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榆次区教育局教研室李慧婕
信息技术学科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两大特点,教师需要从培养信息素养的角度出发,基于问题解决,设计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具体有一定挑战性、探索性,内容开放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通常综合性比较强,可以给学生以宽阔的思考与探究空间。其中体现“过程与方法”类教学目标的实践活动,需要学生经历一定时间的问题解决过程,在探索实践中体验方法,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在一个个真实的实际问题中。倘若学生每次课都在经历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度过,长期下来,他们的信息意识就会逐渐增强,信息能力就会不断提升。
一、背景分析及研究目的2000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决定在中小学羔及信息技术教育,并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任务驱动法”是在信息技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学生兴趣,并且将认知水平从技术层面提升到应用层面,但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发现,“任务”与传统的“练习题”无异,只是变得更加复杂而已,从提高“信息素养”这个课程目标来看,教学中老师将目标仅仅局限于使学生掌握各种操作技能,而没有指向实际问题的解决。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技术课堂是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提出将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手段引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把“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主动学习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感受信息技术文化与内化信息伦理。
二、基于“问题解决”教学的特点1、问题的真实性真实性不是指问题一定是来自现实生活、确实需要现实解答的,即内容上的真实,而是指形式上的真实,即嵌入实际问题的某些要素,问题的真实性主要体在两个方面:开放性和情境性,其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习的动机和力求使学生与从业者处理问题的方式一致。
2、提倡小组协作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技术教学鼓励小组协作,原因通常有三个:一是问题的某些特性使得合作成为一种需要;二是为学生提供共享经验的机会;三是发展学生的社会技能。
3、重视教师的促进作用教师的促进作用是影响问题解决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主要通过为学生提供引导、支持和促进学生反思概括来提高问题解决活动的连贯性、条理性和知识建构的有效性。
4、强调手脑并用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学生在进入这些活动之前,他们又必须通过对问题的已知条件、示知部分、有何限制以及如何解决等进行分析,形成一个思维模型,作为对后续行为的指导。
三、基于“问题解决”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1、设计问题情境,导入课题问题情境包含两个方面,即问题和情景,其中问题是实质和主体,情景是形式和载体,创设情境是问题产生的基础与前提,设计信息技术问题情境的过程可以分为两大步:一是信息技术知识的问题化,二是信息技术问题情境化,信息技术知识的问题化首先要进行知识点分析,即本次问题解决活动要完成哪些学习内容的教学,然后再设计或选择一个能覆盖这些知识点的问题。信息技术问题情境化是指将信息技术问题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为问题的产生提供背景,情境化尤其要结合学生的经历,包括学生的生活阅历和信息技术体验。
2、分析问题,组织分工教师通过讲解与举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方法与过程。
并且告知学生评价的内容和要求,促使学生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然后小组讨论自己对问题情节与情形的理解,分析情境背后的问题实质。各个小组成员进一步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以表格形式记录小组成员关于问题的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明确需要做的事情和确定研究计划后,进行小组成员分工。
3、确定方案,自主探究学生对问题作出分析以后,提出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后,教师对那些最基本的和重要的知识与技能分别做出必要讲解和适度的提示。这样可以减少无谓的时间浪费和探究的盲目性。如果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上网、查阅书籍、调查等)搜集相关的信息,学生将小组搜集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加工、评价。判断所搜集的信息是否能够解决问题。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建议、主张、方案、实施解决方案,查看效果,如果没有解决,可以继续寻找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教师要及时排除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进行个别指导4、展示结果,评价总结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小组成果,其他小组同学参与讨论;把各小组制定的讲解计划和大家一起交流;其他小组的同学如果有意见可以提问。展示的结果可以包括小组对解决问题的建议、推论、方案等,可以是鼓励学生简单地阐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建议学生使用多种方式表现成果,例如可以是电子文档、多媒体、动画、表格、网页等。教师通过展示典型成果和指出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与总结。除了对小组解决方案的评价,还需要对小组合作情况、活动开展情况、小组成员表现等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