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的德国过去和中国现在

家族企业的德国过去和中国现在

一、家族企业的德国前世和中国今生(论文文献综述)

李孟珂[1](2021)在《海外家族信托与家族企业治理与传承 ——基于海底捞的案例分析》文中认为

郭立忠[2](2021)在《中国现代漆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现代漆画是从中国传统漆绘发展而来的一个年轻的新画种,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伴随现代漆画教育、官方展览、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的推动,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产生、发展、繁荣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主线,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现代漆画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其血脉基因联系。并将中国现代漆画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漆艺术交流中整体去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将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欧洲、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漆画、漆艺术纳入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从历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条路径作系统分析研究,以提高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文章主要运用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漆画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工艺、展览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完整路径,发掘其中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以期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漆画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意义。

范可媛[3](2021)在《1694-1914年伦敦金融城的发展和演变》文中认为从1694年至1914年,伦敦金融城逐渐从一个国内金融中心发展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伦敦金融城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初期阶段(1694-1760年),战争和金融革命等因素促使地缘优势和资本在金融城中聚集、结合,银行、保险业和证券业等金融行业在这狭小的“一平方英里”中逐渐发展起来,伦敦金融城成长为辐射全英国的金融中心。第二个阶段(1760-1860年)中,英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工业革命,经济增长的速度加快。在工业革命的需求下,以伦敦金融城为核心的汇票贴现制度与银行网络发展起来,工业和商业中积累下来的一些资本也被吸引到金融城,使得金融城在这一阶段成长为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拥有和阿姆斯特丹、巴黎一争高下的实力。伦敦金融城在工业革命早期也对工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不断完善的金融体系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到第三个阶段(1860-1914年),伦敦金融城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金融中心。国际金本位制度的确立、自由贸易发展的推进和“不列颠和平”环境等因素,是伦敦金融城能够发展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直接原因。在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后,伦敦金融城的内部状况也发生着变化:它从一个居住工作混合区,演变为一个纯粹的工作区;金融业成为金融城中的核心行业。伦敦金融城的发展吸引了许多海外金融人才来此工作,其银行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这些都彰显了伦敦金融城作为一个世界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力。但伦敦金融城辉煌的背后也埋下了隐患。第一,伦敦金融城热衷于海外投资而忽视了为国内工业提供资金支持。第二,伦敦金融城、英格兰银行与财政部之间存在一种互益关系,金融城对海外投资的重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政府的决策取向,将英国的经济与海外投资更紧密地相联系,从而忽视了国内工业的发展。第三,伦敦金融城的社会群体受到传统土地贵族的认可,形成了“绅士资本家”群体,而将工业群体排斥在外。因此,伦敦金融城无意识地造成了英国国内两大行业——金融业和工业的分离。这种分离或许是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略显颓势的原因之一,也预示着伦敦金融城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开始衰落。

王凡[4](2020)在《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研究》文中认为明清小说的电影改编是我国名着电影改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创作不仅在内地电影的发展中结出了累累硕果,也于香港电影的演变进程中产生了诸多佳作。作为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的香港影坛占据重要地位的制片公司,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曾投资拍摄了多部依据明清小说改编的影片。本论文以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文本细读、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理论阐释。学界对于明清小说电影改编的研究多关注于内地及香港二十世纪80年代后的此类创作现象,而对以邵氏此类影片为代表的二十世纪80年代前的明清小说香港电影改编的研究则关注较少,本论题的探究可较好地弥补这一研究空白。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这一论题的选题意义,并从明清小说的香港电影改编和邵氏电影两个层面对这一选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同时也对邵氏电影的整体概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一章主要论述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三国演义》的改编。影片《貂蝉》将书中王允以计诛董卓的情节搬上银幕,在部分重构片中主人公的貂蝉命运轨迹时,彰显了她“公义为先”的形象,投射出主创者的女性意识与家国情怀。而影片《神通术与小霸王》在展现《三国演义》中孙策斩于吉的情节时,凸显了浓郁的武侠影像风格,并反映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表征。两部影片虽类型、风格完全不同,但都折射出导演强烈的个人化印记,并在这一创作主体意识的影响下,彰显出对原着人物富于新意的改易与重塑。第二章主要探究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水浒传》的改编。影片《阎惜姣》《潘金莲》运用戏曲化手段正面重塑了书中阎婆惜、潘金莲这类反面女性人物。而影片《武松》则在前二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了潘金莲的人性化色调,并突出了武松形象的传统人伦意味。与之相比,张彻导演的“水浒”电影在武侠影像书写中彰显了梁山人物的英雄侠义形象,淡化了他们形象的阴暗面。邵氏“水浒”题材影片浓墨重彩地描摹了原着人物,折射出影片主创者对于这些经典形象的特殊诠释。第三章主要探析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红楼梦》的改编。影片《红楼梦》《金玉良缘红楼梦》都以“浓缩”与“节选”相融合的改编方式重点呈现了宝黛爱情悲剧,并突出了林黛玉的形象。而影片《红楼春梦》则对《红楼梦》原着的若干情节片段进行了情色化影像诠释。邵氏“红楼”影片对于原着小说的改编既体现了香港电影改编《红楼梦》的诸多特征,又反映了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所受到的商业性规制。第四章主要论析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聊斋志异》的改编。影片《倩女幽魂》强化了原着女性的艺术才情,彰显了原着男性的“家国情怀”。而影片《狐鬼嬉春》则在喜剧片的建构中对《聊斋志异》“才艺生情”模式进行了影像戏仿,并将传统劝诫意识灌注其中。邵氏“聊斋”题材影片不仅反映了影片主创者侧重对原着“才艺生情”模式的影像呈现及传统文化意识对于改编者的思想浸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聊斋》喜剧诠释的文化语境。第五章主要论述了邵氏电影对于《三侠五义》的改编。影片《七侠五义》《冲霄楼》较为生动地呈现了原着中白玉堂、展昭等侠士的形象,将与他们关涉的情节段落作为节选改编的主要对象,并有意强化了原着的悬念效果。张彻更是在《冲霄楼》中融入了他独有的武侠影像风格及对武侠精神的反思。此外,同为武侠片导演的刘家良在将《三侠五义》改编为影片《御猫三戏锦毛鼠》时,既尝试对其进行喜剧武侠片的改编,又表现出过犹不及的改编失当问题。三部影片都对原着进行了节选式改编,并注重对书中侠士形象的影像呈现,同时也在客观上以明清小说为载体,反映出邵氏武侠片的阶段性特征与演变进程。第六章主要论述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西游记》《金瓶梅》《醒世恒言》的改编。邵氏《西游记》电影不仅强化了原着女性的负面色彩,还以影像画面含蓄展现了她们形象的官能性意趣。《金瓶双艳》《风流韵事》在呈现《金瓶梅》的过程中,突出了原着的道德劝诫意识,展现了原着女性的命运悲剧,艺术化呈现了原着的性内容,彰显了原着的世情色调。影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在将《醒世恒言》同名小说搬上银幕时,重构了原着的情节开端,强化了原着情节的戏剧性,并大量运用戏曲唱段来叙事表意,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第七章主要探析了邵氏电影对于明清小说人物、情节的改编方式以及电影商业性对于此艺术实践的多重影响。邵氏电影对于明清小说情节的改编主要采取了节选式、浓缩式及杂糅式这三种方式,明清小说人物在这类影片中呈现出武侠化、喜剧化、戏曲化等特征,同时也在一些人物尤其是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体现出描摹复杂人性的创作趋向。这与原着小说自身的审美特点、电影商业性、影片主创者的主体意识等因素密不可分。电影的商业属性促使邵氏导演强化明清小说题材电影的情节戏剧性,突出暴力、情色元素,并将影片加以类型化整合,但同时又令片中人物更显扁平化。这些表现既是香港电影历来注重商业价值的某种映射,也是古典名着在现代传播历程中受到商业性浸染的鲜明注脚。第八章主要探讨了张彻与李翰祥这两位邵氏着名导演的明清小说改编创作。张彻在将《水浒传》《三国演义》拍摄成武侠片的过程中,将“阳刚电影美学”融注其中,突出了原着人物除暴安良、舍生取义的精神。李翰祥则将劝时警世的意识与对原着女性的现代理性审视灌注于明清小说的改编中。二人的创作主体意识与鲜明影像风格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明清小说改编创作,明清小说题材影片亦鲜明地映射出他们的电影“作者”意识。第九章以李翰祥与高罗佩为例论述了明清小说的电影再诠释与文学再诠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二者既在复杂人性的描摹、传统文化的呈现及文化思辨意识的投射等方面体现出共通性,又在再诠释的具体对象、再诠释的媒介、再诠释中的“缩减”与“扩展”及文化增殖效应方面差异显着。艺术形象的固有差异、现代商业性及再诠释者自身因素都是产生差异的原因。对明清小说再诠释的各类方式、理念的探究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影响明清小说现代传播的各种因素,也有助于把握明清小说现代传播的内在基本规律。第十章主要从邵氏明清小说题材影片与内地同类题材影片的比较、与此后香港同类题材影片的比较及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的历史地位、意义阐述了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创作对其后此类艺术实践的影响。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与其后香港电影的此类创作既在情节改编幅度、思想主题诠释、类型片整合等方面颇为相似,又在创作主体意识的突出与淡化、严肃主题与浮夸风格的对比中折射出差异性。这与创作理念的革新、商业意识的强化、不同的改编取向密切相关。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与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的此类创作在原着某些主题的彰显、情节戏剧性的强化、视觉奇观的营造也同样十分相似,在原着情节改编、原着思想的诠释、类型片整合等方面则差异显着,这与电影创作语境、主创者的主体意识有着内在的关联。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对其后的此类创作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在明清小说电影改编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结语对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进行整体归纳。邵氏电影中有关明清小说的改编实践在商业电影模式与古典名着改编的融合、改编拍摄技法的探索、改编创作中文化思辨的自觉等方面都为此后的明清小说电影改编乃至所有名着的电影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艺术经验。更为重要的是,邵氏电影的明清小说改编在同时期的内地、台湾此类创作相对荒疏之际,填补了当时华语电影此类创作的空白。可以说,明清小说的邵氏电影改编是明清小说影视改编史上的重要进程,也是明清小说现代传播的重要阶段。

余凌伟[5](2020)在《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吸烟行为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烟草流行是全球公认的最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约有3亿吸烟者,每年因吸食烟草死亡的人数多达百万,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沉重的社会负担。“健康中国”是国家发展战略,控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数据显示我国医务人员吸烟率为22.3%,其中男性医生吸烟率高达38.9%。健康从业人员是社会大众的健康典范,他们的吸烟行为会误导大众,产生严重的负外部效应。我国医学生吸烟率曾高达30%。换言之,不少医生的吸烟行为始于青年时期和学生时代。健康相关专业学生是未来的健康从业人员,对其开展控烟研究和行动可以显着降低未来健康从业人员的吸烟率,成本效益高。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在近三四十年,被广泛应用于健康领域的研究。在西方社会,吸烟被当作是缓解负性情绪的重要行为应对方式之一;社会资本能够促进心理健康,从而减少吸烟行为。然而,我国人群吸烟行为的重要动机是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卷烟在我国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有学者形象地将其称之为社交货币(Social Currency),与西方社会截然不同。社会资本对和吸烟行为影响的研究是近二十年西方社会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在我国此类研究较为稀缺。由于中西方社会关于卷烟的文化内涵和吸烟行为发生机制迥异,西方社会的研究结果缺乏中国文化适应性和应用性。因此,在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中开展社会资本与吸烟行为的关系机制研究有重要的社会需求、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性别视角,旨在构建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社会资本与吸烟行为的研究框架和模型,并进行数据实证和模型修正,分别讨论社会参与、社会互动、社会网络和信任互惠与健康相关专业学生吸烟行为的关联机制。最终目标是为制定有效的控烟干预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显着降低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和人群吸烟率。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的抽样方法,对全国31所高校的7595名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开展的横断面调查研究。本研究使用《社会资本测量量表》、《心理健康量表》和吸烟行为测量问卷收集相关数据。采用SPSS 24.0和Amos 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Cronbachα系数、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估量表的信效度,使用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社会资本和吸烟行为的关联机制。研究结果(1)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总体吸烟率为6.9%,男生吸烟率(16.4%)显着高于女生吸烟率(2.4%)(χ2=509.931,P<0.001)。我国东(4.9%)、中(6.7%)和西(9.4%)部地区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吸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24,P<0.001)。进一步分析,吸烟率的地区分布差异仅在男生群体中显着。(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少数民族男生的吸烟率显着高于汉族男生(χ2=52.397,P<0.001),然而女生吸烟率无显着民族差异(χ2=1.520,P>0.05)。有心理障碍症状男生(20.8%)的吸烟率显着高于无症状(15.3%)的男生(χ2=8.711,P<0.01),而该种关系在女生中没有统计学意义(χ2=3.465 P>0.05)。护理专业男生(31.2%)、公共卫生专业男生(20.2%)和临床专业男生(13.1%)的吸烟率有显着差异(χ2=36.443,P<0.001)。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饮酒行为和吸烟行为存在显着的共发现象(男生:χ2=304.425,P<0.001;女生χ2=565.186,P<0.001)。(3)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低社会资本学生的吸烟行为发生风险显着高于高社会资本学生(男生:OR=1.571,95%CI:1.226-2.014;女生:OR=1.803,95%CI:1.253-2.595)。对男生而言,社会参与和吸烟行为没有显着关系。较窄的社会网络(OR=1.402,95%CI:1.102-1.784)和较低的信任互惠感(OR=1.478,95%CI:1.146-1.907)会显着增加男生吸烟行为可能性。对女生而言,社会参与和社会网络对吸烟行为没有显着影响。低信任和互惠感的女生(OR=1.269,95%CI:1.222-1.582)发生吸烟行为的风险是高信任和互惠感女生的1.269倍。较低的社会互动会显着降低男生吸烟行为风险(OR=0.762,95%CI:0.566-0.931),而社会互动对女生的吸烟行为没有显着影响(OR=0.785,95%CI:0.532-1.159)。一般公共场所互动与男生(OR=1.095,95%CI:0.855-1.403)和女生的吸烟行为(OR=0.960,95%CI:0.642-1.436)没有显着关系。较低的宗教场所互动(男生:OR=0.694,95%CI:0.500-0.964;女生:OR=0.474,95%CI:0.288-0.779)和成人娱乐场所互动(男生:OR=0.471,95%CI:0.369-0.601;女生:OR=0.568,95%CI:0.382-0.844)显着降低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吸烟行为风险。(4)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男女生关于社会资本对吸烟行为的作用路径既存同又有异。第一个相同之处:社会参与(男生:β=0.001,p>0.05;女生:β=-0.011,p>0.05)和社会网络(男生:β=-0.042,p>0.05;女生:β=-0.010,p>0.05)对吸烟行为没有显着直接影响,但社会参与(男生:β=-0.026;女生:β=-0.023)和社会网络(男生:β=-0.106;女生:β=-0.056)都可以通过信任互惠间接地减少吸烟行为发生。此外,信任互惠可以显着直接减少吸烟行为发生(男生:β=-0.123;P<0.001;女生:β=-0.094,P<0.05)。第二个相同之处: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一般公共场所互动会降低吸烟行为的可能性(男生:β=-0.270,P<0.001;女生:β=-0.140,P<0.001),宗教场所互动和吸烟行为没有直接显着关系(男生:β=0.070,P>0.05;女生:β=0.081,P>0.05),成人娱乐场所互动和吸烟行为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男生:β=0.423,P<0.001;女生:β=0.232,P<0.001)。第一个不同之处:对男生而言,社会互动会显着增加吸烟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男生:β=0.193,P<0.05),女生的社会互动对吸烟行为没有显着影响(女生:β=0.160,P>0.05)。第二个不同之处为社会资本在男生群体中可以调节心理障碍和吸烟行为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女生中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本研究从性别差异视角构建了我国文化背景下社会资本与健康相关专业学生吸烟行为模型,对社会资本及不同维度和吸烟行为之间的关联机制进行了数据实证研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视角和基础。社会参与或互动的概念和测量方式不同,得出的结果和结论也不相同。因此,研究者使用社会资本概念时,要关注其测量的具体题目,避免涵义过度延伸、概念失当使用和结论错误应用。社会资本对吸烟行为的影响机制存在性别差异,制定控烟政策时需考虑性别因素。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社会参与或社会互动对吸烟行为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在参加社会活动时,尤其是男生,需避免吸烟易感性环境暴露,从而降低吸烟行为发生风险。信任和互惠感是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能有效降低健康相关专业学生吸烟率,在今后的控烟政策制定和行动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应用。

吴学峰[6](2019)在《“三三”谱系作家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赵婉懿[7](2019)在《哲学视域下德国制造精神的文化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以当今中国着力建设制造强国、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为背景,以“德国制造”和德国古典哲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德国哲学精神的分析,论述其在德国制造精神中的体现,通过理解德国哲学与德国文化特别是德国工业文化之间的联系,得出德国制造业发展经验对于中国的启示。本文主要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思路,在哲学视域和文化分析之中融合了社会学和宗教学的理论,将德国哲学的形而上学特质与“德国制造”的工业实践相结合,重新阐释了德国古典哲学作为18-19世纪德国时代精神精髓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一共包含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现状。第二章,分析了“德国制造”诞生与发展的过程,从德国工业化开端——工业革命,到德国工业化开展的有利因素——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与政策制度的确立,先是简要回顾了德国制造业发展的大体进程,进而概括了“德国制造”具有的独特性,并引出对德国制造精神核心内容的阐释——包括对部分重要概念的厘定以及对德国制造精神基本内涵的总结。第三章,重点论述德国制造精神的思想来源,论述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等在内的文化要素,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对于制造精神形成的影响。最后一章是关于“德国制造”及其制造精神的反思,主要从“德国制造”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和德国制造精神能带给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启示两个方面做出评价。德国的制造精神体现着德国的工业文化,而德国制造精神中的精确感、秩序感、信念感、责任感以及对自律和他律的尊崇都能在德国哲学中找到依据。德国哲学与德国制造文化的内在联系揭示了技术与文化之间文化对于技术的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打造制造强国,光靠技术是不行的,还需要创造出一种利于激发创新的文化环境,一方面要立足本土实际,重视哲学精神和文化传统,做到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做到取长补短,洋为中用。

潘俊[8](2019)在《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手工艺企业在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回归个体经营、家庭作坊、公司制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模式,因其文化产品与服务蕴含深厚传统技艺文化基因,与当下个性化文化需求市场、文化消费理念高度契合,深受消费者市场青睐,是当下深受国家文化产业关注的特色型文化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大部分第一代企业主年事已高,企业逐渐迈入交接班时期,然而代际传承面临种种困境与挑战:首先是传统手工艺家族企业“子承父业”的问题;其次是基于企业“传统技艺、文化”特征而呈现的技艺型员工的问题;再者是传统手工艺企业永续传承、兴盛发展中的品牌传承问题。现有“代际传承”理论与实践研究多基于西方理论体系,缺乏适用于传统手工艺企业规范、系统、扎根本土情景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试图从管理学、文化人类学、经济学的交叉学科视野出发,以代际传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无形资产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依托,首先进行文献理论梳理,通过对现阶段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过程中呈现的父子传承、师徒传承以及品牌传承三种传承模式进行传承缘由、传承核心内容以及相契合的传承路径的深入分析,构建基于三种传承模式的代际传承理论框架。然后,选取本土三个特色案例,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得到基于案例实证分析的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理论,与本文最初构建的代际传承理论框架进行对比、分析、修正,最终提炼得到基于多案例的父子传承、师徒传承、品牌传承理论模型图,基于多种传承模式的代际传承整合理论模型图以及一般规律概念模型图。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父子传承模式是以血缘为传承纽带,以继承者培养、继任为核心的企业家族型传承。传承者“言传身教”,继承者“耳濡目染”“继往开来”,“传”与“承”相互沟通融合的企业家族型传承,是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的传承核心之根基。父子传承模式中的关键点在于继承者的继承意愿、继承能力、以及上下两代人“传”与“承”的沟通与契合。(二)师徒传承模式是以技艺、文化为传承纽带,以学徒的选择、培养与任用为核心的企业技艺型传承,是企业技艺传承和异质性人力资本培养的重要模式,是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的协助之策略。师徒传承中的关键点在于:以工匠精神之内涵重塑企业异质性人力资本培养的思想导向;将SCEI知识创造理论充分运用于师徒之间技艺、文化传授、习得与交流;应明确企业、师傅、徒弟间的劳动管理机制,对异质性人力资本培养、留任形成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于优秀的异质性人力资本,应适度实行股权激励。(三)品牌传承模式是以品牌无形资产为传承纽带,通过品牌孕育创建、成长创新阶段优势无形资产培育、传承与创新的品牌化系统运作,提升无形资产的市场占有率以及资产增值率,最终实现传统手工艺企业永续传承、兴盛发展的传承模式。品牌传承的关键点在于:品牌文化的引领作用;品牌优势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认知以及制度激励;品牌产品、服务与消费者市场相契合;品牌知识产权的形成、维护以及市场化运作。(四)三种传承模式的逻辑关联与理论模型的灵活运用。传统手工艺企业的代际传承是以父子血缘传承为传承核心之根基,师徒技艺传承为传承协助之策略,品牌无形资产传承为传承兴盛之目标的三位一体的代际传承有机综合体,传统技艺、文化的传承为统领多种传承模式的核心传承基因。(五)企业内、外部制度环境支持。企业内部制度支持包括代际传承过程中渐近性管理理念及制度构建;异质性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机制构建;实体和网络平台优势互补的营销与推广。企业外部政策环境改善主要包括本国文化层面、教育层面、法律层面制度政策的指导、支持以及他国先进经验借鉴。企业内、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善与支持为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本文聚焦于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模式分析、理论模型图的构建,主要贡献如下:第一、提炼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的本质内涵:以父子血缘传承为传承核心之根基,师徒技艺传承为传承协助之策略,品牌无形资产传承为传承兴盛之目标的三位一体的代际传承有机综合体。传统技艺、文化的传承为统领多种传承模式的核心传承基因,引领并贯穿于多种传承模式过程始终,三位一体传承模式的灵活运用将逐步推动、实现传统手工艺企业的基业长青、永续经营。第二、构建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三种传承模式图以及代际传承总体模型图。借鉴上述理论模型图,汇合企业所能聚集的人力资本、技艺知识、资金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支持力度,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规模、发展阶段以及未来不同的传承目标,选择一种或多种与企业契合的代际传承模式,为传统手工艺企业“小而美”家族作坊或“大而强”公司制企业的传承发展目标,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第三、构建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的一般规律概念模型图。基于多重案例类属范畴的共同关键点提炼以及典范模型的逻辑分析,得出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的一般规律概念模型,并对传承核心要素进行本质内涵、作用机理和延伸意义的详尽论述,实现了对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为现实情境下传统手工艺企业的代际传承提供一定普适性的理论指导与支持。

翁宜汐[9](2019)在《文质乾坤—近代福建漆艺物质与社会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对象是近代漆器艺术在福建地区(现辖区)发展、兴衰、始末的考溯。传统漆艺始终伴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迁移轨辙同向而行。千文万华的明代漆器艺术,精工良匠迭出,达到封建历史的一个巅峰。然而乾嘉以降,偏居东南沿海一隅的福建,漆器艺术渐趋勃兴,从此成为中国现当代漆艺术重镇。近代“建漆”是以福州、闽南为中心,辐射省内各地区,与当地原生手工艺相适而生,有序融合形成地域性漆艺术的智性形式,为近代小农经济的补充和乡俗文化的部分。它深层次融入社会物质文化各个方面,逐渐凝聚成福建地域文化重要组成。对于近代福建漆器艺术历史的研究不能孤立进行,它与肇始于明末清初平民阶层开始思想躁动的社会转型息息相关。近代,“全球化浪潮”由东南沿海逐步“登陆”,福建是中西之辩互为楔入的前线。商贸业振兴,在闽庶民、士绅固有的传统观念、文化、习惯出现裂变,转变为近代福建漆器艺术发展的动力与基础。以艺术文化的角度,近代福建漆艺是对传统漆艺保留、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精神与物质相生的造物美学。为众人所共识,恢复、中兴、完善脱胎漆器制法是近代福建漆器艺术巍巍高峰的奠基者,行业日趋壮大。相对之前八千余年漆艺的时代进程,近代福建漆艺器物则呈现类型激增、品类多元的集中期。多样化内外贸易需求是近代福建髹漆品类、技艺、审美相继发展的主要促因。工匠对前人技艺温古知新,不载造法,锐意进取;工艺整体上较前世更加高效,色泽更加妍丽,材质、技巧、图式推陈出新,为漆绘画与装饰萌芽抽生创造可能。后因时局动荡,商贸活动基本停滞,葆有生产资料的漆坊自行生产民用漆器维持生计,技艺高超匠人局囿于资金转而从事漆绘画,以致福建漆艺至今描绘出“艺”与“器”泾渭分明,二者各行其道的艺术图景。从社会文化语境上,明末清初多位帝王好“倭漆”,上行下效,“仿洋漆”顿时成为工匠制作的热门;与日本漆器往来港口多在福建,工匠、商旅、士官云集于此,形成漆器艺术发展的良好氛围。近代,福州是福建漆器艺术的中心,沈氏家族六世子孙同守漆业,于此起到中坚作用,带动福州漆器行业走向蓬勃;闽南诸地风俗与福州略有参差,漆线雕发源于同安县马巷镇,蔡氏家族作为各中翘楚引领发展;隐匿于永春县龙水村的漆篮工艺是乡间漆与原生(竹编)手工艺结合的范本,前期满足周遭村民需求,壮大后内外销势起。近代福建漆艺涉及领域远超单纯艺术形式的范畴,它作为大宗商品出口各国,吸引场域内部宏观、中观、微观各社会层面人士广泛参与,共同编织和书写近代福建漆艺行动者的交互网络与社会叙事。文本从“物质-社会”双重维度下,重构近代福建漆器艺术发展情况与场域生态,辨析其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形变”,才能更清晰的观测传统工艺与社会发展的互哺关系,从而对现今传统工艺美术复兴有所毗益。

陈凌,章迪禹[10](2019)在《蒂森钢铁帝国启示录(上) 奥古斯特·蒂森的铁血创业史》文中认为奥古斯特·蒂森有着一套独特的管理方法。他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企业家,还是一群职业管理人员的总负责人。纵观其一生,他与部下一起生活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家人。德国家族企业一直是德国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其国家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体来说,德国家族企业可以分为三类,即大型企业集团、品牌型和隐形冠军。笔者曾专门撰写过起重机王者—Neuhaus的案例(详见本刊2015年11月刊《J.D. Neuhaus:细分市场中的隐形冠军》)。笔者也将在今年的专栏中为大家介绍更多

二、家族企业的德国前世和中国今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族企业的德国前世和中国今生(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现代漆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现代漆画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梳理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的相关说明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漆绘
        一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源流
        二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工艺传承
        三、中国古代漆艺术的文化发展脉络与缺失
        四、中国古代漆绘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东亚古代漆绘的源流
        一、汉四郡时代的朝鲜半岛漆艺术
        二 鉴真东渡与日本古代漆艺术的“师法中华”
        三 南洋漆艺术的“副中心”
        四 琉球与台湾的古代漆艺术
    第三节 欧洲近现代漆艺术的崛起
        一 十三世纪始始中欧漆艺交流简述
        二 欧洲新艺术运动与1900 年巴黎博览会
        三 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与漆画代表人物
        四 近现代欧洲化学漆及其工艺价值与影响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代的漆艺术与明代“倭漆”的兴起
        一 飞鸟时代的漆艺术觉醒与镰仓时代漆艺术的成熟
        二 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崛起
        三 中国明代漆艺术的退步
        四 福州沈家脱胎与薄料工艺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洋血统”
        一 密陀绘工艺
        二 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传承
        三 明清时期漆器的“和风”盛行
        四 近现代欧洲漆艺崛起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三位奠基人
        一 雷圭元:“代用品”与新观念的首倡者
        二 沈福文:西洋绘画与古代漆绘的合成者
        三 李之卿:古代漆艺现代化的推陈出新者
第三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
    第一节 越南磨漆画的影响
        一 越南磨漆画的源起
        二 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南漆画家
        三 越南磨漆画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系列美展的影响
        四 五十年代末越南磨漆画对中国美术界引起的轰动
    第二节 艺术魅力、时局影响与体制因素
        一 由“漆绘”到“漆画”、由“手艺人”到“画家”
        二 20 世纪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工艺的突破
        三 “美展体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扶植
        四 现代绘事与古代工艺的契合点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时期的人和事
        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群体
        二 领军人物乔十光
        三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
        四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漆画展事活动
第四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繁荣
    第一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现状
        一 全国院校现代漆画教育现状评估
        二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三 漆艺企业总体没落与工作坊的兴起
        四 “院体派”的艺术高度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得失谈
        一 “美展体制”退潮的巨大影响
        二 画廊的市场主导作用
        三 东西洋漆艺术的启示
        四 漆画家的“内修”与“外功”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评估与前瞻
        一 不可遏止的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
        二 传统绘事技法的保留与革新
        三 漆艺术在艺术表现体系中的生存与定位
        四 坚守“以漆画世”的宗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致谢

(3)1694-1914年伦敦金融城的发展和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由来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一)国外研究动态
        (二)国内研究动态
    三、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一)基本概念界定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伦敦金融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694-1760)
    一、伦敦金融城的起源
        (一)地缘优势和资本聚集
        (二)战争因素的刺激
        (三)“金融革命”中产生
    二、伦敦金融城的早期发展
        (一)银行的早期发展
        (二)保险公司的早期发展
        (三)证券市场的早期发展
    三、伦敦金融城成为国内金融中心
第二章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伦敦金融城(1760-1860)
    一、金融城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
        (一)汇票贴现促进资金周转
        (二)保险公司降低风险损失
        (三)银行提供资金支持
    二、英国工业革命促进金融城发展
    三、伦敦金融城的国际竞争力
        (一)与巴黎的竞争
        (二)与阿姆斯特丹的竞争
第三章 伦敦金融城成为世界金融中心(1860-1914)
    一、伦敦金融城为何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一)“不列颠和平(Pax Britannica)”环境
        (二)国际金本位制的确立
        (三)自由贸易发展的推进
    二、伦敦金融城的内在发展
        (一)金融城人口的增长及多元性
        (二)金融城的众多公司及其经营方向
    三、伦敦金融城的国际影响力
    四、伦敦金融城与英国发展的相对脱节
        (一)金融城与英国工业的分离趋向
        (二)金融城与英国政治的若即若离
        (三)金融城与英国社会上层的分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该论题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意义
    四、邵氏电影及其文学改编创作述略
第一章 邵氏电影中的《三国演义》改编
    第一节 影片《貂蝉》对《三国演义》的影像改编
        一、貂蝉“公义为先”形象的影像彰显
        二、貂蝉命运轨迹的影像重绘
    第二节 影片《神通术与小霸王》对《三国演义》的后现代武侠重写
        一、道、侠互融理念下的人物重塑
        二、法术描写的渲染与夸张
        三、“三国”影像的后现代书写
第二章 邵氏电影中的《水浒传》改编
    第一节 影片《阎惜姣》《潘金莲》对《水浒传》女性的重塑
        一、原着反面女性的正面重塑
        二、人物塑造中的戏曲手段运用
    第二节 《水浒传》《荡寇志》等影片对水浒英雄的彰显
        一、男性重塑中的侠义精神彰显
        二、梁山人物阴暗面的影像淡化
        三、原着反面人物负面色彩的强化
    第三节 影片《武松》对《水浒传》的影像改编
        一、传统人伦视野下的武松形象重塑
        二、潘金莲形象的人性化塑造
        三、影像手法的匠心运用
第三章 邵氏电影中的《红楼梦》改编
    第一节 影片《红楼梦》与《金玉良缘红楼梦》的影像改编实践
        一、情节改编的创新性尝试
        二、宝黛爱情与林黛玉形象的着意彰显
        三、黄梅调唱段审美功效的发挥
    第二节 影片《红楼春梦》对《红楼梦》的异色化改编
        一、情色强化中的原着精神旁置
        二、人物形象由复杂到扁平的易变
        三、“红楼”影像化的后现代文化表征
        四、电影商业性主导下的异色改编
第四章 邵氏电影中的《聊斋志异》改编
    第一节 影片《倩女幽魂》对《聊斋志异》的影像改编
        一、女性才情的融注与强化
        二、男性“家国情怀”的影像呈现
    第二节 影片《狐鬼嬉春》对《聊斋志异》的喜剧影像诠释
        一、原着中“才艺生情”模式的诙谐性戏仿
        二、诙谐讽刺中的劝诫功用
        三、《聊斋》喜剧影像诠释的文化语境
第五章 邵氏电影中的《三侠五义》改编
    第一节 影片《七侠五义》的影像改编实践
        一、原着情节的“逐层微缩”
        二、情节悬念的影像强化
        三、原着人物呈现的不足
    第二节 影片《冲霄楼》对《三侠五义》的改编
        一、悬念手法的巧妙运用
        二、原着诙谐色彩的影像呈现
        三、导演创作意识的鲜明折射
    第三节 影片《御猫三戏锦毛鼠》的喜剧改编实践
        一、原着情节的非常规改编
        二、喜剧诠释中的改编失当
第六章 邵氏电影中的《西游记》《金瓶梅》等小说的改编
    第一节 邵氏《西游记》电影对原着女性的影像呈现
        一、原着女性反面色彩的影像强化
        二、女性形象官能意味的含蓄性投射
    第二节 影片《金瓶双艳》《风流韵事》对《金瓶梅》的改编
        一、原着女性形象的影像塑造
        二、原着劝诫意识的影像彰显
        三、原着性爱情节的艺术化呈现
        四、原着世情色调的影像渲染
    第三节 影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对原着的情节改编
        一、原着情节的生发与改易
        二、原着情节戏剧性的影像强化
        三、黄梅调唱段叙事功能的发挥
第七章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的总体特征与商业性对其的影响
    第一节 邵氏电影对明清小说的情节改编
        一、原着情节改编的类型区辨
        二、改编方式择取的内在因由
    第二节 邵氏电影对明清小说人物的艺术重塑
        一、类型片整合中的原着人物塑造
        二、原着女性形象的独特观照
        三、原着人物重塑的多重原因
    第三节 电影商业性对邵氏电影改编明清小说的影响
        一、电影商业性对原着情节改编的影响
        二、原着改编的类型电影整合
        三、商业运作中的原着人物扁平化
第八章 邵氏着名导演的明清小说改编观念
    第一节 张彻对明清小说的武侠影像书写
        一、明清小说的武侠式呈现
        二、原着情节易变中的人物重塑
        三、改编创作中的电影“作者”书写
    第二节 李翰祥的明清小说改编观念
        一、改编创作中思想性与商业性的平衡
        二、原着女性形象的彰显与审视
        三、改编创作中的影像语言运用
第九章 明清小说电影与文学再诠释之比较——以李翰祥与高罗佩的创作为例
    第一节 李翰祥与高罗佩对明清小说再诠释的相似性
        一、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彰显
        二、真实复杂人性的细腻描摹
        三、传统文化的丰富呈现
        四、文化思辨意识的投射
    第二节 李翰祥与高罗佩对明清小说再诠释的差异性
        一、再诠释具体对象的差异
        二、再诠释媒介、手段的差异
        三、再诠释创作中“缩减”与“扩展”的差异
        四、文化增殖方面的差异
        五、再诠释差异产生的多重原因
第十章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的影响
    第一节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与其后香港电影此类创作的比较
        一、影像改编的相似之处
        二、影像诠释的不同之处
        三、改编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与内地电影此类创作的比较
        一、影像改编的相似之处
        二、影像诠释的内在差异
        三、改编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一、商业电影模式与明清小说改编的融合
        二、改编拍摄技法的积极探索
        三、改编创作中的文化思辨意识
        四、邵氏明清小说题材电影的历史地位
结语
附录 香港邵氏明清小说题材电影一览表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吸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理论依据
    1.3 研究视角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5 研究局限与空白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的理论假设
    1.8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选题过程与论证
    2.2 问卷选用与编制
    2.3 调查与抽样方法
    2.4 质量管理与控制
    2.5 关键变量赋值
    2.6 数据分析策略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数据收集的基本情况
    3.2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吸烟行为现状
    3.3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3.4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吸烟行为的关系
    3.5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社会资本情况
    3.6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社会资本与心理障碍的关系
    3.7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社会资本与吸烟行为之间的关系
    3.8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不同维度的社会资本与吸烟行为的关系
    3.9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社会互动与吸烟行为的关系
    3.10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社会资本与吸烟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
    3.11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社会互动与吸烟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
    3.12 研究理论假设实证结果汇总
第4章 研究讨论
    4.1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吸烟行为情况
    4.2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社会资本、心理障碍和吸烟行为的关系
    4.3 我国健康专业学生的社会参与和社会互动与吸烟行为的关系
    4.4 我国健康专业学生的社会网络与吸烟行为的关系
    4.5 我国健康专业学生的信任互惠与吸烟行为的关系
    4.6 创新性与局限性
第5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社会资本和吸烟行为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哲学视域下德国制造精神的文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德国制造”及制造精神的研究
        1.2.2 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文化传统的研究
        1.2.3 关于技术与文化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德国制造精神的形成与演变
    2.1 “德国制造”的诞生经历
        2.1.1 德国工业化的历史条件
        2.1.2 德国制造业的曲折前行
        2.1.3 “德国制造”的独特性
    2.2 德国制造精神的基本内涵
        2.2.1 工匠身份的转化与制造精神的界定
        2.2.2 早期工匠精神的延续
        2.2.3 职业伦理与自由精神的升华
        2.2.4 德国制造精神的实质:一种工业文化
3 德国制造精神的主要思想来源
    3.1 德国古典哲学精神的渗透
        3.1.1 秩序与标准:纯粹理性的力量
        3.1.2 自律与他律:实践理性的约束
    3.2 新教伦理及科学革命的作用
4 对“德国制造”及其制造精神的反思
    4.1 德国制造业发展的经验总结
    4.2 德国制造精神的表现与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设计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工艺、机械工艺与传统手工艺
        二、传统手工艺企业
        三、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界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父子传承及文献综述
        二、师徒传承及文献综述
        三、品牌传承及文献综述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代际传承理论
        二、人力资本理论
        三、无形资产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理论构建
    第一节 传统手工艺企业父子传承模式理论构建
        一、父子传承历史缘由
        二、父子传承内容
        三、父子传承路径
        四、父子传承模型图的构建
    第二节 传统手工艺企业师徒传承模式理论构建
        一、师徒传承历史缘由
        二、现阶段师徒传承困境及问题解决机制
        三、师徒传承路径
        四、师徒传承模型图的构建
    第三节 传统手工艺企业品牌传承模式理论构建
        一、品牌传承缘由
        二、品牌传承的核心内容
        三、品牌传承路径
        四、品牌传承模型图的构建
    第四节 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整体模型图构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校企合作类德艺品牌式开拓创新型代际传承
    第一节 案例企业基本情况
    第二节 案例数据收集
    第三节 案例数据编码与分析
        一、开放性编码
        二、轴心性编码
        三、选择性编码
    第四节 案例企业代际传承特征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博物馆依托品牌式渐进引导型代际传承
    第一节 案例企业基本情况
    第二节 案例数据收集
    第三节 案例数据编码与分析
        一、开放性编码
        二、轴心性编码
        三、选择性编码
    第四节 案例企业代际传承特征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少而精”式稳妥传统型代际传承
    第一节 案例企业基本情况
    第二节 案例数据收集
    第三节 案例数据编码与分析
        一、开放性编码
        二、轴心性编码
        三、选择性编码
    第四节 案例企业代际传承特征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多重案例扎根理论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和整合分析
    第一节 多重案例代际传承模式梳理及其整合框架模型
        一、父子传承模式理论梳理与整合
        二、师徒传承模式理论梳理与整合
        三、品牌传承模式理论梳理与整合
        四、基于多种传承模式的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整合理论模型
    第二节 多重案例类属范畴比较
        一、基于多重个案范畴归类的共同关键点提炼
        二、多重案例共同关键点的典范模型与一般规律概念模型
    第三节 多重案例代际传承核心要素的作用机理和延伸意义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改善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企业内部制度管理的改善
        一、企业代际传承过程中渐近性管理理念及制度构建
        二、异质性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制度构建
        三、实体与网络平台优势互补的营销与推广
    第二节 企业外部政策环境的支持
        一、文化层面的政策支持
        二、教育层面的政策支持
        三、法律层面的政策支持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文质乾坤—近代福建漆艺物质与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话题语境与研究现状
    二、论证方法与书写逻辑
    三、问题提出与理论基础
    四、写作思路与文章结构
    五、八闽坊间早期近代化
上篇 文质:物质文化
    第一章 源流:溯源赓续
        第一节 “源”与“流”
        第二节 关于近代福建漆艺
    第二章 技艺:文质相兼
        第一节 质法:胎骨工艺的鼎格
        一、胎骨精进
        二、名实考辩
        第二节 文法:髹饰技法的迭新
        一、始于师古
        二、变在观念
        第三节 造法:温古知新的规律
        一、巧法造化
        二、质则人身
        三、文象阴阳
    第三章 器物:物史相鉴
        第一节 品类:与史同行的抽新
        一、信仰塑像
        二、茶食雅集
        三、图饰装饰
        四、来样定制
        五、长物庞杂
        第二节 纹饰:图案变迁的叙事
        一、引譬连类
        二、铺锦列绣
        三、随物赋形
        四、洋画图式
        五、庶民僭越
        第三节 制物:器的转译与演化
        一、瓷器复制
        二、照明变革
    上篇小结: 艺器分离
下篇 乾坤: 社会状况
    第四章 缘起:西学东渐
        第一节 内化:倭制漆器
        第二节 涵化:仿洋漆器
    第五章 地理:城市乡镇
        第一节 福州:绅商与城市行业结构
        第二节 闽南:山村与港口的产销连线
    第六章 伦理:利益博弈
        第一节 线索:活动脉络
        第二节 秩序:官方与民间
    第七章 事件:争端始末
        第一节 组织:同业公会
        第二节 失衡:纠纷经过
        第三节 互哺:城市与场域
    下篇小结: 共同体价值与思考
结语
    一、恢复发展
    二、回答问题
    三、启示思考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四、家族企业的德国前世和中国今生(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外家族信托与家族企业治理与传承 ——基于海底捞的案例分析[D]. 李孟珂.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2]中国现代漆画研究[D]. 郭立忠.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2)
  • [3]1694-1914年伦敦金融城的发展和演变[D]. 范可媛.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4]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研究[D]. 王凡.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吸烟行为研究[D]. 余凌伟. 浙江大学, 2020(01)
  • [6]“三三”谱系作家小说研究[D]. 吴学峰. 苏州大学, 2019
  • [7]哲学视域下德国制造精神的文化分析[D]. 赵婉懿.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8]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研究[D]. 潘俊. 云南大学, 2019(09)
  • [9]文质乾坤—近代福建漆艺物质与社会研究[D]. 翁宜汐.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10]蒂森钢铁帝国启示录(上) 奥古斯特·蒂森的铁血创业史[J]. 陈凌,章迪禹. 家族企业, 2019(04)

标签:;  ;  ;  

家族企业的德国过去和中国现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