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冬梅(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湖南永州425000)
【摘要】目的:探究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我医院中选取200例在医院登记的新生儿,在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将这些新生儿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新生儿采用股静脉穿刺采血,实验组新生儿采用外周动脉采血的方式进行采血工作。对两组的穿刺成功率、疼痛程度、采血后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采血一次成功率高达97%,而对照组的采血一次成功率仅80%,两者相比较,实验组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在疼痛反应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都优于对照组。结论:由实验分析可知,利用外周动脉采血方式为新生儿采血不仅安全性高,可靠性强且成功率也较常规采血高,另外婴儿的疼痛程度和不良反应情况等也优于常规采血。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外周动脉采血实验分析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5-0210-01
优质的护理是新生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因为新生儿是护理工作中的特殊群体,在为新生儿进行护理工作时总会遇到很多困难,例如在为新生儿进行血标本采集时通常就会出现出血速度慢、易凝血、需多次穿刺抽取等难题。这是因为新生儿自身静脉血管细小,血管充盈度差的原因。若不能做好新生儿的护理工作不仅会影响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更会引起护患纠纷,但是基于新生儿护理的特殊性,如何做好新生儿护理工作又成为了一个难题。通常,临床上都采用股静脉采血法为新生婴儿采血,但是部分学者指出,这种采血方法不仅采血操作难度大,且还会给婴儿带来多种并发症,为此近年来,临床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采血方法——外周动脉采血法。
[1]本论文即是通过实验研究的方式,探究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临床护理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和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本研究选取我医院2012年4月到2013年4月间所收治的200例新生儿,在获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将所有婴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其中对照组有56例男婴儿,44例女性婴儿所有婴儿年龄均在14天到25天之间。胎龄在36周到40周之间。婴儿出生体重在2400g—3030g之间。所有患婴儿中,有52例婴儿患有肺炎,20例婴儿患有缺氧性脑病,18例婴儿患有败血症,10例婴儿患其他疾病;实验组中有55例男性婴儿,45例女性婴儿,所有婴儿年龄均在13天到22天之间,胎龄在35到40周之间,婴儿出生体重介于2410g—3100g之间。所有婴儿中有38例婴儿患有肺炎,22例患有缺氧性脑病,16例患有败血症,24例患有其他疾病。两组婴儿性别、年龄、出生体重、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差异性,但是无统计学意义。
1.2研究方法:采取的实验方法:对照组主要采用常规股静脉穿刺采血法为新生儿进行采血。实验组则采用外周动脉采血法进行采血。利用外周动脉采血进行采血的具体操作方法为:首先让婴儿平躺,护理人员将婴儿进行穿刺的手放直,同时用左手掌面将婴儿肘关节托住,利用拇指将婴儿肘关节下方5cm处前臂绷紧。其次利用右手指腹沿肱动脉走向触摸,同时在需要进针的地方轻压一痕迹作为进针标记。在完成前期工作后为婴儿需进针的皮肤进行局部常规消毒,同时利用5ml注射器连接5号头皮针,在进针标记波动最明显的地方以20—45°角进针,见回血抽取所需血量。拔针后在进针处加压止血5min,止血后及时松开避免婴儿手指血液不流通导致缺血。
1.3观察指标。观察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分别记录两组采血的一次成功率;②利用vas疼痛评分标准判断婴儿的疼痛度:0—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③观察婴儿是否因采血出现如标本溶血、标本凝血、呼吸暂停等不良反应。
1.4数据处理。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利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主要采用进行检验,当p<0.05时说明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次成功率和不良反应比较。本次记录数据一次成功率和不良反应比较详见表1(表略)。由表1显示可知,实验组采血一次成功率为97%,对照组采血一次成功率为80%,由数据可知,实验组采血一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中出现标本溶血的婴儿有3例,出现标本凝血的婴儿有2例,没有出现血肿和呼吸暂停的婴儿,不良反应率为5%,对照组出现标本溶血的婴儿有6例,标本凝血的婴儿有6例,血肿的婴儿有4例,呼吸暂停的婴儿有2例,不良反应率为18%。由数据显示可知,实验组不良反应率婴儿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疼痛度比较。两组新生儿疼痛度比较详见表2(表略)。由表2数据显示可知,按vas疼痛评分标准为婴儿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对照组中轻度婴儿有55例,中度婴儿40例,重度婴儿5例。实验组中轻度婴儿78例,中度婴儿22例,没有重度疼痛婴儿。由两组数据比较可知,实验组新生儿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新生儿血流分布一般集中在躯干、内脏等部位,由于婴儿自身血管小,充盈度差,因此临床护理中为婴儿采血就成为了医学难题,若不能提高采血质量,不仅会提高婴儿治疗程度同时还会给婴儿带来各种并发症。一般临床医学上主要采用股静脉穿刺采血法为婴儿采血,但是这种采血方法同样有很多问题,因为股静脉多和股动脉及神经并行,因此采用股静脉采血法进行采血很可能导致婴儿动脉和神经上的损伤。又因为股静脉本身部位较深,因此采血一次成功率大大降低,只有通过多次穿刺采血才能够获取所需血量,但是多次穿刺采血不仅给婴儿带来重度疼痛且婴儿还会因为血管损伤而产生血栓。另外股静脉亦是人体内大血管之一,若采血过程中采血不当还会导致婴儿血肿。总体而言,虽然股静脉采血法是目前最经常采用的采血方法之一,但是利用这种方法为婴儿采血会增加临床护理风险,因此寻找一种安全、可靠的采血方式很重要。外周动脉采血是一种简单且安全可靠性较高的新型采血方式,利用外周动脉为婴儿采血不仅大大提高了一次采血成功率同时也降低了婴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本次试验即是在婴儿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分别利用股静脉采血法和外周动脉采血法为两组婴儿进行采血
[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施行外周动脉采血法采血的实验组的一次采血成功率高达97%,而采用股静脉采血法进行采血的对照组一次采血成功率仅为80%,实验组的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利用外周动脉采血法进行采血只需1位护理人员即可完成采血操作,且一次采血即可采取足量的血。[3]另外通过vas疼痛评分也可知,利用外周动脉采血时婴儿的疼痛程度要明显低于利用股静脉采血时的疼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利用股静脉采血时的发生率。因此外周动脉采血是一种新型的采血方法,其不仅方便、安全性高,且可以满足不同临床处理对采血的需要,能够有效提高婴儿采血的一次成功率,同时也可以有效避免在采血过程中出现的如标本凝血、溶血等状况。
综上所述,外周动脉采血是一种安全性高、可靠性强、采血一次成功率高、疼痛度小、采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新型采血方法,临床试验证明,相较于常规采血方法,利用外周动脉法为婴儿采血优势更明显,由此可见其临床应用价值。笔者以为其具有在临床中推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