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掠翼论文_张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前掠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气动力,弹性,布局,纵向,静气,亚音速,声速。

前掠翼论文文献综述

张强[1](2019)在《反向翅膀一展英姿 前掠翼战机浴火重生并非奢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日举办的莫斯科航展上,外形科幻的苏-47“金雕”前掠翼试验机以静态展示方式亮相,让广大军迷惊喜万分。苏-47上一次公开现身还是在2007年莫斯科航展上。作为21世纪第一款前掠翼飞机,苏-47采用了独特的“前掠翼+鸭翼”叁翼面布局,1997年9(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09-10)

张冬,陈勇,胡孟权,付向恒[2](2019)在《边条/鸭翼对前掠翼和后掠翼气动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前掠翼气动布局设计在航空工业中无法得到推广运用的原因,将前掠翼和后掠翼通过加装边条和鸭翼形成简化的边条翼布局、鸭式布局和边条/鸭式布局,从而深入认识前掠翼和后掠翼两种不同布局之间的流动特点以及涡系干扰机理。首先进行算例数值计算,通过对比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然后对不同布局进行数值计算,得到各布局的升力系数曲线;最后通过压力分布云图和流线图对各布局中复杂涡系的干扰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后掠机翼形成的边条翼布局、鸭式布局和边条/鸭式布局中的涡系之间通过诱导和卷绕作用,涡系相互增强,大幅提高了布局的升力系数并推迟失速迎角,同时加装边条和鸭翼效果更加明显;基于前掠机翼形成的边条翼布局、鸭式布局和边条/鸭式布局中的涡系之间不存在卷绕作用,涡系之间存在碰撞挤压的不利干扰,这使得前掠翼布局在大迎角时的升力系数远远低于相应的后掠翼布局。前掠翼气动布局中的机翼前缘涡在大迎角时无法同鸭翼涡和边条涡相互耦合增强,不能充分地利用非线性升力,这是前掠翼气动布局设计中的一些不足。(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苏新兵,王宁,马斌麟,冯浩洋[3](2019)在《控制面偏转方式对前掠翼静气弹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不同控制面偏转方式对弹性前掠翼静气弹特性的影响,基于计算流体力学/计算结构力学(CFD/CSD)松耦合静气动弹性数值计算方法,计算和分析了不同迎角、动压及马赫数条件下前、后缘控制面联合偏转对前掠翼模型的气动特性和弹性变形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控制面偏转对前掠翼飞机静气动弹性特性影响较大;当迎角变化,同向偏转方式的气动特性和弹性变形特性较好,α=4°时,弹性机翼的升阻特性较好;当动压变化时,反向偏转方式的气动特性和弹性特性占优,最大升阻比较同向偏转提高约7%,反向偏转方式气动特性较好,最大升阻比较同向偏转提高约7%;当马赫数变化时,弹性机翼条件下3种模型分别在Ma=0.7时升力系数达到最大值。计算结果可以为前掠翼飞机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苏新兵,王宁,马斌麟,冯浩洋,孟元豪[4](2019)在《多控制面尺寸对前掠翼静气弹响应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控制面尺寸对弹性前掠翼静气弹响应的影响,基于计算流体力学/计算结构力学(CFD/CSD)松耦合静气动弹性数值计算方法,计算和分析了亚声速条件下前、后缘控制面弦向和展向尺寸对前掠翼模型气动特性和弹性变形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前缘控制面弦向尺寸增大而后缘控制面弦向尺寸减小时,升力特性在迎角变化呈现相反特性,较小迎角条件下,升力特性逐渐变差,较大迎角条件下变好;当前缘控制面弦向尺寸增大而后缘控制面尺寸减小时,较小迎角条件下弯曲变形和扭转变形减缓,而较大迎角时相反;随着前、后缘控制面展向尺寸的增大,升力系数增大,升力特性提高;当前、后缘控制面展向尺寸逐渐增大时,较小迎角条件下弯曲变形加剧,扭转变形减缓,而较大迎角条件下弯曲和扭转变形均有所减缓。计算分析得到的规律可为前掠翼飞行器的设计及优化提供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应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马震宇,何中义,韩鹏凯,龙俊宏[5](2019)在《串置前掠翼模型亚音速升阻特性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挖掘前掠翼气动力优势,构建了一种串置式高速前掠翼布局研究模型,在来流马赫数0. 8和-10°~+20°中小攻角范围内,按RANS方法并选用可实现k-ε湍流模型,数值仿真其定常叁维湍流场纵向气动力和受前后翼位置影响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在10°攻角后,串置式前掠翼基本模型获得的升力系数比相应单前掠翼的有所提高,而升阻比变化基本相同,串置翼基本模型在5°攻角时升阻比最大;在5°攻角之后,后翼下置串翼模型的升力系数比后翼上置和基本翼模型有所提高,而升阻比变化基本相同;在前后翼翼面附近绕流中捕捉到局部激波,并且翼根与机身交接区域可见有低速旋涡;串翼试飞模型平飞姿态稳定并能做一定机动飞行,串置式前掠翼模型构建方案可行,仿真计算为后续进一步开展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兵器装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马震宇,郭正涛,兰剑英[6](2019)在《翼根整流对串置式前掠翼气动特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综合发挥前掠翼和串置翼的气动力优势,提出一种串置高速前掠翼身组合基本模型,分别施加细边条和小填块以研究翼根整流影响。采用雷诺时均法和SST k-ω模型,对模型亚跨声速粘性流场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纵向气动力特性和整流机理。结果表明:在来流马赫数0.8和迎角-5°~45°条件下,因前后翼气流相互作用,基本模型前翼升力系数大于后翼升力系数;前后翼翼根前同时加装小填块后,大迎角下模型翼根区域流动有所改善,但升阻特性变化不明显;加装边条后,翼根区域流动改善明显,迎角45°时模型最大升力系数提高了5.26%。(本文来源于《飞行力学》期刊2019年02期)

薛榕融,叶正寅,叶坤[7](2018)在《操纵面对前掠翼静气弹抑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弹发散问题是困扰前掠翼发展的主要问题,传统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加强机翼的局部刚度或全局刚度来抑制前掠翼的扭转,但由此带来结构重量的增加时难以承受的。复合材料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从结构角度解决了这一问题。提出通过机翼操纵面改变机翼气动布局,利用机翼前缘缝翼、后缘襟翼与两者相结合的3种操纵面主动抑制技术对前掠翼静气弹发散问题进行研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操纵面不同偏角下的机翼翼根弯曲力矩和扭转力矩进行抑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前缘缝翼下偏可有效降低前掠翼弯曲力矩和扭转力矩,偏度为30°时弯曲力矩下降16.13%,扭转力矩下降30.99%,升力降低约12%,阻力增加约60%;(2)后缘副翼上偏也可降低前掠翼弯曲力矩和扭转力矩,且效果比前缘缝翼更加显着,后缘副翼偏角为30°时弯曲力矩最多下降约58.13%,扭转力矩下降31.58%,升力降低约40%,阻力减低约0.3%;(3)使用前缘缝翼和后缘副翼相结合的抑制策略,偏转角为15°时弯曲力矩和扭转力矩分别可以降低38.06%和32.89%,升力降低25.64%,阻力增加15.63%,即可取得单独使用缝翼或副翼偏转30°时的效果。当偏转角进一步到25°时弯曲力矩和扭转力矩分别可以降低64.10%和55.91%,静气弹抑制效果明显,但升力降低44.24%,阻力增加44.69%。(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期刊2018-11-23)

李雪飞,钱战森,李春鹏,许鹏博[8](2018)在《宽速域可变前掠翼变体布局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Ma数设计点高性能可变前掠翼变体布局设计问题,参考"小折刀"概念,在不考虑变形机构及其与主翼干涉等问题的基础上,基于某型双后掠翼布局开展跨声速巡航前掠翼布局的设计研究。掌握了前掠翼面积、前掠翼四分之一弦线前掠角、前掠翼翼型相对厚度、前掠翼相对主翼位置对全机跨声速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获得了前掠翼外露面积小、翼根弯矩低、跨声速最大升阻比大于12的前掠翼布局方案。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某型叁角翼布局飞行器开展前掠翼设计验证,进一步研究前掠翼翼型、翼尖形状的气动特性影响,并分析了变前掠对低速起降特性的影响特点。(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期刊2018-11-05)

薛榕融,叶正寅,王刚,武洁[9](2018)在《展向动量测定法与前掠翼流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前掠翼与后掠翼的流动差异,研究前掠翼流动的特点和机理,设计了可进行直接比较的具有相同翼型剖面、相同展弦比、无根梢比的前掠45°(Λ=-45°)与后掠45°(Λ=45°)机翼模型,采用基于雷诺平均N-S方程流场求解器对前掠和后掠翼低速纵向气动性能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提出了展向动量测定法前掠翼流动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前掠翼展向动量输运使得升力向翼根汇聚,前掠翼展向升力分布更接近于椭圆分布,致使前掠翼诱导阻力更小;2)黏性对前掠翼的流场计算影响很大,文献中基于势流理论得到前掠翼比后掠翼气动性能好的结果是不准确的;3)在小迎角时,前掠翼气动效率与后掠翼相当,仅在最大升阻比迎角时前掠翼优于后掠翼,中等迎角下前掠翼翼根分离导致气动效率下降,但前掠翼具有更好的大迎角失速特性,有利于前掠翼大迎角飞行;4)相同总升力的情况下,前掠翼的翼根弯矩只有后掠翼的翼根弯矩的89.4%,采用前掠翼更有利于减轻机翼的结构重量。(本文来源于《空气动力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马震宇,徐梦飞,赵希玮,胡鹏飞[10](2018)在《高速前掠翼模型低速纵向气动力实验与数值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高速前掠翼飞机低速气动力变化特性,以一种NACA64A005高速薄翼型前掠翼翼身组合体模型为基本研究对象,包括相应后掠翼模型和细长边条前掠翼模型,开展模型纵向气动力低速风洞实验研究,模型攻角变化范围-4°~+36°,实验风速29 m/s,特征雷诺数4×10~5。结果表明:前掠翼模型与相应后掠翼模型升力和阻力变化特性基本相同;但前掠翼表现出较好的大迎角气动力性能发展趋势。翼根前加装面积仅为机翼面积5.2%的大后掠细长边条后,前掠翼模型升力特性和气动效率明显提升,33°迎角最大升力系数比基本前掠翼提高约40%。依据模型风洞实验实际条件,采用ICEM和FLUENT软件与雷诺时均N-S方程,进行前掠翼模型定常黏性空间流场气动力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建模和边界条件设置合理,仿真计算能够支持分析风洞模型实验数据。(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15期)

前掠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分析前掠翼气动布局设计在航空工业中无法得到推广运用的原因,将前掠翼和后掠翼通过加装边条和鸭翼形成简化的边条翼布局、鸭式布局和边条/鸭式布局,从而深入认识前掠翼和后掠翼两种不同布局之间的流动特点以及涡系干扰机理。首先进行算例数值计算,通过对比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然后对不同布局进行数值计算,得到各布局的升力系数曲线;最后通过压力分布云图和流线图对各布局中复杂涡系的干扰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后掠机翼形成的边条翼布局、鸭式布局和边条/鸭式布局中的涡系之间通过诱导和卷绕作用,涡系相互增强,大幅提高了布局的升力系数并推迟失速迎角,同时加装边条和鸭翼效果更加明显;基于前掠机翼形成的边条翼布局、鸭式布局和边条/鸭式布局中的涡系之间不存在卷绕作用,涡系之间存在碰撞挤压的不利干扰,这使得前掠翼布局在大迎角时的升力系数远远低于相应的后掠翼布局。前掠翼气动布局中的机翼前缘涡在大迎角时无法同鸭翼涡和边条涡相互耦合增强,不能充分地利用非线性升力,这是前掠翼气动布局设计中的一些不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前掠翼论文参考文献

[1].张强.反向翅膀一展英姿前掠翼战机浴火重生并非奢望[N].科技日报.2019

[2].张冬,陈勇,胡孟权,付向恒.边条/鸭翼对前掠翼和后掠翼气动特性的影响[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9

[3].苏新兵,王宁,马斌麟,冯浩洋.控制面偏转方式对前掠翼静气弹特性的影响[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苏新兵,王宁,马斌麟,冯浩洋,孟元豪.多控制面尺寸对前掠翼静气弹响应影响分析[J].应用力学学报.2019

[5].马震宇,何中义,韩鹏凯,龙俊宏.串置前掠翼模型亚音速升阻特性仿真[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9

[6].马震宇,郭正涛,兰剑英.翼根整流对串置式前掠翼气动特性影响研究[J].飞行力学.2019

[7].薛榕融,叶正寅,叶坤.操纵面对前掠翼静气弹抑制研究[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2018

[8].李雪飞,钱战森,李春鹏,许鹏博.宽速域可变前掠翼变体布局设计研究[C].第八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2018

[9].薛榕融,叶正寅,王刚,武洁.展向动量测定法与前掠翼流动机理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8

[10].马震宇,徐梦飞,赵希玮,胡鹏飞.高速前掠翼模型低速纵向气动力实验与数值仿真[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论文知识图

11前掠翼舵面叁维流场图Fig....变前掠翼布局设计外形效果图1变前掠翼布局及操纵舵面示意图F...一种新的变前掠翼无人机气动布局3机翼前后缘挠度比较(a)前掠翼变前掠翼飞机不同构型格斗气动...

标签:;  ;  ;  ;  ;  ;  ;  

前掠翼论文_张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