和附近气象站观测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法,对不同天气状况下小拱棚内温湿度变化特征和温湿度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晴天和少云—多云天气下小拱棚内日最高气温分别能达30℃、25℃以上,且分别较小拱棚外高1.3—6.6℃、1.0—4.5℃,小拱棚内日最低气温分别在4—11℃、6—14℃,较小拱棚外高0—1.5℃;小拱棚内日最小空气相对湿度在50%左右,较小拱棚外的高2—11%,日最大空气相对湿度与小拱棚外持平或略高;小拱棚内0 m处气温、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幅度均小于0.5 m处的。连续寡照天时,小拱棚内气温在5—15℃,空气相对湿度全天在85%以上,温、湿度变化幅度小且与小拱棚外接近或略高。以上说明日光温室加扣小拱棚在晴天或少云—多云天气下具有很好的增温保湿效果,但在寡照天气下增温效果不明显。温室中小拱棚内、外的温、湿度差在白天尤其是中午前后大,而在夜间内外相差较小或无差异。在管理上,应注意预防晴天中午前后小拱棚内温度过高而引起的灼伤和寡照天时低温高湿引起的冻害和病害。(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4 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保障农业丰产增效》期刊2016-11-01)

白云[7](2016)在《两种不同昆虫白僵菌流行病的温湿度效应及流行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是目前世界上农林害虫生物防治应用最广的虫生真菌之一;其致病力强,常在害虫种群中造成白僵菌流行病。本文研究了梨花网蝽和东亚飞蝗这两种不同昆虫白僵菌流行病的温湿度效应及流行模式,用数学模型探讨了环境湿度、环境温度及初始接种个体比例对白僵菌流行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并分析、比较了不同昆虫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对白僵菌流行病的不同应答作用。环境中的温度与湿度变化会对昆虫病原真菌对害虫的侵染造成直接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在不同温湿度变化情况下,球孢白僵菌对梨网蝽和东亚飞蝗两种不同昆虫的侵染率的变化动态与趋势。研究表明,在1.0×107孢子/mL孢子悬浮液接种、25℃饲养条件下,两种不同昆虫的死亡率均随着湿度的增加而增加。经检验湿度效应对死亡率的数量影响十分吻合时间-剂量-死亡模型(TDM模型),拟合得到的时间-湿度-死亡(THM)模型能准确地描述球孢白僵菌侵染的湿度效应。THM模型显示,当湿度达到85%以上时,梨花网蝽的死亡率增速明显快于蝗虫;梨花网蝽死亡率随湿度变化的时间效应参数Y在第6天(Y 6)达到最大,而东亚飞蝗死亡率随湿度变化的时间效应参数Y在第11天(γ11)达到最大,显示出白僵菌侵染不同昆虫的湿度效应有所差异。在温度效应研究中,当环境相对湿度>95%时,白僵菌侵染两种目标昆虫的累计死亡率均在25℃达到最大,增加或降低温度均会降低白僵菌的侵染效率。逻辑斯蒂模型拟合显示该模型能准确反映白僵菌侵染目标害虫的温度效应。本文中湿度THM模型和温度逻辑斯蒂模型的构建是数学描述昆虫病原真菌对害虫侵染温湿度效应的有益尝试。白僵菌流行病的发展水平与昆虫种群中初始接触白僵菌病原的个体数量与比例密切相关。本研究设定了 4种不同的初始接种密度,接种白僵菌的个体比例分别占昆虫总个体数的10%,30%,50%和70%,然后将不同初始接种比例的梨花网蝽和东亚飞蝗置于25℃,全光照条件下观察白僵菌流行病在两种昆虫种群中的发生发展状况,其研究结果如下:(1)在梨花网蝽和东亚飞蝗两种供试昆虫种群中,初始接种比例较大,白僵菌在种群中的侵染速度与流行水平越高。初始接种比例为70%、50%、30%和10%的白僵菌处理组,15天时各东亚飞蝗种群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100%、85%、75%和50%;梨花网蝽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90%,70%,60%和30%。同时,初始接种比例越大,其白僵菌病的发生高峰期来得越快。在完全相同的初始接种比例条件下,梨花网蝽的白僵菌病发生率要全面小于东亚飞蝗,初始接种比例越低差异越明显,反应出寄主昆虫的种类差异对白僵菌流行病发生的影响。(2)将不同初始接种比例的两种不同昆虫种群中的白僵菌疾病发生数据与发生过程用Gompertz模型拟合(模型参数K,R分别表达了最高流行水平,表观侵染速率),K、R两个参数均随初始接种比例的升高而升高,且增长动态与初始接种比例(P)成线性关系,显然鲁主昆虫种群中的白僵菌初始接种比例决定了白僵菌病在目标害虫中的流行水平。比较两种不同昆虫的K值可以得出东亚飞蝗的最高流行水平显着大于梨花网蝽,显示出球孢白僵菌的流行病在昆虫种群个体中的传播能力与昆虫种类有密切关系。(3)将K,R与初始侵染(接种)比例(P)构成的线性方程代入Gompertz模型的解析式中,得出梨花网蝽,东亚飞蝗有关初始侵染比例、时间的白僵菌流行病学方程,其中梨花网蝽的流行病方程为x=(0.46p+0.48)e-βe-(0.07+0.20t)+;东亚飞蝗的流行病方程为x=(0.85p+0.54)e-βe-(0.07p+0.21)t(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郭永辉[8](2016)在《温湿度效应对伊犁地区局域电网过电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伊犁地区四季空气温度及土壤湿度变化显着,会影响导线及大地的阻抗值,而电容电流通过导线与大地形成回路,所以温湿度变化会导致电力系统参数变化。当线路长度远小于其中的交流电波长时,一般只是对线路采用集总参数模型,而不考虑大地的阻抗特性,这种模型无法研究大地的阻抗对系统的影响。本文首先基于J.R.Carson的“导线—地”回路理论,考虑大地阻抗特性,建立了电力系统的分布参数电路模型,并确定了温度、湿度与导线、大地的阻抗值之间的关系。根据该电路模型,利用电路方程的矩阵理论推导出数学模型,并通过运用MATLAB软件计算分析了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故障电容电流的大小,结果表明,温度、湿度愈低则电容电流愈大。最后利用ATP软件,对单端、双端电源系统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进行分闸与合闸操作仿真。(本文来源于《伊犁师范学院》期刊2016-05-01)

牛凯,李华威,何瑞珍,穆博,田国行[9](2015)在《郑州市带状绿地不同空间结构类型温湿度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郑州市中州大道金水路至郑汴路段两侧道路带状绿地为观测对象,探析不同绿地空间结构对温、湿度的调节效应。根据带状绿地宽度、周边建筑环境、植物配置模式、空间类型等指标选取6段样地进行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观测。结果表明:带状绿地有降温增湿的效果,最大降温幅度2.19℃~3.87℃,最大增湿幅度6.95%~11.25%;4种空间结构类型带状绿地降温增湿方面作用的大小顺序为:乔灌草>乔木广场>草坪>硬化广场;绿地内4种空间类型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体舒适度,且一天中相对最佳舒适度会在不同绿地空间中出现。结果可作为城市带状绿地生态效益评价的参考,为城市带状绿地的设计、改造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牛凯[10](2015)在《郑州市道路带状绿地不同空间类型的温湿度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带状绿地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更高效率的利用城市土地,美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了解带状绿地空间结构类型以及绿地周边环境对带状绿地发挥生态效益的影响能够更好的进行城市带状绿地的规划、设计、改造、管理。本研究市中州大道金水立交至郑汴路段两侧道路带状绿地为观测对象,探析不同绿地空间结构对温湿的的调节效应。在中州大道两侧带状绿地中根据带状绿地宽度、周边建筑环境、植物配置模式、空间类型等指标上的异同选取6段样地做为观测对象,于2014年9月—11月,平均每周一次在天气良好情况下从8:00—18:00对各样地及其对照点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测量,每个样地内均有乔灌草结合、草坪、硬化广场、乔木覆盖的广场四种结构的空间类型。对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带状绿地空间结构以及周边城市环境对其降温增湿作用的影响,提出带状绿地建设与管理的对策。主要结论如下:1、带状绿地具有显着的降温增湿效应,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其降温增湿作用为正午较强,早晚相对较弱,一般最大降温增湿效应在13:00时-15:00时出现。6个带状绿地观测样段相对于对照点日最高降温幅度为2.19℃-3.87℃,日最大增湿幅度6.95%-11.25%。带状绿地能够有效地缓和局部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剧烈变化和波动,其内部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极值出现时刻晚于对照点,且极值小于对照点极值。2、带状绿地中乔灌草、草坪、硬化广场、乔木广场4类空间整体降温增湿效应由大至小为:乔灌草>乔木广场>草坪>硬化广场,乔灌草类空间降温增湿作用最强,乔木广场类空间和草坪类空间降温增湿作用接近,硬化广场类空间温湿度效益最低。由此各类空间均能够提高人体舒适指数,营造更适合人活动的绿地空间。4类绿地空间最大降温幅度分别为:2.23℃、1.67℃、1.24℃、1.11℃,最大增湿幅度为:9.45%、6.45%、7.08%、2.89%。3、道路带状绿地所处的方位、旁侧土地绿化率情况和旁侧建筑的高度体量都会对带状绿地的温湿度变化产生显着影响。道路东侧带状绿地平均日最高气温高于道路西侧带状绿地气温,最低相对湿度低于西侧带状绿地。道路西侧带状绿地日最高气温出现时刻遭遇道路东侧带状绿地。旁侧土地绿化率较高的带状绿地的日最高气温低于旁侧土地绿化率较低的带状绿地。旁侧建筑群体为低层建筑的带状绿地升温速度和降温速度较快,日平均最高气温相对较高,而旁侧建筑群体为高层建筑的带状绿地气温上升速度和下降速度较慢,且日平均最高气温相对较低。城市带状绿地可以发挥显着的降温增湿作用,从其生态功能角度考虑应进一步增加绿地内部复合结构的绿地空间可以提高带状绿地绿量,进一步发挥其生态效益,将部分纯广场改造为乔木广场类型空间,可以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进一步提高绿地降温增湿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温湿度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于2017年期间,每日间隔1h自动监测1次,同步测定广州南沙湿地与珠海淇澳红树林林内、林外旷地的气温及大气相对湿度,比较研究不同地点红树林生境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两地红树林林内气温一直低于林外旷地,相对湿度则高于旷地。南沙红树林日降温最大值6.832℃,平均降温0.733℃,平均降温率3.092%;日增湿最大值23.416%,平均增湿5.528%,平均增湿率6.345%。淇澳红树林日降温最大值6.607℃,平均降温1.722℃,平均降温率7.011%;日增湿度最大值45.044%,平均增湿1.681%,平均增湿率1.942%。两地红树林林内气温年均值比较,南沙比淇澳高0.126℃,林外旷地气温年均值淇澳比南沙高0.862℃;红树林林内湿度年均值南沙比淇澳高4.427%,林外旷地湿度年均值南沙比淇澳高0.581%。总体上,两地红树林的降温、增湿效应均明显,其中淇澳红树林降温效应更明显,而南沙红树林增湿效应更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温湿度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张玉,冉武平,李爽.强蒸发地区受路面覆盖效应的路基温湿度场表达[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2].陶文琴,缪绅裕,戴文坛,黄华章,陈健辉.广州南沙与珠海淇澳红树林湿地的温湿度效应比较[J].亚热带植物科学.2019

[3].卫笑,张明娟,魏家星,周忠胜,陈国青.春夏秋叁季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的温湿度调节效应研究——以南京滨江公园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8

[4].赵亮.周期性温—湿度作用下混凝土类疲劳效应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8

[5].何浩祥,张小福,王小兵.基于协整理论的环境温湿度效应下连续梁桥频率修正方法[J].振动与冲击.2018

[6].陈笑娟,魏瑞江,薛华,花国军,王鑫.日光温室中加扣小拱棚的温湿度效应[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保障农业丰产增效.2016

[7].白云.两种不同昆虫白僵菌流行病的温湿度效应及流行模式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6

[8].郭永辉.温湿度效应对伊犁地区局域电网过电压的影响[D].伊犁师范学院.2016

[9].牛凯,李华威,何瑞珍,穆博,田国行.郑州市带状绿地不同空间结构类型温湿度效应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5

[10].牛凯.郑州市道路带状绿地不同空间类型的温湿度效应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稳态空气流动接受度和偏好投票Fig.2-...在考虑负反馈效应但不考虑水汽和热量...1碎片诱发太阳电池片间放电示意图Fig...有与无跃移升华的情况下悬移升华速率...环境温度对降温效应的影响常青园屋顶绿化一

标签:;  ;  ;  ;  ;  ;  ;  

温湿度效应论文_张玉,冉武平,李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