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理论论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目的,遗嘱,主义,新文化运动,时间。
理论论争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涛[1](2019)在《遗嘱的目的解释与形式——以暗示说理论的论争及其修正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暗示说理论论争的焦点问题是,当遗嘱人的真意在遗嘱中找不到暗示时,能否按照遗嘱人的真意对遗嘱作出相应的解释。该论争的实质是遗嘱的形式目的能否实现,形式目的所指向的各种利益能否得到保护。在特殊的个案中,当遗嘱人真意在遗嘱文义中不存在暗示时,可以考虑从遗嘱文本的目的出发,在不超出遗嘱处分的范围内,将遗嘱文义按照遗嘱人的真意作出相应的解释。(本文来源于《北方法学》期刊2019年06期)
李苹[2](2019)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叁次理论论争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有叁次理论论争:第一次是新课程改革是否存在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第二次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第叁次是新课程改革应该走向何方。叁次理论论争有其积极意义,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总体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的。因此,我们要把握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向、保持理性的改革态度、立足本国的教育实践、坚定改革的正确方向,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后续工作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王健[3](2019)在《探索与论争——1916—1949年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研究综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成型期,其经历了形成纲领、借鉴西方、自觉建构叁个阶段,并凝聚出对现代文论影响深远的新文学、文体、革命、大众化、现实主义五个关键词;国内学界对这一时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研究,多集中于现代文学的理论定位、理论流变的阐释以及经典概念与文本的阐释叁个问题当中。(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陈群志[4](2019)在《动态时间和静态时间的“分”与“合”——基于时间理论的当代论争与古代方案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时间理论中,英美分析哲学家们特别注重区分A-理论与B-理论的构建和探究。前者注重于"动态时间"的描述,后者着眼于"静态时间"的解释。静态时间与动态时间的"二分对立"虽说能够在某些方面进行合理解释,但其原初目的都是想应对麦克塔加难题。然而,解决难题的方式却又建立在一种"二分"的基础上,从而陷入了更多的解释困境。于是,我们不得不向前回溯,在当代动静之"分"的背后找到时间原本相"合"的古代渊源。事实上,无论是扬布里柯,或是再回溯到普罗提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间问题的探究都是按照"合一"的方式进行的。(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李连桥[5](2019)在《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流变与理论论争》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产生缘起于古希腊时期的广场政治,后来逐渐由一体走向分离。当代许多学者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重点着眼于对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梳理,以及该理论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意义。殊不知,理论之争往往不仅仅在于两个理论之间的单纯对立关系,而是由其背后多个理论相互支撑的理论群进行博弈的结果。双方此消彼长,更能顺势者方能占据上风。自由主义自古至今贯穿于西方政治思想史中,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与自由主义的发展及其他相关理论并驾齐驱的。(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9年03期)
吴泽南,宋伟[6](2019)在《重返20世纪80年代美学论争的理论现场——以《美学》《美学论丛》两本辑刊为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重返20世纪80年代美学论争的理论现场,梳理了以《美学》和《美学论丛》为阵地的两个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美学中的人道主义,以及"两种尺度""美的规律"等问题的论辩,展现了两种不同美学观念之间的论争,呈现出改革开放新时期旧与新两种哲学话语、思维方式由认识论向实践论的转变。(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黄念然,刘芳[7](2019)在《新时期“形象思维”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形态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形象思维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重要论题。新时期中国文艺学界围绕形象思维存在与否及是否具有普遍性、形象思维的工具、形象思维的基础、形象思维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关系、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论争与探索,并形成了叁种具有鲜明时代特点与中国特色的理论建构:朱光潜的以"实践活动"为理论核心的形象思维本质论、王元化的以"知性分析"为理论核心的形象思维活动规律论以及李泽厚的以"情感积淀"为理论核心的形象思维活动机制论。这些理论建构对当时流行的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反映论进行了理论反拨,也进一步深化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对形象思维问题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中国化探索起到了正面的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钱珏霖[8](2018)在《“镜像的反照”——浅析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论争下文学理论的解构与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论争是新世纪以来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展开的一场极为重要的学术争鸣,各派学者对其理解也可谓是大相径庭。以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基点,以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本文将建构主义作为本质主义的他者——即"镜面反照物"进行论述,探究两者辩证关系,进而研究文学"本质"的多向生成特质,探索文学理论未来发展的方向所在。(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8年36期)
金艳[9](2018)在《从中日韩“文艺大众化”论争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土化》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20—30年代中日韩叁国在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遇到了"文艺大众化"问题,由此引发了文学界的论辩。"文艺大众化"的提出是左翼文学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白色恐怖高压下,为"突出重围"自觉选择的结果。"文艺大众化"论争赋予了理想化、概念化的"大众"以阶级性,从而强化了文学的阶级性基础。与日本、韩国相比,中国的"大众化"论争,其范围、参与度以及涉及的角度、方面都更加广泛。而日本、韩国的"大众化"论争,由于迅速的"布尔什维克化",未能进一步深入,在没有充分展开的情况下作出妥协,淹没在其他论争之中。中日韩叁国的"大众化"理论都没有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充分的实践,这是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土化未完成的任务。(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8年05期)
马玉洁[10](2017)在《宪法私人间效力理论在日本的学说论争和最新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的宪法私人间效力理论受到德国直接适用说、间接适用说、无效力说的影响,存在学说的对立和争论。为了克服传统理论的缺陷,日本的私人间效力理论对传统理论不断地进行反思、重构。在关注国家保护义务理论等国外学说发展的同时,也结合日本自身的裁判实践,突破传统理论的局限提出新视角、新问题。本文在学说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出私人间效力理论的归结是法的解释、适用的基准问题,即利益衡量。所以,过度纠结于私人间效力的规范性构成未必对人权保护有益,应当关注司法实践中利益衡量的正当性问题,寻求更利于保护人权、保障公正裁判的利益衡量标准。(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法律评论》期刊2017年00期)
理论论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有叁次理论论争:第一次是新课程改革是否存在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第二次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第叁次是新课程改革应该走向何方。叁次理论论争有其积极意义,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总体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的。因此,我们要把握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向、保持理性的改革态度、立足本国的教育实践、坚定改革的正确方向,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后续工作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理论论争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文涛.遗嘱的目的解释与形式——以暗示说理论的论争及其修正为中心[J].北方法学.2019
[2].李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叁次理论论争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19
[3].王健.探索与论争——1916—1949年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研究综论[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陈群志.动态时间和静态时间的“分”与“合”——基于时间理论的当代论争与古代方案的考察[J].社会科学.2019
[5].李连桥.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流变与理论论争[J].学理论.2019
[6].吴泽南,宋伟.重返20世纪80年代美学论争的理论现场——以《美学》《美学论丛》两本辑刊为对象[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黄念然,刘芳.新时期“形象思维”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形态的建构[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
[8].钱珏霖.“镜像的反照”——浅析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论争下文学理论的解构与建构[J].文教资料.2018
[9].金艳.从中日韩“文艺大众化”论争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土化[J].文学评论.2018
[10].马玉洁.宪法私人间效力理论在日本的学说论争和最新发展[J].山东大学法律评论.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