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 Th1 和 Th2 细胞的分化

体内 Th1 和 Th2 细胞的分化

一、Th1和Th2细胞在体内的分化(论文文献综述)

石聪聪,王小稳,杨德彬[1](2021)在《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维生素D在儿童难治性哮喘中的表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25-(OH)D3水平在难治性哮喘患儿诊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20年10月在河南省儿童医院门诊就诊的70例难治性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6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儿童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中Th1、Th2、Th17、Treg的比例,并计算Th1/Th2、Treg/Th17的比值,25-(OH)D3水平的差异。结果难治性哮喘患儿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中Th1细胞比例、Th1/Th2比值、Treg/Th17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h2、Th17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Treg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清25-(OH)D3水平存在差异,难治性哮喘组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与正常儿童相比,难治性哮喘患儿存在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体内25羟维生素D3水平明显降低。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25羟维生素D3可作为评估难治性哮喘的指标。

冯婧,李新胜,侯振江[2](2021)在《Th17细胞分化与调控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Th17细胞是一种不同于Th1和Th2细胞的新型第三类效应性CD4+T细胞亚群,以特异性分泌高水平的IL-17为特征,后者作为一种炎症介质,通过与IL-17受体的结合,以及与IL-6、TGF-β等细胞因子和Th17细胞的特异性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的相互作用,引发包括JAK/STAT等途径在内的一系列信号传递,从而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介导机体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近年来,人们对Th17细胞的分化及其调控机制开展了深入研究。本文就影响Th17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子、转录因子和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通路调控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加深对Th17细胞分化和免疫功能调控机制的认识,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和思路。

李会敏[3](2021)在《髓系抑制细胞通过增强Th17反应促进原发性膜性肾病的疾病进展》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膜性肾病(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PMN)是一种 Th2 免疫反应导致的以肾小球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因。大多数PMN病例(约85%)是由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抗体介导的,而其余的与包含7A的血栓蛋白1型结构域(thrombospondin type-1 domain-containing 7A,THSD7A)或不明机制相关。Th17细胞通过介导基本炎症级联作用在肾脏自身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能促进自身抗体的形成,这是大多数肾脏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键,增强组织炎症,并对肾实质细胞有直接影响,然而Th17细胞是否参与PMN的发生发展目前尚不清楚。髓系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是一群免疫抑制细胞,研究发现狼疮肾炎患者中MDSC可促进Th17分化和疾病进展,但在PMN中MDSC的变化及与Th2和Th17细胞的相互作用至今尚无研究。本研究旨在揭示PMN中MDSC与Th2和Th17免疫反应的关系,为PMN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1)PMN患者肾脏组织石蜡和冰冻切片染色,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IF检测肾小球基底膜免疫复合物沉积情况;多色免疫组化(multiplex 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IL-4、CD3和CD11b抗体在肾组织定位和表达强度;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PMN患者和HC血浆中抗PLA2R抗体的含量及对疾病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2)应用FCM和ELISA方法分别检测了 HC和PMN患者中CD4+IL-4+(Th2)和 CD4+IFN-γ+(Th1)细胞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 IL-4、IL-6、IL-10、IL-13和IFN-γ的水平,并分析Th2细胞比例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及Th1/Th2比例变化;同时检测了 HC和PMN患者中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的比例变化。(3)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测定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HC)和PMN患者外周血中MDSC及其亚群的比例与数目;并分析了 PMN患者的MDSC 比例和数量与疾病活动度和外周血Th2细胞比例的相关性。(4)磁珠分选HC和PMN患者的初始CD4+T细胞,加入CFSE标记;同时流式分选纯化各自相应的MDSC细胞,将MDSC和初始CD4+T应用CD3和CD28抗体共刺激培养3天,流式检测比较HC和PMN患者的MDSC的抑制功能。(5)磁珠分选HC和PMN患者的初始CD4+T细胞,体外建立诱导分化为Th2细胞的极化体系,分别加入MDSC和(或)Arg-1和iNOS抑制剂及IL-6和IL-10因子,通过FCM方法比较CD4+IL-4+(Th2)细胞的变化。(6)免疫荧光染色法(immunofluorescence,IF)检测PMN患者肾组织中IL-17+细胞和CD11b+细胞的共定位;FCM和ELISA分别检测HC和PMN患者中Th17细胞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IL-17A水平,并分别分析了两者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7)磁珠分选HC和PMN患者的初始CD4+T细胞,体外建立诱导分化为Th17细胞的极化体系,加入MDSC和(或)Arg-1抑制剂,通过FCM和ELISA方法比较CD4+IL-17A+(Th17)细胞和培养上清中IL-17A的变化;(8)ELISA检测HC和PMN患者血浆中Arg-1的含量变化,分析PMN患者中Arg-1含量与疾病活动度和MDSC数量的相关性;流式分选PMN患者的MDSC并加入IL-6或IL-10因子共同培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技术(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检测 IL-6 和 IL-10 对 MDSC 中 Arg-1 mRNA表达的影响。(9)应用重组人Ⅳ型胶原蛋白α3链的非胶原(NC)结构域(Non-collagenous(NC)domains of the α3 chain of recombinant human type Ⅳ collagen,rh-α3(IV)NC1)蛋白免疫DBA/1小鼠,构建PMN小鼠模型,并给予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去除MDSC,检测小鼠外周血、脾脏和淋巴结中MDSC、Th2、Th17、Th1和Treg细胞的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尿白蛋白、尿肌酐及血清尿素氮的水平;qRT-PCR检测小鼠脾脏、淋巴结和肾脏组织Th2和Th17相应细胞因子IL-13和IL-17A及相关转录因子GATA3、RORγt和RORα的mRNA表达情况;IF染色检测肾组织内IgG沉积;光镜下观察模型小鼠肾脏病理改变;电镜下观察模型小鼠肾脏的超微结构变化。研究结果:(1)PMN患者外周血Th2细胞及相关因子增加并与疾病活动度正相关;(2)PMN患者外周血中MDSC及其亚群数量显着增加,抑制功能增强,但与疾病活动度正相关;(3)体外实验证实MDSC抑制Th2细胞分化,IL-6和IL-10增强MDSC抑制能力。(4)PMN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增加并与疾病活动度正相关;(5)PMN患者外周血中MDSC、Arg-1、IL-17三者存在相关性;(6)体外实验证实人MDSC通过产生Arg-1促进Th17细胞分化,并且PMN来源的MDSC有更强的促Th17分化作用且可被Arg-1抑制剂(nor-NOHA)终止;(7)PMN患者血浆中Arg-1含量增加,IL-6和IL-10可以促进MDSC分泌 Arg-1。(8)应用rh-α3NC1成功构建小鼠PMN模型;PMN小鼠外周血中MDSC、Th17和Th2细胞比例随着免疫时间延长增加;而Th1和Treg细胞比例随着免疫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9)去除MDSC减轻PMN模型小鼠的肾组织损伤;(10)去除MDSC降低Th17和Th2细胞比例及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但增加Th1和Treg细胞比例。结论:MDSC在PMN中显着增加,MDSC可能主要通过增强Th17反应促进PMN疾病进展。Th17的分化依赖于MDSC分泌的Arg-1。PMN小鼠模型证实去除MDSC可能主要通过减弱Th17免疫反应减轻小鼠肾脏损伤。

南福龙[4](2021)在《新城疫病毒调节树突状细胞IL-12表达及其抑制抗原递呈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起的严重的禽类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给全世界养禽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NDV属于副粘病毒科,可以通过多种免疫抑制机制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虽然多种副粘病毒都能抑制宿主的抗原递呈,但关于NDV对宿主抗原递呈的影响研究较少。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作为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ation cell,APC),摄取抗原后能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开启体内适应性免疫应答。已有研究表明多种NDV载体疫苗都能诱导机体产生高效的体液与细胞免疫应答,诱导DCs活化,但NDV强毒会诱导DCs凋亡,阻碍抗原递呈,抑制T细胞增殖活化。因此,探究NDV调控DCs活化与抗原递呈抑制机制可以更好地了解NDV免疫逃避机制,也为提升NDV载体疫苗免疫效力提供依据。本研究以NDV弱毒标准株LaSota和小鼠DCs为研究对象,体内外探究NDV的抗原递呈过程及抑制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NDV感染能诱导小鼠DCs成熟。为探索NDV弱毒LaSota株能否诱导DCs活化,本研究首先以商品化重组IL-4和GM-CSF在体外联合诱导小鼠骨髓单核细胞分化成DCs。利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r NDV(r NDV-EGFP)感染,发现LaSota能够感染DCs。随后通过流式检测感染后DCs表面成熟标志发现:NDV感染上调了MHC及共刺激分子CD80/86等表面标志;诱导DCs分泌除IL-12p70外的促炎因子TNF-α、IFN-α/β/γ;此外,感染DCs的吞噬能力下降同时具有很强的迁移能力。本研究表明,DCs能够被NDV诱导活化。二.NDV感染抑制DCs抗原递呈并诱导Th2型免疫应答。为揭示NDV对DCs抗原递呈的影响,本研究以CCK-8对DCs和T细胞共培养中T细胞增殖活性进行检测,结果发现NDV处理后的DCs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下降,抗原递呈被抑制。感染后共培养CD4+及CD8+T细胞比例下降,Th2型细胞占比升高;DCs感染上清和共培养上清Th2型免疫抑制因子IL-10分泌上升,说明LaSota株感染后会抑制DCs的抗原递呈,并诱导CD4+Th0细胞向Th2型细胞分化。体外验证后,本文构建并拯救了表达2型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的重组新城疫病毒r L-Luc,接种小鼠后进行活体成像。结果表明感染12 h荧光值最高,随后下降,至72 h荧光已经很弱。给小鼠接种NDV,在不同时间点监测脾脏淋巴细胞变化,发现NDV感染小鼠后脾脏DCs含量先下降再上升后稳定,说明抗原递呈主要发生在感染开始至72 h之间;能有效募集成熟DCs至脾脏;脾脏B细胞占比升高,T细胞下降,Th2型细胞显着升高,说明LaSota感染在体内抗原递呈也会诱导Th2型应答。本研究表明NDV会抑制DCs抗原递呈,并在体内外介导Th2型免疫应答。三.NDV通过抑制小鼠DCs IL-12p70分泌抑制T细胞增殖。为探索NDV的抗原递呈抑制机制,本研究先以NDV感染DCs,12 h后以LPS处理48 h,发现NDV会抑制LPS诱导的IL-12p40亚基转录,降低IL-12p70分泌。对IL-12生成通路p38 MAPK通路关键蛋白进行检测发现,NDV感染并未影响通路蛋白总量,但降低了p38和p65在胞质和胞核中磷酸化水平。另外,本研究发现共培养时感染组IL-12p70刺激T细胞分泌的下游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IL-6均下降。本研究说明NDV通过抑制IL-12生成通路关键蛋白磷酸化入核,抑制IL-12p40生成,从而抑制IL-12p70的分泌和T细胞增殖与细胞因子的分泌。四.NDV通过抑制DCs IL-12p70的分泌增强病毒感染效率。为探究NDV抑制IL-12p70对自身感染的影响,先以r NDV-EGFP感染DCs再共培养,发现NDV能够通过DCs感染T细胞。随后以NDV直接感染T细胞,再以PMA刺激T细胞活化,结果表明NDV感染会抑制PMA刺激的IFN-γ、TNF-α生成。随后将DCs和T细胞的不同感染组合进行共培养,结果表明NDV感染DCs造成的IL-12p70降低是共培养中T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抑制的主要原因。接下来以外源宿主相关因子预处理DCs和T细胞再以LaSota感染,结果表明几种被抑制的细胞因子均能有效抑制NDV的感染。最后以不同NDV毒株处理DCs,检测发现多种NDV均会抑制宿主相关因子表达并抑制T细胞增殖活性。本研究表明NDV通过降低IL-12的表达,抑制了下游TNF-α、IFN-γ和IL-6的分泌,以此增强自身对DCs和T细胞的感染效率。综上所述,本研究证明了NDV弱毒LaSota株能诱导小鼠DCs活化,但会抑制p-p65磷酸化入核降低IL-12的分泌从而抑制DCs抗原递呈,在体内外诱导Th2型免疫应答,增强自身感染效率,这种对IL-12的抑制是NDV造成免疫抑制的通用机制。

韩超[5](2021)在《Th17细胞中SOX-5介导RORγt基因新的增强子RORCE2与启动子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Th17细胞是一种CD4+辅助性T细胞(CD4+Th)的亚群,表达细胞因子IL-17A,以及IL-17F、IL-26、IL-22、IL-21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这些细胞因子尤其是IL-17A是Th17细胞发挥各种生物学功能的基础。Th17细胞在多种炎症相关的疾病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itis,EAE)、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肝炎(Hepatitis)、以及结肠炎(colitis)等等。因此,深入研究Th17细胞的内在分子机制对于多种炎症相关疾病的发病原理和相关防治措施的建立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维甲酸受体相关孤儿受体(Retinoic acid receptor-related orphan receptor-γ,RORγ,又称为RORC)基因可以编码两种不同的异构体,RORγ1和RORγ2(也称为RORγt)。目前众多的研究表明,在CD4+Th免疫细胞亚群中,RORγt仅表达于Th17细胞中,是Th17细胞特异性的关键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在体外实验中证实,敲除RORγt基因的CD4+T细胞中的IL-17A的表达量会迅速下降;而通过基因转染的方式过表达RORγt可恢复表达IL-17A。缺失RORγt基因小鼠的Th17细胞会发生缺陷,在构建的EAE疾病模型中,RORγt基因缺失小鼠更难发病,发病时间会延迟,疾病程度会减轻。由此可见,RORγt是Th17细胞分化、发育和发挥功能的关键转录因子。RORγt可以控制许多调控Th17细胞分化的关键基因,因此,对于RORγt基因自身转录调控机制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的研究已经明确RORγt基因的启动子是位于转录起始位点(transcriptional start site,TSS)-400~+151 bp的区域,但是关于RORγt基因增强子却报道不多。本课题围绕RORγt基因增强子的发现和鉴定,以及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到了以下三方面的结论:1.增强子RORCE2通过增强RORγt的表达促进Th17细胞的分化。我们首先利用表观遗传学方法通过对增强子相关的组蛋白修饰H3K4me2的Ch IP-seq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小鼠RORC基因上游存在一段Th17细胞特异的1.5kb左右的候选增强子序列RORCE2;并在人的Th17细胞中RORC基因相同的位点发现了还高度表达与增强子活化相关的H3K4me1和H3K27ac表观修饰标志;体外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了RORCE2对RORγt启动子活性有显着地增强作用;在小鼠体内分选的Th17细胞中,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noprecipitation,Ch IP)-q PCR进一步证实该序列还发生了与增强子活化密切相关的其他组蛋白修饰,例如H3K4me1、H3K27ac和H3ac;基于CRISPR/Cas9技术制备RORCE2敲除的小鼠,利用RT-q PCR和流式细胞技术(Flow cytometry,FCM)证实RORCE2的缺失严重影响RORγt和IL-17A的表达;在体外诱导分化模型中,通过FCM进一步发现RORCE2的缺失影响Th17细胞的分化;利用RORCE-/-和WT小鼠建立EAE疾病模型发现RORCE2的缺失显着降低了EAE疾病的严重程度。这些结果都提示了Th17细胞中RORCE2是RORγt基因的潜在增强子·,可以通过增强RORγt的表达促进Th17细胞的分化。2.SOX-5介导增强子RORCE2与RORγt基因启动子相互作用对Th17细胞的分化至关重要。增强子对于目的基因的调节依赖于染色质环(loop)的形成,其具体机制是:首先是谱系特异性转录因子与增强子结合并开放该染色质区域,然后招募其他的转录因子协同活化该增强子区域,使其发生特定的组蛋白修饰并最终被彻底激活,进而与同源基因的启动子相互作用发挥增强子的功能。为了进一步探究Th17细胞中增强子RORCE2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们做了如下实验:(1)首先我们发现在RORCE序列中存在8个限制性内切酶Nla III的酶切位点(TS1-8);(2)通过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结合定量PCR的方法(Chromatin conformation capture-q PCR,3C-q PCR)证实,无论是表达RORγt的小鼠淋巴细胞株EL4,还是FACS分选的Th17细胞,或者是体外诱导分化的Th17中,3号检测位点(TS3)相比于其他位点而言,可以与RORγt启动子存在很强的相互作用;(3)通过对增强子上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文献提示,我们推测转录因子SOX-5可能是与增强子RORCE2相互结合进而参与loop形成调节RORγt基因表达的关键转录因子,其结合位点(SOX-5-Binding site,SOX-5-BS)位于TS3上游约50 bp;(4)通过Ch IP-q PCR证实SOX-5确实结合在SOX-5-BS与以及RORγt启动子区域;(5)通过3C-q PCR结合Ch IP的实验方法(Ch IP-loop)证实,无论是EL4还是体外分化的Th17细胞中,SOX-5都介导了TS3和RORγt启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6)为了进一步了解其中的机制,基于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RORCE上转录因子SOX-5结合位点缺失的小鼠(SOX-5-BS-deficient,SOX-5-BS-/-),结果发现SOX-5-BS的缺失导致SOX-5在SOX-5-BS上的结合显着降低,并严重破坏了TS3和RORγt启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7)小鼠体内实验也表明:SOX-5结合位点的缺失显着影响了RORγt和IL-17的表达,并通过影响Th17细胞的分化显着降低了EAE疾病的严重程度。这些结果都提示了Th17细胞中转录因子SOX-5介导增强子RORCE2与RORγt基因启动子相互作用对Th17细胞的分化至关重要。3.Th17细胞中SOX-5与STAT3协同诱导RORCE2的染色质开放。SOX家族转录因子通过与DNA结合可以引起染色质开放从而进行基因的转录调控,但是有研究表明,SOX家族的转录因子结合DNA后,并不能独自的招募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导致染色质结构的改变,必须依赖于结合在邻近位置上的伙伴转录因子(Partner TF)协同合作才能招募重塑复合物引起染色质的开放。基于此,我们首先利用WT和SOX-5-BS-/-小鼠,通过Ch IP-q PCR和染色质可接近性检测实验发现,SOX-5-BS缺失后,增强子RORCE2区域染色质开放程度严重下降;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在SOX-5-BS下游存在转录因子STAT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的结合位点(STAT3 binding site,STAT3-BS),多篇研究证实STAT3在Th17细胞的分化中至关重要,这就提示Th17细胞中我们STAT3是潜在的SOX-5的Partner TF;进一步的实验结果显示STAT3可以结合在RORCE2上,而且当SOX-5与RORCE2结合缺失后,STAT3与RORCE2的结合也几乎消失;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表明STAT3-BS的缺失严重影响了RORCE2对RORγt启动子活性的增强作用;Co-IP的结果也证实STAT3与SOX-5之间存在蛋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我们在Th17细胞中敲低(Knock down,KD)STAT3表达后发现,增强子RORCE2区域的染色质开放程度明显降低。这些结果提示我们Th17细胞中SOX-5与STAT3协同诱导RORγt基因增强子RORCE2染色质开放。综上所述,我们证实了在Th17细胞中RORCE2是RORγt基因新的增强子,它可以在转录水平上增强RORγt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Th17的分化,转录因子SOX-5与STAT3协同诱导了增强子RORCE2染色质的开放,并介导了其与RORγt基因启动子的相互作用。这项开创性的研究证实了顺式作用元件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意义,该研究不仅进一步丰富了Th17细胞分化的机制,同时也为Th17细胞相关疾病的干预治疗提供潜在线索。

孙亚娥[6](2021)在《Arntl基因敲除对小鼠T细胞发育及抗感染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T细胞是机体发挥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功能的重要免疫细胞。根据表面表达分子的不同,T细胞可分为CD4+T细胞和CD8+T细胞。CD4+T细胞又称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主要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调节固有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功能。CD8+T细胞又称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可直接对靶细胞发挥杀伤作用。Arntl作为昼夜节律调控分子,对固有免疫细胞的迁移及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在适应性免疫细胞中的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研究Arntl基因对T细胞发育、分化及免疫应答能力的影响。方法:(1)构建Arntl基因在T细胞中特异性敲除的基因修饰小鼠:将Arntlfl/fl(Arntlflox/flox)小鼠和CD4Cre转基因小鼠(CD4Cre+小鼠)进行两代杂交,获得对照组小鼠(Arntlfl/flCD4Cre-,WT)和基因敲除组小鼠(Arntlfl/flCD4Cre+,KO)。基因敲除组小鼠(Arntlfl/flCD4Cre+,KO)在T细胞发育到DN3阶段开始敲除Arntl基因,成熟T细胞中完全缺失该基因的表达。(2)收集6-8周的WT和KO小鼠的胸腺、脾脏及淋巴结,制备成单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上述组织中T细胞各亚群的比例和数目,分析确认Arntl基因缺失对小鼠T细胞发育和稳态的影响。(3)用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LCMV)感染6-8周的WT和KO小鼠,7天后用q PCR方法检测小鼠脾脏中病毒载量,进而比较两组小鼠对LCMV病毒的清除效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中T细胞各亚群比例、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的比例,及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中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收集感染LCMV病毒的WT和KO小鼠脾脏CD4+T细胞和CD8+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录因子T-bet和EOMES的表达水平。(4)应用流式细胞仪分选初始CD4+T细胞(CD4+CD25-CD44-CD62L+T细胞),经体外诱导Th细胞分化后,检测细胞因子IFN-γ、IL-9、IL-17的分泌水平,进而对比两组小鼠初始CD4+T细胞向Th1、Th9、Th17细胞分化的比例;检测影响Th1细胞分化的关键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WT组小鼠相比,KO组小鼠(Arntlfl/flCD4Cre+,KO)胸腺和脾脏中T细胞各亚群(CD4+T细胞、CD8+T细胞、Treg细胞、γδT细胞、NKT细胞)的比例及数目均无显着变化。(2)与WT组小鼠相比,KO组小鼠脾脏中na?ve CD4+T(CD4+CD44-CD62L+)、CD4+TCM(CD4+CD44+CD62L+)、CD4+TEM(CD4+CD44+CD62L-)及na?ve CD8+T(CD8+CD44-CD62L+)、CD8+TCM(CD8+CD44+CD62L+)、CD8+TEM(CD8+CD44+CD62L-)细胞的比例和数目无显着变化(P>0.05)。(3)LCMV病毒感染7天后,KO组小鼠脾脏中病毒载量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KO组小鼠脾脏中分泌IFN-γ的CD8+T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分泌IFN-γ、IL-2的CD4+T细胞比例较对照组也显着升高(P<0.05)。但两组间脾脏CD4+T细胞和CD8+T细胞数量和比例无显着差异(P>0.05);CD8+TEM细胞、CD4+TEM细胞比例无显着差异(P>0.05)。(4)感染LCMV后,KO组小鼠脾脏CD8+T细胞中转录因子EOMES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T-bet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KO组小鼠脾脏中CD4+T细胞中T-bet、EOMES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5)KO组小鼠初始CD4+T细胞向Th1细胞分化的能力较对照组显着增强(P<0.05),但T-bet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KO组小鼠初始CD4+T细胞向Th9、Th17细胞分化的能力较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Arntl基因缺失对T细胞发育无显着影响;(2)Arntl基因缺失通过增强T细胞分泌IFN-γ,增强对病毒的清除能力;(3)Arntl基因在T细胞中特异性敲除引起的IFN-γ分泌升高与转录因子EOEMS有关;(4)CD4+T细胞缺失Arntl基因可促进初始CD4+T细胞向Th1细胞的分化。

叶壮[7](2021)在《调节性B细胞亚群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关系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是以负性调节功能为特征的B细胞亚群,具有抑制炎症免疫反应、预防自身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参与多种免疫病理过程。Bregs既可通过分泌大量的抑制性细胞因子以浓度依赖的方式,亦可通过连接负性共刺激因子以接触依赖的方式发挥其功能。Bregs在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Bregs在SLE病程中的分布规律、对于免疫细胞的影响以及免疫调节功能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的:(1)明确SLE患者外周血Bregs亚群的表达情况及分布特点,比较SLE患者中Bregs的功能变化,分析Bregs亚群与SLE临床指标的相关性。(2)明确治疗前后SLE患者外周血Bregs的转归。(3)探索Bregs及其功能分子对CD4+T细胞分化、增殖以及功能的影响,探讨Bregs参与SLE疾病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1)选取新发初治的SLE患者(n=72),同时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统计SLEDAI-2K、补体、血沉、C反应蛋白、尿蛋白等临床指标。(2)通过流式细胞术对外周血Bregs亚群、B细胞亚群、Th细胞亚群等细胞群的表达和分布进行分析,利用细胞内染色流式对Bregs亚群进行功能分析。应用ELISA技术测定了外周血中IL-10、IL-35、TGF-β1以及BAFF水平,CBA技术测定Th细胞功能分子水平。(3)分析Bregs亚群与SLE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4)随访规范治疗的SLE患者,研究治疗前后Bregs亚群细胞水平和IL-10、IL-35、TGF-β1水平的变化。(5)通过在体外模拟SLE患者Bregs与CD4+T细胞的作用环境,建立transwell共培养体系,研究SLE中Bregs对CD4+T细胞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SLE患者外周血中IL-10+Bregs以及IL-35+Bregs亚群细胞比例降低,TGF-β1+Bregs比例无明显变化。CD19+CD24hiCD38hi过渡期Bregs和CD19+CD24hiCD27+记忆Bregs细胞比例减低。CD19+CD24hiCD38hiBregs在外周血总CD3-CD19+B细胞中的比例要低于CD19+CD24hiCD27+Bregs。相关性分析发现,SLE患者外周血IL-10+Bregs的比例与CD19+CD24hiCD27+Bregs的比例呈明显正相关,IL-35+Bregs的比例与CD19+CD24hiCD38hiBregs、CD19+CD24hiCD27+Bregs的比例呈明显正相关。(2)SLE患者血浆中IL-35、TGF-β1水平明显减低,IL-10水平升高。IL-35水平与IL-35+Bregs亚群比例、CD19+CD24hiCD27+Bregs亚群比例明显相关。(3)体外细胞培养试验表明,SLE患者CD19+CD24hiCD27+Bregs产IL-10以及IL-35水平均高于CD19+CD24hiCD38hi Bregs。(4)SLE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频率明显升高,血浆中TNF-α、IL-6、IL-17A、BAFF等细胞因子水平升高,IL-2水平降低。SLE患者血浆中IL-17A水平与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频率呈正相关,BAFF水平与外周血CD19+CD24hiCD27+Bregs的比例呈负相关。(5)SLE患者CD27+CD38-/lo MB、CD27+CD38hi PB和CD27-CD38hi TB的频率增高,CD27-CD38-/lonaive B细胞的频率下降。IL-35+Bregs亚群比例与CD27+CD38-/loMB、CD27-CD38-/lonaive B细胞比例负相关。TGF-β1+Bregs亚群比例与CD27+CD38hiPB细胞比例负相关。CD19+CD24hiCD38hiBregs亚群比例与CD27-CD38-/lonaive B细胞比例正相关。CD19+CD24hiCD27+Bregs亚群比例与CD27-CD38hi TB细胞比例负相关。(6)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发现,SLE患者外周血的IL-35+Bregs亚群比例与ESR呈负相关,IL-10+Bregs亚群比例与CRP呈负相关。IL-35+Bregs、CD19+CD24hiCD38highBregs亚群比例与血清中C3水平呈正相关。外周血的IL-10+Bregs亚群比例与血清中C4水平呈正相关。外周血的IL-10+Bregs、IL-35+Bregs亚群比例与SLE疾病活动性评分SLEDAI水平呈负相关。(7)与轻中度活动的SLE患者相比,重度疾病活动的SLE患者IL-35+Bregs、CD19+CD24hiCD27+Bregs亚群比例明显降低。(8)与不伴有肾脏受累的患者相比,伴有狼疮性肾炎SLE患者的IL-10+Bregs、IL-35+Bregs、CD19+CD24hiCD27+Bregs亚群比例以及IL-35水平明显降低。(9)经激素及免疫抑制治疗后,IL-10+Bregs、IL-35+Bregs以及CD19+CD24hiCD38hi Bregs、CD19+CD24hiCD27+Bregs细胞频率,IL-10、IL-35水平较基线升高。(10)Transwell共培养CD19+B细胞与CD4+T细胞实验发现,健康人Bregs可抑制SLE患者Th1、Th17细胞水平,这种功能的发挥不完全依赖于细胞间的接触,但细胞间的接触可以强化这种抑制作用。健康人Bregs可抑制SLE患者Th1、Th17细胞功能。IL-10m Ab或rIL-35的刺激均可明显增强Bregs对Th细胞及其功能的抑制作用。SLE患者Bregs对健康人Th细胞的抑制作用受损。IL-10m Ab、rIL-35可以协助SLE患者受损的Bregs恢复对Th1、Th17细胞水平及功能的抑制作用。Th细胞IL-2、IFN-γ及IL-6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IL-10和IL-35的调控。结论:(1)SLE患者外周血IL-10+Bregs、IL-35+Bregs、CD19+CD24hiCD38hi Bregs以及CD19+CD24hiCD27+Bregs细胞比例减低,产生IL-35、TGF-β1功能减弱。Bregs分泌功能的发挥主要以CD19+CD24hiCD27+Bregs为主。(2)外周血IL-10+Bregs、IL-35+Bregs以及CD19+CD24hiCD27+Bregs亚群比例、IL-35水平的降低可能与SLE患者合并LN有关。(3)SLE患者经有效治疗后,其外周血Bregs和IL-10、IL-35水平可部分恢复。(4)健康人Bregs可抑制SLE患者Th1、Th17细胞水平及细胞功能,IL-10m Ab或rIL-35的刺激均可明显增强Bregs的抑制作用。(5)SLE患者Bregs抑制功能受损。IL-10m Ab、rIL-35可以协助SLE患者受损的Bregs恢复功能。(6)Th细胞IL-2、IFN-γ及IL-6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IL-10和IL-35的调控。

王亚苹[8](2021)在《树突状细胞表面GITRL在哮喘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哮喘小鼠肺组织和树突状细胞表面GITRL的表达变化目的:观察哮喘小鼠肺组织和树突状细胞表面GITRL的表达变化,了解GITRL和哮喘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屋尘螨(HDM)激发组,用HDM滴鼻致敏和激发建立小鼠哮喘模型。在最后一次激发24小时后,用有创肺功能仪检测各组小鼠的气道高反应性,并收取血清、肺组织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ELISA检测血清总Ig E含量,HE染色观察肺部炎症情况,细胞计数仪计数BALF细胞总数,瑞氏染色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肺组织中GITRL m RNA和蛋白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肺组织中树突状细胞表面GITRL的表达。结果:(1)有创肺功能及肺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HDM激发组小鼠气道高反应性和肺部炎症均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加。ELISA和BALF细胞计数结果显示,HDM激发组血清Ig E含量、BALF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的绝对计数均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加。以上说明HDM哮喘模型建立成功;(2)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结果均显示,HDM激发组小鼠肺组织中GITRL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升高;(3)流式结果显示,HDM激发组小鼠肺中树突状细胞表面的GITRL分子比例增加。结论:哮喘中GITRL mRNA和蛋白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且树突状细胞表面GITRL高表达,提示树突状细胞表面的GITRL可能在哮喘发病中发挥作用。第二部分敲低GITRL对小鼠哮喘表型及CD4+T细胞分化的影响目的:观察GITRL在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中的作用,以及对肺部CD4+T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构建腺相关病毒AAV-GFP和AAV-shGITRL,经鼻途径给予小鼠。转染2周后,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观察肺部GITRL敲低效率,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表面GITRL敲低效果,并用转染后的小鼠建立HDM哮喘模型。最后一次HDM激发24小时后,有创肺功能仪检测小鼠的气道高反应性,ELISA检测血清总Ig E含量,HE染色观察肺部炎症情况并进行炎症评分,细胞计数仪计数BALF细胞总数,瑞氏染色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肺部Th1、Th2、Treg和Th17细胞比例。结果:(1)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AV-shGITRL组小鼠肺部GITRL蛋白水平较AAV-GFP组明显降低。流式结果显示,HDM激发的AAV-shGITRL组小鼠肺部树突状细胞表面GITRL水平较HDM激发的AAV-GFP组明显降低;(2)HDM激发的AAV-shGITRL组小鼠气道高反应性及肺部炎症均较HDM激发的AAV-GFP组明显减轻,且血清Ig E含量、BALF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较HDM激发的AAV-GFP组明显减少;(3)流式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组小鼠相比,HDM激发组小鼠肺中Treg细胞的比例显着降低,Th2和Th17细胞比例增加。然而,与HDM激发的AAV-GFP组小鼠相比,HDM激发的AAV-shGITRL组小鼠肺部Treg细胞的比例增加,Th2和Th17细胞的比例显着减少。各组Th1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结论:哮喘中小鼠肺部Th1/Th2和Th17/Treg细胞处于失衡状态,敲低肺部和树突状细胞表面的GITRL后,可显着改善哮喘小鼠气道高反应性和肺部炎症,可能与调节CD4+T细胞分化并恢复Th1/Th2和Th17/Treg细胞平衡有关。第三部分BMDCs表面GITRL对CD4+T细胞分化的影响目的:体外观察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MDCs)表面GITRL对CD4+T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1)体外分离培养小鼠BMDCs,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纯度。分别用PBS或HDM刺激BMDCs 24h,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s表面GITRL蛋白水平变化;(2)用慢病毒LV-GFP和LV-shGITRL转染BMDCs,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并用Western blot、Q-PCR和免疫荧光验证GITRL敲低效果;(3)在PBS或HDM刺激下,将BMDCs与脾细胞进行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Treg和Th17细胞比例,并用Q-PCR检测Foxp3、GATA3、RORγt和T-bet m RNA水平;(4)分别用anti-CD3或anti-CD3和GITRL直接刺激脾细胞48h,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Treg和Th17细胞比例,并用Q-PCR检测Foxp3、GATA3、RORγt和T-bet m RNA水平。结果:(1)体外培养的BMDCs纯度大于80%。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和流式结果显示,HDM刺激后BMDCs表面GITRL蛋白表达较PBS组明显增加;(2)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结果显示,慢病毒转染后GFP阳性细胞的比例约为50%。Western blot、Q-PCR和免疫荧光显示,与LV-GFP组相比,LV-shGITRL组GITRL蛋白和m RNA水平下降约50%;(3)流式结果显示,与PBS处理组相比,HDM处理组中Treg细胞比例显着降低,Th2和Th17细胞的比例明显增加。然而,在HDM刺激下,与LV-GFP组相比,LV-GITRL组Treg细胞比例明显增加,Th2和Th17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各组Th1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Q-PCR结果显示,与PBS处理组相比,HDM处理组中Foxp3 m RNA显着降低,而GATA3和RORγt m RNA明显增加。敲低GITRL后,Foxp3 m RNA显着增加,GATA3和RORγt m RNA明显降低。各组T-bet m RNA无显着性差异;(4)流式结果显示,与单独用anti-CD3处理的细胞相比,anti-CD3和GITRL联合刺激的细胞中Treg细胞比例显着降低,Th2和Th17细胞的比例升高,Th1细胞比例无显着差异。Q-PCR结果显示,在GITRL刺激下,Foxp3 m RNA表达显着降低,而GATA3和RORγt的m RNA表达增加,T-bet m RNA无明显变化。结论:HDM刺激可增加BMDCs表面GITRL的表达;BMDCs表面的GITRL可能具有调节CD4+T细胞分化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Th1/Th2和Th17/Treg细胞的失衡;敲低BMDCs表面的GITRL后,可以部分恢复Th1/Th2和Th17/Treg细胞的平衡;体外GITRL刺激可抑制Treg细胞的分化,促进Th2和Th17细胞的分化。

纪巧荣[9](2021)在《低氧影响小鼠实验性结肠炎发生发展的免疫学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近年来,由环境因素导致的胃肠道疾病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尤其在高海拔的偏远地区,胃肠道疾病和肠道寄生虫病的危害还相当严重。高原环境最主要的特征是低氧,低氧作为疾病最基本的病理环节,可出现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引起人体一系列生理机能的改变。低氧暴露对于呼吸、循环系统等相关研究也较多,而高原低氧环境对肠道免疫系统的影响,仍未受到足够关注。因此,研究高原人群肠道健康相关免疫机制,可为进入高原的人群提供健康保障,也为青藏高原的经济及国防提供有力的卫勤保障。【目的】胃肠道疾病如腹泻是严重危害人健康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其中,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及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是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由于高原地区缺氧引起的免疫抑制,尤其在高原地区由EPEC和EHEC引起的腹泻常导致严重的致死性疾病。因此,研究高原低氧影响机体抗感染能力的免疫学调节机制,对于高原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在成功建立C.rodentium感染模型的基础上,以低压氧舱模拟海拔5000米作为低氧实验条件,旨在探讨低氧对肠黏膜免疫的影响,且进一步明确低氧下抗原递呈细胞分化亚型、成熟活化状态的改变,以揭示高原低氧环境对机体抗病原菌感染的免疫反应机制。【方法】1.为了研究低氧影响宿主抵抗消化道病原菌感染的免疫反应机制,我们采取以下的研究方法:首先,建立低氧下结肠炎小鼠模型。32只雌性、8周龄BALB/c小鼠(18-20 g),随机分为正常组(Normal)及低氧组(Hypoxia),各组内又分为对照及C.rodentium感染组,每组8只小鼠,即共分为四组(n=8),正常对照组(Control)、C.rodentium感染组(C.rodentium)、低氧对照组(Hypoxia)和低氧C.rodentium感染组(Hypoxia+C.rodentium)。结肠炎小鼠通过灌胃C.rodentium(约5×108 CFU/mouse)造模。正常组(Normal)小鼠饲养于IVC鼠笼中(2260 m,大气压582 mm Hg,PO2 121.6 mm Hg,相当于海平面16%O2,中国西宁),低氧组(Hypoxia)小鼠饲养于低压氧舱,模拟海拔高度5000 m(大气压405 mm Hg,PO2 84.7 mm Hg,相当于海平面11%O2),2周后取材。造模期间监测小鼠体重及排菌量,并于取材当天检测Normal组及Hypoxia组小鼠生理指标及血生化参数,包括肺动脉压(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PAP)、心率(heart rate,HR),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Rbc)、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收集结肠进行H.E.染色,观察炎症病理改变,q RT-PCR检测肠黏膜中抗菌肽、炎性因子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肠系膜淋巴结(mesenteric lymph node,MLN)及脾脏(Spleen)CD4+T细胞分型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并检测血清相关免疫球蛋白水平。同时,检测结肠组织HIF-1α及Th1、Th17细胞分化相关元件表达。此外,为明确C.rodentium结肠炎中黏膜屏障的改变,对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及MUC2、i NOS进行检测。2.为了探讨低氧对黏膜抗原提呈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我们采取以下的研究方法:首先,动物分组、模型建立及处理与上一部分一致。取材当天,收集肠系膜淋巴结(MLN)、派尔氏结(Peyer’s Patches),分离、制备单细胞悬液(1×107cells/ml),应用FACS检测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不同分化亚型表达,包括髓系DC(MDC,CD11c+CD11b+CD8α-)及淋巴系DC(LDC,CD11c+CD11b-CD8a+),q RT-PCR检测淋巴细胞表达IL-12、IFN-γ水平。进一步应用FACS检测CD11c+DC表面成熟标志因子(MHC-II、CD80、CD86)表达,分析低氧对DC成熟和活化状态的影响。【结果】低氧处理2周后,Hypoxia组小鼠PAP、Hct、Hb较Normal组明显升高,结肠HIF-1α水平也相应增高,表明低氧模型构建成功。监测小鼠体重、排菌量发现,Hypoxia+C.rodentium组较C.rodentium组小鼠体重减轻明显,且粪便排菌量增加。Hypoxia+C.rodentium组小鼠结肠病理检测表现出更为严重的炎症改变,病理学评分明显升高。与C.rodentium组小鼠比较,Hypoxia+C.rodentium组小鼠结肠组织抗菌肽Reg 3γ、IL-17、IL-22 m RNA明显降低,且伴有炎性因子TNF-α、IL-6、COX-2 m RNA的增加。Th反应相关因子检测显示,Hypoxia+C.rodentium组小鼠较C.rodentium组IFN-γ、IL-17、Ig G2a水平明显降低,且q RT-PCR也显示Hypoxia+C.rodentium组较C.rodentium组结肠IL-12、IL-23p19m RNA降低,且伴有Th1、Th17细胞的分化上游蛋白T-bet及RORγt m RNA的表达下降,提示低氧暴露下Th1及Th17免疫反应下调。此外,Hypoxia+C.rodentium组小鼠结肠TLR4、NF-κB升高,且伴有炎性因子TNF-α、IL-6、COX-2的明显增多。黏膜屏障相关因子检测显示,Hypoxia+C.rodentium组较C.rodentium组小鼠结肠Occludin、ZO-1、MUC2降低,并伴有i NOS的升高。对低氧下树突状细胞状态及表型检测发现,Hypoxia+C.rodentium组较C.rodentium组小鼠LDC亚型表达明显降低,且伴有IL-12、IFN-γ的降低。进一步分析CD11c+DC表面标志成熟因子显示,Hypoxia+C.rodentium组小鼠树突状细胞表面表达MHC-II、CD86较C.rodentium组明显减少。【结论】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建立低氧环境下小鼠C.rodentium结肠炎模型,研究低氧影响结肠炎发生发展的免疫学机制,结果发现,低氧暴露下,Th1、Th17免疫反应的下调及肠黏膜屏障的破坏,诱导加重了C.rodentium结肠炎。进一步对黏膜抗原提呈细胞表型和功能的研究发现,低氧通过影响树突状细胞成熟、分化亚型的表达,最终诱导T细胞在肠道免疫反应中的功能发挥。

钱晓鹂[10](2021)在《TNF-α处理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通过免疫抑制治疗1型糖尿病》文中研究说明背景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胰岛素分泌减少和血糖升高。T1D患者T细胞调节功能受损,其中CD4+T细胞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CD4+T细胞可分化为不同亚型,其中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s,Th)Th1细胞和Th17细胞为促炎性细胞,Th2细胞以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为抑炎性细胞。所以可通过调控T1D小鼠自身免疫水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有研究报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s)可对T细胞产生免疫抑制作用。MSCs可通过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1 ligand,PD-L1)/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降低Th1细胞和Th17细胞百分比,增加Th2细胞和Tregs细胞的百分比。高浓度促炎因子诱导MSCs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产生抗炎效应,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具有重要作用。TNF-α通过促使MSCs分泌更多抑炎因子诱导Th1细胞和Th17细胞向Tregs细胞分化从而提高MSCs的免疫抑制能力,并且在此过程中PD-L1表达上调。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因来源丰富、纯度高、无伦理道德风险以及免疫原性低等优点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MSCs之一。研究表明MSCs免疫调控CD4+T细胞的方式为旁分泌,而外泌体为旁分泌中重要的物质。外泌体为双层膜结构,电镜下呈茶托状或者碟状,大小在30-150nm之间,富含大量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物质,如microRNA、mRNA及蛋白质等。MSCs来源的外泌体(MSC-exos)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比例、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的比例发挥免疫抑制作用。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hUC-MSC-exos)使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CD3+T细胞绝对数量明显降低,血清中IL-2和IFN-γ水平降低,IL-10水平增加。此外,胃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通过PD-L1抑制人T淋巴母细胞系jurkat细胞的凋亡。目前尚无研究报道TNF-α对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hUC-MSC-exos)免疫抑制作用的影响和hUC-MSC-exos对T1D的治疗作用以及存在的机制。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经过TNF-α处理的hUC-MSC-exos(TNF-α-exos)对T1D小鼠的治疗作用以及可能存在的机制。首先探讨了未处理的hUC-MSC-exos(Native-exos)和TNF-α-exos形态、大小、蛋白总量以及外泌体标志物的表达是否有差异;其次探讨了TNF-α-exos对T1D小鼠血糖、体重、糖耐量、脾脏系数、胰腺组织、脾细胞以及CD4+T细胞、Th1细胞、Th17细胞、Th2细胞和Tregs细胞比例的影响;最后探讨了TNF-α-exos和Native-exos中PD-L1的表达以及将TNF-α-exos和Native-exos与jurkat细胞共培养后jurkat细胞中PD-L1、PD-1表达情况。方法1.通过组织块贴壁法获得hUC-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MSCs表面标志物,茜素红染色及油红O染色鉴定多向分化潜能。透射电子显微镜鉴定TNF-α-exos和Native-exos形态,BCA试剂盒检测TNF-α-exos和Native-exos蛋白含量,Western Blot鉴定外泌体表面标志物。2.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构建T1D小鼠模型。检测正常小鼠、T1D小鼠以及经TNF-α-exos治疗的T1D小鼠空腹血糖、体重、糖耐量水平以及脾脏系数;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胰腺组织中胰岛素、CD3、CD4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中凋亡细胞、活细胞和坏死细胞比例以及CD4+T细胞、Th1、Th17、Th2和Tregs细胞比例。3.Western Blot检测TNF-α-exos和Native-exos中PD-L1表达;RT-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与Native-exos或TNF-α-exos共培养后jurkat细胞中PD-L1和PD-1的表达。结果1.hUC-MSCs表达MSCs表面标志物,具有向成骨细胞及成脂细胞方向分化的潜能;Native-exos及TNF-α-exos均为双层膜围绕的圆形囊泡,呈茶托状结构,形态和大小无显着性差异(P>0.05)。Native-exos及TNF-α-exos的总蛋白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并且均表达外泌体标志物。2.与正常小鼠相比,T1D小鼠血糖显着升高,体重逐渐降低,糖耐量受损,脾脏系数降低,胰岛结构被破坏,胰岛组织存在淋巴细胞浸润,胰岛素表达显着下降(P<0.0001),CD3+细胞(P<0.001)及CD4+细胞(P<0.01)比例显着增加;与T1D小鼠相比,经过TNF-α-exos治疗的T1D小鼠血糖逐渐降低,体重增加,糖耐量有所提升,脾脏系数增加,胰岛结构完整,炎性浸润减少,胰岛素表达显着增加(P<0.01),CD3+细胞(P<0.05)及CD4+细胞(P<0.01)比例显着减少。正常小鼠、T1D小鼠以及经过TNF-α-exos治疗的T1D小鼠脾细胞中凋亡细胞、活细胞和坏死细胞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正常小鼠相比,T1D小鼠CD4+T细胞(P<0.01)、Th1细胞(P<0.05)和Th17细胞(P<0.05)比例显着增加,Tregs细胞(P<0.05)比例显着降低;与T1D小鼠相比,经过TNF-α-exos治疗后T1D小鼠脾细胞中CD4+T细胞(P<0.05)、Th1细胞(P<0.05)和Th17细胞(P<0.05)比例显着降低,Tregs细胞(P<0.05)比例显着增加。正常小鼠、T1D小鼠以及经过TNF-α-exos处理的T1D小鼠Th2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3.与Native-exos相比,TNF-α-exos中PD-L1表达显着上调(P<0.05)。RT-qPCR结果表明正常或糖尿病环境下的jurkat细胞以及在糖尿病环境下与TNF-α-exos或Native-exos共培养后的jurkat细胞中PD-L1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正常jurkat细胞相比,糖尿病环境下的jurkat细胞中PD-1表达降低;与糖尿病环境下的jurkat细胞相比,在糖尿病环境下与TNF-α-exos或Native-exos共培养后的jurkat细胞中PD-1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正常jurkat细胞相比,糖尿病环境下的jurkat细胞中PD-L1表达显着上调(P<0.05),PD-1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糖尿病环境下的jurkat细胞相比,在糖尿病环境下与TNF-α-exos共培养后的jurkat细胞中PD-L1及PD-1表达显着上调(P<0.05),与Native-exos共培养后的jurkat细胞中PD-L1和PD-1表达上调但是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Native-exos与TNF-α-exos的形态、蛋白含量以及外泌体标志物表达均无显着性差异。2.TNF-α-exos通过降低CD4+T细胞、Th1细胞和Th17细胞比例,上调Tregs细胞的比例从而治疗T1D。3.TNF-α-exos可能通过PD-L1/PD-1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二、Th1和Th2细胞在体内的分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1和Th2细胞在体内的分化(论文提纲范文)

(1)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维生素D在儿童难治性哮喘中的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2.1 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方法
        1.2.2 25-(OH)D3水平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间Th1、Th2细胞对比
    2.2 两组间Th17、Treg细胞对比
    2.3 25-(OH)-D3水平对比
3 讨 论
    3.1 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
    3.2 Th1、Th2
    3.3 Th17、Treg

(2)Th17细胞分化与调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Th17细胞的发现与组成
2 Th17细胞的分化与生物学效应
3 Th17细胞的分化调控
    3.1 Th17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子调控
        3.1.1 促进Th17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子
        3.1.1. 1 IL-1
        3.1.1. 2 IL-6和TGF-β
        3.1.1. 3 IL-21
        3.1.1. 4 IL-23
        3.1.2 抑制Th17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子
    3.2 Th17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调控
    3.3 Th17细胞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通路的调控
4 结语

(3)髓系抑制细胞通过增强Th17反应促进原发性膜性肾病的疾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原发性膜性肾病
        1.1.1 原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
        1.1.2 原发性膜性肾病的研究进展
        1.1.3 治疗上的新进展
    1.2 原发性膜性肾病与免疫细胞间的关系
        1.2.1 原发性膜性肾病与Th2细胞
        1.2.2 原发性膜性肾病与B淋巴细胞
        1.2.3 原发性膜性肾病与Th17细胞
        1.2.4 原发性膜性肾病与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NK)
        1.2.5 原发性膜性肾病与Treg
    1.3 MDSC
        1.3.1 MDSC的生物分类和功能特征
        1.3.2 MDSC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
        1.3.3 MDSC在肿瘤中的作用
        1.3.4 MDSC在免疫相关性肾病中的研究进展
        1.3.5 MDSC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
    1.4 Th17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1.4.1 Th17细胞的分化和表达调控
        1.4.2 Th17细胞功能
        1.4.3 Th17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促炎作用
        1.4.4 Th17细胞在肾脏炎症和肾脏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
第2章 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MDSC通过促进Th17细胞极化促进疾病进展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材料和试剂
        2.2.2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研究对象入组及排除标准
        2.3.2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
        2.3.3 磁珠分选初始CD4~+ T细胞
        2.3.4 流式分选MDSC
        2.3.5 MDSC抑制功能实验
        2.3.6 Th17极化实验
        2.3.7 Th2极化实验
        2.3.8 培养MDSC
        2.3.9 细胞外染色
        2.3.10 细胞内IFN-γ/IL-4/IL-17A染色
        2.3.11 Treg染色
        2.3.12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PLA2R)IgG
        2.3.13 人Th1/Th2/Th17 细胞因子检测
        2.3.14 血浆Arg-1 和IL- 13 检测
        2.3.15 荧光定量PCR
        2.3.16 组织染色
        2.3.17 多色免疫组化(Multiplex immunohistochemistry,IHC)
        2.3.18 统计分析
    2.4 结果
        2.4.1 PMN患者病变肾组织的特征性病理改变
        2.4.2 PMN患者血浆中抗PLA2R抗体含量与尿蛋白定量正相关
        2.4.3 CD3~+ T细胞与CD11b~+ 细胞在PMN患者病变肾组织中沉积
        2.4.4 PMN患者Th2反应增强并与疾病活动度正相关
        2.4.5 PMN患者外周血Th1细胞比例下调
        2.4.6 PMN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下调
        2.4.7 PMN患者外周血MDSC及亚群数量显着增加并与疾病活动度正相关
        2.4.8 PMN患者的MDSC具有更强的抑制自体初始CD4+ T细胞增殖的功能
        2.4.9 PMN患者Th2比例增加与MDSC增加正相关
        2.4.10 体外IL -6 和IL-10 增强MDSC抑制Th2分化的能力
        2.4.11 IL-17~+ 细胞和CD11b~+ 细胞在PMN患者病变肾组织中沉积
        2.4.12 PMN患者Th17反应增强并与疾病活动度正相关
        2.4.13 PMN患者Th17反应与MDSC正相关
        2.4.14 MDSC以Arg-1 依赖的方式促进Th17细胞分化
        2.4.15 PMN 患者血浆 Arg-1 含量增加并与疾病活动度相关
        2.4.16 IL-6 和IL-10 促进MDSC分泌Arg-1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去除MDSC缓解PMN模型小鼠的肾脏损伤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材料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膜性肾病小鼠模型的构建及GEM治疗
        3.3.2 PBMC的分离
        3.3.3 背部和腋窝淋巴结细胞分离
        3.3.4 脾脏单细胞悬液制备
        3.3.5 流式检测MDSC
        3.3.6 Treg细胞内染色
        3.3.7 Th1/2/17 细胞内染色
        3.3.8 荧光定量PCR
        3.3.9 小鼠尿白蛋白/尿肌酐比率的测定
        3.3.10 小鼠血清尿素氮测定
        3.3.11 肾组织病理染色
        3.3.12 肾脏透射电镜制备
        3.3.13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应用rh-α3NC1成功构建小鼠PMN模型
        3.4.2 PMN小鼠MDSC及其亚群比例增加
        3.4.3 GEM可有效去除小鼠外周血中MDSC
        3.4.4 去除MDSC减轻PMN模型小鼠的肾组织损伤
        3.4.5 去除MDSC减弱PMN小鼠Th17免疫反应
        3.4.6 去除MDSC减弱PMN小鼠Th2免疫反应
        3.4.7 去除MDSC增强PMN小鼠Th1免疫反应
        3.4.8 去除MDSC增加PMN小鼠Treg比例
    3.5 实验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新城疫病毒调节树突状细胞IL-12表达及其抑制抗原递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新城疫病毒蛋白功能及载体疫苗研究进展
        1.1 病原学
        1.1.1 病毒结构
        1.1.2 NDV基因组和功能蛋白
        1.2 NDV免疫逃避机制
        1.2.1 V蛋白抑制JAK/STAT通路
        1.2.2 V蛋白降解模式识别受体MDA-5
        1.2.3 V蛋白抑制MAVS的信号转导
        1.2.4 V蛋白促进MEK/ERK通路的激活
        1.2.5 V蛋白抑制细胞凋亡
        1.3 新城疫载体疫苗的研究进展
        1.3.1 新城疫载体疫苗发展历史
        1.3.2 新城疫载体疫苗的应用
    第二章 树突状细胞与抗原递呈
        2.1 DCs的亚群分类
        2.1.1 经典DC
        2.1.2 其他DC亚群
        2.2 DC与抗原递呈
        2.2.1 DC的抗原摄取与迁移
        2.2.2 DC的成熟与T细胞活化
        2.2.3 CD4~+T细胞分化
    第三章 副粘病毒抑制抗原递呈
        3.1 副粘病毒对DC功能的影响
        3.1.1 对DC表面成熟标记的影响
        3.1.2 对DC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3.1.3 对DC迁移的抑制
        3.1.4 对DC吞噬能力的影响
        3.2 副粘病毒抑制DC与T细胞的互作
        3.2.1 诱导共培养细胞的凋亡
        3.2.2 感染后DC表面糖蛋白会抑制T细胞增殖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NDV感染诱导DC成熟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毒株、细胞及实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1.3 小鼠骨髓源DC的分离培养
        1.1.4 小鼠淋巴细胞分离
        1.1.5 流式细胞术检测
        1.1.6 上清细胞因子分泌的测定
        1.1.7 DC的抗原摄取能力检测
        1.1.8 DC迁移能力检测
        1.1.9 DC细胞活性测定
        1.1.10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BMDCs的培养与鉴定
        1.2.2 NDV的感染效率检测
        1.2.3 DC表面成熟分子标志检测
        1.2.4 DC细胞因子分泌检测
        1.2.5 DC吞噬能力检测
        1.2.6 DC迁移能力检测
        1.2.7 DC和T细胞的凋亡检测
        1.3 讨论
        1.3.1 宿主选择及NDV感染效率
        1.3.2 小鼠DC感染后表型成熟
        1.3.3 NDV弱毒感染并未诱导过高凋亡水平
        1.4 小结
    第二章 NDV感染抑制DC抗原递呈并诱导Th2型应答
        2.1 材料方法
        2.1.1 毒株、质粒及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3 T细胞增殖(抗原递呈)检测
        2.1.4 上清细胞因子分泌的测定
        2.1.5 表达萤火虫荧光素酶的重组新城疫质粒prL-Luc构建
        2.1.6 重组病毒的拯救
        2.1.7 重组病毒的鉴定
        2.1.8 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2.1.9 动物实验及分组
        2.1.10 流式细胞术
        2.1.11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NDV感染DC体外刺激小鼠T细胞增殖能力检测
        2.2.2 共培养上清细胞因子分泌检测
        2.2.3 NDV感染DC体外刺激小鼠T细胞分化能力检测
        2.2.4 NDV诱导抑炎因子IL-10 的检测
        2.2.5 prL-Luc质粒构建
        2.2.6 重组病毒的鉴定
        2.2.7 小鼠活体成像观察
        2.2.8 脾脏DC成熟水平检测
        2.2.9 脾脏淋巴细胞检测(体内抗原递呈)
        2.3 讨论
        2.3.1 NDV感染的DC功能不成熟导致小鼠T细胞增殖抑制
        2.3.2 NDV感染会诱导免疫抑制因子IL-10 表达
        2.3.3 NDV在小鼠的体内抗原递呈
        2.4 小结
    第三章 NDV通过抑制小鼠DC IL-12p70分泌抑制T细胞增殖
        3.1 材料方法
        3.1.1 毒株及实验动物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3 DC的细胞处理与分组
        3.1.4 荧光定量PCR(qRT-PCR)
        3.1.5 上清细胞因子分泌的测定
        3.1.6 流式细胞术检测
        3.1.7 Western blot检测
        3.1.8 p-p65的ELISA检测
        3.1.9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NDV抑制IL-12p70的生成
        3.2.2 NDV通过抑制IL-12p40表达抑制IL-12p70生成
        3.2.3 NDV通过抑制p38通路抑制p65的磷酸化入核
        3.2.4 NDV感染并未抑制IL-12 受体表达
        3.2.5 NDV感染抑制小鼠DC刺激T细胞的炎性因子分泌
        3.2.6 外源细胞因子添加能恢复NDV造成的小鼠T细胞抑制
        3.3 讨论
        3.3.1 NDV抑制IL-12 的方式
        3.3.2 NDV通过IL-12抑制小鼠T细胞下游细胞因子分泌和增殖
        3.4 小结
    第四章 NDV通过抑制DC IL-12p70的分泌增强病毒感染效率
        4.1 材料方法
        4.1.1 毒株及实验动物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4.1.3 NDV的感染效率检测
        4.1.4 NDV直接抑制T细胞的细胞因子生成和抗原递呈检测
        4.1.5 不同NDV对抗原递呈的抑制水平
        4.1.6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
        4.2.1 NDV抑制小鼠T细胞的细胞因子表达
        4.2.2 IL-12p70降低是抗原递呈抑制的主要原因
        4.2.3 IL-12 可以抑制NDV的感染
        4.2.4 IFN-γ、TNF-α 和IL-6 均可以抑制NDV感染T细胞
        4.2.5 多种NDV均能通过抑制IL-12造成小鼠T细胞增殖抑制
        4.3 讨论
        4.3.1 NDV能通过小鼠DC感染T细胞造成增殖抑制
        4.3.2 NDV抑制IL-12 及下游细胞因子分泌增强感染效率
        4.3.3 多株NDV都能抑制DC IL-12 分泌抑制T细胞增殖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Th17细胞中SOX-5介导RORγt基因新的增强子RORCE2与启动子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增强子RORCE2 通过增强RORγt的表达促进Th17 细胞的分化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SOX-5 介导增强子RORCE2与RORγt启动子的相互作用影响Th17 细胞的分化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Th17 细胞中SOX-5与STAT3 协同诱导增强子RORCE2 的染色质开放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Th17 细胞中RORγt转录调控及转录后调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Arntl基因敲除对小鼠T细胞发育及抗感染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实验仪器和材料
        2.1.4 主要试剂配置方法
        2.1.5 主要分析软件
    2.2 实验方法
        2.2.1 小鼠的交配与繁殖
        2.2.2 小鼠脚趾基因组DNA提取
        2.2.3 转基因小鼠基因型鉴定
        2.2.4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2.2.5 小鼠胸腺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2.2.6 小鼠脾脏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2.2.7 小鼠淋巴结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2.2.8 淋巴细胞表面抗原染色
        2.2.9 淋巴细胞计数
        2.2.10 体外检测T细胞增殖
        2.2.11 体外检测T细胞凋亡
        2.2.12 细胞因子刺激
        2.2.13 细胞因子染色
        2.2.14 转录因子染色
        2.2.15 病毒的制备和保存
        2.2.16 病毒的感染
        2.2.17 流式分选TCRβ~+T细胞
        2.2.18 流式分选初始CD4~+T细胞
        2.2.19 体外诱导初始CD4~+T细胞Th分化
        2.2.20 细胞总RNA提取
        2.2.21 RNA反转录
        2.2.22 qPCR
        2.2.23 统计及分析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Arntl基因在小鼠T细胞中的表达无明显昼夜节律
    3.2 Arntl~(fl/fl)CD4Cre~+小鼠T细胞缺失Arntl基因
        3.2.1 Arntl~(fl/fl)CD4Cre~+小鼠基因型鉴定
        3.2.2 T细胞中特异性敲除Arntl小鼠的验证
    3.3 Arntl基因敲除不影响T细胞发育及稳态
        3.3.1 Arntl基因敲除不影响T细胞发育
        3.3.2 Arntl基因敲除不影响T细胞稳态
    3.4 Arntl基因敲除使小鼠清除病毒的能力增强
        3.4.1 Arntl基因敲除使小鼠脾脏中病毒载量降低
        3.4.2 Arntl基因敲除不影响小鼠脾脏中效应T细胞的比例
        3.4.3 Arntl基因敲除对小鼠脾脏中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3.4.4 Arntl基因敲除鼠T细胞的凋亡较对照组减少
    3.5 探索Arntl基因敲除鼠病毒清除能力增强的机制
        3.5.1 Arntl~(fl/fl)CD4Cre~+小鼠CD8~+T细胞对T-bet和 EOMES的表达情况..
        3.5.2 Arntl~(fl/fl)CD4Cre~+小鼠初始CD4~+T细胞的Th分化情况
        3.5.3 Arntl~(fl/fl)CD4Cre~+小鼠Th1 细胞对T-bet的表达情况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调节性B细胞亚群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关系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综述
    1.1 引言
    1.2 SLE与自身免疫反应
        1.2.1 固有免疫系统在SLE中的作用
        1.2.2 适应性免疫系统在SLE中的作用
    1.3 Bregs研究进展
        1.3.1 Bregs的定义及表型
        1.3.2 Bregs的来源及发育
        1.3.3 Bregs的生成调节
        1.3.4 Bregs的功能
        1.3.5 Bregs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1.3.6 Bregs与感染及肿瘤性疾病
    1.4 小结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仪器和试剂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血液样本采集
        2.2.2 PBMC分离及培养
        2.2.3 流式细胞仪检测B细胞、Th细胞亚群
        2.2.4 ELISA测定血浆标本和细胞上清液中的细胞分子水平
        2.2.5 ELISA测定血浆标本和细胞上清液中的BAFF浓度
        2.2.6 CBA试剂盒检测Th细胞功能分子水平
        2.2.7 Bregs亚群分选及培养
        2.2.8 共培养系统的建立
        2.2.9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SLE患者Bregs的表达情况
        3.2.1 SLE患者外周血IL-10+/IL-35+/TGF-β1+Bregs亚群变化
        3.2.2 SLE患者外周血不同表型Bregs的变化
        3.2.3 SLE患者外周血IL-10、IL-35 以及TGF-β1水平
        3.2.4 SLE患者外周血中Bregs功能变化的探索
        3.2.5 小结
    3.3 SLE患者外周血Th细胞及B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
        3.3.1 SLE患者外周血Th细胞亚群及其功能分子的变化
        3.3.2 SLE患者外周血B细胞亚群的变化
        3.3.3 SLE患者外周血BAFF水平的变化
        3.3.4 小结
    3.4 Bregs及IL-10、IL-35、TGF-β1水平与SLE临床指标的关系
    3.5 Bregs及IL-10、IL-35、TGF-β1水平与SLE器官受累的关系
    3.6 免疫治疗后SLE患者外周血Bregs及及IL-10、IL-35、TGF-β1水平的变化
    3.7 体外研究Bregs对SLE患者Th细胞亚群的影响
        3.7.1 Transwell体系内Bregs对Th细胞的影响
        3.7.2 小结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树突状细胞表面GITRL在哮喘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哮喘小鼠肺组织和树突状细胞表面GITRL的表达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敲低GITRL对小鼠哮喘表型及CD4~+T细胞分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BMDCs表面GITRL对CD4~+T细胞分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GITR/GITRL共刺激分子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

(9)低氧影响小鼠实验性结肠炎发生发展的免疫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低氧影响宿主抗消化道病原菌感染的免疫反应机制
    第1章 背景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技术路线图
        2.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低氧C.rodentium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
        3.2 低氧暴露对C.rodentium结肠炎的影响
        3.3 低氧下Th免疫反应的改变
        3.4 低氧对HIF-1α及 Th免疫反应调控的影响
        3.5 低氧对TLR4/NF-κB炎性通路的影响
        3.6 低氧C.rodentium结肠炎黏膜屏障的改变
    第4章 讨论
    第5章 小结
第二部分 低氧对黏膜抗原提呈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
    第1章 背景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技术路线图
        2.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低氧对DC分化亚型的影响
        3.2 低氧对DC成熟活化状态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第5章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低氧与肠道免疫功能改变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10)TNF-α处理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通过免疫抑制治疗1型糖尿病(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1.1.1 间充质干细胞特点
        1.1.2 T细胞
        1.1.3 间充质干细胞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
    1.2 PD-L1/PD-1参与免疫抑制过程
        1.2.1 PD-L1/PD-1通路
        1.2.2 PD-L1/PD-1对T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1.2.3 影响PD-L1表达的因素
    1.3 外泌体通过PD-L1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1.3.1 外泌体的特点
        1.3.2 外泌体通过PD-L1免疫抑制CD4~+T细胞
    1.4 外泌体免疫抑制1型糖尿病
        1.4.1 1 型糖尿病
        1.4.2 1 型糖尿病与CD4~+T细胞
        1.4.3 外泌体治疗T1D糖尿病
    1.5 实验设计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研究方法
        2.2.1 hUC-MSCs的提取、传代、复苏与冻存
        2.2.2 jurkat细胞的培养、传代、冻存与复苏
        2.2.3 hUC-MSCs的鉴定
        2.2.4 外泌体的分离与获取
        2.2.5 外泌体形态鉴定
        2.2.6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2.2.7 T1D小鼠的构建及尾静脉注射
        2.2.8 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
        2.2.9 胰腺组织HE染色
        2.2.10 胰腺组织免疫组化
        2.2.11 脾细胞的获取
        2.2.12 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凋亡
        2.2.13 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CD4~+T细胞、Th1、Th17、Th2、Tregs细胞比例
        2.2.14 外泌体与jurkat细胞共培养
        2.2.15 RT-qPCR检测RNA表达
        2.2.16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hUC-MSC-exos的获取与鉴定
        3.1.1 hUC-MSCs的获取与鉴定
        3.1.2 hUC-MSC-exos的获取与鉴定
    3.2 TNF-α-exos对 T1D的治疗作用
        3.2.1 TNF-α-exos对T1D小鼠生理指标的影响
        3.2.2 TNF-α-exos对T1D小鼠脾脏及胰腺组织的影响
        3.2.3 TNF-α-exos对T1D小鼠脾细胞、CD4~+T细胞及其亚型的影响
        3.2.3.1 TNF-α-exos对T1D小鼠脾细胞的影响
        3.2.3.2 TNF-α-exos对T1D小鼠CD4~+T细胞及各亚型比例的影响
    3.3 PD-L1 表达在外泌体发生免疫抑制作用中的机制
        3.3.1 TNF-α上调hUC-MSC-exos的PD-L1 表达
        3.3.2 TNF-α-exos影响jurkat细胞PD-L1和PD-1表达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Th1和Th2细胞在体内的分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维生素D在儿童难治性哮喘中的表达研究[J]. 石聪聪,王小稳,杨德彬. 医药论坛杂志, 2021(18)
  • [2]Th17细胞分化与调控的研究进展[J]. 冯婧,李新胜,侯振江.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21(13)
  • [3]髓系抑制细胞通过增强Th17反应促进原发性膜性肾病的疾病进展[D]. 李会敏. 吉林大学, 2021(01)
  • [4]新城疫病毒调节树突状细胞IL-12表达及其抑制抗原递呈机制研究[D]. 南福龙. 吉林大学, 2021(01)
  • [5]Th17细胞中SOX-5介导RORγt基因新的增强子RORCE2与启动子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D]. 韩超.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6]Arntl基因敲除对小鼠T细胞发育及抗感染功能的影响[D]. 孙亚娥. 延安大学, 2021(09)
  • [7]调节性B细胞亚群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关系及其机制研究[D]. 叶壮. 吉林大学, 2021(01)
  • [8]树突状细胞表面GITRL在哮喘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亚苹.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9]低氧影响小鼠实验性结肠炎发生发展的免疫学机制研究[D]. 纪巧荣. 青海大学, 2021(01)
  • [10]TNF-α处理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通过免疫抑制治疗1型糖尿病[D]. 钱晓鹂.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体内 Th1 和 Th2 细胞的分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