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颜乐处论文_刘安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孔颜乐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周敦颐,儒家,理学,亚里士多德,孔子,神秘主义,诗学。

孔颜乐处论文文献综述

刘安琪[1](2019)在《浅析孔颜乐处及其现实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孔颜之乐到孔颜乐处,这是中国传统儒家苦乐观的一种升华,从一种状态到一种境界,反映出儒家文化的精神之乐、义利之乐和德性之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功利主义、自私冷漠等问题愈加严重,通过分析孔颜乐处的变化历程及其内涵,人们可以找到自己精神灵魂的皈依。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但随之而来的也有一系列问题,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弊端正在显露,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滋生和泛滥,人们不再重视道义而过度重视金钱。面对这样的现实,(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9年32期)

于晓艺[2](2019)在《论德性与快乐的关系及其当代意义——从“孔颜乐处”与“德性即快乐”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一致认为只有合乎德性的快乐才是最高的快乐,但两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考方式下,对德性与快乐的关系认识又有所不同。孔子的快乐观建立在内在道德之上,是超越性的最高人格境界;亚里士多德的快乐以德性活动的实现为前提,最终落脚在纯粹理性思辨上。两者关于德性与快乐的认识为后世提供了两种不同的伦理范式,对当今社会重建快乐观、道德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21期)

曹旻[3](2019)在《继承与创新:儒家哲学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启示——以“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如何讲好思政课,可从儒家哲学中寻求思路。本文以"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为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从教学方法层面论述儒家哲学对高校思政课的启示。首先,以人性论为基础阐明"教"与"学"的关系,然后从"反求诸己"的"学"、问题引导的"教"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论述高校思政课可从儒家哲学中借鉴的有益方法。(本文来源于《吉林教育》期刊2019年38期)

刘悦笛,Wang,Keyou[4](2019)在《论“孔颜乐处”:回到颜子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致力于对中国思想史上的"孔颜乐处"思想做出全面解析。从分析颜渊其人入手,确定颜子具有"默然不愚""好学笃思"的情性。解析出所谓"颜氏子之乐"何乐之有?所乐为何?进而从外在特征和内在特质两个层面,确定"孔颜之乐"并非西方意义上的神秘主义。然而,"孔颜乐处"却可以归于"情理神秘",它既非"理智的直觉",也非"理性的神秘"。作为一种"高峰体验",这种境界可以定位为一种"通巫史""准宗教""高道德"和"泛审美"的神秘圆融之境。孔颜之乐,作为一种"情理神秘",既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悦乐与乐道为一),也是先天与后天的统一(未发与已发不分),实乃现实的"一个世界的神秘"。回到子思去,不如"复为颜子入道之门",回到颜回那种切实笃实而又默静求乐的境界去,从而复兴孔门儒学。(本文来源于《孔学堂》期刊2019年02期)

刘亚奎[5](2019)在《“孔颜乐处”:浅析儒家的道德自觉》一文中研究指出"孔颜乐处"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经过先秦儒家的发展,儒家形成了高尚的精神情操、崇高的审美境界以及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境界,对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孔颜乐处"出自《论语》中孔子对其弟子颜回的夸赞,孔子见其弟子颜回虽居陋室,喝粗茶,吃淡饭,但是每天仍然过得很欢乐,于是他称赞颜回"乐而忘忧"。而随着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孔颜乐处"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逐步形成了对其精神境界、审美境界、道德境界的多重阐释。(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9年11期)

张杰[6](2019)在《范仲淹诗歌创作中的“孔颜乐处”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孔颜乐处"是范仲淹矢志持守的人生准则,并在此影响下暴霜露,斩荆棘,戮力上国。相较程颐、程颢之"孔颜乐处"观,范氏说虽亦有心性修养之味,却更加贴近实际。作为一代诗雄,范仲淹更将"孔颜乐处"深深地内化入自己的诗歌创作当中。正因如此,范仲淹的政治咏怀诗和塞上咏怀诗才会显得富丽中见峥嵘,闲散后存血性。(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杨宁[7](2018)在《略论“孔颜乐处”的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程颢在回忆早年周敦颐对他的教诲时曾说:"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此后,"寻孔颜乐处"成为了宋明理学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介绍"孔颜乐处"的内涵,探究其所乐何事及为何能乐。(本文来源于《家庭生活指南》期刊2018年08期)

孟靓莹[8](2018)在《再寻“孔颜乐处”的幸福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孔颜乐处"一词由宋明理学家周敦颐首次提出,他将儒家那种超越物质的精神之乐概括为"孔颜乐处"四字,这也便成了新儒学家们一直以来讨论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孔子及其弟子到底所乐何事,为何因此而乐?他们的人生信条中是怎样定义苦乐观和幸福观的?这些问题越来越受到后人的关注。而是否能够挖掘其中的真正意义和内涵,感悟其中的深刻精髓,对于促进个人的性格养成和人格修养的提升,都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8年21期)

王培友[9](2018)在《两宋理学“孔颜乐处”话语之诗学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两宋理学的核心话语之一,"孔颜乐处"话语涵蕴牵涉面广,发展历程复杂而涵义多变。由于"孔颜乐处"的理学实践主体与其主题诗歌创作主体具有同一性身份,加之"孔颜乐处"话语具备了情感体验性、审美性等文化品格,因此,"孔颜乐处"话语对彼时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均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理学家诗人在创作"孔颜乐处"主题诗歌时,对这一话语的理学义蕴有所选择,其诗意组织方式也有独特性。正确认识"孔颜乐处"诗歌主题及其诗意组织方式,以及该话语在理学、诗学、诗歌创作中的不同内容与其表达方式的差异性,有助于提升我们关于两宋时期理学与诗歌关系的认识,也对确立当下文学史的叙述视角和书写立场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许宁[10](2018)在《从“孔颜乐处”到“叁省吾身”——论颜元的思想转折》一文中研究指出颜元(1635~1704)一生经历了非常显着的思想转折。他晚年(1691)曾回顾了自身学思历程的这一重大转折:"予未南游时,尚有将就程、朱,附之圣门支派之意;自一南游,见人人禅子,家家虚文,直是孔门敌对,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乃定以为孔孟、程朱判然两途,不愿作道统中乡愿矣。"(1)颜元的思想转折既是自身思想的逻辑演进,又是对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积极回应,而他所建构的以"经世致用"为宗旨的实学体系(本文来源于《实学文化丛书——传统实学与现代新实学文化(四)》期刊2018-04-01)

孔颜乐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一致认为只有合乎德性的快乐才是最高的快乐,但两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考方式下,对德性与快乐的关系认识又有所不同。孔子的快乐观建立在内在道德之上,是超越性的最高人格境界;亚里士多德的快乐以德性活动的实现为前提,最终落脚在纯粹理性思辨上。两者关于德性与快乐的认识为后世提供了两种不同的伦理范式,对当今社会重建快乐观、道德观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孔颜乐处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安琪.浅析孔颜乐处及其现实意义[J].牡丹.2019

[2].于晓艺.论德性与快乐的关系及其当代意义——从“孔颜乐处”与“德性即快乐”说起[J].明日风尚.2019

[3].曹旻.继承与创新:儒家哲学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启示——以“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为例[J].吉林教育.2019

[4].刘悦笛,Wang,Keyou.论“孔颜乐处”:回到颜子去![J].孔学堂.2019

[5].刘亚奎.“孔颜乐处”:浅析儒家的道德自觉[J].牡丹.2019

[6].张杰.范仲淹诗歌创作中的“孔颜乐处”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

[7].杨宁.略论“孔颜乐处”的内涵[J].家庭生活指南.2018

[8].孟靓莹.再寻“孔颜乐处”的幸福观[J].智库时代.2018

[9].王培友.两宋理学“孔颜乐处”话语之诗学价值[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10].许宁.从“孔颜乐处”到“叁省吾身”——论颜元的思想转折[C].实学文化丛书——传统实学与现代新实学文化(四).2018

论文知识图

“看孔颜乐处”-孔子:“吾与点也。”...研图1“仁爱”为中心的儒家人伦需要结构示...篆刻:程邃(1605~1691年)--图1篆刻:程邃(1605~1691年)--图2篆刻:程邃(1605~1691年)--图3篆刻:程邃(1605~1691年)--图4

标签:;  ;  ;  ;  ;  ;  ;  

孔颜乐处论文_刘安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