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胁迫论文-方义生

脱水胁迫论文-方义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脱水胁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豆,干旱胁迫,盐胁迫,生长素

脱水胁迫论文文献综述

方义生[1](2017)在《脱水胁迫诱导大豆生长素相关基因功能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其种植区域广泛,但各种植地区都易受到干旱影响。干旱是造成农作物减产幅度最大的非生物胁迫因素,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是缓解水资源紧张,保障农业长久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研究发现生长素相关基因在植物中过表达或沉默可改变植物对逆境的适应能力。本研究在前期运用Illumina/solex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豆耐旱品种晋豆21和干旱敏感品种中豆33进行脱水胁迫响应的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耐旱品种晋豆21与干旱敏感品种中豆33的表达谱数据中筛选获得10个存在表达差异的生长素相关候选基因,完成了10个生长素相关候选基因的克隆,植物超量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拟南芥遗传转化试验,获得了10个候选基因的转基因株系。在10个候选基因中9个基因编码区序列均与williams 82一致,1个候选基因15k(Glyma15g15010.1)编码区序列同williams 82相应基因存在1个单碱基差异,该基因编码区序列全长1785bp,氨基酸位点在第373处有差异(williams82中为脯氨酸,晋豆21则为丝氨酸)。通过生物信息分析发现该差异位点在编码蛋白的辅酶A结构域中。2.完成了10个候选基因在拟南芥中的耐旱、耐盐功能的初步筛选与验证。发现GmNAC8基因可提高拟南芥的耐旱能力,其余候选基因在拟南芥中的超量表达对干旱或盐胁迫无明显作用。3.GmNAC8基因CDS序列全长1092bp,编码363个氨基酸残基。通过软件预测,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41.82KD,等电点为8.51,其N-端含有42 aa组成的NAC保守结构域,C-端高度变异。进化树分析表明,该蛋白与菜豆、红豆、绿豆同源关系最近。在洋葱表皮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GmNAC8蛋白定位于细胞核。转录水平分析表明,转基因拟南芥株系叶片中GmNAC8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根部;GmNAC8基因表达受0.1mmol/L IAA和ABA诱导显着上升,但受GA和SA抑制。GmNAC8基因在拟南芥中超量表达可以使拟南芥叶片更绿,耐旱能力提高。在干旱处理10d后,转基因拟南芥叶中蛋白质含量、脯氨酸含量、POD活性均高于野生型拟南芥,丙二醛含量明显低于野生型拟南芥。(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5-01)

王光霞[2](2015)在《中间锦鸡儿响应脱水胁迫的转录组学研究及部分次生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 Kuang et H.C.Fu)又名柠条,属于豆科锦鸡儿属多年生灌木,是干旱草原、荒漠草原地带的优良固沙和水土保持植物,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其超强的耐早能力使其可作为研究植物耐旱机理、获得优异耐旱基因的理想材料。当前,有关中间锦鸡儿的遗传信息非常匮乏,对其抗旱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相对滞后。鉴于此,本研究综合利用二代测序技术Illumina平台对脱水处理的中间锦鸡儿幼苗进行转录组深度测序,得到了大量的表达基因信息,分析了其响应脱水胁迫的转录组水平变化,获得了耐旱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及代谢通路;此外,对转录组数据中的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位点进行了识别和初步验证;对其次生代产物黄酮类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检测了茎叶中芦丁的含量。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经de novo组装,对照以及干旱处理1h、3h和12h的Clean Reads分别组装拼接成32,560,395、33,669,219、24,681,821和23,805,919条Unigenes;上述序列进一步拼接和去冗余最终得到362633条All-Unigenes;其中比对到COG库的64,750条Unigenes被注释到25个COG基因簇中;有200,422能比对Nr库(蛋白质库),占全部Unigenes的55.27%,这些Unigenes中有130,951条GO注释到9,104个GO Term; GO注释基因的生理过程主要集中于氧化反应、跨膜运输、代谢合成、转录调控以及氨基酸水解反应,基因的细胞组分主要集中于细胞核、叶绿体基质、胞间连丝等部位,生理功能主要集中于水解、RNA结合、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等几大类。2、对269,857条Unigenes cluster进行表达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对4个样品进行差异表达分析。上调表达基因数量多于下调表达基因数量,差异表达基因随脱水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多。1h与Oh样品间有856条上调DEGs和439条下调DEGs分别分布在109个和66个GO条目中,其中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基因在干旱处理1h样本中富集,受体类似蛋白激酶、酶联受体蛋白信号通路也在下调表达基因中富集,暗示蛋白激酶可能与中间锦鸡儿干旱胁迫早期应答中信号的转导过程相关;3h与1h样品间有538上调DEGs和341条下调DEGs分别分布在82个和46个GO条目中;12h与3h样品间有1,299条上调DEGs和1,902条下调DEGs分别分布在15个和21个GO条目中,其中脱落酸刺激应答相关通路参与了干旱胁迫晚期应答;共差异基因中上调表达766条,下调表达505条,其中367个上调Co-DEGs被注释到57个GO条目中,160个下调Co-DEGs被注释到20个GO条目中。部分Unigenes的qRT-PCR检测结果证明转录组中基因表达量的结果是可靠的。3、在362,633条Unigenes中检测到305种、共45,706个SSR,出现频率为10.38%;SSR位点平均长度为115.37bp。对随机挑选的150对SSR引物进行了验证,其中的79对引物有PCR扩增条带。4、qRT-PCR验证了与次生代谢相关的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设计正交实验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测定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其中芦丁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60min、提取温度60℃、乙醇浓度80%和液料比1:10。利用HPLC检测发现叶片中芦丁含量高于茎部,生长后期组织中芦丁含量高于生长早期,二者差异达到显着水平。随着干旱处理时间的延长,中间锦鸡儿芦丁含量呈升趋势。(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沈亮,陈君,刘赛,徐荣,徐常青[3](2015)在《脱水胁迫和光合日变化对梭梭和白梭梭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IMAGING-PAM叶绿素荧光法,测定了宁夏地区种植的梭梭和白梭梭在离体脱水胁迫和光合日变化下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以研究肉苁蓉寄主梭梭和白梭梭对地理环境的生态适应机制.结果表明:梭梭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性能,其光合电子传递活性(Fv/Fm)、光能转化效率(qP)和表观电子传递效率(ETR)等指标均高于白梭梭.离体脱水胁迫48 h,梭梭同化枝含水率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各指标均显着高于白梭梭.梭梭和白梭梭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差异较大,且呈现"V"型变化趋势.推测梭梭对水分及光照等环境因子变化的适应能力较白梭梭强,地理分布较广;白梭梭因受水分及光照等因子限制,地理分布较窄.(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张丽坤[4](2015)在《脱水胁迫下两种浮萍内含物质与显微形态结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水生维管束植物青萍和紫萍进行PEG6000脱水胁迫处理,研究其在不同浓度的PEG6000脱水胁迫后死亡率、未受损率的变化,并对其内含物质与显微形态结构随胁迫程度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两种浮萍均具有很强的抗脱水能力。通过对脱水胁迫下的浮萍内含物质与显微形态变化进行研究,发现:(1)相同程度的脱水胁迫条件下,紫萍的死亡率、受损率均低于青萍。(2)在胁迫过程中两种浮萍的含水量变化趋势接近,青萍各阶段含水量略高于紫萍。(3)在浓度为500g/kg的PEG6000胁迫下,两种浮萍的叶绿素、叶黄素含量下降不明显,但死亡率高,而在浓度为400g/kg时,叶绿素含量出现明显下降,叶黄素含量变化不明显,在处理中几乎无死亡。(4)在浓度为500g/kg的PEG6000胁迫下,两种浮萍可溶性蛋白出现严重水解,在浓度为400g/kg时,变化不明显,且紫萍存活、耐受能力强于青萍。非可溶性蛋白变化趋势与可溶性蛋白类似,但受损程度轻于可溶性蛋白。(5)在PEG6000浓度为400g/kg时,两种浮萍的基因组DNA分子出现不同程度的降解,两种浮萍DNA降解趋势与受损率测定结果吻合。(6)通过Evans blue染色发现,脱水胁迫造成了浮萍叶状体的损伤、死亡,青萍植株更易受损。(7)扫描电镜对浮萍的上下表皮及断裂横截面的观察结果显示,在PEG胁迫条件下,两种浮萍均出现了严重的皱缩,塌陷,但并不与死亡成相关关系,说明浮萍原生质有很强的耐挤压、变形和脱水的能力。相同胁迫条件下紫萍的皱缩、塌陷等情况重于青萍。(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5-03-01)

张梅娟[5](2014)在《东亚砂藓组织培养及脱水胁迫下生理响应和转录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砂藓(Racomitrium japonicum)能生长于裸露岩石、岩石薄土或石壁上,生命力极强,为典型的旱生藓类,植物体内必然存在着一系列应答逆境胁迫的高效、主效功能基因。同时,东亚砂藓发育模式简单,单倍体的配子体占生活史的主导地位,作为试验材料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其耐旱性具有其他高等植物所没有的优势,是研究藓类植物耐旱特征的理想材料,在耐旱机理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组织培养技术成功建立了东亚砂藓配子体的再生体系,为后续试验提供了纯净、均一化的材料。为探索东亚砂藓的耐旱机理,本研究采用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中转录组学(RNA-Seq)的试验方法,以东亚砂藓组培苗为试验材料,对东亚砂藓抗脱水胁迫的应答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东亚砂藓最佳消毒方法为:将其在流水下冲洗2-3 h,再用浓度为0.02%的升汞消毒45-60 s,无菌水冲洗7-8遍。(2)MSl培养基是原丝体初期生长的最适培养基。培养基中不同激素及其不同浓度对原丝体的扩繁生长有一定影响。6-BA浓度为1.5 mg/L时原丝体分化出芽体;2,4-D促使原丝体进行营养生殖,不分化芽体,当浓度为1.0 mg/L时原丝体团直径最大,扩繁情况最好,可作为原丝体扩繁培养基。而不添加任何激素和蔗糖的改良Beneck培养基在短时间内就能诱导出较长较粗壮的配子体,是诱导原丝体产生配子体的最佳培养基。(3)研究发现,在脱水胁迫下,丙二醛和电解质外渗率整体呈现升高趋势,这说明东亚砂藓膜结构受到损害,而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大量积累有利于保护膜结构的完整性。抗氧化酶系统的变化能提高东亚砂藓对氧化胁迫的防御能力。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改变说明,东亚砂藓在对脱水胁迫作出响应时,会降低自身光合活性,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脱水胁迫对植物体造成的破坏。(4)对东亚砂藓进行RNA-Seq大规模转录组测序,组装获得83 552个基因,与不同数据库比对发现,匹配到Nr库的Unigene为51 072条;匹配到Nt库的Unigene为28 154条;匹配到COG库的Unigene为31 027条,涉及25类功能;匹配到GO库的Unigene为21 049条,分为41个功能群;匹配到Swiss-Prot库的Unigene为32 696条;匹配到KEGG库的Unigene为35 017条,涉及125个Pathway,参与到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等途径中。获得显着差异表达Unigene 41 763条,其中33 559条序列表达量上调,8 204条序列表达量下调。结合生理指标的变化,鉴定出与脱水耐性相关的离子转运和重建离子平衡,渗透保护物质生物合成,植物激素及信号转导,活性氧清除及抗胁迫相关蛋白,转录因子,糖代谢,保护和修复光合系统,蛋白质合成与降解8类基因。对这些胁迫应答的关键基因进行系统的分析,更有助于深入了解东亚砂藓的耐旱机制。并对参与信号转导的RjRop、参与糖代谢的RjGAPDH和转录因子相关的RjbZIP基因进行了脱水和复水表达模式的分析,发现它们在东亚砂藓在抗脱水胁迫时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提供了东亚砂藓在脱水胁迫下生理和转录组的有效数据,为进一步研究东亚砂藓耐旱机理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对研究苔藓植物的耐逆境胁迫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4-09-01)

张霞,常丹,彭丹,张富春[6](2013)在《极端耐盐植物盐穗木脱水胁迫响应基因Rd22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选择合适的标记基因用于检测胁迫处理盐穗木的有效性。方法:根据NCBI同源序列比对设计简并引物,通过RT-PCR从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中克隆获得盐穗木脱水胁迫响应基因Rd22(HcRd22)基因,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其逆境胁迫下的表达规律。结果:最终扩增获得301bp盐穗木HcRd22核酸序列,NCBI和clustalwz序列比对分析表明HcRd22具有BURP结构域。400 mmol/L盐胁迫和50μmol/L ABA处理分别使HcRd22的基因表达量在处理12h上调2.5倍和3倍。结论:所克隆的HcRd22基因属于盐胁迫和ABA处理的响应基因,可作为今后研究盐穗木胁迫处理的标准基因。(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期刊2013年06期)

陈李淼,沙爱华,张婵娟,单志慧,张晓娟[7](2013)在《一个大豆脱水胁迫响应的bHLH类转录因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植物在干旱胁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的基因,本研究以大豆耐旱品种和敏感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前期构建的数字基因表达谱,从中筛选出一个在两种材料间存在表达差异的基因,命名为GmbHLH25。采用实时定量PCR对表达谱的结果进行验证,并克隆得到该基因的全长序列。利用ExPASy的ProtParam工具分析发现GmbHLH25蛋白长度为368aa,含有由50aa组成的保守结构域bHLH。进化树分析表明GmbHLH25蛋白与百脉根、苜蓿中的同源蛋白关系最近,处于同一进化分枝。洋葱表皮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该蛋白在细胞核中表达。PCR和RT-PCR检测表明GmbHLH25基因已经整合到本生烟草的基因组中。在干旱、高盐胁迫下超表达GmbHLH25基因能提高烟草的耐旱、耐盐能力。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分析该基因参与的耐旱信号传导途径,深入研究bHLH转录因子在植物耐逆反应中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何奕昆,李学东,崔素霞,王晓琴,胡若阳[8](2012)在《藓类(仙鹤藓、小立碗藓)脱水胁迫应答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藓类植物无微管组织形成的输水系统,植株矮小,但分布广泛,在一些极端环境中常常成为优势植被。大多藓类植物具有较强抗脱水能力,可能具有不同于显花植物的干旱应答机制。以仙鹤藓(Atrichum undulatum)和小立碗藓(Physcomitrella patens)为研究材料,从植物形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以及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水平等不同层面,系统分析比较了这两种藓类植物在正常生长状态和脱水胁迫下的应答特征,为探讨藓类植物在脱水胁迫下的应答机制提供基础,主要结果有:1.仙鹤藓对脱水胁迫有较强的耐受能力,脱水至相对含水量5%(小立碗藓8-10%)仍然能够存活,复水后能够迅速恢复正常生理功能。2.仙鹤藓和小立碗藓在脱水/复水过程中,细胞结构没有受到严重影响,细胞膜结构保持完整,叶绿体和线粒体结构相对完整。3.干旱胁迫初期,仙鹤藓能够迅速启动体内的各种防御机制,协同作用清除干旱诱导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等,阻止或减小其对自身造成毒害,把损伤控制在可修复水平。4.从基因转录、翻译水平比较,脱水胁迫诱导细胞的防御系统迅速启动,大规模基因的表达发生迅速变化,其中LEA蛋白在营养器官(如,叶状体)的迅速积累、DNA修复系统迅速启动可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2012年全国苔藓植物学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2-08-20)

施征,史胜青,肖文发,齐力旺[9](2008)在《脱水胁迫对梭梭和胡杨苗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IMAG ING-PAM荧光仪测定了离体脱水胁迫不同时期梭梭和胡杨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离体胁迫初期(3 h)Fv/Fm、qP和ETR轻微降低,但胡杨的降低幅度比梭梭大;而此时qN却明显增加,胡杨的增加幅度远大于梭梭。随着离体时间的延长(6、12 h),胡杨的Fv/Fm、qP和ETR明显降低,梭梭的降低幅度仍相对较小;而此时qN呈降低趋势,梭梭低于对照水平,而胡杨仍旧高于对照。这也说明遭遇不同程度胁迫时,梭梭和胡杨启动了不同的过剩光能防御机制。(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08年04期)

刘新海[10](2007)在《脱水胁迫导致的植物细胞质外体和细胞微环境的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的生命过程经常要受到各种环境胁迫导致的脱水胁迫的影响。脱水胁迫导致植物细胞质外体和细胞微环境的改变,这种改变会对植物细胞的生理过程产生各种次生作用。这种改变目前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可能主要是由于受到研究手段的限制。本研究对比了各种研究植物细胞质外体和细胞微环境的离子变化的测定方法,参考压力槽挤压法和灌注淋洗法并加以改进,进行了一种加压灌流法抽提叶片质外体溶质的方法的探索,并应用这一方法对脱水胁迫导致的植物细胞质外体和细胞微环境的改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这种抽提方法是利用压力室模拟产生人工根压,连续反复3次将蒸馏水压入植物细胞间隙,然后通过与测定植物组织水势相同的方法反向加压将压入细胞间隙的蒸馏水压出,从而将细胞间隙溶液中的溶解物质冲洗出来,接下来进一步分析洗出液的物质成分和含量。实验表明,加压灌流法抽提叶片质外体溶质的方法能较好地抽提植物细胞间隙的可溶性物质,同时又避免引起细胞的伤害导致细胞内容物流出,这种方法克服了通过真空渗入后造成的植物细胞缺氧伤害,也避免了高速离心植物组织造成的机械伤害和细胞内含物的泄露对叶片质外体溶液的干扰和混杂对叶片质外体溶质的影响,使所得到的细胞外溶质具有较高的纯度,为未来进一步分析细胞外溶液中的酶或其它有代表性的质外体具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析奠定了基础。通过对脱水胁迫导致的植物细胞质外体和细胞微环境的改变进行的分析表明,连翘(Forsythia suspense (Thunb.) Vahl)和冬青卫矛(Euonymus japonicus Thunb.)在受到不同程度脱水胁迫时,叶片细胞随着脱水胁迫强度的加大细胞离子的外渗的累计量也在不断加大,但细胞内离子外渗的速度在不同的区间内并无显着的改变,即细胞膜的透性在所测范围内没有明显的改变。这一结果和传统认为的植物在受到各种环境胁迫时细胞膜透性增大的理论有很大的不同,即传统理论认为的在脱水胁迫条件下植物细胞膜透性的增加只是所测定细胞间隙溶出液电导率的增加,它反映的是离子外渗的量随胁迫的不断进行造成的累积性增加而不是细胞膜的透性的增加。虽然脱水胁迫同时造成了叶片质外体和共质体溶液中钠、钾离子浓度的增加,但质外体比共质体溶液中钠、钾离子浓度的增加更高,导致了细胞内外离子浓度梯度的改变和离子平衡膜电位的改变。这也说明,连续不断的脱水胁迫造成细胞微环境的明显改变,使细胞内外的离子梯度变小甚至梯度逆转,导致包括细胞内外离子平衡的膜电位的改变和逆转,细胞膜电位的去极化。这些改变有可能引起细胞的次生生理改变并有可能与植物的抗性有关。(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7-04-10)

脱水胁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 Kuang et H.C.Fu)又名柠条,属于豆科锦鸡儿属多年生灌木,是干旱草原、荒漠草原地带的优良固沙和水土保持植物,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其超强的耐早能力使其可作为研究植物耐旱机理、获得优异耐旱基因的理想材料。当前,有关中间锦鸡儿的遗传信息非常匮乏,对其抗旱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相对滞后。鉴于此,本研究综合利用二代测序技术Illumina平台对脱水处理的中间锦鸡儿幼苗进行转录组深度测序,得到了大量的表达基因信息,分析了其响应脱水胁迫的转录组水平变化,获得了耐旱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及代谢通路;此外,对转录组数据中的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位点进行了识别和初步验证;对其次生代产物黄酮类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检测了茎叶中芦丁的含量。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经de novo组装,对照以及干旱处理1h、3h和12h的Clean Reads分别组装拼接成32,560,395、33,669,219、24,681,821和23,805,919条Unigenes;上述序列进一步拼接和去冗余最终得到362633条All-Unigenes;其中比对到COG库的64,750条Unigenes被注释到25个COG基因簇中;有200,422能比对Nr库(蛋白质库),占全部Unigenes的55.27%,这些Unigenes中有130,951条GO注释到9,104个GO Term; GO注释基因的生理过程主要集中于氧化反应、跨膜运输、代谢合成、转录调控以及氨基酸水解反应,基因的细胞组分主要集中于细胞核、叶绿体基质、胞间连丝等部位,生理功能主要集中于水解、RNA结合、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等几大类。2、对269,857条Unigenes cluster进行表达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对4个样品进行差异表达分析。上调表达基因数量多于下调表达基因数量,差异表达基因随脱水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多。1h与Oh样品间有856条上调DEGs和439条下调DEGs分别分布在109个和66个GO条目中,其中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基因在干旱处理1h样本中富集,受体类似蛋白激酶、酶联受体蛋白信号通路也在下调表达基因中富集,暗示蛋白激酶可能与中间锦鸡儿干旱胁迫早期应答中信号的转导过程相关;3h与1h样品间有538上调DEGs和341条下调DEGs分别分布在82个和46个GO条目中;12h与3h样品间有1,299条上调DEGs和1,902条下调DEGs分别分布在15个和21个GO条目中,其中脱落酸刺激应答相关通路参与了干旱胁迫晚期应答;共差异基因中上调表达766条,下调表达505条,其中367个上调Co-DEGs被注释到57个GO条目中,160个下调Co-DEGs被注释到20个GO条目中。部分Unigenes的qRT-PCR检测结果证明转录组中基因表达量的结果是可靠的。3、在362,633条Unigenes中检测到305种、共45,706个SSR,出现频率为10.38%;SSR位点平均长度为115.37bp。对随机挑选的150对SSR引物进行了验证,其中的79对引物有PCR扩增条带。4、qRT-PCR验证了与次生代谢相关的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设计正交实验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测定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其中芦丁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60min、提取温度60℃、乙醇浓度80%和液料比1:10。利用HPLC检测发现叶片中芦丁含量高于茎部,生长后期组织中芦丁含量高于生长早期,二者差异达到显着水平。随着干旱处理时间的延长,中间锦鸡儿芦丁含量呈升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脱水胁迫论文参考文献

[1].方义生.脱水胁迫诱导大豆生长素相关基因功能验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2].王光霞.中间锦鸡儿响应脱水胁迫的转录组学研究及部分次生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

[3].沈亮,陈君,刘赛,徐荣,徐常青.脱水胁迫和光合日变化对梭梭和白梭梭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5

[4].张丽坤.脱水胁迫下两种浮萍内含物质与显微形态结构变化[D].兰州大学.2015

[5].张梅娟.东亚砂藓组织培养及脱水胁迫下生理响应和转录组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

[6].张霞,常丹,彭丹,张富春.极端耐盐植物盐穗木脱水胁迫响应基因Rd22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生物技术.2013

[7].陈李淼,沙爱华,张婵娟,单志慧,张晓娟.一个大豆脱水胁迫响应的bHLH类转录因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3

[8].何奕昆,李学东,崔素霞,王晓琴,胡若阳.藓类(仙鹤藓、小立碗藓)脱水胁迫应答机制[C].2012年全国苔藓植物学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2

[9].施征,史胜青,肖文发,齐力旺.脱水胁迫对梭梭和胡杨苗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08

[10].刘新海.脱水胁迫导致的植物细胞质外体和细胞微环境的改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7

标签:;  ;  ;  ;  

脱水胁迫论文-方义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