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pH对伪鱼腥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水体pH对伪鱼腥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论文摘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伪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为研究对象,研究了pH对伪鱼腥藻生长、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ETR、I_k)的影响,以期了解伪鱼腥藻对水体pH的适应及调节能力。试验分为2组,一组每天测定水体实际pH后调整藻液pH为初始设定值,另一组在试验开始时调节pH至设定值后不人为调节,每天测定pH。结果表明:伪鱼腥藻偏好碱性环境,并对水体pH有很强的调节和适应能力。每天调控pH为11的试验组生长情况最好;不人为调控pH试验中, pH 5—11试验组pH最终趋于10.9—11.5,人为调控pH试验中, pH 7—11试验组pH最终趋于9.5—11.3。pH为3和13条件下,伪鱼腥藻均不能生长。pH 5—11范围内, F_v/F_m、ETR随pH增大而增大, pH 7—11范围内各组I_k值差异不大。

论文目录

  • 0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接种
  •   1.3 试验设置
  •   1.4 叶绿素a (Chla) 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H对伪鱼腥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   2.2 试验期间pH动态变化情况
  •   2.3 pH对伪鱼腥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2.3.1 pH对伪鱼腥藻最大光能转化效率 (Fv/Fm) 的影响
  •     2.3.2 pH对伪鱼腥藻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 (ETR) 的影响
  •     2.3.3 pH对伪鱼腥藻半饱和光强 (Ik) 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王茂伟,周利,高静思,朱佳

    关键词: 伪鱼腥藻,叶绿素荧光参数,水华

    来源: 生态科学 2019年03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农业科技

    专业: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植物保护

    单位: 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

    基金: 国家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基金项目(201301047)

    分类号: X52;X503.23

    DOI: 10.14108/j.cnki.1008-8873.2019.03.019

    页码: 159-165

    总页数: 7

    文件大小: 1510K

    下载量: 141

    相关论文文献

    • [1].香菇草根部浸提液对伪鱼腥藻化感作用的研究[J]. 生态科学 2020(05)
    • [2].亭下水库伪鱼腥藻昼夜垂直变化初步研究[J]. 现代科学仪器 2013(03)
    • [3].鱼腥藻7120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 2010(03)
    • [4].螺旋鱼腥藻土嗅素的产生和分布规律[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10)
    • [5].鱼腥藻辐射特性实验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8(10)
    • [6].微囊藻群体内生黏伪鱼腥藻荧光特征及空间分布[J]. 水生生物学报 2015(03)
    • [7].氮磷限制条件下螺旋鱼腥藻产生土嗅素特征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04)
    • [8].磷和铁对洋河水库螺旋鱼腥藻生长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3(01)
    • [9].洱海螺旋鱼腥藻生长生理特性的初步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 2009(03)
    • [10].高频率使用苄嘧磺隆对固氮鱼腥藻细胞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 上海农业学报 2016(05)
    • [11].氮磷限制条件下螺旋鱼腥藻伪空胞合成及其浮力特征[J]. 环境科学研究 2015(02)
    • [12].酸碱度对重组鱼腥藻脂肪氧合酶构象与活性的影响[J].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15(04)
    • [13].不同营养源条件下螺旋鱼腥藻生长与产嗅特征研究[J]. 环境科学 2011(08)
    • [14].中国鱼腥藻属的两个新记录种[J]. 湖泊科学 2012(05)
    • [15].重组鱼腥藻脂肪氧合酶定点突变及突变酶酶学性质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5(18)
    • [16].鱼腥藻研究进展[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01)
    • [17].一株新型鱼腥藻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J]. 湖泊科学 2018(05)
    • [18].不同形态氮对洋河水库螺旋鱼腥藻和惠氏微囊藻生长的影响[J]. 环境科学研究 2010(12)
    • [19].背角无齿蚌养殖池塘中发生的假鱼腥藻隐形水华[J]. 江苏农业科学 2015(02)
    • [20].常用除草剂苄嘧磺隆对固氮鱼腥藻的生长效应研究[J]. 上海农业学报 2015(04)
    • [21].黏伪鱼腥藻和铜绿微囊藻之间的化感作用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 [22].洱海鱼腥藻优势种的形态鉴定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J].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8(03)
    • [23].固氮鱼腥藻在小麦和西红柿上的肥效[J]. 江苏农业科学 2016(10)
    • [24].中国鱼腥藻属的八个新记录种[J]. 水生生物学报 2009(05)
    • [25].鱼腥藻PCC7120基因asr0757/alr0758的初步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03)
    • [26].鱼腥藻铁吸收调节蛋白基因(alr0957)的克隆和表达[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 [27].鱼腥藻PCC7120染色体基因对asr0757/alr0758的表达优化及其鉴定[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 [28].all 1691基因表达及铁元素对鱼腥藻生长的影响[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6)
    • [29].满江红-鱼腥藻对低浓度铀胁迫的适应机制[J]. 铀矿冶 2018(04)
    • [30].鱼腥藻PCC 7120 ntcA基因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10)

    标签:;  ;  ;  

    水体pH对伪鱼腥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