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儿童康复医学科450000)
【摘要】目的:探讨物理疗法加引导式教育应用于挠性瘫痪儿童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并研究本院于2014年11月到2015年11月共收治的76例脑性瘫痪儿童,将所有脑性瘫痪儿童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8例,对照组脑性瘫痪儿童给予物理疗法,观察组脑性瘫痪儿童给予物理疗法加引导式教育方式,对比两组患儿实施不同治疗方式后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脑性瘫痪儿童的运动功能、智力发育和独立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对脑性瘫痪儿童实施物理疗法及引导式教育具有良好的临床康复效果,能够有效的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智力发育和独立性评分,改善患儿的身体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物理疗法加引导式教育;脑性瘫痪儿童;康复治疗【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6)5-0079-02
小儿脑性瘫痪又被称为脑瘫,主要是指患儿在出生前或出生未足月时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缺陷,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康复理论的不断完善,对脑性瘫痪儿童的康复治疗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1]。因此,本院对脑性瘫痪儿童给予物理疗法加引导式教育方式,取得良好的临床康复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并研究本院于2014年11月到2015年11月共收治的76例脑性瘫痪儿童,将所有脑性瘫痪儿童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8例,男性患儿40例,女性患儿38例,年龄范围为2到6岁,平均年龄为(2.18±1.97)岁,其中肌张力低下患儿23例,痉挛型患儿47例,混合型患儿18例,所有脑性瘫痪儿童在年龄、性别、病症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脑性瘫痪儿童给予物理疗法,观察组脑性瘫痪儿童给予物理疗法加引导式教育方式,具体内容如下:1.2.1物理疗法以5岁为分界线,对5岁以上患儿实施关节矫形器具牵拉结合悬挂训练,对5岁以下患儿实施器械牵拉方式,所有患儿均进行放松性训练、协调性训练和平衡性训练。针对不同类型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方式训练,混合型患儿实施器械摆动训练,痉挛性患儿实施沙袋负重训练,混合型患儿实施稳定性训练训练时间为30到60分钟。
1.2.引导式教育相关医疗人员要遵循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将循序渐进作为引导式教育的主要原则,以此为基础对患儿进行科学性和人性化并存的引导教育。医疗卫生人员要对脑性瘫痪儿童进行专业评估,评估时间为三个月,在评估过程中要保证各项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客观性,并以此作为引导式教育开展的主要依据。安排一名引导员和3名辅助人员对脑性瘫痪儿童进行引导式教育,对3岁以下的儿童进行音乐刺激,以八节亲子体操为主,主要内容有双臂运动、上肢运动、下肢运动、伸展运动和翻身运动等,教育时间为30分钟;对3岁到6对的患儿要进行被动和主动的引导式教育,在侧重于患儿躯体运动的同时,关注患儿的心理变化,引导患儿的正确发展,教育时间为30到60分钟。
1.3疗效判定指标对脑性瘫痪儿童的运动功能、智力发育功能及独立性功能进行有效评分,分数越高则说明康复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中,运用SPSS软件将所有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将所有结果进行归纳,采用卡方t检验的方式,得出具体数值,用P表示,若P小于0.05,就表示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两组脑性瘫痪儿童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分对比如表1所示,观察组脑性瘫痪儿童的运动功能、智力发育和独立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经卡方t检验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各功能评分,得出P值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小儿脑性瘫痪主要以患儿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为主,《中华儿科杂志》对小儿挠性瘫痪的定义为患儿在出生前或出生后未足月时间内,因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2]。小儿脑性瘫痪的致病因素有母体因素、遗传因素、围产期因素、出生后因素等几大方面,目前,医学上对小儿脑性瘫痪尚未形成完全治愈的统一方式,因此,对脑性瘫痪儿童的治疗则需要以康复为主要手段[3]。
物理疗法从患儿的主体情况出发,对其进行有规律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注重物理治疗的有氧性,以提高患儿的运动耐力为主要出发点,通过适当的肢体训练提高患儿的关节协调性和平衡性,进而恢复并提升患儿的运动功能。引导式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康复治疗方式,其中涵盖运动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对患儿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提高患儿的适应能力强化其肢体的运动性,最大限度的开发患儿的身体潜能和行为能力,促进患儿的智力发育,培养患儿能力及功能的独立性[4]。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脑性瘫痪儿童的运动功能、智力发育和独立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经卡方t检验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各功能评分,得出P值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脑性瘫痪儿童实施物理疗法及引导式教育具有良好的临床康复效果,能够有效的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智力发育和独立性评分,改善患儿的身体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1]唐久来.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疗法[J].中国临床康复,2014,33:7497-7499.[2]芮芳.引导式教育疗法对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13:1005-1007.[3]魏国荣.脑性瘫痪儿童的康复治疗:神经生理学方法与引导式教育方法[J].现代康复,2015,10:1443-1450.[4]赵聪敏.引导式教育辅以神经生理学疗法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改善与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15,07:95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