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磷交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河口,DGT,磷,铁,硫,生物地球化学
磷交换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伟[1](2017)在《河口泥质潮滩沉积物—水界面磷、铁、硫的地球化学行为及磷交换通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磷是一种重要的营养元素,是构成初级生产力和食物链重要的生源要素,铁是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沉积物中铁的还原控制着磷的释放;硫是一种在地壳中广泛分布的非金属元素,并且与沉积物中的磷、铁的地球化学行为有重要关联。河口是河流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带,波浪、潮汐作用、生物活动使其表层沉积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河口区的循环海水不仅是海底地下水排泄(SGD)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海陆间物质的交换也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河口区域磷、铁、硫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以及通过循环海水估算磷营养盐的交换通量,对研究磷、铁、硫的地球化学循环和丰富河口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底地下水排泄(SGD)的地球化学过程、物质输送及其对海洋的贡献和影响(No.41372242)”,本论文选择九龙江口泥质潮滩和同安湾红树林潮滩为研究对象,利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原位高分辨率分析沉积物孔隙水中溶解态的磷、铁、硫的浓度,并结合沉积物的各理化性质,研究了潮滩孔隙水中溶解态磷、铁、硫的分布、变化和相互作用关系,计算了九龙江口的循环海水通量以及磷营养盐的交换通量,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对九龙江口孔隙水中溶解活性磷(DRP)和沉积物磷形态进行分析,沉积物中无机磷(IP)含量高于有机磷(OP),总磷(TP)、无机磷(IP)和铁铝磷(Fe/Al-P)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原因是生源磷有较高的矿化率。夏季沉积物中有机磷的累积量大于消耗量,原因是夏季生物活动较强,使沉积物内的无机磷转化成为有机磷。通过对比九龙江口以及同安湾红树林潮滩孔隙水中的DRP发现,DRP浓度与沉积物中磷形态有关,由于九龙江口沉积物赋存有更高含量的可释放磷源,故其孔隙水中的DRP浓度高于同安湾红树林潮滩。(2)九龙江口沉积物孔隙水中Fe2+与DRP浓度呈显着的正相关性,磷、铁存在同步释放的过程,Fe(Ⅲ)氧化物控制着磷的释放;Fe2+与S2-浓度呈显着的负相关性,是由于硫酸盐还原与铁还原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的竞争关系。Fe(Ⅲ)氧化物可以发生化学还原和异化还原,表层硫酸盐的还原速率较高,会抑制铁异化还原,Fe(Ⅲ)氧化物主要发生化学还原反应;深层硫酸盐还原速率降低,Fe(Ⅲ)氧化物主要发生异化还原反应。(3)夏季硫酸盐还原菌的活性高于冬季,且沉积物中含有更多的有机质,使夏季沉积物中硫酸盐还原更强烈,S2-浓度升高。同时,Fe(Ⅲ)氧化物的异化还原反应更加强烈,导致夏季孔隙水中Fe2+和DRP浓度高于冬季。(4)循环海水是九龙江口主要的海底地下水排泄方式,而潮汐引起的循环海水通量远远高于波浪引起的循环海水通量,原因是因为研究区潮幅较大且沉积物渗透系数较低。潮汐引起的循环海水通量平均为28.09m3/(m·d)。夏季潮滩高、中潮线位置,磷的交换通量分别为0.64 mmol/(d·m2)、0.36 mmol/(m2·d);而冬季磷交换通量分别为-0.79mmol/(d·m2)、-0.78mmol/(m2·d),意味着海水中高浓度的溶解态磷进入沉积物中。(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5-01)
张亚昆,杨丽标,雷坤,邹立[2](2013)在《黄河下游沉积物-水界面氮磷交换与沉积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分别采用修正的Fick's定律及估算河流泥沙沉积通量的方法,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和沉积通量进行计算,以估算黄河下游河道氮磷的输送平衡。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黄河下游水体总氮(TN)、总磷(TP)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介于2.67~5.49mg/L、0.02~0.94mg/L,均值分别为4.18±0.98 mg/L、0.39±0.29 mg/L,表明黄河水质现状不容乐观。沉积物-水界面硝态氮、氨氮和磷酸盐的交换通量分别介于-0.31~0.52g/(m2·d),-0.06~0.06g/(m2·d)和-1.52~0.50mg/(m2·d),均值分别为0.11±0.24g/(m2·d)、-0.01±0.03g/(m2·d)和-0.26±0.65mg/(m2·d),表明沉积物为水体硝态氮的汇、氨氮和磷酸盐的贡献源。研究期间,氮、磷的沉积通量分别为0.57~706.55g/(m2·d)、2.54~1 180.60g/(m2·d),均值分别达到108.72±191.12g/(m2·d)、256.34±359.39g/(m2·d)。与研究河段区间氮磷的输入总量相比,沉积物-水界面氮磷的释放总量小于外源输入量的1%,而沉降过程则可分别削减约2.25%的氮和36.90%的磷,说明沉积过程是黄河下游磷直流的主要过程。(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3年06期)
杜立刚[3](2013)在《叁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淹水碳氮磷释放及消落带氮磷交换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大坝周期性蓄水,在库区形成大面积的消落带。消落带作为水域和陆域生态系统的交错带,对水库水环境的影响比较复杂。落干期消落带可拦截污染物质,削减进入水体的碳氮磷等营养元素,保护水体;同时,土壤中的碳氮磷元素也可以通过径流、水土流失等方式进入水体。淹水期消落带植被衰亡不可避免造成有机残体等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腐烂分解释放碳氮磷等元素;同时,消落带土壤与上覆水体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物质交换与迁移过程。消落带干湿交替的过程,使其成为碳氮磷元素的“源”或“汇”。因此,研究叁峡库区消落带优势植物淹水碳氮磷释放规律和影响因素及消落带与水体氮磷交换通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对消落带优势植物淹水后碳氮磷元素释放过程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建立了估算模型,结合落干期和淹水期消落带土壤和植被氮磷含量变化及氮磷迁移转化途径,估算了叁峡库区消落带氮磷交换通量,获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对消落带优势植物进行了为期60d的室内模拟浸泡试验,结果表明:植物淹水死亡腐烂,可引起水体颜色加深,产生异味,pH值下降,Eh升高, DO减小。狗牙根、牛鞭草、狗尾草、稗草和马唐淹水后,碳氮磷元素的最大单位累积释放量和释放速率之间差异显着。TOC最大单位累积释放量为21.03~43.65mg·g~(-1),占植物初始基质碳含量的5.3%~10.7%,释放速率为1.48~2.91mg·g~(-1)·d~(-1);TN最大单位累积释放量为0.50~3.23mg·g~(-1),占植物初始基质氮含量的4.5%~25.4%,释放速率为0.01~0.22mg·g~(-1)·d~(-1);TP最大单位累积释放量为0.54~2.69mg·g~(-1),占植物初始基质磷含量的43.9~85.9%,释放速率为0.01~0.18mg·g~(-1)·d~(-1)。植物淹水腐烂过程向上覆水体释放的氮素以有机氮(ON)为主,磷素以溶解性无机磷(DIP)为主。TOC、TN和TP大致在浸泡第15~20d达到最大释放量。以上结果表明蓄水初期可能会出现库区局部水域水质恶化。(2)植物淹水后释放碳氮磷元素的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水体中微生物是影响植物淹水释放碳氮磷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相比于微生物作用,植物体中大部分碳氮磷元素是通过植物组织溶解作用释放到水体中的。温度越高,植物淹水后越容易释放碳氮磷元素,碳氮磷元素的最大单位累积释放量和释放速率越大。pH值越大,植物淹水后越容易释放碳氮元素;pH对不同植物淹水后释放磷元素的影响不同,酸性或碱性环境有助于植物淹水后磷元素的释放。上覆水体碳氮磷元素既可以供微生物利用,提高微生物活性,促进碳氮磷元素释放,又可以影响水固两相之间浓度差,进而影响碳氮磷元素释放。(3)以物料平衡理论为基础,结合库区水位的变化特征及消落带氮磷迁移转化途径,构建了叁峡库区消落带落干-淹水周期氮磷交换通量估算模型。对消落带落干期土壤氮磷变化量、植被氮磷变化量、挥发氨氮量、反硝化氮量和淹水期土壤氮磷变化量、植被氮磷变化量的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落干期消落带氮通量为F_(eN)=862.38kg·km~(-2)·d~(-1),磷通量为F_(eP)=33.00kg·km~(-2)·d~(-1),表明叁峡库区消落带出露时,为氮素的“汇”和磷素的“源”;淹水期消落带氮通量为F_(fN)=-671.66kg·km~(-2)·d~(-1),磷通量为F_(fP)=-110.35kg·km~(-2)·d~(-1),表明叁峡库区消落带淹没时,为氮磷元素的“源”;经一个落干-淹水周期后,消落带氮含量减少了4079.48吨,磷含量减少了9813.02吨,其中大部分是通过土壤介质流失的。氮、磷通量分别为-32.03和-77.05kg·km~(-2)·d~(-1)。消落带土壤氮和磷含量对库区水体富营养化有潜在不可忽略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作为叁峡水库营养源汇及水环境变化特征的相关数据,为客观评价叁峡库区消落带环境效应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适宜的消落带管理利用策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3-05-01)
张帆[4](2011)在《胶州湾贝类增养殖潮滩沉积物—水界面氮、磷交换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胶州湾大沽河口潮滩湿地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同时该潮滩又是胶州湾重要的贝类增养殖潮滩,且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为了了解大沽河口潮滩的营养盐调节功能,为该潮滩湿地的保护和修复提供重要依据,为潮滩贝类增养殖业发展提供合理建议,本文研究了潮滩沉积物-水界面N、P营养盐交换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初步探究了盐度、营养盐加富和微生物作用对其交换通量的影响。2009年2、5、8,11月对大沽河口潮滩的5个站点的现场采样,用静态柱状样培养法测定了其沉积物-水界面NO_3-N、NO_2-N、NH_3-N,PO_4-P的交换通量。结果表明:潮滩在春季是水体NO_3-N和NO_2-N的“汇”,在其它季节是水体NO_3-N和NO_2-N的“源”;潮滩在各个季节均是水体NH_3-N的“汇”;潮滩在秋季是水体PO_4-P的“汇”,在其它季节是水体PO_4-P的“源”。沉积物-水界面N、P营养盐交换速率的季节间差异较大,其中NO_3-N、NO_2-N和NH_3-N交换速率在夏、秋季很低,较冬、春季低1-2个数量级,而PO_4-P交换速率在夏季较其它季节低1-2个数量级。说明潮滩沉积物中可能存在较强的硝化作用,对水体NH_3-N有一定的净化作用。潮滩在冬、春季会产生一定的内源性P污染,但其秋季较强的PO_4-P“汇”功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和加剧了潮滩水体秋季的P限制,从而对潮滩贝类增养殖间接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潮滩在大沽河汛期对水体N、P营养盐的调节作用较弱,对河流营养盐输入的净化作用较弱。2009年9月在潮滩3个站点采集的自然沉积物柱状样,利用静态柱状样培养法测定了盐度为17、22和28时沉积物-水界面NO_3-N、NO_2-N、NH_3-N,PO_4-P交换通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盐度变化对沉积物-水界面NO_3-N和NO_2-N通量的影响在潮滩不同区域有较大的空间异质性,但对NH_3-N和PO_4-P通量的影响较为一致。当盐度由17增大到28时,沉积物-水界面NH_3-N通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而PO_4-P通量呈现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在盐度较高时PO_4-P有较强的自上覆水向沉积物扩散的趋势。说明大沽河径流量减小引起的水体盐度增大会减弱潮滩对水体NH_3-N的净化作用,且会加剧水体的P限制。2009年4、7,10月在大沽河入湾处设1个站位采集自然沉积物柱状样,采用静态柱状样培养法测定了在不同水体NH_3-N和PO_4-P浓度下沉积物-水界面NH_3-N和PO_4-P通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沽河口潮滩水体NH_3-N加富会抑制沉积物NH_3-N的释放,但不会显着促进水体NH_3-N向沉积物的扩散;水体PO_4-P加富会促进沉积物PO_4-P的释放。说明陆源N、P营养盐输入造成的水体营养盐负荷会对潮滩的营养盐净化作用产生负面影响。2009年8月在潮滩7个站位采集自然沉积物柱状样,采用静态柱状样培养法测定微生物存在和去除情况下沉积物-水界面NO_3-N、NO_2-N、NH_3-N,PO_4-P通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沽河口潮滩微生物活动对沉积物-水界面NO_3-N、NO_2-N和PO_4-P通量的影响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增强了和NH_3-N由上覆水向沉积物的扩散。说明微生物的存在利于增强潮滩的NH_3-N净化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1-05-01)
姚思鹏,李柯,周德勇,刘旭博,刘正文[5](2011)在《霍甫水丝蚓对太湖梅梁湾沉积物影响——水界面无机氮、磷交换》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太湖梅梁湾大型底栖动物的自然分布特征,运用沉积物——水微宇宙的实验方法评估了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risteri)对太湖沉积物无机氮和磷释放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沉积物和上覆水无机氮浓度、沉积物和上覆水之间无机氮的循环规律及沉积物中无机氮的剖面特征在有/无水蚯蚓活动背景下的差异,探讨了寡毛类底栖动物霍甫水丝蚓对梅梁湾沉积物-水界面磷和无机氮交换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水蚯蚓通过生物扰动作用,促进了沉积物中的无机氮(主要是氨氮)和正磷酸盐向上覆水体中扩散,增加水蚯蚓的密度显着影响沉积物和上覆水中无机氮的浓度,而上覆水中正磷酸盐的浓度主要受生理活动-排泄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1年01期)
龚春生,范成新[6](2010)在《不同溶解氧水平下湖泊底泥-水界面磷交换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研究了玄武湖底泥在饱和溶解氧、75%、50%、25%、0%溶解氧水平下底泥-水界面磷交换,探讨了溶解氧对底泥-水界面磷交换的影响途径.结果表明:(1)上覆水溶解氧与玄武湖底泥溶解性磷酸盐、溶解性总磷释放速率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系;(2)上覆水溶解氧水平可以决定磷在底泥-水界面交换中的转换方向,而且还影响间隙水中溶解氧扩散深度,25%、50%、75%和饱和溶解氧水平下溶解氧最大扩散深度分别为0.974cm、1.377cm、1.687cm和1.948cm,溶解氧在间隙水中最大扩散深度影响底泥-水界面的磷交换;(3)溶解氧可通过影响底泥-水界面处电位、藻类聚磷作用以及pH来影响底泥-水界面的磷交换.(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0年03期)
黎颖治,夏北成,谢小茜,张弛[7](2007)在《沉积物-水界面磷交换模拟研究中环境因子的动态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模拟磷酸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研究中对相关的环境因子进行了动态监测与相关分析。通过根际土壤溶液采样器等工具连续监测溶解氧(DO)、电导率(Cond)、pH、氧化还原电位(ORP)等参数在模拟系统中上覆水及沉积物的不同层次的动态,并分析了各参数在各层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上覆水底层DO浓度显着低于中上层;上覆水各层电导率没有显着差异且随时间线性上升;pH动态具有显着的空间差异性,界面位置是pH的突变点,上覆水pH的变化滞后于间隙水;沉积物ORP低于上覆水,界面是突变点。沉积物上层和上覆水与DO各层ORP呈正相关,但与底层间隙水ORP无关,其他参数间的相互作用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3期)
刘冬梅[8](2007)在《太湖水—沉积物界面磷交换的微宇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2002CB412304)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湖泊沉积物营养释放对水华藻类种群演替的作用”(20507017)为依托,选取太湖为研究对象,室内模拟研究水—沉积物界面磷交换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及其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太湖叁个不同营养水平湖区沉积物在不同季节条件下对磷的吸附/解吸平衡过程的研究,发现较高温度对水—沉积物界面的磷交换有重要影响;进而在考虑生物影响的前提下,开展高温条件下,光照强度和扰动对沉积物磷释放的模拟实验研究,探讨生物和不同环境条件对水—沉积物界面磷释放过程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7-04-15)
黎颖治,夏北成[9](2007)在《影响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磷交换的重要环境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沉积物既可充当湖泊水体营养盐的汇也可转变为源,而磷则是富营养化的制约性因子。沉积物-水界面的磷交换过程与沉积物本身的物理化学特征直接相关。本文对沉积物-水界面磷交换动态的内部影响因子及其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分别论述了沉积物粒级分布、磷的存在形态、电子受体、有机物等对沉积物-水界面磷交换过程的影响与作用。(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07年01期)
黎颖治,夏北成[10](2006)在《湖泊沉积物内部因素对沉积物-水界面磷交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沉积物既可充当湖泊水体营养盐的汇也可转变为源,而磷则是富营养化的制约性因子。沉积物-水界面的磷交换过程与沉积物本身的物理化学特征直接相关。本文对沉积物-水界面磷交换动态的内部影响因子及其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分别论述了沉积物粒级分布、磷的存在形态、电子受体、有机物等对沉积物-水界面磷交换过程的影响与作用。(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06年05期)
磷交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分别采用修正的Fick's定律及估算河流泥沙沉积通量的方法,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和沉积通量进行计算,以估算黄河下游河道氮磷的输送平衡。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黄河下游水体总氮(TN)、总磷(TP)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介于2.67~5.49mg/L、0.02~0.94mg/L,均值分别为4.18±0.98 mg/L、0.39±0.29 mg/L,表明黄河水质现状不容乐观。沉积物-水界面硝态氮、氨氮和磷酸盐的交换通量分别介于-0.31~0.52g/(m2·d),-0.06~0.06g/(m2·d)和-1.52~0.50mg/(m2·d),均值分别为0.11±0.24g/(m2·d)、-0.01±0.03g/(m2·d)和-0.26±0.65mg/(m2·d),表明沉积物为水体硝态氮的汇、氨氮和磷酸盐的贡献源。研究期间,氮、磷的沉积通量分别为0.57~706.55g/(m2·d)、2.54~1 180.60g/(m2·d),均值分别达到108.72±191.12g/(m2·d)、256.34±359.39g/(m2·d)。与研究河段区间氮磷的输入总量相比,沉积物-水界面氮磷的释放总量小于外源输入量的1%,而沉降过程则可分别削减约2.25%的氮和36.90%的磷,说明沉积过程是黄河下游磷直流的主要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磷交换论文参考文献
[1].李志伟.河口泥质潮滩沉积物—水界面磷、铁、硫的地球化学行为及磷交换通量[D].厦门大学.2017
[2].张亚昆,杨丽标,雷坤,邹立.黄河下游沉积物-水界面氮磷交换与沉积通量研究[J].泥沙研究.2013
[3].杜立刚.叁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淹水碳氮磷释放及消落带氮磷交换通量研究[D].重庆大学.2013
[4].张帆.胶州湾贝类增养殖潮滩沉积物—水界面氮、磷交换通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5].姚思鹏,李柯,周德勇,刘旭博,刘正文.霍甫水丝蚓对太湖梅梁湾沉积物影响——水界面无机氮、磷交换[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
[6].龚春生,范成新.不同溶解氧水平下湖泊底泥-水界面磷交换影响因素分析[J].湖泊科学.2010
[7].黎颖治,夏北成,谢小茜,张弛.沉积物-水界面磷交换模拟研究中环境因子的动态规律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8].刘冬梅.太湖水—沉积物界面磷交换的微宇宙研究[D].吉林大学.2007
[9].黎颖治,夏北成.影响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磷交换的重要环境因子分析[J].土壤通报.2007
[10].黎颖治,夏北成.湖泊沉积物内部因素对沉积物-水界面磷交换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