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赢”:副职对正职决策拾遗补阙的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沈亚岚[1](2017)在《比较法视野下专利权滥用法律规制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知识产权具有标的物无形性、公共性、价值实现同时性等特征,易于被滥用。经营者为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滥用专利权,游走在合法边缘。这不仅损害了他人合法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而且和标准结合后,就可能成为国际贸易壁垒。世纪之交以来,我国经历了DVD案、思科诉华为私有协议案、IDC诉华为案等,专利权人滥用专利权不仅损害了我国产业发展,还影响到良好竞争秩序。专利权滥用规制具有现实意义,但对于何谓滥用,学界理解不一。第一章在对权利行使不当论、限制竞争论等学说进行辨析基础上,提出“二阶论”——在第一进阶,此系权利人故意不当行使权利,损害他人利益之行为;第二进阶是在第一进阶基础上,排除、限制竞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行为。同时,将其与垄断行为、诉权滥用行为、合理限制等概念进行区别比较,并观察其主要表现形态。规制法理依据为何?利益平衡论认为专利权制度设计达成平衡状态,滥用导致利益失衡,需要通过规制矫正失衡。我国《民法总则》确立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专利权滥用在第一进阶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在第二进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有碍于良好竞争秩序,应受规制。公共政策论强调,专利权给予权利人一定地区一定期限的垄断,但滥用并非权利行使行为,且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应当受到反垄断审查。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利益博弈下,TRIPS协议虽提出对滥用进行规制,但规定相当原则。第7条表明滥用行为违反协议目标,第8条赋予各国自主立法权,第40条采取限制竞争标准,暗含运用合理分析规则进行规制之选择。第41条重点关注救济程序有效性同时,简单提及对滥用救济程序进行规制,第50条虽规定证据审查的充分性,但主观“适当”的自由裁量拓宽了临时禁令通道。这些未能有效防范滥用救济程序。2017年1月,TRIPS协议修正案正式生效,作为《多哈宣言》及相关决议的延续,它突出关注最不发达国家民众生存权,有助于推动滥用规制规则的变化。但与此同时,TPP协议虽在实体规制上与TRIPS协议大致相同,但却对滥用救济程序放松规制。滥用规制和公共政策密切相关。美国虽有反垄断法背景,但对滥用起初不进行反垄断审查;上世纪30年后依据本身违法规则,发展出“九不”规则严加审查;80年代后又适用合理分析规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诸多滥用行为存在合法性。《欧洲运行条约》第101条、第102条确立滥用规制的竞争法基础,《第240/96号条例》、《第772/2004号条例》、《第316/2014号条例》等对接第101条第3款规定,从“三色”清单发展为核心限制及其例外,禁止范围进一步缩小,豁免机制呈现扩大化趋势。日本《知识产权利用的反垄断法指南》定位为保护利用,明确绝大多数利用行为具有合法性,但若行为方式或对竞争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偏离或背离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目标时,就可能受到反垄断法审查。我国滥用立法规制散见于《合同法》、《对外贸易法》、《反垄断法》等法律,以及相关行政规章、司法解释中,但总体上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对两个进阶行为区分不清。执法权分散行使,审查范围、事实标准不明,证据意识不强,法律定性、自由裁量权行使标准不明,导致执法规制还处于个案阶段,对商业模式影响有限。司法上虽已初具滥用违法性排除理念,但制度设计偏于模糊,审判理念具有谦抑性,救济渠道还不够清晰,证据来源有待规范,规制作用发挥不明显。在对美国、欧盟、日本滥用规制基础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我国当下宜采取严谨审查态度。针对合理分析规则存在的不足,运用限制权力理念分析比例原则法律内涵,将其引入私法领域,再探讨运用比例原则对专利权滥用进行规制的可能性、现实意义。在对市场、市场支配地位等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按照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协议限制竞争行为的分类,分别阐述具体行为的违法性因子,并对此进行初步判断;再适用比例原则进行辩证分析,判断合法性因子存在与否、能否抵消违法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将指南类文件(征求意见稿)进行分解,制定行政法规,明确统一执法权,采取本身违法规则和比例原则进行审查,并规定核心限制及例外;制定配套指南,结合案例分析,具体阐述审查理念、方法。在规制及救济途径上,明确对第一进阶行为,可藉由民事诉讼在民法等私法领域进行规制;对第二进阶行为,可综合运用民事诉讼、行政执法等,在经济法等领域进行规制。
李清章[2](2014)在《北宋行政法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宋承唐制”,北宋在对唐代行政法继承的基础上,在立法实践中鼎故革新,不断探索,形成了许多“自成一王之法”的新法规、新体例,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行政法规,对于保证北宋行政体制运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故而,北宋的行政法是唐制基础上的传承和创新。北宋的行政法律制度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背景就是如何恢复皇权,维持其权威,妥善处置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以及对地方官员实施有效管理。北宋行政立法特点体现在法的产生和效力的问题上,同时在法律的编制机构、立法程序以及法律保障上都有鲜明的时代性。北宋通过具体的行政立法,建立新的法律规则,以能动反映当时社会的需求。明晰北宋行政法渊源有助于理解北宋这一时期行政法律或法律制度产生的原因以及蕴含其中的特定社会关系。行政组织是机构运行的主干,如何合理设置行政机构及对官员进行管理是个技术性问题。而这种机构的运行是对社会的日益复杂以及对政府要求的需求增多的反映,这种反应有助于实现权威的合理化和权力的集中。对北宋行政机构的立法情况、机构的演变、设置的原则、官员的选任进行了研究,探究机制改革的深层原因。北宋行政运行制度的规定从多方面反映了北宋行政法发展的现实,而且这种发展的现实也是历史现实的真实反映,在这种反映中,通过官员的资序规定、行事规定、诉请规定等深入的研究,以明晰北宋行政程序对维持行政运行的积极作用所在。同时通过对北宋行政督责的运作规程的研究,探讨宋代君臣对行政督责程序尊重的意义所在。通过对北宋政绩行政检查、自然灾害救济、禁榷合同以及行政购买等相关行政执法行为研究,反映了其中包含的现代行政检查、行政给付、行政救济以及行政购买等进步内容,对了解北宋行政理性和成熟有很大益处,在这些行为中,也反映了商品经济对北宋行政行为的渗透和影响,而这种渗透和影响又影响了北宋行政执法行为对商品经济的扶持和规范。通过对北宋行政法制监督制度的考察,对北宋行政法制监察机构的设置原则、监察方式、监察官员的选任及职权的行使、监察机构程序、职责权限以及监察工作的范围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析。并且对北宋行政法制监督所造成的权利侵犯的救济措施也进行了考察。对官员的黜降和叙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通过对北宋官员的黜降的制度设计和叙复的法规衡量考察,探究北宋对于官员处分以及叙复的能动所在,从而有助于对北宋冗官现象有个明晰的认识。北宋的行政法有许多值得今天我们借鉴的地方。这种理性务实的态度对于巩固宋朝皇权稳固、保持行政体制的运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些做法即使对于今天立法建设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毕竟这是从我国本土产生的宝贵经验。只有善于从本国历史中学习,才能不断推进今天行政法律的发展,从而使行政体制运行更趋合理和科学。
赵旭明[3](2013)在《千金药业区域销售经理绩效考核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摘要:随着新医改和新版GMP认证体系的实施,国内医药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目前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市场上的竞争,但实际上,作为站在市场最前沿的销售区域经理,其工作状况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影响着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对销售区域经理的工作状态具有重要引导作用。本文从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域销售经理绩效考核现状入手,对现阶段千金药业的销售模式、区域销售经理的地位和作用、现有区域销售经理考核体系等进行了全面剖析,根据绩效考核的相关理论,认为千金药业的区域销售经理绩效考核存在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考核指标的弹性定额不固定、绩效考核机制不科学等主要缺陷。进而提出要通过实行区域经理负责制,建立销售全流向考核,推行内部交换市场机制等来优化区域销售经理绩效考核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要从建立起层级管理的组织结构,建立区域销售经理岗位职责体系,绩效考核结果沟通与运用,完善商业单位药品流向管理体系等方面来建设千金药业区域销售经理绩效考核体系的配套措施。本文提出的相关对策建议,对其他医药制药企业也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龙福林[4](2011)在《山东胶南市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胜任力研究》文中指出乡镇党政机关作为最基层的国家机关,面对的是最基层的农村和农民群众,而作为领导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乡镇党政领导班子的能力,特别是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的胜任力,将直接决定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本文通过对山东胶南市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的胜任力现状进行深入调研,找出在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胜任力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原因分析,然后依据胜任力理论、参考有关案例,结合胶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乡镇领导干部的岗位特征和工作职能,通过行为访谈、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归纳总结等方法,比较全面的构建出胶南市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的核心胜任特征模型。山东胶南市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的特征模型主要包括政治品质、组织领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服务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等五个维度和12个因子。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胜任力的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胶南市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选拔、考核、评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张红峰[5](2010)在《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 ——利益、选择与均衡》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组织作为一个复杂、多维的系统在知识的传承、创造和应用活动中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等特征。古典组织模型在构建完美结构形式的同时,往往将人或者群体当作分离的、甚至孤立的对象,从而导致关系型思维的缺失。本研究从方法论意义上的利益“关系”切入,运用博弈的理论和分析范式,沿着价值、结构、权力政治三个视角中的动态路径,对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现象进行深入的解读。充分把握价值选择层面、组织内部各利益实体、利益相关者之间所采取的策略选择,利用理论推演或模型分析求得博弈的均衡所在,并在期望“纳什均衡”的引导下,调整各利益主体的行为策略和行动规则,从而为重构大学组织秩序形成思路,也开拓了用博弈理论研究大学组织的崭新领域。大学组织中利益的生成与表达存在着不确定性、被导向性、比较性以及互动性等特征要素,大学组织的特殊性决定了利益本身存在着“超越经济理性”的一面。大学组织的利益结构中既有着冲突性和一致性特征,还表现为不同得益之间的共存,所以用博弈论分析大学组织变革中的问题,需要从利益关系、主体策略选择以及均衡出发,形成完整的博弈分析范式。博弈理论思维下的大学组织是需要从多个视角进行解读的。在价值视角中,围绕着大学组织的价值关系始终处在一种矛盾的状态下,而其中历史和文化是大学组织价值选择过程形成博弈“聚点”时赖以说明选择行为动机的一种方式。虽然在历史进程中大学组织体现出“依附”的价值倾向,但是这一倾向必须建立在对学术内涵最大的包容和尊重上、必须要能体现出大学学术人员“心灵的良知”;组织发展中追求卓越的真实内涵应该是建立在对长远公平基础之上的卓越,管理文化中的效率思想也应是对自由和创造性探索充分思考以后的价值选择。大学组织需要对传统的理性观点作重新的思考,在结构视角中,工作权利的分配随着大学组织底层厚重的特质变得更加值得探讨。权利下放是代理成本和信息成本之间的权衡,同时权利转移的博弈数学模型分析应以基层院系“努力”作为一个协调期望策略,通过模型的数学求解洞察博弈的过程与根源所在。在结构视角的协作环节,论文还分析了院系之间围绕资源配置的“囚徒困境”博弈以及围绕“优异经验学习”的主题构成有限理性的进化博弈,通过协调博弈矩阵和构造动态微分方程,揭示了学科组织学习中的困境;论文也指出科际联合的矩阵结构中许多学术利益和资源利益冲突的成因。组织政治中的利益是分析任何组织情境政治维度的出发点,通过组织中的身份来表达,而权力则是组织政治中的一个工具性维度。从对大学组织中权力的语义辨析中,认为当前权力研究话语的批判者借助于自我建构的权力体系试图充实、完善大学组织中的权力理论,但消解以后的重构依然是建立在语义不清的基础之上,所以提出以问题为导向,“主语”式的大学组织权力所形成的结构。权力的体现与联盟的形式密切相关,通过对大学教授评议会中夏普利值的测定,看出联盟投票权分配方式导致了参与式民主和授权的幻觉。从大学组织中的各种谈判现象可以发现,无论是价值创造还是价值索取,都可以通过类似于“标杆”或者“可信承诺”的策略,找到彼与此之间的解决办法。论文最后通过个案——P学院组织变革实践中的博弈现象分析,揭示了三个视角之间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并且在自然情境下验证了前面所阐述的理论分析。用博弈论对大学组织变革中的诸多问题进行求解,可以通过:第一,期望均衡下博弈聚点的不断调整;第二,遵循制度化的回应以及合作理性走出“困境”;第三,亦“此”亦“彼”,利用大学组织变革中协调策略找出彼与此之间相互的关联。最后依据博弈的机理构建一个合乎逻辑的大学组织秩序。
刘妙[6](2010)在《工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以济南市总工会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公共福利水平的提高,民间、社团举办的补充保障己逐渐被人们关注和认可,可以看出,它们在整个保障制度中起了必不可少的积极作用。作为群众团体组织的典型代表,工会无论从历史的进程还是从现实的发展来看,都与社会保障有着不解之缘,工会保障工作都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息息相关。因此,为了促进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落实,团结广大职工和所有劳动者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关注工会的维护职能和保障工作,有必要吸取国外工会的先进经验,推动我国各级工会组织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保障领域的工作中去。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论文第一部分阐述了社会保障及工会保障工作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我国工会与社会保障的历史关系与发展进程;论文第二部分介绍了当前工会在社会保障领域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工作,分析了在开展工作中所体现出的种种不足之处;论文第三部分以济南市总工会的具体工作为例,通过已有数据的实证,介绍了工会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工作现状,尤其是一些有特色、重实效的工作,如参与社会救助、促进实现就业等等;论文第四部分阐述了外国工会在社会保障领域所做的积极工作,总结出了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做法;论文第五部分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工会参与社会保障领域工作的对策建议,即加强源头参与、强化监督检查、推进就业再就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工会补充保障体系等措施,并针对工作运行体制不畅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载体建设——工会组织建设”的新思路,以更好地保证各项工作开展有序、取得实效。
戴用堆[7](2007)在《怎样当好常务副职》文中研究表明俗话说:"当官当副,不当常务。"一言道破了"常务"难当之理。常务副职是正职的第一参谋和主要助手,除了要创造性地抓好分管工作外,还肩负着协助正职抓全
戴用堆[8](2005)在《怎样当好常务副职——我当“常务”十五年之体会》文中研究表明
刘国峰[9](2002)在《副职要树立“双赢”的策略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国峰[10](2002)在《“双赢”:副职对正职决策拾遗补阙的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双赢”:副职对正职决策拾遗补阙的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赢”:副职对正职决策拾遗补阙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比较法视野下专利权滥用法律规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专利权滥用概念辨析 |
第一节 专利权滥用概念界定 |
一、“伪”命题论 |
二、“正当范围+法益”论 |
三、权利行使不当论 |
四、限制竞争论 |
五、等同垄断论 |
六、与扩张标准相结合的“二阶论” |
第二节 专利权滥用与邻近概念比较 |
一、与垄断行为之比较 |
二、与诉权滥用行为之比较 |
三、与利用项下合理限制行为之比较 |
第三节 专利权滥用主要表现形态 |
一、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
二、协议限制行为 |
三、联合限制行为 |
第二章 专利权滥用规制之法哲学基础 |
第一节 利益平衡论 |
一、利益平衡论法律内涵 |
二、专利权制度促成利益平衡 |
三、专利权滥用导致利益失衡 |
四、利益平衡论对失衡状态之调整 |
第二节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
一、主观恶意说 |
二、正当界限说 |
三、损害利益说 |
四、学说融合 |
五、滥用损害合法利益应受规制 |
第三节 公共政策论 |
一、公共政策定义及特征 |
二、滥用违反社会公共政策 |
三、适用公共政策论进行规制 |
第三章 专利权滥用国际公约规制实践 |
第一节 主要国际公约滥用规制的稀疏 |
一、国际公约少有规制意识 |
二、示范法则规制缺乏强制力 |
第二节 TRIPS协议滥用规制的原则性 |
一、目标项下规制的抽象性 |
二、原则项下规制的模糊性 |
三、规则博弈下规制许可限制的宣示性 |
第三节 TRIPS协议救济滥用规制的虚化 |
一、防范执法程序滥用略显单薄 |
二、临时措施通道“被”拓宽 |
三、防范救济滥用不够有力 |
第四节 后TRIPS时代滥用规制趋势 |
一、国际协议对公共健康的持续关注 |
二、TPP协议滥用规制的弱化 |
第四章 专利权滥用域外典型国家地区规制实践 |
第一节 摇摆的美国滥用规制 |
一、滥用规制之反垄断法背景 |
二、滥用规制之审查原则 |
三、滥用规制之法律基础 |
四、滥用规制执法、司法实践 |
五、摇摆的原因与趋势 |
第二节 豁免扩大化的欧盟滥用规制 |
一、专利权利用基本原则 |
二、限制专利权滥用之竞争法基础 |
三、协议限制竞争行为的豁免机制 |
四、拒绝许可例外之审查原理 |
第三节 立足利用的日本滥用规制 |
一、竞争法背景下规制嬗变历程 |
二、实质促进利用的“规制” |
三、滥用规制之特征 |
第五章 我国专利权滥用法律规制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立法规制现状及问题 |
一、法律法规类规制现状及问题 |
二、“准”行政规章类规制现状及问题 |
三、临时禁令类规制现状及问题 |
四、相关诉讼规则规制类现状及问题 |
第二节 执法规制现状及问题 |
一、执法规制现状 |
二、执法规制问题 |
第三节 司法规制现状及问题 |
一、司法规制现状 |
二、司法规制问题 |
第六章 我国专利权滥用法律规制完善路径 |
第一节 引入比例原则 |
一、审查规则之扬弃 |
二、限制权力理念下比例原则内涵 |
三、私法领域引入比例原则之合理性 |
四、对专利权滥用引入比例原则规制之可能性、现实性 |
第二节 本身违法规则视角下违法性因子分析及判断 |
一、厘清事实标准之基础——概念界定 |
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之违法性分析及判断 |
三、协议限制竞争行为之违法性分析及判断 |
第三节 比例原则视角下合法性因子分析及判断 |
一、适当性原则适用分析及判断 |
二、必要性原则适用分析及判断 |
三、均衡性原则适用分析及判断 |
第四节 专利权滥用之法律规制路径选择 |
一、立法效力位阶 |
二、立法体例和方法 |
三、执法模式 |
四、基本原则 |
五、行为性质 |
六、规制渠道及法律后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北宋行政法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相关研究成果 |
三、本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北宋行政立法 |
第一节 北宋行政立法的特点及法律种类 |
第二节 北宋行政立法程序 |
第三节 行政法规则的适用及解释 |
第二章 北宋行政组织法 |
第一节 北宋行政组织法的特点 |
第二节 北宋行政组织的演变 |
第三节 北宋行政官员的选任 |
第三章 北宋行政程序法 |
第一节 北宋行政程序的运行制度 |
第二节 北宋行政督责程序 |
第三节 北宋的公文处理程序 |
第四章 北宋的行政执法 |
第一节 官员政绩行政检查 |
第二节 自然灾害救济 |
第三节 北宋禁榷合同 |
第四节 北宋行政购买 |
第五节 慈善救济及其他相关救济方式 |
第五章 北宋行政监督法 |
第一节 监察机构的设置原则 |
第二节 监察官员的选任及职权的行使 |
第三节 监察工作程序 |
第四节 监察工作的职责范围 |
第六章 北宋官员黜降以及叙复法 |
第一节 北宋官员黜降法 |
第二节 官员叙复法 |
第三节 矜恕上诉制度 |
第七章 北宋行政法特征、不足和历史地位 |
第一节 北宋行政法的特征 |
第二节 北宋行政法的不足与原因 |
第三节 北宋行政法的历史地位 |
结论 |
附录 |
官员休假制度 |
北宋的值班制度 |
参考文献 |
(一)古籍 |
(二)今人着作 |
(三)今人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千金药业区域销售经理绩效考核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2 研究理论基础 |
2.1 绩效与绩效考核 |
2.1.1 绩效的性质 |
2.1.2 绩效考核 |
2.2 绩效考核方法 |
2.2.1 非系统的绩效考核方法 |
2.2.2 系统的绩效考核方法 |
2.3 绩效考核体系 |
2.3.1 绩效考核体系的概念 |
2.3.2 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
2.3.3 绩效考核体系的基本流程 |
2.3.4 绩效考核体系的作用 |
2.4 医药企业销售模式和销售管理特点 |
2.4.1 医药企业销售模式 |
2.4.2 医药企业销售管理特点 |
3 千金药业区域销售经理的绩效考核现状与缺陷 |
3.1 千金药业概况 |
3.2 千金药业的销售模式 |
3.3 千金药业区域销售经理的地位 |
3.4 千金药业区域销售经理绩效考核体系的变迁 |
3.5 千金药业区域销售经理现行绩效考核现状 |
3.6 千金药业区域销售经理现行绩效考核缺陷分析 |
4 千金药业区域销售经理绩效考核的优化 |
4.1 优化区域经理负责制 |
4.1.1 优化省区经理的设置和职责 |
4.1.2 优化地区经理的设置和职责 |
4.2 优化绩效考核体系 |
4.2.1 优化绩效考核内容 |
4.2.2 设置合理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KPI) |
4.2.3 完善内部转移价格体系 |
4.2.4 完善销售全流向考核 |
4.2.5 建立内部模拟市场机制 |
4.3 将绩效考核结果和薪酬挂钩 |
5 千金药业区域销售经理绩效考核体系的配套措施 |
5.1 建立起层级管理的组织结构 |
5.2 建立区域销售经理岗位职责体系 |
5.3 沟通绩效考核结果 |
5.4 完善流向管理体系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山东胶南市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胜任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论文组织框架 |
2 胜任力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 |
2.1 胜任力相关概念 |
2.1.1 胜任力的基本内涵和分类 |
2.1.2 胜任力的研究方法 |
2.2 胜任力模型及相关研究 |
2.2.1 胜任力模型的基本概念 |
2.2.2 胜任力模型的类型 |
2.2.3 国内外胜任力模型的相关研究 |
2.3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实践应用 |
2.3.1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 |
2.3.2 胜任力模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
2.4 公务员领导干部的胜任力及相关研究 |
2.4.1 国家公务员的相关概念 |
2.4.2 领导干部胜任力研究 |
2.4.3 公务员领导干部胜任力模型的相关研究 |
3 胶南市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胜任力的概况 |
3.1 胶南市乡镇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的基本情况 |
3.2 胶南市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现状和胜任力建设情况 |
3.2.1 能力素质现状 |
3.2.2 胜任力建设情况 |
3.3 胜任力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不足 |
3.4 胶南市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胜任力建设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
3.4.1 在绩效考核中,提高胜任力的导向还不够明确 |
3.4.2 在教育培训中,培训对象的划分没能体现岗位胜任力的差异 |
3.4.3 在选拔任用中,职位分析还没有突出岗位胜任力重心 |
3.4.4 在日常管理中,胜任力的指标体系不足 |
4 胶南市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胜任力模型设计 |
4.1 胜任力需求分析 |
4.2 建立胜任力模型初步框架 |
4.3 胜任力模型的完善 |
5 提高胶南市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胜任力的对策研究 |
5.1 建立基于胜任力的乡镇领导干部培训机制 |
5.2 建立基于胜任力的乡镇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制度 |
5.3 建立基于胜任力的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评估体系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索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 ——利益、选择与均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
第二节 视角、切入点的方法论阐释及选择 |
第三节 作为理论工具和分析范式的博弈论 |
第四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六节 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博弈论视野下的大学组织 |
第一节 大学功能的历史寻根:一种博弈的分析 |
第二节 大学组织中的利益界说 |
一、需要与利益 |
二、利益的生成与表达 |
三、大学组织中的利益:超越"经济理性" |
第三节 大学组织的利益结构及利益行为主体 |
第四节 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范式 |
一、变革模型的神话 |
二、大学组织变革中利益关系的思考 |
三、利益的博弈 |
四、三个视角的解读与关联 |
第二章 大学组织价值选择的博弈 |
第一节 基于利益存在的价值 |
一、价值与大学组织的价值 |
二、利益:组织中的价值关系 |
第二节 大学组织价值选择:博弈中的矛盾性 |
第三节 大学组织价值选择的博弈聚点 |
一、历史进程中大学组织的功用利益倾向 |
二、文化之对于大学组织价值的意蕴 |
第四节 价值取向:追求期望的均衡 |
一、生存的价值取向—自为与依附 |
二、变革中的价值取向 |
第三章 大学组织结构视角:博弈中的思考 |
第一节 大学组织结构的解读 |
一、结构视角:理性的呈现 |
二、组织历史渊源中的理性和利益 |
三、组织架构中的纳什均衡 |
第二节 大学组织权利转移中的成本权衡与博弈 |
一、大学组织中的权利转移 |
二、组织权利:成本的权衡 |
三、权利转移中的博弈分析模型 |
第三节 协调重组:利益边界的跨越 |
一、院系和院系之间的利益博弈 |
二、学科组织协作中的利益冲突 |
第四章 大学组织权力政治中的博弈 |
第一节 大学组织中的政治场景 |
一、"游离""交换"中的政治活动 |
二、关于政治视角的假设 |
三、权力作为视角的核心 |
第二节 重审大学组织权力:辨析与结构 |
一、权力的可能性 |
二、大学组织中的权力:语义成分的辨析 |
三、大学组织中的权力结构 |
第三节 利益联盟与权力的博弈—决策中的均衡 |
一、大学组织中的利益联盟 |
二、花落谁家:大学组织联盟中的权力分配 |
三、"困境"中的迷惘:利益主体的重复博弈 |
第四节 大学组织中的谈判:创造与索取 |
一、谈判中的价值创造 |
二、谈判中的价值索取 |
第五章 多维视角下的大学组织重构 |
第一节 循序渐进的视野:P学院组织变革实践中的博弈解析 |
第二节 期望均衡下的大学组织秩序重构 |
一、聚点均衡:大学组织中的动态博弈过程 |
二、走出困境: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制度化回应与合作理性 |
三、亦此亦彼:大学组织秩序建构的协调策略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工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以济南市总工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2.相关研究概述 |
3.研究目的和方法 |
4.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章 工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
1.1 社会保障制度 |
1.1.1 社会保障的概念和内涵 |
1.1.2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 |
1.2 工会保障工作 |
1.2.1 工会保障工作的职责 |
1.2.2 工会保障工作的内容 |
1.3 我国工会与社会保障的历史关系及发展 |
1.3.1 直接管理时期 |
1.3.2 停止管理时期 |
1.3.3 恢复管理时期 |
1.3.4 参与管理时期 |
第2章 工会在社会保障领域面临的新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
2.1 工会在社会保障领域面临的新形势 |
2.1.1 维护职工经济权益压力增大 |
2.1.2 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任务繁重 |
2.1.3 推动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任务艰巨 |
2.1.4 宏观参与依法维权任务艰巨 |
2.1.5 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任务紧迫 |
2.2 工会在社会保障领域工作存在的问题 |
2.2.1 运行载体不畅 |
2.2.2 工作机制缺失 |
2.3 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章 济南市总工会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工作现状 |
3.1 保障职工权益 |
3.1.1 信访工作维权 |
3.1.2 联系实际维权 |
3.1.3 联席会议维权 |
3.2 促进实现就业 |
3.2.1 培植"工字号"创业基地,发挥就业载体作用 |
3.2.2 展开技能培训,提高再就业素质 |
3.2.3 开展"农民工援助行动",促进农民工就业 |
3.2.4 推行小额贷款服务,拓宽扶持渠道 |
3.3 建立工资支付保障机制 |
3.3.1 加大推行工资集体协商的工作力度 |
3.3.2 建立欠薪报告制度 |
3.3.3 做好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 |
3.4 实施帮扶救助 |
3.4.1 救助对象的界定 |
3.4.2 完善困难职工档案 |
3.4.3 送温暖工作 |
3.4.4 特色活动救助 |
3.4.5 构建救助体系 |
3.5 开展职工互助互济 |
第4章 外国工会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 |
4.1 提高国家社会保障效率 |
4.1.1 协调劳动关系 |
4.1.2 参与管理与决策 |
4.2 重视劳动力的发展 |
4.2.1. 解决就业问题 |
4.2.2. 合理保护劳动力 |
第5章 工会参与社会保障建设的对策建议 |
5.1 基本工作方法与指导原则 |
5.1.1 加强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 |
5.1.2 围绕大局开展工作 |
5.1.3 注重调查研究 |
5.1.4 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会保障工作 |
5.1.5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
5.2 加强源头参与 |
5.2.1 参与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 |
5.2.2 参与社会救助法规和政策的制定 |
5.2.3 完善参与机制 |
5.3 强化监督检查 |
5.3.1 专项检查活动监督 |
5.3.2 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监督 |
5.3.3 劳动保护监督 |
5.3.4 基层工会监督 |
5.4 推进就业再就业 |
5.4.1 保障就业权益 |
5.4.2 发展工会就业服务体系 |
5.5 开展工资集体协商 |
5.5.1 重要意义和工作重点 |
5.5.2 集体协商原则 |
5.5.3 主要做法 |
5.6 建立工会补充保障体系 |
5.6.1 建立帮扶解困长效机制 |
5.6.2 构筑职工互助保障 |
5.7 加强运行载体建设——工会组织建设 |
5.7.1 创新工会组建思路 |
5.7.2 推进工会组织规范化建设 |
5.7.3 推进工会网络建设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双赢”:副职对正职决策拾遗补阙的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比较法视野下专利权滥用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 沈亚岚.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2]北宋行政法若干问题研究[D]. 李清章. 河北大学, 2014(11)
- [3]千金药业区域销售经理绩效考核优化研究[D]. 赵旭明. 中南大学, 2013(03)
- [4]山东胶南市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胜任力研究[D]. 龙福林.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5]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 ——利益、选择与均衡[D]. 张红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8)
- [6]工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以济南市总工会为例[D]. 刘妙.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4)
- [7]怎样当好常务副职[J]. 戴用堆. 领导科学, 2007(18)
- [8]怎样当好常务副职——我当“常务”十五年之体会[J]. 戴用堆. 决策探索, 2005(10)
- [9]副职要树立“双赢”的策略观[J]. 刘国峰. 党政干部学刊, 2002(07)
- [10]“双赢”:副职对正职决策拾遗补阙的策略[J]. 刘国峰. 人才了望,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