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湍流动能耗散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湍流,动能,粒子,数值,大气,锥面,波流。
湍流动能耗散率论文文献综述
赵巧华,刘鹏,陈纾杨,周妍,王健健[1](2019)在《太湖湍流动能耗散率的廓线分布及其可能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湍流不仅是导致物质、动量等在水-气交界面的交换、水柱内部输送的关键过程,也是促进浅水湖泊中底泥再悬浮及水生生态系统演变的驱动力;其中湍流动能耗散率(ε)不仅是描述湍流动能变化的关键物理量,也是刻画水体中湍流产生机制的关键过程.基于2017年10月29日-11月2日位于太湖梅梁湾采集的高频叁维流速廓线和水温廓线观测资料,结合东山气象站同期的风场和辐射等气象资料,探讨太湖中ε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0.7 m深度以下水平方向上ε介于10-8~10-7m~2/s3之间,比垂直方向大一个数量级左右.尽管大型浅水湖泊几何深度浅,但其ε的深度廓线依然存在典型的3层:ε随深度递减的风浪直接作用层,深度从水面至1.0 m左右;ε基本不随深度变化的常数层,分布区间为水深1.0~1.9 m;随后是ε随深度递减的底边界混合层.热力分层的强弱(垂向温差)、位置对常数层和底部边界中ε的贡献显著,甚至造成ε的常数层起始深度下移.本研究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大型浅水湖泊的动力学过程及其对水生生态系统演变的驱动效应.(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章茂森,李忠,靳淑军,陶国庆,范宜霖[2](2019)在《某冷却系统用叁通调节阀内部湍流动能和耗散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叁通调节阀阀芯节流锥面对内部介质的流动影响,采用CFD软件对阀门内部湍流进行了叁维数值模拟,探讨了典型工况下,阀芯节流锥面对阀门内部湍流动能和湍流耗散率的影响,分析发现节流锥面可大幅度降低上阀座在大开度范围内、下阀座在小开度范围内的湍流动能和耗散率,二者降幅达30%以上。所以,阀芯节流锥面可显着降低阀门内部湍流动能的损失以及湍流耗散率的扩散,有利于流动的稳定性和节能性。(本文来源于《流体机械》期刊2019年03期)
陈彬,刘阁[3](2018)在《槽道流POD重构及湍流动能耗散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二维粒子图像测速仪(2DPIV)对槽道内涡波流场进行实验研究,用POD技术对2DPIV瞬态速度矢量场进行主导模态重构,得到槽道内的平均流速和湍流动能分布;采用大涡PIV方法对湍流动能耗散率分布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重构流场表征了原始流场的主导结构,剔除了噪声等干扰信息;大涡PIV方法能有效地估算动能耗散率的分布;湍流动能在壁面附近较小,在接近槽道中心区域湍流动能越来越大,呈现出射流的特征;动能耗散率的峰值出现在壁面附近和槽道中心区域,动能耗散率随着远离壁面程度的增加先降低后逐渐增加直至达到峰值.(本文来源于《计算物理》期刊2018年02期)
张伟鹏,张广积,汪洋,杨超,毛在砂[4](2013)在《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中湍流动能耗散率分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动及混合特性是环流反应器等多相反应器优化设计和工程放大的基础。湍流速度在空间上存在着随机涨落,从而形成了显着的速度梯度。反应器内的真实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由于分子黏性作用力通过内摩擦不断地将湍流动能转化为分子运动的动能,其速率通常以单位质量流体在单位时间内损耗的湍流动能来衡量[1],称为湍流动能耗散率ε。在控制方程中,此项作为湍流动能的消灭项,通常以负值表示。湍流动能耗散率越大,单位质量两相流体混合越剧烈,传质越充分。因而湍流动能耗散率也成为除微观混合时间、离集指数之外的又一微观混合性能的判别指标。(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化工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09-23)
刘心洪,刘燕军,刘英莉,冯文强,赵丹丹[5](2012)在《搅拌槽内湍流动能耗散率的估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搅拌槽内,化学反应效率取决于微观混合程度,而微观混合程度又取决于湍流动能耗散率的大小。本文介绍了5种估算湍流动能耗散率的方法———直接测量法、量纲分析法、湍流动能平衡法、大涡PIV法和湍流能谱法,并且从流体力学理论和测量技术两方面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劣。(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2年S2期)
叶道星,王洋[6](2012)在《离心泵叶轮内部湍流动能及耗散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雷诺时均N-S方程,采用k~ε湍流模型,对标准离心泵叶轮内部湍流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质量加权平均湍流动能及湍流耗散率的方法,分析发现湍流动能和湍流耗散率沿半径的分布有十分相似的规律;除0.6Qd设计工况,湍流动能和湍流耗散率分布呈现出先增加,随后减小,最后增加的现象;0.6Qd设计工况下,湍流动能和湍流耗散率最大,流体能量损失最为严重,因此从效率方面考虑,应避免泵在小流量工况下运行。(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2年04期)
刘心洪,闵健,潘春妹,高正明,陈文民[7](2008)在《采用大涡PIV方法研究搅拌槽内湍流动能耗散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槽径为0.476m的六直叶涡轮桨搅拌槽内,采用粒子图像测速仪(PIV)对桨叶区的流场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桨叶区的平均流速和湍流动能(k)分布,采用大涡PIV方法对湍流动能耗散率(ε)分布进行了估算,计算了ε与k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大涡PIV方法能有效地估算ε分布;桨叶区的射流向上倾斜,两尾涡分布于射流两侧,射流的倾角和两尾涡中心间距随射流向壁面运动而变化,射流倾角先增大再减小,相位角θ=40o时达到最大值13.2o,两尾涡中心间距先减小再增大,θ=20o时达到最小值0.0387(用槽径T无因次化);湍流动能和湍流动能耗散率峰值均位于尾涡靠近射流的区域;湍流动能和湍流动能耗散率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363,射流核心区相关系数小于周边区域.(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吴晓庆,聂群,方强[8](2007)在《近地面大气湍流平均动能耗散率测量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叁维超声风速计测量了合肥地区风速脉动和温度脉动数据,并用二阶和叁阶径向风速结构函数以及相似理论估算了湍流动能耗散率,估算结果基本一致.其与稳定度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大气处于中性条件下,湍流动能耗散率最大,并随|z/L|值增大而下降;Kolmogorov耗散尺度η与ε~(1/4)成反比,其与稳定度z/L的变化趋势与ε随z/L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C_n~2在大气处于中性条件下最小,并随|z/L|值的增大而增大,但在不稳定条件下C_n~2增大得更快.热力湍流内尺度不能用湍流动能耗散率ε进行计算,而应引入与温度θ梯度有关的耗散率ε_θ.(本文来源于《力学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王汉封,柳朝晖,郭福水,郑楚光[9](2004)在《用PIV数据估算槽道内湍流动能耗散率》一文中研究指出湍能耗散率的准确获取对工程实际问题和湍流的理论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由于湍能耗散率定义的固有复杂性 ,其测量一直都是一项有相当难度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运用PIV对水平槽道内湍流流动进行了测量 ,详细介绍了运用大涡模拟中亚网格 (SGS)应力模型估算湍流耗散率的大涡PIV方法 ,分析了运用该方法估算湍流耗散率的优势 .将各种不同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与DNS结果进行了比较 ,发现运用修正的Smagorinsky模型所得结果与其符合最好 .(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04年07期)
何建中[10](1992)在《湍流边界层中平流与大气运动的动能耗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边界层运动方程出发,利用地转动量近似解析地给出了根据宏观外参数来求正压边界层中动能耗散的公式,得到了地转风及其平流与局地时变项及纬度的影响。指出了变性能量依赖于气压系统,改进了对变性能量的认识。本结果可直接应用于大尺度模式中以估计边界层的动能耗散,因而对大气动能平衡的研究,对从能量观点研究天气系统的生衰,发展有一定意义。(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1992年04期)
湍流动能耗散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叁通调节阀阀芯节流锥面对内部介质的流动影响,采用CFD软件对阀门内部湍流进行了叁维数值模拟,探讨了典型工况下,阀芯节流锥面对阀门内部湍流动能和湍流耗散率的影响,分析发现节流锥面可大幅度降低上阀座在大开度范围内、下阀座在小开度范围内的湍流动能和耗散率,二者降幅达30%以上。所以,阀芯节流锥面可显着降低阀门内部湍流动能的损失以及湍流耗散率的扩散,有利于流动的稳定性和节能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湍流动能耗散率论文参考文献
[1].赵巧华,刘鹏,陈纾杨,周妍,王健健.太湖湍流动能耗散率的廓线分布及其可能机制[J].湖泊科学.2019
[2].章茂森,李忠,靳淑军,陶国庆,范宜霖.某冷却系统用叁通调节阀内部湍流动能和耗散率分析[J].流体机械.2019
[3].陈彬,刘阁.槽道流POD重构及湍流动能耗散率分析[J].计算物理.2018
[4].张伟鹏,张广积,汪洋,杨超,毛在砂.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中湍流动能耗散率分布的研究[C].2013中国化工学会年会论文集.2013
[5].刘心洪,刘燕军,刘英莉,冯文强,赵丹丹.搅拌槽内湍流动能耗散率的估算进展[J].化工进展.2012
[6].叶道星,王洋.离心泵叶轮内部湍流动能及耗散率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
[7].刘心洪,闵健,潘春妹,高正明,陈文民.采用大涡PIV方法研究搅拌槽内湍流动能耗散率[J].过程工程学报.2008
[8].吴晓庆,聂群,方强.近地面大气湍流平均动能耗散率测量与分析[J].力学学报.2007
[9].王汉封,柳朝晖,郭福水,郑楚光.用PIV数据估算槽道内湍流动能耗散率[J].化工学报.2004
[10].何建中.湍流边界层中平流与大气运动的动能耗散[J].气象科学.1992
论文知识图
![流道网格划分及其局部放大图](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110062.nh0023&suffix=.jpg)
![将湍流测量仪器集成在自治式水下航行...](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004876.nh0011&suffix=.jpg)
![与ADV观测湍动能耗散率比较(散...](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004876.nh0033&suffix=.jpg)
![湍流观测仪(MTMI)布放照片](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004876.nh0074&suffix=.jpg)
![改性机速度分布(1机及其附...](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294266.nh0064&suffix=.jpg)
![基于湍流动能耗散率现场测量的拟...](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JDXK2013020030002&suffi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