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娟(四川省武胜县长安初级中学四川武胜638402)
一、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总是把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分割开来,常常是重视思想内容,而抛开或忽略了语言,结果造成了内容和形式的脱节。重教师讲,轻学生练。有的阅读课,只有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没有师生间的互动,这种阅读教学思路,往往使学生昏昏欲睡。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强调对字、词、句、段的分析,而忽略对整篇文章的整体分析,结果把一篇完整的课文,分析得零零乱乱,抓不住文章的内在联系和整体脉络。2、问题一大堆,所提的问题既没有深度也没有广度,而对文章的深层含义却缺乏理解和思考,使学生只能停留在文章的表面。3、讲解时空泛议论,不注重学生的理解,缺乏对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指导。4、采用逐段分析理解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其结果容易产生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的弊端,使学生丧失阅读的兴趣,而忽略了根据课文的特点。
二、产生以上教学模式的原因
1.过低估计了学生。作为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要了解、熟知学生。低估了学生,教不得法,这样满足不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势必抑制学生智力的发展。2.追求讲深讲透。实际上,课堂教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对课文内容精心取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才会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3.照本宣科。着眼于书中的知识点。机械地搬抄教参教案,要求学生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结果不仅使语文课堂变成教师的讲堂,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三、应对策略
(一)、更新观念
新的课程理念变教师是课程的传播者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不仅要活用教材,还要充分结合实际丰富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并利用语文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种思维碰撞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根据与学生沟通所发现的实际情况,生成新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是教材上没有的,教师预先也没有想到的,这种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体现了学生个体之间在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直接经验、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导他们走向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热生活,关注生活,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转变方式
课堂阅读环境较为特殊。它既能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又会受到群体的阅读制约。个性化阅读教学,师生都是探究者,都面对着新问题,对文本都能在已有的知识积淀之上,建构自己的新视点,赋予自我的新理解,这也就决定了要相互探讨,相互启迪,而最终达成相互提高。徜徉于文本思想智慧的海洋之中,进行多元化的文化选择和多方法的文化品味,但群体的从众效应也影响着个体的独特视角,因此,阅读必须互动。“文本与阅读主体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惟有互动课堂才是流动的、鲜活的、生机的课堂,个性化阅读、开放交流,畅所欲言,可充实完善自我结论,提升思考质量。就能使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高效阅读
课堂上,教师应是启发、激趣、组织,学生应是主动探究,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精彩导入:恰当而精彩的导入是教学顺利进行的第一步。导入方法有复习导入、背景导入、创设情境导入等,具体可根据文章特点和学生情况而选择,以求激发学习兴趣。
2、交流预习情况:可采用分组交流或全班交流。对于预习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可用讨论的形式给予指导,对于一时难于解决的问题就留在教学过程中解决。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有利于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丰富学生的见闻,促进学科间的渗透以及课内课外的联系。
3、品读感悟:
品:精细阅读,局部揣摩。指导学生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抓住文章的精彩片段和动人之处,揣摩词句的表现力,从而领悟理解文章的内在美质。
读:初读文章,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按不同文体的阅读要领进行阅读,抓住关键词句和语段整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感:抓住美词、美句、美段结合自身实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悟:提高性阅读,鉴赏文章特色。指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目的着眼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揣摩文章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亮点、美点,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
“品读感悟”由三个环节组成。一读。“读”是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学习手段,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依据对文本的理解层次分为初读、精读和提高性阅读。初读就是走近文本,倾听文本,领会意思,整体感知。二“品”。“品”是在对文章的精细阅读中进行局部揣摩,与文本对话,去经历文本情感历程与自己生活体验的碰撞。三“悟”。“悟”发生在提高性阅读时,使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审视文本的美点与亮点,积累写作技巧,提高思想觉悟。
4、拓展延伸: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课本走向生活。
品读感悟的教学框架,它有助于我们在教学的准备阶段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从繁琐的教案书写中解放出来,更多的时间开发利用生活资源,实现从课上到课下,课内到课外的有效联结。实际教学中,我们一方面依据模式,一方面还要依据实情,根据文章特点,发挥个人长处有创意地设计教学流程,在课上善于抓住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个性发挥,充分展现语文学科的语言魅力和人文魅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
5、改进教学方法。针对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整体出发,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这是阅读教学方法改革的根本任务。启发式的要点在于,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选用各种适当的方式、方法,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这里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能力。启发式当然要设疑解惑;而且这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决不等于满堂问或满堂练,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要提高启发质量,改善启发形式,讲求启发效果。
6、加强阅读基本功训练。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归根结底在于教师的质量。只有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阅读教学的不良状况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观。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有计划地采取集中训练与自练,进行常规教学管理和开展教研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7、重视整体把握。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整体性强。我们评论一堂语文课是从整体性着眼,我们评估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是从整体上进行,语文教学更应从整体上把握。
8、加强重诵读训练。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如今语文教学中的诵读训练不见了,不仅教师不范读,学生更没有读的机会,而变成了课内讲析满堂灌,课后题海战术,使学生对课文缺少感性认识,相当多的学生学习一篇课文连一遍都没读上,这怎能学好语文呢?要学好语文,对课文的理解首先来自于对课文的感性认识,获得感性认识的最佳方法就是诵读。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对学生的诵读训练,抛弃题海战术,必要的练习是应当做的,但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在诵读基础上的自我理解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力求采用新鲜活泼的教法,培养学生的兴趣。为此,我们在授课时,必须避免使用那种包教百课的平推式肢解法,采用新鲜活泼、比较实用的教法。力求课堂上幽默、有笑声、有沉思、有条理,生动活泼,趣贯满堂。但切忌低俗,以有趣引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