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燕(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8)
【中图分类号】R27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8-0178-01
痛经是指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属祖国医学“经行腹痛”范畴。临床上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女性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改变的经行小腹疼痛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的一种疾病,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1]。近年来,笔者采用重灸神阙和中极穴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取得了可喜的临床效果,现将报导如下。
1一般资料
本试验设计观察患者36例,均为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病区住院病人,年龄在18至35之间,均为原发性痛经患者。
2诊断标准
本病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指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多发生于月经初潮后2-3年青春期少女或已生育的年轻妇女。继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者,经妇科检查、B型超声显像、腹腔镜等技术检查有盆腔炎、子宫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病变致痛经。根据痛经程度可分为3度,轻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明显,伴腰部酸痛,但能坚持工作,无全身症状,有时需要服止痛药。中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忍,伴腰部酸痛,恶心呕吐,四肢不温,用止痛措施疼痛暂缓。重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忍,坐卧不宁,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必须卧床休息,伴腰部酸痛,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呕吐腹泻,或肛门坠胀,采用止痛措施无明显缓解。
3治疗
医者手持纯艾条,用雀啄灸法施灸于神阙穴和中极穴,于月经前一周开始治疗。每天一次,每次20分钟,1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4个月经周期。口服少腹逐瘀汤(由当归15g,赤芍1515g,川芎615g,没药915g,延胡索915g,五灵脂915g,生蒲黄915g,小茴香315g,干姜615g,肉桂315g等组成),呕吐剧加砂仁515g,吴茱萸615g;乳房双胁胀痛加川楝子515g,香附1215g;经水难下加益母草1515g;腰痛甚加杜仲1015g,续断1015g,去没药避免攻逐过度伤正。每日一剂,经前一周天开始服,连服7天,连续服用4个月经周期。
4疗效标准显效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外妇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如下标准。治疗1个疗程痛经症状完全消失,能恢复正常工作;有效:治疗1个疗程痛经症状部分消失,尚能坚持工作;无效:连续治疗3个疗程以上,痛经症状无明显改善,不能坚持工作。
5结果
本组病例76人,经过治疗,痊愈29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4%。
6典型病例
宋某,女,30岁,未婚,患者自述2年前因月经期冷水洗浴之后,经血持续1个月不断,经口服中药血止,但其后每次行经,小腹疼痛,血量少,色紫黯有块,形寒肢冷,频服止痛药,严重影响正常学习生活。诊断:痛经(寒湿凝滞型)。按上法治疗2个疗程,疼痛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
7小结
痛经是妇科中的常见多发病之一,发作时较为痛苦。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发生多因经期冒雨、涉水或恣食生冷.或生活于湿地,风寒冷湿客于冲任及胞中导致冲任气血不畅.胞宫气血流通受碍,以致不通则痛”。现代医学认为内分泌功能紊乱、子宫平滑肌收缩,组织缺血或子宫峡部收缩加强致使痛感产生。少腹逐瘀汤原载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盖房诸药相配具有散结定痛,祛瘀生新之功。实验表明,该方能使患者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值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功效。中极,任脉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膀胱的募穴,具有益肾兴阳、通经止带。艾灸中极具有痛经止痛,力达病所的功效。神阙在腹中部,脐中央,属任脉的穴位,有治腹痛、久泄、脱肛、痢疾、水肿、虚脱的功效。在此穴施灸可益气延年,一向受到古今中外养生家的重视。艾灸神阙可以回阳暖胞,促进痛经恢复,力求扶正,祛除病根。
参考文献
[1]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中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的调查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1980,15(4):219.
[2]石学敏.针灸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