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黄发生论文_周树堂

导读:本文包含了卵黄发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卵黄,发生,卵巢,对虾,胰腺,结构,革囊。

卵黄发生论文文献综述

周树堂[1](2017)在《保幼激素促进卵黄发生与卵形成的分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既在昆虫幼虫阶段拮抗蜕皮激素的作用而决定昆虫蜕皮或变态外,还在昆虫成虫羽化后促进生殖,但对JH促进生殖的分子机制仍缺乏了解。飞蝗是重要农业害虫,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它的卵巢属于无滋式,即卵小管没有滋养细胞或滋养丝,卵成熟所需的卵黄原蛋白(Vg)等由脂肪体合成,通过血淋巴和卵泡细胞的胞间通道运送到成熟过程中的卵母细胞。我们提出并验证了JH/Met/Kr-h1信号通路既抑制昆虫从幼虫到蛹或成虫的变态,也促进昆虫成虫生殖的假说。发现JH诱导Met与Taiman(Tai)结合为功能复合体,调控Kr-h1的转录,Kr-h1 RNAi在Vg表达、脂滴积累、卵母细胞成熟、卵巢发育的表型与JH缺失和Met基因沉默后的表型相似。飞蝗Tai有两个isoforms,Tai-A在其COOH末端具有组氨酸与脯氨酸富集的INDEL-1/PRD结构域,而Tai-B则没有该结构域。脂肪体中Tai-A比Tai-B的mR NA水平高50倍左右,RNA干扰Tai-A导致脂肪体中Vg表达水平大幅度降低,卵巢发育受到显着抑制,而RNA干扰Tai-B则没有上述的显着水平,表明具有INDEL-1/PRD结构域的Tai-A在卵黄生成和卵子发生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免疫共沉淀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等实验,我们发现INDEL-1/PRD能够显着促进Met/Tai对靶基因的调控作用,是Tai作为JH受体二聚体的重要结构域。我们还发现,JH-Met/Tai通过对DNA复制解旋酶基因Mcm4、Mcm7和细胞周期基因Cdc6的转录调控,提高脂肪体细胞的多倍性,进而促进卵黄原蛋白的大量合成和多个卵的同步成熟。研究结果揭示了保幼激素促进昆虫生殖的一个重要机制。(本文来源于《河南省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十次、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7-12-09)

裘正元[2](2015)在《日粮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中华条颈龟脂质代谢的影响及其与卵黄发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龟类的人工繁殖被国际龟类保护组织(IUCN/SSC,TFTSG和TCF)列为目前挽救龟类惨遭灭绝的最急迫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龟类中大多数种类的人工繁殖问题仍未得到解决。通过营养学途径改善龟类亲体的繁殖性能,提高性腺发育质量和产卵量为解决龟类的人工繁殖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目前生殖营养学的理论研究在鱼类和虾类中开展的较多,但在龟类中相关研究几乎处于空白。PUFAs是卵黄蛋白原(VTG)和胚胎细胞生物膜的重要成分之一,显着影响动物的生殖性能(性腺发育、产卵力、卵的质量等),是其生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因子之一。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PUFAs对龟类卵巢发育的影响及机理研究鲜有报道。通过研究龟类的脂质代谢与卵黄发生的关系,以便在不同的卵黄发生期为中华条颈龟提供合适的脂质营养,为解决人工养殖条件下龟类的性腺发育和繁殖的问题奠定前期基础,现选取雌性成体中华条颈龟(四龄,体重1557±307 g)驯养于海南师范大学养殖室。两周后,开始正式试验,按日粮中豆油和鱼油的添加比例不同随机分成4组,分别命名为3S∶0F组(豆油∶鱼油,3∶0)、2S∶1F组(豆油∶鱼油,2∶1)、1S∶2F组(豆油∶鱼油,1∶2)和0S∶3F组(豆油∶鱼油,0∶3)。每周喂食两次,为期一年;每两个月从每组中随机选取6只,低温冷冻麻醉后解剖,取血液测量卵黄蛋白原(VTG)含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叁酯(TG)和总胆固醇(TC);取肝脏测量脂肪酸组成、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基因表达量、肝脂酶(HL)活力、脂蛋白脂酶(LPL)活力、脂肪酸合成酶(FAS)活力和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活力;取肌肉测量脂肪酸组成;取十二指肠测量胰脂肪酶(PL)活性和十二指肠组织结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测定不同卵黄发生期血清VTG含量,研究日粮PUFAs对中华条颈龟卵黄募集的影响。VTG含量在不同卵黄发生期与处理间的交互效应显着(F=1.969,df=25,P=0.019<0.05)。卵黄发生前期,日粮PUFAs对VTG含量影响不显着(P>0.05)。卵黄发生中后期,PUFAs尤其是n-3 PUFAs提升血清VTG含量效果显着(P<0.05),中期的0S∶3F组的VTG含量均在3S∶0F组的2倍以上;而后期0S∶3F组的VTG含量都在混合油组的1.5倍以上,甚至达到了3S∶0F组的3倍左右(P<0.05)。在产卵期,VTG含量总体明显下降,0S∶3F组均在3S∶0F组的3倍以上(P<0.05)。综上所述,卵黄发生中后期以外源性卵黄合成为主,受日粮PUFAs影响较大,日粮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越高,血清中VTG含量亦高。2.为了揭示pufas影响卵黄募集的途径和机理,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日粮pufas对不同卵黄发生期中华条颈龟脂质代谢的影响:(1)对脂质吸收过程的影响卵黄发生前期,胰脂肪酶(pl)活力较低,此时外源脂质吸收较少;中期,pl活力明显上升,峰值出现在11月份,几乎是卵黄发生前期3倍以上,外源脂质的吸收在中期达到高峰;而后期pl的活力整体降至最低,且各处理组之间的pl活力差异不显着(p>0.05),这与限制脂质过量摄入有关;产卵期,pl活力又逐渐升高,这是对脂质消耗的补充作用。不同卵黄发生期,3s∶0f组和1s∶2f组pl活力均高于其余组,且3s∶0f组pl活力在卵黄发生前期、中期和产卵期均为0s∶3f组2.2倍以上,其中前期甚至达到了0s∶3f组4.4倍(p<0.01),说明n-3pufas对pl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通过观察肠道组织结构发现,3s∶0f组肠绒毛长度变短,仅为其余处理组的7/9左右(p<0.05),1s∶2f组绒毛长/隐窝深(v/c)几乎是3s∶0f组1.4倍(p<0.05),说明pufas可以通过提高十二指肠绒毛长度和v/c值,来提高十二指肠上皮细胞的成熟度,从而增强脂质的吸收能力。(2)对脂质转运过程的影响脂质被吸收进入到血液之后,被相应的脂肪分解酶分解,在转运载体蛋白的作用下,被转运至不同的组织,从而影响血脂水平。在卵黄发生前期,肝脏中的hl和lpl的活力到达峰值,hl和lpl的活力与日粮中n-6pufas含量的变化呈正相关,最大活力均出现在2s∶1f组。hl活力在2s∶1f组几乎是0s∶3f组的3倍(p<0.05),而lpl最大活力组几乎是0s∶3f组的4倍(p<0.01),说明n-3pufas具有抑制hl和lpl活力的作用。此时hsl的活力降至最低,0s∶3f组的hsl活力显着高于其余组,几乎达到3s∶0f组的1.4倍(p<0.05),说明pufas具有提升hsl活力的作用。综合上述分解酶活力的变化,说明前期主要以内源性的脂质动员为主。血清中hdl-c水平在前期降至最低,而ldl-c则升至峰值,大量的脂质在前期从肝脏等部位被转运到卵巢,最终造成血清血脂水平的下降(特别是tg,下降到最低)。但pufas对hdl-c,ldl-c和tg的影响均不显着,0s∶3f组的tc含量显着低于3s∶0f组和1s∶2f组(p<0.05)。n-3pufas会促使tc通过粪固醇等途径排出体外,同时减少tc合成以应对机体对tg需求的减少。在卵黄发生中后期,hl和lpl的活力均保持在前期的2/3左右,其中中期的9月份hl和lpl的活力不到前期的1/2,hsl的活力达到峰值,这标志着外源脂质分解增强,内源脂质分解减弱。hl和lpl在中期的9月份和后期受日粮影响显着,而hsl在整个中后期均显着受到日粮的影响,说明中后期外源性的脂质摄入是机体的主要脂质营养来源。hdl-c含量逐渐升高,并在后期达到峰值,但受日粮的影响不显着(p>0.05)。ldl-c的含量在中期的9月份降至最低,不到前期的1/6。中期的9月份,日粮pufas显着提高了l-fabp的表达量,其中0s∶3f组均在其余组的2倍以上(p<0.05)。日粮的pufas通过直接抑制ldl-c对脂质的转运,显着提高l-fabp的表达量,间接提高hdl-c的含量,使肝脏积累更多的脂质以进行外源性的卵黄合成。ldl-c的含量在卵黄发生中期的11月份和后期恢复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脂质被转运到肝外组织而减少肝脏脂质过量积累。血脂水平在中期显着上升,并在11月份达到峰值,尤其是tg,几乎是前期的5.5倍以上,大量外源性脂质的摄入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后期外源性卵黄合成活动减弱,脂质摄入减少,血脂水平略有降低。产卵期,日粮pufas对肝脏hl和lpl的活力以及l-fabp的影响均不显着。hsl的活力逐渐降低,且受日粮的影响显着。hdl-c和ldl-c的含量则逐渐降低,血脂水平也在产卵后期降至最低。这与产卵期的卵黄发生基本停止,机体对能量需求大大降低有关。(3)对脂质转化利用过程的影响卵黄发生前期,肝脏fas活力最低,鱼油添加组显着高于3s∶0f组;卵黄发生中后期,fas活力逐渐升高,峰值出现在中期的9月份,达到前期的1.5倍以上,说明此时肝脏的脂质合成代谢活跃,中期的11月份,0s∶3f组显着高于1s∶2f组(p<0.05);0s∶3f组fas活力在卵黄发生后期,显着高于其余组(p<0.05)。说明卵黄发生的中后期,肝脏从头合成的能力受日粮pufas的影响显着。日粮pufas对肌肉脂肪酸成分的影响较肝脏要显着,在肝脏中受日粮pufas影响的只有c12∶0、c18∶2n6t、c22∶1n9、epa和n-3/n-6pufas,而在肌肉中除了c18∶2n6c,c18∶3n3,c23∶0和n-3/n-6pufas外,均受到日粮的显着影响(p<0.05)。肌肉中epa,dpa,dha,n-3pufas,mufas和sfas的最高含量均出现在0s∶3f组,是其余组的1.5倍以上(p<0.05);肝脏中0s∶3f组的epa和n-3/n-6pufas均在其余组的2倍左右(p<0.05)。肝脏中积累了大量的mufas(以c18∶1n9c为主)和sfas(以c16∶0为主),且肝脏中的脂肪酸种类要多于日粮和肌肉。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使用豆油替代鱼油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最适宜的替代比例组是2s∶1f组,在卵黄发生中后期,尤其是中期添加pufas最合适。(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吴明灿,张立,潘英,黄光华,李咏梅[3](2015)在《糙海参卵子发生及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扫描与透射电镜观察了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卵子发生及卵黄发生的过程。结果表明,糙海参卵子属于均黄卵,其卵子发生经历卵原细胞、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3个阶段。其中,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分别包括卵黄发生早期、中期、后期卵母细胞3个阶段。卵原细胞核大且呈椭圆形,胞质中只分布少量的线粒体;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内有一个空泡状的生发泡(卵核);卵黄发生早期,细胞器种类丰富,数量多;卵黄发生中期,卵黄合成旺盛,是内源性卵黄大量形成的阶段,多种细胞器活跃参与形成卵黄;卵黄发生后期,细胞体积最大,细胞核明显,且位于胞质中间或者靠近动物极突。高尔基体、线粒体及核糖体是形成内源性卵黄最主要的细胞器。卵质膜通过胞饮作用参与外源性卵黄的形成。本结果可为糙海参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方昱[4](2014)在《切除眼柄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差异表达基因的影响及几种重要基因在不同卵黄发生阶段的表达量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我国主要养殖虾类之一。本实验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构建了卵巢和肝胰腺在卵原细胞增殖期(第一期,切除眼柄前)与初级卵黄发生期(第叁期,切除眼柄后)差异表达基因的文库。通过单克隆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进行BLASTx与nucleotide BLAST进行同源性分析,利用NCBI数据库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功能的注释,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研究差异表达基因在卵巢和肝胰腺各个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分析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与卵黄发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专门研究了在不同卵黄发生阶段,主要差异表达基因以及卵黄蛋白原和血蓝蛋白在卵巢与肝胰腺中表达量变化,并分析它们与卵黄发生作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卵巢第一期差异表达基因为:极孔样蛋白、肌动蛋白、血小板反应蛋、及核自身抗原精子蛋白基因。卵巢第叁期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是;脂肪酸结合蛋白、二硫键异构酶、转醛醇酶、及血蓝蛋白基因。肝胰腺第一期差异表达基因是:ATP亚基、NADH亚基和铁蛋白基因。第叁期差异表达基因有两个,分别是血蓝蛋白和卵黄蛋白原基因。极孔样蛋白和卵黄蛋白基因在卵巢第一期和第叁期均有表达,前者在第一期表达强烈,后者则在第叁期有旺盛表达。基因表达状况与第一期卵母细胞分裂和第叁期卵黄合成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极孔样蛋白(PH)、核自身抗精原蛋白(NA)、和血小板蛋白(THP)基因主要在卵巢表达。而且在切除眼柄前,这些基因的表达量都最高,随着卵巢发育,其表达量逐步下降,在第四-五期达到最低,其后稍有增加。PH、NA等基因的主要功能是信号传导和调控细胞分裂,因此卵巢发育前期,他们的表达相对较高,与卵巢发育的生理活动是紧密关联的。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了血蓝蛋白与卵黄蛋白原mRNA在卵巢和肝胰腺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量。结果显示,血蓝蛋白mRNA主要在肝胰腺中表达,随着卵巢的发育,表达量呈增加趋势,至第叁期达到高峰,其后稍有下降,但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在第六期降低到初始水平。而卵黄蛋白原mRNA的表达量随着卵巢发育持续增加,在第五期达到最高,在恢复期才迅速下降。研究结果显示,血蓝蛋白的合成与卵巢发育呈现一定的相关性,血蓝蛋白是否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卵黄发生和卵巢发育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4-04-15)

吴旭干,徐蕾,丰浪,成永旭[5](2013)在《饲料中DHA/EPA比例对叁疣梭子蟹卵黄发生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疣梭子蟹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蟹类,池塘养殖雌体卵巢发育不良严重阻碍了其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脂肪酸营养可能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通过配制四组不同DHA/EPA比值的半纯化饲料,投喂生殖蜕壳后的雌体,系统研究了饲料中DHA/EPA比值对叁疣梭子蟹雌体成活率、性腺发育、脂肪酸组成、卵黄磷蛋白(Vn/Vg)含量及其基因表达水平(Vg mRNA)的影响。结果表明:(1)饲料中DHA/EPA比例对梭子蟹卵巢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及肝胰腺白化率影响显着,当饲料中DHA/EPA比例为2左右时,GSI、HSI和肝胰腺白化率最低;(2)饲料中DHA/EPA比例显着影响卵巢、肝胰腺和肌肉中的DHA、EPA含量及DHA/EPA比值,对肌肉中的影响小于对肝胰腺和卵巢的影响;(3)饲料中DHA/EPA比例显着影响肝胰腺和血淋巴中的Vn含量,且显着影响雌体肝胰腺和卵巢中的Vg mRNA表达水平。综上,叁疣梭子蟹雌体育膏饲料中适宜的DHA/EPA比例为2左右,饲料中DHA/EPA比值直接影响叁疣梭子蟹卵黄合成,进而影响其卵巢发育。(本文来源于《第九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12)

王兰梅[6](2013)在《磷脂营养调控红螯光壳螯虾卵黄发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螯光壳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又称澳洲淡水龙虾或红螯螯虾,原产于澳大利亚,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应性强、个体大、可纯淡水养殖及市场价格高等优点。我国自1992年引入以来,先后在多地试养,也开展了一些科学研究,但至今未形成大规模养殖。其关键在于苗种的供应问题,涉及亲虾精子和卵子成熟的同步率差以及产卵量、孵化率和幼虾成活率低等原因。而目前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幼虾的营养需求上,对亲虾繁殖阶段的研究十分有限。而甲壳动物亲体的营养直接影响到卵子的质量,胚胎发育以及幼虾的存活率。因此,本研究从亲体培育环节入手,综合营养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辅以电镜技术,较为系统的研究了磷脂营养对雌性红螯光壳螯虾卵黄发生的影响,并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对其营养调控卵黄发生的生理生化机制和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深入研究虾蟹生殖生理学和规模化红螯光壳螯虾早繁苗种生产等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饲料中大豆磷脂对红螯光壳螯虾卵黄发生期生长及卵巢和肝胰腺生化组成的影响为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的大豆粉末磷脂(SL)对红螯光壳螯虾卵黄发生的影响,试验设计了5种实用饲料分别包含0%(Diet1),1%(Diet2),2%(Diet3),4%(Diet4)和6%(Diet5)的SL,饲喂红螯光壳螯虾8周,观察对其卵黄发生期生长以及肝胰腺和卵巢生化组成的影响。虾初始体重25.64±1.53g,每个养殖缸放养8只,每组4个重复。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水平的SL对卵黄发生期红螯光壳螯虾的成活率和体增重(Weight gain WG)无显着影响(P>0.05),饲喂≥2%SL饲料的虾具有显着高的性腺指数(Gonadosomatic index GSI)(P<0.05),且GSI和肝胰腺指数(Hepatosomatic index HSI)反相关,虾的HSI随饲料中SL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P>0.05)。虾肝胰腺中的脂肪酸可能主要来源于饲料,卵巢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PUFA)和高不饱和脂肪酸(High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HUFA)的含量随饲料中SL的增加而显着升高(P<0.05)。此外,饲料中的亚油酸和亚麻酸相对于其他脂肪酸对红螯光壳螯虾的卵黄发生更为重要,且此阶段可能存在脂类物质从肝胰腺向卵巢的转运。以上结果表明:饲料中的SL对红螯光壳螯虾的卵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2.饲料中大豆磷脂对红螯光壳螯虾卵黄发生期肝胰腺和卵巢超微结构及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和卵黄蛋白原(Vg) mRNA表达的影响那么饲料中的SL对红螯光壳螯虾卵黄发生的促进作用是通过什么途径完成的呢?是否通过促进卵黄物质的积累实现的呢?为了验证这一假设,从细胞水平上观察了红螯光壳螯虾卵黄发生期肝胰腺和卵巢的超微结构,并分析了与营养物质积累相关的基因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s FABP)和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 Vg) mRNA表达的差异。以确认饲料中的磷脂对红螯光壳螯虾卵黄发生期营养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SL的增加,虾肝胰腺中脂滴的体积增大,数量增多,结构也更加完整,质地更加均匀,卵巢中脂滴和卵黄颗粒的数量也增多,体积增大;同时,当饲料中SL≥2%时,虾肝胰腺和卵巢中FABP mRNA的表达量随饲料中SL的增加而升高(P<0.05), Diet1和Diet2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肝胰腺中VgmRNA的表达量在Diet3组最高,其次是Diet4组,且显着高于其他3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饲料中的SL有利于红螯光壳螯虾卵黄发生期卵巢中营养物质的快速积累。3.饲料中大豆磷脂对红螯光壳螯虾卵黄发生期脂肪代谢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讨磷脂影响红螯光壳螯虾卵黄发生的生理生化机制,对卵黄发生期营养物质的积累途径进行深入了解,观察了红螯光壳螯虾肝胰腺中与脂肪代谢相关的酶以及血淋巴相关指标,并分析了与肝胰腺正常功能相关的转氨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Diet5组虾肝胰腺中脂蛋白脂酶的活性显着高于其他4组(P<0.05),Diet4组虾肝胰腺中脂蛋白脂酶的活性与Diet1和Diet3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显着高于Diet2组(P<0.05)。Diet1组虾肝胰腺的肝脂酶活性与Diet2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显着低于其他3组(P<0.05)。总脂酶的活性在Diet5组最高,其次是Diet3和Diet4组,最低的是Diet1和Diet2组。当饲料中添加4%SL时,虾血淋巴上清液中甘油叁酯的含量与Diet5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显着高于其他3组(P<0.05)。Diet5组虾血淋巴上清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与Diet3和Diet4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显着高于Diet1和Diet2组(P<0.05)。饲喂6%SL饲料的虾血淋巴上清液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与Diet4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显着高于其他3组(P<0.05)。Diet1和Diet5组虾肝胰腺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着低于Diet2和Diet4组(P<0.05)。Diet5组虾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饲料中高含量的SL对红螯光壳螯虾肝胰腺和血淋巴上清液中的脂肪代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虾肝胰腺的抗氧化功能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综合以上结果,饲料中高水平的磷脂对红螯光壳螯虾的卵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这是通过促进其卵黄发生期营养物质的快速积累以及促进脂肪的代谢吸收而实现的。建议在红螯光壳螯虾亲本培育过程中,在基础饲料中至少补充2%的磷脂以有利于其卵黄发生期营养物质的快速积累和性腺的快速发育。4.红螯光壳螯虾成熟促进因子(MPF)的克隆、表达和定位分析在以上研究基础上,试图从分子水平找到营养调控红螯光壳螯虾卵黄发生的关键因子,选择了与卵黄发生密切相关的成熟促进因子(Maturation-promoting factor MPF)进行了初步探讨。MPF包括催化亚基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Cdc2)和调节亚基细胞周期蛋白B (CyclinB),是减数分裂G2/M期转换的关键调节因子,对卵母细胞恢复减数分裂达到成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MPF在高等动物已有大量研究,但对其在甲壳动物中的表达特征和功能作用的研究却有限。4.1红螯光壳螯虾Cdc2基因的克隆、序列和表达特征分析以及免疫组化定位的研究本试验克隆得到了红螯光壳螯虾Cdc2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该序列全长1769bp,编码299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约为34.7kDa。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Cdc2mRNA主要在卵巢中表达,且表达量随着卵巢发育的成熟而下降。随着饲料中SL的增加,虾卵巢中Cdc2mRNA的表达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表达量在Diet2, Diet3和Diet4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显着低于Diet1和Diet5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细胞定位发现,Cdc2蛋白在红螯光壳螯虾卵黄发生过程中存在从细胞质向细胞核的转移。4.2红螯光壳螯虾CyclinB基因的克隆、序列和表达特征分析以及免疫荧光定位的研究红螯光壳螯虾CyclinB cDNA序列全长1779bp,编码401个氨基酸,预测的CyclinB蛋白的分子量和等电点(pI)分别为45.1kDa和8.84。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CyclinB mRNA主要在卵巢中表达,且表达量随着卵巢发育的成熟而下降。随着饲料中SL的增加,虾卵巢中CyclinB mRNA的表达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表达量在Diet2, Diet3和Diet4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显着低于Diet1和Diet5组(P<0.05)。免疫荧光技术细胞定位发现,CyclinB蛋白在红螯光壳螯虾卵黄发生过程中也存在从细胞质向细胞核的转移。以上结果表明,MPF在红螯光壳螯虾配子形成和性腺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饲料中的SL影响卵巢中MPF mRNA的表达。(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3-09-01)

杨波,刘红,蔡生力,方昱[7](2013)在《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卵黄发生前期与消退期卵巢和肝胰腺消减文库的初步构建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分别对中国明对虾在卵黄发生的两个关键时期(卵黄发生前期和消退期)构建卵巢和肝胰腺的正反向消减文库,测序结果与GenBank进行BLASTx同源比较并利用GO分析进行功能注释。结果显示,各文库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与卵巢发育时期相吻合,卵黄发生前期的卵巢和肝胰腺中分别检测到与卵黄蛋白原相关基因的出现,说明卵黄发生前期与卵黄发生有重要联系。在消退期中检测到与皮质棒形成相关的基因,说明消退期仍有皮质棒的形成,同时也检测到一些与免疫相关的基因,在机体中差异表达时期的功能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14期)

杨晓红[8](2013)在《蜱唾液腺蛋白Salp20的补体抑制机制和卵黄发生的激素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蜱类是世界广泛分布的专性吸血外寄生物,由其传播的人畜疾病非常多,对人类及畜牧业发展危害极大。肩突硬蜱(Ixodes scapularis),又名鹿蜱、黑腿壁虱,可传播多种病原体,包括莱姆病病原体伯格多弗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肩突硬蜱唾液腺分泌多种具有抗炎症反应、抗凝血和抗免疫反应的唾液分子到宿主体内,抑制宿主对蜱体表吸血的抵御反应。该蜱唾液腺蛋白Salp20能保护莱姆病血清敏感型病原体伽氏疏螺旋体(B. garinii)免受补体介导的裂解。本文表达纯化了蜱唾液腺蛋白Salp20,对其分离纯化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其补体抑制机制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对蜱媒疾病防治和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意义。优化后的分离条件为:500ml样品量流经500μl的Ni-NTA亲和层析柱,用2ml含有20mM咪唑的缓冲液清洗四次,用250μl含有500mM咪唑的洗脱液洗脱四次并收集样品。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所得蛋白样品,结果显示蛋白具有高纯度且为目的蛋白Salp20。纯化的Salp20能够保护伽氏疏螺旋体免受补体裂解,证明分离纯化所得蛋白具有很高的生物学活性。用C3b单克隆抗体检测莱姆病病原体表面C3b的沉积,免疫荧光分析结果显示血清敏感型病原体伽氏疏螺旋体表面有大量的C3b沉积,而血清抗型伯格多弗疏螺旋体表面C3b沉积量极少。说明血清敏感型病原体伽氏疏螺旋体能够引发强烈的补体反应,而血清抗型伯格多弗疏螺旋体不能。用C3b和P因子单克隆抗体检测伽氏疏螺旋体表面补体替代途径中C3b和P因子的沉积,免疫荧光分析结果显示菌体表面有大量的C3b和P因子沉积,说明伽氏疏螺旋体引发了强烈的补体替代途径反应。向反应体系加入10μg/ml Salp20后,菌体表面没有C3b和P因子沉积,说明Salp20可抑制补体替代途径中的C3b和P因子结合到伽氏疏螺旋体表面。伽氏疏螺旋体与10μg/ml P因子反应后,菌体表面无P因子的沉积。伽氏疏螺旋体与C3缺失型人血清反应后,发现菌体表面无P因子。表明P因子不能直接与伽氏疏螺旋体表面结合来起始补体替代途径。因此Salp20通过P因子结合,使其不能稳定C3转化酶,抑制了C3b蛋白的产生,从而抑制了补体替代途径。研究了两种激素20-羟基蜕皮酮(20-hydroxyecdysone,20E)和保幼激素III(juvenile hormone III,JH III)对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孤雌生殖种群卵黄发生的影响,对揭示蜱类生殖生物学规律和蜱类防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蜱在宿主体表吸血3天后,向半饱血成蜱注射20E和JH III,20E的最大注射剂量为10μg/tick,JH III的最大注射剂量为5μg/tick。注射后叁天检测结果。体式显微镜下观察20E注射剂量为0.5μg/tick和1μg/tick20E蜱的卵巢充满了含有卵黄颗粒的卵细胞,卵巢体积较大,整体呈现棕黄色,而注射对照组卵巢体积极小,呈白色半透明状。这两个注射剂量组蜱的卵巢重量占体重比例,脂肪体、血淋巴和卵巢中卵黄原蛋白白含量和卵黄原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较显着增高。注射JH III蜱的的卵巢重量占体重比例,脂肪体、血淋巴和卵巢中卵黄原蛋白白含量和卵黄原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显着差异。说明20E对半饱血期孤雌生殖长角血蜱卵黄发生和卵黄原蛋白的摄取具有促进作用,而JH III无作用。向饱血当天成蜱注射20E和JH III,20E的最大注射剂量为1μg/tick,JH III的最大注射剂量为0.5μg/g bw。注射后四天检测结果。结果显示20E和JH III注射组蜱卵巢重量,脂肪体、血淋巴、卵巢组织中卵黄原蛋白和Vn含量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说明这两种激素对饱血期长角血蜱卵黄发生无作用。这些结果表明20E对半饱血蜱卵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但对饱血期蜱卵黄发生无显着作用。JH III对半饱血期和饱血期蜱的卵黄发生均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3-03-15)

顾海龙,林志华,沈伟良,陈彩芳[9](2013)在《泥蚶初级卵母细胞发育及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初级卵母细胞发育期间各细胞器的特征及卵黄粒的形成过程。结果显示:泥蚶初级卵母细胞的发育过程可以分为卵黄合成前期、卵黄合成期及卵黄合成后期叁个时期。在卵黄发生过程中,线粒体、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微吞饮泡等都参与了卵黄粒的形成,且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是形成卵黄粒的主要胞器。卵黄发生的原料以外源性合成为主,外源性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消化腺。(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竺俊全,王伟,丁理法[10](2012)在《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发育及卵黄发生与卵膜形成的超微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镜技术观察研究了可口革囊星虫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发育及卵黄发生与卵膜形成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发育经历了卵黄合成初期、卵黄旺盛合成期及生长成熟期叁个阶段。卵母细胞卵黄发生途径主要由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演变成卵黄粒,以及吞饮作用形成卵黄粒。卵母细胞质膜外被有卵黄膜,由卵母细胞自体形成,且随生长而加厚;卵黄膜具通透性,外源营养物质能透过卵黄膜进入卵内。生长成熟的卵母细胞卵黄膜厚7—9μm,从内向外由纤维层、致密层、粒状突层及外膜构成,保护卵母细胞维持特定的形状。(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2年04期)

卵黄发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龟类的人工繁殖被国际龟类保护组织(IUCN/SSC,TFTSG和TCF)列为目前挽救龟类惨遭灭绝的最急迫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龟类中大多数种类的人工繁殖问题仍未得到解决。通过营养学途径改善龟类亲体的繁殖性能,提高性腺发育质量和产卵量为解决龟类的人工繁殖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目前生殖营养学的理论研究在鱼类和虾类中开展的较多,但在龟类中相关研究几乎处于空白。PUFAs是卵黄蛋白原(VTG)和胚胎细胞生物膜的重要成分之一,显着影响动物的生殖性能(性腺发育、产卵力、卵的质量等),是其生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因子之一。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PUFAs对龟类卵巢发育的影响及机理研究鲜有报道。通过研究龟类的脂质代谢与卵黄发生的关系,以便在不同的卵黄发生期为中华条颈龟提供合适的脂质营养,为解决人工养殖条件下龟类的性腺发育和繁殖的问题奠定前期基础,现选取雌性成体中华条颈龟(四龄,体重1557±307 g)驯养于海南师范大学养殖室。两周后,开始正式试验,按日粮中豆油和鱼油的添加比例不同随机分成4组,分别命名为3S∶0F组(豆油∶鱼油,3∶0)、2S∶1F组(豆油∶鱼油,2∶1)、1S∶2F组(豆油∶鱼油,1∶2)和0S∶3F组(豆油∶鱼油,0∶3)。每周喂食两次,为期一年;每两个月从每组中随机选取6只,低温冷冻麻醉后解剖,取血液测量卵黄蛋白原(VTG)含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叁酯(TG)和总胆固醇(TC);取肝脏测量脂肪酸组成、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基因表达量、肝脂酶(HL)活力、脂蛋白脂酶(LPL)活力、脂肪酸合成酶(FAS)活力和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活力;取肌肉测量脂肪酸组成;取十二指肠测量胰脂肪酶(PL)活性和十二指肠组织结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测定不同卵黄发生期血清VTG含量,研究日粮PUFAs对中华条颈龟卵黄募集的影响。VTG含量在不同卵黄发生期与处理间的交互效应显着(F=1.969,df=25,P=0.019<0.05)。卵黄发生前期,日粮PUFAs对VTG含量影响不显着(P>0.05)。卵黄发生中后期,PUFAs尤其是n-3 PUFAs提升血清VTG含量效果显着(P<0.05),中期的0S∶3F组的VTG含量均在3S∶0F组的2倍以上;而后期0S∶3F组的VTG含量都在混合油组的1.5倍以上,甚至达到了3S∶0F组的3倍左右(P<0.05)。在产卵期,VTG含量总体明显下降,0S∶3F组均在3S∶0F组的3倍以上(P<0.05)。综上所述,卵黄发生中后期以外源性卵黄合成为主,受日粮PUFAs影响较大,日粮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越高,血清中VTG含量亦高。2.为了揭示pufas影响卵黄募集的途径和机理,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日粮pufas对不同卵黄发生期中华条颈龟脂质代谢的影响:(1)对脂质吸收过程的影响卵黄发生前期,胰脂肪酶(pl)活力较低,此时外源脂质吸收较少;中期,pl活力明显上升,峰值出现在11月份,几乎是卵黄发生前期3倍以上,外源脂质的吸收在中期达到高峰;而后期pl的活力整体降至最低,且各处理组之间的pl活力差异不显着(p>0.05),这与限制脂质过量摄入有关;产卵期,pl活力又逐渐升高,这是对脂质消耗的补充作用。不同卵黄发生期,3s∶0f组和1s∶2f组pl活力均高于其余组,且3s∶0f组pl活力在卵黄发生前期、中期和产卵期均为0s∶3f组2.2倍以上,其中前期甚至达到了0s∶3f组4.4倍(p<0.01),说明n-3pufas对pl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通过观察肠道组织结构发现,3s∶0f组肠绒毛长度变短,仅为其余处理组的7/9左右(p<0.05),1s∶2f组绒毛长/隐窝深(v/c)几乎是3s∶0f组1.4倍(p<0.05),说明pufas可以通过提高十二指肠绒毛长度和v/c值,来提高十二指肠上皮细胞的成熟度,从而增强脂质的吸收能力。(2)对脂质转运过程的影响脂质被吸收进入到血液之后,被相应的脂肪分解酶分解,在转运载体蛋白的作用下,被转运至不同的组织,从而影响血脂水平。在卵黄发生前期,肝脏中的hl和lpl的活力到达峰值,hl和lpl的活力与日粮中n-6pufas含量的变化呈正相关,最大活力均出现在2s∶1f组。hl活力在2s∶1f组几乎是0s∶3f组的3倍(p<0.05),而lpl最大活力组几乎是0s∶3f组的4倍(p<0.01),说明n-3pufas具有抑制hl和lpl活力的作用。此时hsl的活力降至最低,0s∶3f组的hsl活力显着高于其余组,几乎达到3s∶0f组的1.4倍(p<0.05),说明pufas具有提升hsl活力的作用。综合上述分解酶活力的变化,说明前期主要以内源性的脂质动员为主。血清中hdl-c水平在前期降至最低,而ldl-c则升至峰值,大量的脂质在前期从肝脏等部位被转运到卵巢,最终造成血清血脂水平的下降(特别是tg,下降到最低)。但pufas对hdl-c,ldl-c和tg的影响均不显着,0s∶3f组的tc含量显着低于3s∶0f组和1s∶2f组(p<0.05)。n-3pufas会促使tc通过粪固醇等途径排出体外,同时减少tc合成以应对机体对tg需求的减少。在卵黄发生中后期,hl和lpl的活力均保持在前期的2/3左右,其中中期的9月份hl和lpl的活力不到前期的1/2,hsl的活力达到峰值,这标志着外源脂质分解增强,内源脂质分解减弱。hl和lpl在中期的9月份和后期受日粮影响显着,而hsl在整个中后期均显着受到日粮的影响,说明中后期外源性的脂质摄入是机体的主要脂质营养来源。hdl-c含量逐渐升高,并在后期达到峰值,但受日粮的影响不显着(p>0.05)。ldl-c的含量在中期的9月份降至最低,不到前期的1/6。中期的9月份,日粮pufas显着提高了l-fabp的表达量,其中0s∶3f组均在其余组的2倍以上(p<0.05)。日粮的pufas通过直接抑制ldl-c对脂质的转运,显着提高l-fabp的表达量,间接提高hdl-c的含量,使肝脏积累更多的脂质以进行外源性的卵黄合成。ldl-c的含量在卵黄发生中期的11月份和后期恢复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脂质被转运到肝外组织而减少肝脏脂质过量积累。血脂水平在中期显着上升,并在11月份达到峰值,尤其是tg,几乎是前期的5.5倍以上,大量外源性脂质的摄入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后期外源性卵黄合成活动减弱,脂质摄入减少,血脂水平略有降低。产卵期,日粮pufas对肝脏hl和lpl的活力以及l-fabp的影响均不显着。hsl的活力逐渐降低,且受日粮的影响显着。hdl-c和ldl-c的含量则逐渐降低,血脂水平也在产卵后期降至最低。这与产卵期的卵黄发生基本停止,机体对能量需求大大降低有关。(3)对脂质转化利用过程的影响卵黄发生前期,肝脏fas活力最低,鱼油添加组显着高于3s∶0f组;卵黄发生中后期,fas活力逐渐升高,峰值出现在中期的9月份,达到前期的1.5倍以上,说明此时肝脏的脂质合成代谢活跃,中期的11月份,0s∶3f组显着高于1s∶2f组(p<0.05);0s∶3f组fas活力在卵黄发生后期,显着高于其余组(p<0.05)。说明卵黄发生的中后期,肝脏从头合成的能力受日粮pufas的影响显着。日粮pufas对肌肉脂肪酸成分的影响较肝脏要显着,在肝脏中受日粮pufas影响的只有c12∶0、c18∶2n6t、c22∶1n9、epa和n-3/n-6pufas,而在肌肉中除了c18∶2n6c,c18∶3n3,c23∶0和n-3/n-6pufas外,均受到日粮的显着影响(p<0.05)。肌肉中epa,dpa,dha,n-3pufas,mufas和sfas的最高含量均出现在0s∶3f组,是其余组的1.5倍以上(p<0.05);肝脏中0s∶3f组的epa和n-3/n-6pufas均在其余组的2倍左右(p<0.05)。肝脏中积累了大量的mufas(以c18∶1n9c为主)和sfas(以c16∶0为主),且肝脏中的脂肪酸种类要多于日粮和肌肉。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使用豆油替代鱼油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最适宜的替代比例组是2s∶1f组,在卵黄发生中后期,尤其是中期添加pufas最合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卵黄发生论文参考文献

[1].周树堂.保幼激素促进卵黄发生与卵形成的分子机理[C].河南省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十次、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7

[2].裘正元.日粮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中华条颈龟脂质代谢的影响及其与卵黄发生的关系[D].海南师范大学.2015

[3].吴明灿,张立,潘英,黄光华,李咏梅.糙海参卵子发生及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J].热带海洋学报.2015

[4].方昱.切除眼柄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差异表达基因的影响及几种重要基因在不同卵黄发生阶段的表达量变化[D].上海海洋大学.2014

[5].吴旭干,徐蕾,丰浪,成永旭.饲料中DHA/EPA比例对叁疣梭子蟹卵黄发生的调控[C].第九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

[6].王兰梅.磷脂营养调控红螯光壳螯虾卵黄发生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7].杨波,刘红,蔡生力,方昱.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chinensis)卵黄发生前期与消退期卵巢和肝胰腺消减文库的初步构建及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3

[8].杨晓红.蜱唾液腺蛋白Salp20的补体抑制机制和卵黄发生的激素调控[D].河北师范大学.2013

[9].顾海龙,林志华,沈伟良,陈彩芳.泥蚶初级卵母细胞发育及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J].海洋科学.2013

[10].竺俊全,王伟,丁理法.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esculenta)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发育及卵黄发生与卵膜形成的超微结构[J].海洋与湖沼.2012

论文知识图

埃及伊蚊卵黄发生的激素调控示...洗脱收集Salp20样品的SDS-PAGE分析洗脱收集Salp20样品的Westernblot分析所有批次Salp20样品的SDS-PAGE分析保护伽氏疏螺旋体免受人血清的...免疫荧光分析伽氏疏螺旋体和伯格多弗...

标签:;  ;  ;  ;  ;  ;  ;  

卵黄发生论文_周树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