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是诗歌连接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

歌曲是诗歌连接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

一、歌是诗连接社会生活重要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胡潇文,杨晓[1](2021)在《边塞诗与甘肃长城旅游:意蕴耦合与多元认同》文中研究表明长城文化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对呈现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脉络具有重要社会意义。通过网络文本分析与深度访谈法,能识别出边塞诗与甘肃长城文化旅游的独特价值生成路径,即,在认知—情感—意向结构下,边塞诗与长城旅游的意蕴耦合与多元认同机制。研究发现,长城蕴含的历史文化和道德主张是最重要的旅游感知对象,目的地品牌感知体现出强烈的男性性别气质。在边塞诗与长城多重勾连的时空观照下产生6种游客类型;包括个人素养、出游准备、信息敏感性、学习动机、信息丰度、原真性在内的游客个人认知和包括卷入度、自恋与共情、怀旧、猎奇等情感对游后记忆、重游与宣传意愿、自我地位感知、人生启迪和多元认同起到先验与调节作用。研究为旅游与文学融合的理论研究与地方实践提供了新视角。

李碧晗[2](2021)在《欧阳修滁州至颍州贬谪十年诗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宋亦涵[3](2021)在《电视综艺节目的短视频传播研究 ——以“江苏卫视”《蒙面唱将猜猜猜(第四季)》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张思宇[4](2021)在《戏曲进入城市的景观式表达》文中指出

林韬[5](2021)在《草根理论策略与设计研究方法的拓展》文中研究表明至今,设计学仍是一个较年轻的学科,探赜设计研究的策略、构建未来学科研究的体系与路径是新时代设计研究者的使命与担当。设计研究具有跨学科属性,从交叉学科的观念出发,它的“间性特质”反映在其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里的众多学科之间。草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巴尼·格拉泽(Barney Glaser)和安塞尔姆·施特劳斯(Anselm Strauss)所倡导的经典策略。这一策略并不是实体理论,而是一种研究的路径(Lead),或者说是一个“方法论”(Methodology)。草根理论可以被看作是定性研究领域众多路径中的一种,但与其他路径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其研究的目的是溯源赓续地从经验资料中生成新理论并运用于学科实践,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描述和阐释研究现象本身,或是针对被研究者的叙事视域、言语特征或日常生活史进行单层线性的分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崇尚设计研究中的历史观与学科视野,能“发现”经典的草根理论策略并尝试新的实验跨界与嫁接,这对明日的设计学科的设计研究来说毋庸置疑是有价值的;当然,就这一方法论本身而言,其过程又是从原生资料中“自下而上”、不断地“向史而新”的。本文主要依据经典的草根理论策略中的重要要素、特征及研究程序,交叉建构一种可行的设计研究方法:从“田野发现:原生资料的‘厚描’、比对与整理”的胚胎期出发,历经“问题凝炼:田野资料的编码与解码”“深化分析:实质理论的备忘与抽样”的孕育期磨练,力求“形式理论的演化与生成”之成熟期。最后,置身于设计研究的“实验场”从最初对研究对象的实践兴趣到实质理论“自然呈现”再到形式理论的演化生成,借鉴草根理论策略形成的理论则区别于一般的宏大而脱离语境的总结性推论,它更强调的是形成的过程和对于设计操作的导向性,以及检验其指导再设计的合理性与前瞻性。设计的转型实质是设计理念的转型。其中的机遇就隐藏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无比多样与绚烂的文化中,对于设计思维和策略的研究正是我们不断探索与挖掘这些机遇的有效手段,而在这样的探究之旅中,试图再观察、再聚焦希望凝缩出关联设计的新问题与新理念为未来的设计研究提供一种可能的方法参考。

高心怡[6](2021)在《贵州地质文学研究 ——以贵州地质小说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贵州地质文学作为行业文学的一种,有其先天的行业题材优势,同时贵州地质文学又是盛开在贵州高原上的“杜鹃花”,地域特色是贵州地质文学独特的创作资源,“黔”与“地”的文化基因赋予了贵州地质文学丰富的审美内涵,使得贵州地质文学的创作始终保持着新鲜的活力。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杜鹃花》成为了贵州地质文学坚实的创作阵地,贵州地质文学的创作队伍日趋规模化,文学体裁渐趋完备,文学的活动日益丰富,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内容与表现手法也朝着更加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异军突起的贵州地质文学现象。本文研究贵州地质文学,以贵州地质文学特征最明显的小说为中心,从小说叙事内涵以及小说叙事艺术等方面对贵州地质文学进行综合的研究,探寻贵州地质文学现象“持久不衰,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本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绪论通过分析贵州地质文学的命名以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综述贵州地质文学已有的研究成果,阐明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首先通过对贵州地质文学发展历史的阶段划分来探究各个时期贵州地质文学的显着特点,其次通过考察贵州地质文学的构建及其意义,探究贵州地质文学现象的具体内涵,对贵州地质文学的发展作出全景式的扫描。第二章主要是对贵州地质小说的叙事内涵进行的研究,分析贵州地质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探讨贵州地质小说题材与主题的独特性,展现贵州地质小说对行业题材写作的超越。第三章通过分析贵州地质小说的非虚构叙事、空间叙事、主旋律叙事以及对地质概念的诗意解构,探究贵州地质文学在叙事艺术上的开拓与创新。结语部分总结了贵州地质文学现象的内涵以及贵州地质文学总体的创作风貌,分析本文的研究局限,并对之后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赵金涛[7](2021)在《唐诗之变 ——论韩愈对杜诗的接受》文中指出前贤对于韩愈对杜诗的接受问题的讨论,多着眼于韩愈对杜诗的继承,以说明杜诗对韩愈的影响,较少地关注韩愈在学习杜诗基础上对唐诗的改造和发展,而正是韩诗的发展使得杜诗中“尚不明显、或有倾向”的变革唐诗的因素显现出来。在韩愈之前,由于诗歌审美趋向与时人不同、诗作流传不广等因素而少有人重视杜甫诗歌,体现在当时的唐诗选集中几无收录杜诗,与杜甫交游者也甚少提及他的诗歌,而韩愈是第一个大力崇杜、学杜的诗人,对杜诗的价值作了重新体认。韩愈接受杜诗是在时代变换下的选择,安史之乱以后,诗坛盛极难继的局面亟待改革,从前代文学传统中汲取营养、变革大历诗风成为时代共识,也有其个人原因,韩杜二人生平遭际相近、思想背景也较为契合,两者具有共同的语符代码和美学代码,加之韩愈雄强尚奇、学力深厚的个性特点,因而对杜诗牢笼万有、囊扩宇内的雄浑魄力和不拘常格的创变精神极具热忱,并深刻地影响了韩愈的创作实践。韩愈所处的中唐,政局多有动荡,思想多元化,社会生活进一步走向世俗,使得诗人们更加关注现实世界,在此背景下,韩愈对杜诗的接受主要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首先是题材内容的拓展,韩愈将杜诗中已露出苗头的日常化倾向进一步演化为世俗化倾向,把日常琐碎、世俗人情无论是否适于入诗的题材纳入诗歌表现范围,改变了唐诗崇尚“神韵天成、典雅自然”的美学取向。形式上的新变主要是以文为诗手法的运用,以文为诗肇始于杜甫,受杜诗启发,韩愈突破诗歌原有体制、规范,在诗中议论、说理、大肆铺陈,改变诗歌韵律、节奏,用古文章法、句法对唐诗加以改造,韩愈诗歌散文化的规模和程度都远远超过了杜甫,开启宋代以文为诗的先河。诗歌风格是由诸多因素的合力造就的外在显现,韩愈承继杜诗的奇险诗风,将杜诗之“奇”推至极端,化奇崛为险怪,呈现出狠重、怪诞、以丑为美甚至无所顾忌美丑的特点,辟山开道,而成韩诗面目。韩愈对杜诗的接受促成了唐诗的巨大变革,一是推动了唐音向宋调的转变,韩愈作为连接唐宋诗的中介,起着变唐入宋的作用,宋人学韩进而学杜,促进诗歌由主情到尚理的转变。二是韩愈险怪、谑俗、生硬、狠重、怪诞、参差、粗犷的诗学趋向动摇和颠覆了中国古典诗学传统中和谐典雅、中正平和、自然天成、均衡的审美理想,开辟了唐诗的新天地。

李妍[8](2021)在《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研究 ——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立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分析了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形态、劳动形式及资本权力,揭示了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同时也聚焦数字劳工的斗争和解放问题,指出要想最终实现人的解放,需要使数字劳动成为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使数字技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首先,本文立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初步展现了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数字化生存困境。马克思基于“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批判,发现了资本增殖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本文认为在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仍然占据统治地位,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当下社会仍然适用。立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我们发现:数字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方面与传统资本主义社会是一致的,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数字化的新趋势。这种新趋势表现为数字泰勒主义盛行、生活空间工厂化、生活时间殖民化。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多的可能,但其实质仍然是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困境呈现出能动与被动、虚拟与现实、平等与剥削之间的三重矛盾。其次,本文立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深入分析了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形态、劳动形式及资本权力,阐释了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新变化。数据商品是数字资本主义社会新的商品形态,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形式表现为“庞大的数据堆积”。数据商品的生产既包括原始数字痕迹的生产,又包括对原始数字痕迹的加工,其中均蕴含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数据商品作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仍然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数据商品具有个性化定制与标准化逻辑并存、低消耗性与高消耗性并存、共享性与排他性并存的特征。数据拜物教是数字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拜物教形式,它用看似中立的数字技术手段刻意美化和掩盖了其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目的,从而全面支配人的生产和生活。数字劳动是数字资本主义社会新的劳动形式。数字劳动过程表现为强迫性与自愿性并存、劳动对象的非物质性、劳动资料的私人化和集中化并存的特征。数字劳动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原始型数字劳动和加工型数字劳动,从本质上可分为非雇佣数字劳动和雇佣数字劳动。从事原始型数字劳动的劳动者,不以此为职业和谋生手段,是非雇佣数字劳工;从事加工型数字劳动的劳动者,以此为职业和谋生手段,是雇佣数字劳工。数字劳动生产过程中,无论是雇佣数字劳动,还是非雇佣数字劳动,都是被数字资本剥削的“活劳动”。因此,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权力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支配力量。数字资本权力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了对人的更全面、更隐蔽、更彻底的统治。数字圈地运动使得数字资本主义的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从而使少数国家和少数资本家得以无偿占有多数国家和多数数字劳工的剩余价值,完成数字资本积累。数字资本一边补充非雇佣数字劳工的数量并使其持续“在线”,扩大对“活劳动”的剥削范围;一边强化对雇佣数字劳工的压榨,加深对“活劳动”的剥削程度,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榨取所有“活劳动”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最后,本文立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聚焦于数字劳工的斗争与解放问题,寻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雇佣数字劳工和非雇佣数字劳工分别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及途径,进行了劳工运动、技术抵抗、舆论传播、社区活动等斗争。这些斗争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仍然面临组织困难、手段有限、目标模糊、收益不均等困境。尽管如此,我们要看到数字劳工的斗争和解放的意义和价值不能局限于其自身,也不能囿于眼前,而是要置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中来理解。数字劳工的斗争和解放是人类解放的历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最终要实现的是人的解放。因此,数字劳工斗争的根本目标不是放弃数字化生存方式和对数字技术的使用,而是使数字劳动成为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使数字技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归根结底是要打破数字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王轶霄[9](2021)在《城市题材纪录片的诗意化创作手法研究 ——以毕业作品《晋之阳》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由于具有通过影像记录城市发展过程的功能,城市题材纪录片的创作逐渐被许多学者所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在不断创新,其中诗意化的创作手法也逐渐在城市纪实影像中得到发展。城市题材纪录片作为城市生活的影像载体,越来越贴合城市的发展进程,而诗意化的形成是对城市进行感知的方式之一,在城市纪实影像生成的基础上,对所记录城市影像进行再创造,从而感触到其中散发的丰富情感。无论是人与物的交融,还是回忆的承载,或情感上的共鸣,都是对城市真实影像的致敬,也不难发现存在于其中诗意朦胧。本文以毕业作品创作为基础,探寻诗意化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在城市题材纪录片中的运用。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确定了选题动机,在当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下,选取诗意化的创作手法对城市题材纪录片中的创作运用及实践操作,同时,对本选题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在城市题材纪录片中,对于诗意化的创作手法研究较少。第二部分是对诗意、诗意化及城市题材纪录片相关概念进行整理的同时,找寻它们之间的联系。第三部分从叙事策略出发,围绕叙事主题、叙事视角以及叙事结构三方面来论述,探讨了诗意化的叙事在城市题材纪录片中的特点,以及所营造的诗意氛围。第四部分着手于创作方面,以视听语言为基础,即在镜头、声音、剪辑三方面对诗意化的建构进行阐述,力图在城市题材纪录片的诗意化创作过程当中探寻其鲜明特点,并在汲取前人的经验及总结自我实践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思考,探索这种创作手法在实践中的效果及作用,并得出有益的经验。

李佳珉[10](2021)在《漫画中的社会思潮研究 ——以1919-1937年上海所刊漫画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

二、歌是诗连接社会生活重要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歌是诗连接社会生活重要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边塞诗与甘肃长城旅游:意蕴耦合与多元认同(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一)文学旅游研究
    (二)文化旅游与多元认同
二、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甘肃长城旅游感知分析
    (一)基于网络文本的旅游整体感知分析
    (二)基于网络游记的边塞诗——长城旅游意蕴感知耦合分析
三、边塞诗与长城旅游意蕴耦合:游客感知类型与多元认同机制
    (一)访谈数据收集与边塞诗——长城旅游意蕴耦合范畴分析
    (二)边塞诗——长城旅游意蕴耦合的游客感知类型分析
    (三)认知—情感—意向框架下边塞诗——长城旅游的多元认同形成机制
        1.从边塞诗——长城旅游耦合过程的认知表征来看
        2.从边塞诗——长城旅游产生的情感关联机制来看
        3.从边塞诗——长城旅游耦合产生的意向结果来看
    (四)研究结论
四、基于意蕴感知与多元认同的边塞诗——长城文化旅游开发路径
    (一)增加旅游线路内容与丰度
    (二)突出汉代、明代文化与边塞诗文化的独特底蕴,凸显男性目的地品牌特征
    (三)完善边塞诗——长城文化旅游的解说与宣传系统
    (四)构建完整的研学旅游体系
    (五)展演与沉浸式体验产品的设计
    (六)建立、健全相关机制

(5)草根理论策略与设计研究方法的拓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缘起与背景
    二、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方法与策略
    五、创新价值
    六、研究脉络
第一章 田野发现:原生资料的“厚描”、比对与整理
    第一节 设计研究“胚胎期”
        一、兴趣点与逻辑追寻
        二、契合:“非强制性”搜集方式
    第二节 访谈记录与文本剖析
        一、对话访谈
        二、书写绘制
        三、资料阈限性
    第三节 民族志互补兼容
        一、互惠:资料可信性与质量
        二、沉浸:田野资料汇集
第二章 问题凝炼:田野资料的编码与解码
    第一节 开放性:原生编码
        一、词/行/事件
        二、逻辑梳理
        三、编码互文建构
    第二节 关联性:聚焦编码
        一、联结:线性/非线性交互
        二、敏感性:以问题为导向
    第三节 选择性:轴心编码
        一、多维化:类属与亚类属
        二、人本化:沉浸式的情感/情境
        三、核心化:文本解码为概念
第三章 深化分析:实质理论的备忘与抽样
    第一节 备忘策略:概念练习
        一、释放设计想象力:以自然思维思考
        二、情境地图构建:集聚思维
    第二节 “局外人”视角:举反例与“切片”法
        一、举反例
        二、“切片”法
    第三节 理论“深度”与饱和
        一、思辨思维:“深度”法
        二、往复比较:类属饱和
第四章 孵化器:形式理论的演化与生成
    第一节 形式理论的三种模式
        一、单区域形式理论
        二、多区域形式理论
        三、直接构建形式理论
    第二节 赋能:形式理论的抽象化
        一、批评:争鸣的启迪
        二、演进: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三、顿悟:作为形式理论的表达
    第三节 建构设计研究形式理论评价标准
        一、反身性:“形式理论”方法论思考
        二、格拉泽的评价原则
        三、以往设计研究评价标准提要
第五章 实验场:草根理论策略在设计研究中的专题
    第一节 文字的意蕴:汉字设计字形思维解读
        一、古文字功能的映射:原生状态
        二、汉字字形思维凭借:深度分析
        三、汉字设计“法式营造”:现代呈现
    第二节 迷失的玩具——音画幻灯的原生形态与设计迁延探赜
        一、音画幻灯介入现代家庭娱乐活动:个体身份溯源
        二、由跨界的视觉娱乐到明治维新后的新媒介:地域时尚思潮
        三、地域性辐射全球化视野的未来愿景:设计动力基因
    第三节 为设计赋能——“谱伦”绘画图式中的设计哲思
        一、“尤罗韦司小组”中“谱伦”的缩影:概念源头
        二、从“经典”绘画图式指向“一般”设计路径:实质理论
        三、秩序的隐喻驱动“形式理论”生成:为设计赋能
结论
致谢
附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重要文献梳理
    二、原着《草根理论的发现:定性研究的策略》(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1967)与设计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论文类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贵州地质文学研究 ——以贵州地质小说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异军突起的贵州地质文学现象
    第一节 贵州地质文学的阶段分期
    第二节 贵州地质文学的构建及其意义
第二章 贵州地质小说的叙事内涵
    第一节 人文关怀下的人物形象
    第二节 单一的地质题材取向
    第三节 多元化的主题表达
第三章 贵州地质小说的叙事艺术
    第一节 现实主义的坚守与超越
    第二节 营造独特的文学空间
    第三节 行业性与文学性的兼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新世纪以前贵州地质小说主要作品目录
附录2 新世纪贵州地质小说主要作品目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唐诗之变 ——论韩愈对杜诗的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韩愈接受杜诗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第二章 以文为诗的诗法之变
    (一)以文为诗的内涵及表现
    (二)以文为诗肇始于杜甫
    (三)韩愈对杜甫以文为诗的接受及表现
第三章 诗歌审美趋向的异变
    (一)由杜之奇崛至韩之险怪
    (二)走向世俗
        1.躁郁心态下个人立场与社会立场的分离
        2.日常琐碎与世俗之情的抒写
第四章 韩愈对杜诗的接受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研究 ——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来源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框架
第1章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缘起
    1.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
        1.1.1 “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1.1.2 “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评价
        1.1.3 “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意蕴
    1.2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出场
        1.2.1 传统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
        1.2.2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
        1.2.3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与传统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
    1.3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
        1.3.1 数字泰勒主义盛行
        1.3.2 生活空间工厂化
        1.3.3 生活时间殖民化
    1.4 数字技术与人的数字化生存
        1.4.1 能动与被动之间的矛盾
        1.4.2 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1.4.3 平等与剥削之间的矛盾
第2章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形态
    2.1 数据成为商品
        2.1.1 数据的概念界定
        2.1.2 数据商品化的过程
        2.1.3 数据商品的二因素
        2.1.4 数据交换与一般数据
    2.2 数据商品的特征
        2.2.1 个性化定制与标准化逻辑并存
        2.2.2 低消耗性与高消耗性并存
        2.2.3 共享性与排他性并存
    2.3 数据拜物教
        2.3.1 拜物教的历史及发展
        2.3.2 拜物教在数据商品中的表现
        2.3.3 数据拜物教与传统拜物教的区别
第3章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形式
    3.1 “数字劳动”及相关概念辨析
        3.1.1 数字劳动与产消合一
        3.1.2 数字劳动与受众商品
        3.1.3 数字劳动与免费劳动
        3.1.4 数字劳动与非物质劳动
        3.1.5 数字劳动与玩劳动
    3.2 数字劳动的特征
        3.2.1 劳动过程的强迫性与自愿性并存
        3.2.2 劳动对象的非物质性
        3.2.3 劳动资料的私人化和集中化并存
    3.3 数字劳动与数字劳工
第4章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权力
    4.1 作为社会权力的数字资本
        4.1.1 数字资本权力的控制方式
        4.1.2 数字资本权力与生命政治权力的契合
    4.2 数字资本积累中的剥削
        4.2.1 数字圈地运动
        4.2.2 数字资本积累
        4.2.3 数字剩余价值
第5章 数字劳工的斗争和解放
    5.1 数字劳工的斗争现状
        5.1.1 雇佣数字劳工的斗争现状
        5.1.2 非雇佣数字劳工的斗争现状
    5.2 数字劳工的斗争困境
        5.2.1 斗争组织困难
        5.2.2 斗争手段有限
        5.2.3 斗争目标模糊
        5.2.4 斗争收益不均
    5.3 数字劳工的解放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9)城市题材纪录片的诗意化创作手法研究 ——以毕业作品《晋之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现状
1 诗意、诗意化与城市题材纪录片
    1.1 诗意与诗意化
    1.2 城市题材纪录片
2 叙事策略探析——城市题材纪录片诗意氛围的营造
    2.1 叙事主题的诗意确立
    2.2 平民化叙事视角的诗意呈现
    2.3 散文式叙事结构的诗意融合
3 城市题材纪录片的诗意化视听营造
    3.1 镜头呈现的诗意交错
        3.1.1 画面构图的思绪延展
        3.1.2 光影婆娑的动态美感
        3.1.3 色彩暗喻的意境营造
        3.1.4 长镜头的诗意韵味
    3.2 声音的诗意绵延
        3.2.1 同期声:画面的信息补充及扩展
        3.2.2 音乐:本土化氛围渲染
        3.2.3 解说:引导叙事及塑造美感
    3.3 无处不在的剪辑节奏——蒙太奇的意向化表达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歌是诗连接社会生活重要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边塞诗与甘肃长城旅游:意蕴耦合与多元认同[J]. 胡潇文,杨晓.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欧阳修滁州至颍州贬谪十年诗文研究[D]. 李碧晗.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电视综艺节目的短视频传播研究 ——以“江苏卫视”《蒙面唱将猜猜猜(第四季)》为例[D]. 宋亦涵.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戏曲进入城市的景观式表达[D]. 张思宇. 中国戏曲学院, 2021
  • [5]草根理论策略与设计研究方法的拓展[D]. 林韬.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贵州地质文学研究 ——以贵州地质小说为中心[D]. 高心怡.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7]唐诗之变 ——论韩愈对杜诗的接受[D]. 赵金涛. 山东大学, 2021
  • [8]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研究 ——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分析[D]. 李妍. 吉林大学, 2021(01)
  • [9]城市题材纪录片的诗意化创作手法研究 ——以毕业作品《晋之阳》为例[D]. 王轶霄. 成都大学, 2021(08)
  • [10]漫画中的社会思潮研究 ——以1919-1937年上海所刊漫画为中心的考察[D]. 李佳珉. 上海大学, 2021

标签:;  ;  ;  

歌曲是诗歌连接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