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脉冲,断层,结构,相互作用,速度,支座,调幅。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论文文献综述
潘钦锋,颜桂云,吴应雄,方艺文[1](2019)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高层建筑组合隔震的减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断层地震动中的长周期、短持时、高能量的加速度脉冲将对长周期高层隔震结构的减震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易使LRB(lead-rubber bearing)支座产生超限变形,导致在大的面压与位移共同作用下发生剪压破坏;此外,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效应)后隔震结构将产生动力耦合效应,可能进一步放大隔震结构地震响应。提出滑板支座、复位装置相结合的新型组合隔震系统,利用滑板支座承担大的竖向荷载、复位装置因不承担竖向荷载而获得更大的变形能力且起隔震层自复位作用。考察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长周期高层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规律,揭示隔震体系的损伤机理。基于集总参数SR(sway-rocking)模型,分析不同场地类别与不同地震动类型对隔震体系动力响应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近断层罕遇地震下LRB隔震系统因变形超限而失效;新型组合隔震系统能保证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下隔震的有效性,且具有较为良好的减震性能,但相比普通地震动减震效果变差;对于Ⅲ,Ⅳ类场地类别,考虑SSI效应使隔震体系的刚度弱化,致使层间位移角增大,且随着土质的变软增大的幅度也越明显。(本文来源于《振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杨晓瑞,陈辉国,雷屹欣[2](2019)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时频非平稳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频带子波划分方法对所选脉冲型地震动进行分解,在保留脉冲主特性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人为改造得到时频分布不同的系列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于不同周期SDOF体系得到最大位移响应,结果表明:脉冲型地震动对结构影响较大,除了受脉冲特性的影响外,其时频非平稳特性的影响作用同样值得关注。(本文来源于《华北地震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颜桂云,潘晨阳,薛潘荣,方艺文,潘钦锋[3](2019)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高层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的减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断层地震动中长周期、短持时和高能量的加速度脉冲将对高层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的减震性能产生不利影响,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效应)后的隔震结构将产生动力耦合效应,可能进一步放大隔震结构地震响应。为此,通过一幢框架-核心筒高层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考察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框架-核心筒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楼层加速度和隔震层变形等响应规律,揭示隔震体系的损伤机理。基于集总参数SR(sway-rocking)模型,分析不同场地类别与不同地震动类型对隔震体系动力响应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层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的减震效果相比普通地震动减震效果变差,楼层剪力、层间位移角和隔震层变形等超越普通地震动作用下的1.5倍;对于Ⅲ和Ⅳ类场地类别,考虑SSI效应使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进一步放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随着土质变软增大尤为明显。(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黎璟,杨华平,钱永久,邵长江,黄俊豪[4](2019)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残余位移系数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残余位移是基于性能抗震设计过程中一项重要性能指标。为研究近断层区域脉冲型地震动下结构的残余位移计算方法,采用同时包含场地特征周期T_g与地震动脉冲周期T_p的双周期规准法(TTN),以226条脉冲型地震动为输入,对单自由度体系进行线性与非线性时程分析,通过统计分析生成了TTN残余位移系数均值谱;探讨了场地条件、结构自振周期T以及强度折减系数R与残余位移系数C_r的关系,并拟合得到了TTN残余位移系数设计谱;研究结果表明:①采用TTN方法生成的残余位移系数谱能直接体现出速度脉冲效应对长周期结构动力响应的增大作用;②T和R是影响C_r的主要参数,而不同场地条件下的TTN残余位移系数谱具有一致性,可生成统一场地谱;③提出的TTN残余位移系数设计谱数学表达形式简洁,能够反映C_r与T,R的相关性,可用于预测近断层区域结构残余位移。(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0期)
韩慧超,王志坚,周晨光,孟涛,余翔[5](2019)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对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近断层地震动引起了工程界的密切关注,水工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混凝土重力坝,对高土石坝的研究甚少,尤其是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结合我国西部强震区一些已建和拟建在深厚覆盖层上的高土石坝,开展脉冲型地震动对高土石坝抗震安全的影响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采用弹塑性本构模型进行有限元计算,对比分析脉冲型与非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大坝的动力响应。结果发现,脉冲型地震动对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的加速度响应有一定影响,并使坝体在极短的持时内产生较大的坝体变形,不利于大坝安全。因此,建议在强震区、深厚覆盖层上修建高土石坝时,将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的大坝抗震安全评价作为一个关键环节。(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宋廷苏,阿拉塔,管庆松,牛喜伟,王艳茹[6](2018)在《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对隔震结构设计影响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云南澄江已建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隔震结构为研究对象,该建筑距断层8km。考虑3种工况地震动输入进行隔震计算:未考虑速度脉冲的原设计地震动时程、含有速度脉冲的地震动时程和提取速度脉冲后的地震动时程。经对比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与原设计时程和提取速度脉冲后时程相比,采用含速度脉冲时程计算的减震系数更大,即减震效果更差,与原设计相比,减震效果降低15.7%,与提取速度脉冲后的时程相比,减震效果降低7.1%;(2)罕遇地震下,采用含速度脉冲时程计算的隔震支座的最大水平位移更大,是原设计的1.43倍,是采用提取速度脉冲后的时程计算结果的1.68倍,原设计支座位移超限;(3)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最大拉压应力也明显增大,与原设计和提取速度脉冲后时程相比,拉、压应力均分别增大10%和200%,但仍满足规范要求;(4)针对建筑结构隔震设计,使用规范的地震动选取方法,有助于减小计算结果的离散性。(本文来源于《建筑钢结构进展》期刊2018年04期)
潘毅,时胜杰,常志旺,胡思远[7](2018)在《近断层脉冲地震动对基础隔震结构放大效应的量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量化分析近断层脉冲地震动对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放大效应,建立多层和高层两个基础隔震结构模型,根据隔震结构基本周期,采用基于能量的脉冲量化识别方法,得到40条脉冲地震动,并剔除其中的主脉冲,产生40条非脉冲地震动。将这80条地震动分别输入两个隔震结构,量化分析脉冲地震动对其层间位移角、楼层剪力、楼层加速度和隔震层位移的放大效应。结果表明:脉冲地震动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的反应明显大于非脉冲地震动,脉冲地震动对隔震层位移放大系数最大,而楼层加速度放大系数对脉冲地震动比较敏感,呈现出波浪形的变化特征。两个隔震结构所得到的隔震层位移的放大系数平均值约为2.0,层间位移角、楼层剪力、楼层加速度的放大系数平均值约为1.5。(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秦秋实[8](2018)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发生地震的近断层区域,由于断层滑冲方向和地震动传播机制的影响,可以产生两种不同形式的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分别为近断层滑冲型脉冲地震动和近断层向前方向性脉冲地震动。这两种地震动因为其速度脉冲形式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长周期特性。本文利用基于能量的速度脉冲识别方法,从台湾集集地震记录中识别出20条典型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并选择10条远场类谐和地震动,对比分析了两类脉冲型地震动以及远场类谐和地震动特性的差异。基础隔震结构在普通地震动的作用下有很好的减震效果,但是由于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长周期成分丰富,可能会对基础隔震结构抗震性能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文目的是研究两类近断层速度脉冲对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为近断层区域基础隔震结构的抗震设防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两类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基本特性呈现显着的差异,两者的加速度反应谱较为一致,但是速度反应谱和位移反应谱差别很大,体现出两类地震动长周期特性的差异。近断层向前方向性脉冲地震动第一卓越频率与第二、第叁卓越频率的傅里叶谱幅值相差不大,与滑冲型脉冲地震动相比所含的长周期成分更丰富。(2)滑冲型速度脉冲使5层、10层隔震结构的位移反应、基底剪力相对于非脉冲地震动都扩大1.2倍左右和1.4倍左右。向前方向性速度脉冲使5层、10层隔震结构的位移反应相对于非脉冲地震动都扩大1.1倍左右和1.2倍左右,其对隔震结构基底剪力的影响并不明显。所以,当拟建场地可选的含速度脉冲的地震波较少时,脉冲影响系数建议选1.10-1.40之间。(3)在0.78~1.56Hz频段,两类脉冲地震动对结构反应的影响差别不大。在0.39~0.78Hz、0.20~0.39Hz频段,结构的反应相对较大,同时两类脉冲地震动对结构反应的影响也有明显的差异,滑冲型脉冲地震动比向前方向性脉冲地震动更能激起结构的反应,可以说明两类地震动长周期成分特性的差异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频段。在0~0.20Hz频段,向前方向性脉冲地震动比滑冲型脉冲地震动对结构的反应稍大。(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唐泽楠[9](2018)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量化识别与参数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陆续发生的一些大地震对人类社会的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与此同时,地震工程研究者们陆续在地震中获得近断层地震记录,并认为近场地震场景中常见的速度脉冲型记录是中场周期结构遭遇地震破坏不可忽略的因素。因此,开展近断层地脉冲型地震动相关特性的研究将对考虑近断层区域结构抗震性能提供有效依据。本文主要对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量化识别,地震动脉冲的谱分析验证,脉冲的参数化解析等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所示:(1)针对既有的识别方法在地震动脉冲形状不规则时可能导致脉冲识别失效的现象,建立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的自适应原理为基础的能量识别方法。1.为去除高频噪声带来的干扰,本文借助Tanimoto相似度理论,舍弃高频IMF分量,将其余部分重组从而形成光滑的脉冲重构信号。2.利用峰点法(PPM)在重构信号中准确识别脉冲,并确定脉冲周期。3.建立以脉冲能量为依据能量指示器,从而实现量化识别脉冲型地震动。此外,本文还在多脉冲识别、脉冲的方向性等问题上进行拓展。结果表明:相比其他方法,在脉冲形状不规则以及多脉冲情形下,本文方法判别结果更为准确。(2)在验证识别脉冲与原始地震动在波形中的匹配度后,本文还从动力响应方面进行验证。计算基于EMD方法、Baker方法识别脉冲与原始地震记录的反应谱,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无论是弹性或是弹塑性反应谱,本文方法识别脉冲在反应谱中长周期段与原始地震记录更为匹配。(3)基于Mavroeidis模型,同时利用本文的EMD脉冲识别方法,本文提出一种脉冲解析算法:脉冲不仅能自适应识别,且被包含脉冲频率、脉冲形状参数、脉冲振荡参数等在内的参数所解析。经验证:绝大部分地震脉冲均能由本文方法实现参数解析,为发震机制与脉冲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提供有效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4-01)
于娇,王亚楠[10](2017)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调幅对隔震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5条普通地震记录以及15条近断层脉冲型地震记录为输入,以某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基础隔震结构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软件建模对比分析隔震结构在普通地震动和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时程反应,以隔震支座最大位移、结构最大层间位移以及最大层间剪力为主要反应统计量,对比探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调幅对隔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近断层地震动调幅对隔震结构响应影响异于普通地震动,建议研究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特性时不调幅;多层隔震结构响应与地震动参数HI相关性较大,建议取HI作为多层隔震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的最佳地震动参数。(本文来源于《特种结构》期刊2017年06期)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分频带子波划分方法对所选脉冲型地震动进行分解,在保留脉冲主特性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人为改造得到时频分布不同的系列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于不同周期SDOF体系得到最大位移响应,结果表明:脉冲型地震动对结构影响较大,除了受脉冲特性的影响外,其时频非平稳特性的影响作用同样值得关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论文参考文献
[1].潘钦锋,颜桂云,吴应雄,方艺文.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高层建筑组合隔震的减震性能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19
[2].杨晓瑞,陈辉国,雷屹欣.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时频非平稳特性的影响[J].华北地震科学.2019
[3].颜桂云,潘晨阳,薛潘荣,方艺文,潘钦锋.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高层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的减震性能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9
[4].黎璟,杨华平,钱永久,邵长江,黄俊豪.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残余位移系数谱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5].韩慧超,王志坚,周晨光,孟涛,余翔.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对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9
[6].宋廷苏,阿拉塔,管庆松,牛喜伟,王艳茹.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对隔震结构设计影响初探[J].建筑钢结构进展.2018
[7].潘毅,时胜杰,常志旺,胡思远.近断层脉冲地震动对基础隔震结构放大效应的量化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8
[8].秦秋实.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动力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9].唐泽楠.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量化识别与参数解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8
[10].于娇,王亚楠.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调幅对隔震结构的影响[J].特种结构.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