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母女情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母子,母女情结,原因
母女情结论文文献综述
宋兴荣[1](2019)在《对《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的母子、母女情结及其来源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玛格丽特·杜拉斯是二十世纪法国的作家、戏剧家和电影编剧。本论文尝试研究其早期代表作《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的母子及母女情结,并挖掘产生这种情结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学周刊》期刊2019年07期)
任雪娇[2](2015)在《多丽丝·莱辛《玛莎·奎斯特》中的母女关系——以荣格“母亲情结”理论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玛莎·奎斯特》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系列小说《暴力的孩子们》中的第一部,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玛莎·奎斯特从15岁到18岁的所思所为。充满自己思想的少女玛莎·奎斯特极力想摆脱家庭为自己安排的成长经历,尤其是母亲对自己的束缚与控制,于是展开了一场与母亲抗争的长久战。本文以荣格人类分析心理学中的"母亲情结"理论为视角,分析了玛莎·奎斯特与母亲种种冲突下的心理活动及目的。(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5年16期)
金胜昔,王彬[3](2013)在《镜像理论视阈下《喜福会》中的母女矛盾情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谭恩美,美国华裔作家。因创作小说《喜福会》而闻名于世,成为美国文坛少数民族作家的一位代表人物。小说描写了从战火纷飞的中国移居到美国的四位中国母亲各自的曲折生活以及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理念差异、情感冲突。《喜福会》中的四对母女间有着矛盾的情结。她们之间爱恨交织、喜忧共存,读来让人思绪万千、欲罢不能。国内外一些学者将她们之间的母女矛盾情结归因于母女们彼此接受的启蒙文化不同所致。母亲们受到了传统中国文化的熏陶,而女儿们则是接受了美国文化的洗礼。母女间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皆是两种文(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3年29期)
江少川[4](2013)在《平民视野下的底层母女情结——论虹影的自传体“母女叁部曲”》一文中研究指出虹影的《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与《小小姑娘》,前后写作跨度16年,笔者将这叁部作品合称为"母女叁部曲"。本文从自传体的底层平民生态写真、反传统的另类母女形象与平视中的冷叙述魅惑叁方面论述了"母女叁部曲"的主要特色与审美价值。(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期刊2013年02期)
高路[5](2011)在《镜像理论视阈下《接骨师之女》中的母女矛盾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谭恩美是美籍华裔的着名女作家,在中国也享有盛誉。她33岁才开始创作她的第一部小说《喜福会》,其一经出版便引起强烈反响,引起巨大轰动,自此奠定了谭恩美在美国文坛的地位,也为华裔作家树立了榜样。谭恩美的成功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其创作风格也日臻成熟。而她的另外一本着作《接骨师之女》有着极其浓厚的自传风格。谭恩美在《接骨师之女》中将复杂曲折的母女关系进一步深化,以叁代母女的不幸以及微妙的母女关系为主线,凭借对旧时代记忆的生动刻画以及古今故事的巧妙转换,给人以全新的立体式阅读感受,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选择《接骨师之女》这部着作作为研究文本,与其他作品的研究方向不同,本文拟对作品当中的母女关系进行精神分析。本文旨从心理学角度结合雅克?拉康提出的“镜像理论”来对《接骨师之女》中的母女“矛盾情结”进行分析。这两个理论都属于精神范畴,也被广泛应用到文学研究之中。这两种理论的结合是崭新的、有益的尝试。通过对作品当中的母女关系分析,发现有许多的原因造成母女之间的冲突,比如由于母女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交流障碍,更重要的是对自我身份认识的缺失。通过“镜像理论”分析,女儿是把母亲当成自己的一面镜子,来认识到自我身份。但在身份寻求的过程当中,女儿还是经历着既向往又排斥的“矛盾情结”。本论文主要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了作家谭恩美的生平、着作,文献综述以及论文写作的意义。第二部分为第一章,主要阐释了心理学领域的两个重要的概念:雅克?拉康提出的“镜像理论”以及心理学理论“矛盾情结”。第叁部分为第二章,介绍分析了《接骨师之女》中母女关系的矛盾冲突和原因,及作者谭恩美的生活经历对于作品的折射。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第叁章,阐述了母女关系重建的历史、文化根源及母女自我身份重建的过程。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结论,指出“镜像理论”与“矛盾情结”相结合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1-12-01)
张晓燕[6](2011)在《从心理分析角度解读《喜福会》中母女两代人的自卑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谭恩美的《喜福会》中,成功描写了近一个世纪漫长时间里不同时代、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国度里,两代甚至叁代女人在爱情、婚姻、事业方面的坎坷经历的故事,生动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特别是其间新旧两代间一直不断出现自卑情结。但是这些自卑不仅与其在异质文化中的特殊身份相关,还跟其在特殊环境下自我爱的表达方式息息相关。(本文来源于《现代企业教育》期刊2011年06期)
郭萍[7](2010)在《任性的孩子,气喘吁吁的母亲——《洛莉塔》中母女关系、女性身体与俄狄浦斯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母女关系、女性形体、俄狄浦斯情结等角度解读《洛莉塔》小说文本,揭示《洛莉塔》中的母女关系以及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形象塑造的控制。(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8期)
晏湘[8](2008)在《我与档案工作的“母女”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常言道:"要干一行,先得爱一行"。尤其是档案工作既紧张忙碌,又枯燥烦琐,没有一定的感情和毅力是坚持不下来的。对于我这个普通的档案工作人员来说,除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我对档案工作还有着另一种特殊的感情,也正是这种特殊的感情,使档案工作成为了我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中国档案》期刊2008年12期)
文平[9](2007)在《母女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琼瑶是二十世纪中后期一位重要的通俗文学作家,她笔下非常理想化的爱情故事,在当时引起了许多少男少女以及女性读者的向往。为何琼瑶习惯于写作这些白日梦?读者和作者共同分享的,除了展现于外的愿望满足,是否另有其他?考察琼瑶的生活史及其作品发现,作家的早年经历以及与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关系,影响着她的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形象,琼瑶的母亲,同时作为女儿仇视和认同的人,作为规则的给予者和欲望的对象,在女儿的人格形成过程,在女儿的荣耀与隐痛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作家自传小说《窗外》开始探讨:当女儿重复母亲的选择,发生师生恋的时候,为何母亲会竭力阻挠?从母亲的日常生活与过失行为中,探寻其无意识痕迹;通过对女儿的乳名“凤凰”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所代表的意象的考察,理解母亲对女儿的情感意愿和浓重期待;接着,分别从拒绝母乳、为容貌自卑、在战争中逃亡、学业失败、绝望的初恋等五方面来揭示女儿的处境与母亲的命名之间的反差,“母猫”与“小猫”的意象体现了女儿心中难解的情结;自命笔名“琼瑶”,她有所选择与放弃,她通过写作的成功,回应并实现了母亲无意识中——作为女性的而不仅是母亲的、艺术的而不仅是务实的——愿望。文章讨论了女儿对母亲的感受,以及这些感受如何影响作为她的白日梦的言情小说。因恨产生的母女冲突,因认同构成的内心和解,以母亲为模型进行对象选择的倾向,交织在一起,存在于她的无意识中,因母亲,她形成了写作的症状,并试图通过写作,去解除症状。文章梳理了关于母亲和女人的精神分析理论,简单介绍了弗洛伊德关于女性气质的阐述和拉康关于性身份定位的符号逻辑,认为霍大同先生关于女性形成的看法和关于人格形成的公式是对百年来精神分析理论史的总结和精神分析中国化的努力的结果,母女情结正是在这个框架下对现实材料的一个概括。(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7-05-01)
王芳[10](1999)在《论现代女性文本中的母女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五四时代的主旋律,现代中国的女作家们奏响了觉醒之歌。从陈衡哲、冰心等第一代女作家到萧红、陈学昭等第二代女作家再到张爱玲、苏青等第叁代女作家,她们以迥异传统的女性文本,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生活、情感层面,书写出现代女性生命本体充满激情的审美体验。从...(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1999年04期)
母女情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玛莎·奎斯特》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系列小说《暴力的孩子们》中的第一部,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玛莎·奎斯特从15岁到18岁的所思所为。充满自己思想的少女玛莎·奎斯特极力想摆脱家庭为自己安排的成长经历,尤其是母亲对自己的束缚与控制,于是展开了一场与母亲抗争的长久战。本文以荣格人类分析心理学中的"母亲情结"理论为视角,分析了玛莎·奎斯特与母亲种种冲突下的心理活动及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母女情结论文参考文献
[1].宋兴荣.对《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的母子、母女情结及其来源的探究[J].学周刊.2019
[2].任雪娇.多丽丝·莱辛《玛莎·奎斯特》中的母女关系——以荣格“母亲情结”理论为视角[J].语文学刊.2015
[3].金胜昔,王彬.镜像理论视阈下《喜福会》中的母女矛盾情结研究[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
[4].江少川.平民视野下的底层母女情结——论虹影的自传体“母女叁部曲”[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3
[5].高路.镜像理论视阈下《接骨师之女》中的母女矛盾情结[D].东北师范大学.2011
[6].张晓燕.从心理分析角度解读《喜福会》中母女两代人的自卑情结[J].现代企业教育.2011
[7].郭萍.任性的孩子,气喘吁吁的母亲——《洛莉塔》中母女关系、女性身体与俄狄浦斯情结[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
[8].晏湘.我与档案工作的“母女”情结[J].中国档案.2008
[9].文平.母女情结[D].四川大学.2007
[10].王芳.论现代女性文本中的母女情结[J].求索.1999
标签:《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母子; 母女情结;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