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流通论文_赵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国债流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国债,市场,流动性,制度,银行间,供给量,日本。

国债流通论文文献综述

赵国[1](2018)在《中国长期国债流通市场定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债收益率作为市场无风险利率代表,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国债利率是全社会融资定价的基础,收益率长期变化反反映出全社会融资成本的变化,这直接决定了政府和企业的财务成本和融资安排,也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文件和政策均强调金融向实体回归,金融要更好的为实体经济服务,通过对长期国债流通市场定价的研究,可以为政府、企业、各类投资者提供相关决策信息,更好地指导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国债流通市场的定价,尤其是长期国债流通市场的定价,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当前对长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的研究多涉及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构建及估计等方面,而针对宏观经济因素,尤其是经济周期对国债收益率的影响,国内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本文试图从经济周期角度,研究中国国债利率长期变化,并对2002-2017年中国长期国债利率变化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试图为相关决策人员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首先,本文介绍了国内外主要经济周期理论,并引出基于经济周期的投资工具:美林投资时钟,再结合美林投资时钟对主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做了必要的梳理。继而,本文对美林投资时钟在中国长期国债流通市场定价的机制做了必要的说明,并结合2002-2017年的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数据简述自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和政策变迁。最后,通过对美林投资时钟模型进行必要的本土化改造,本文试图建立一套在国内行之有效的长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多元回归模型,并应用于具体的实践。国内着名统计学家吴喜之先生曾说过:“世界上所有的模型都只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近似,没有完美的模型,所有的模型都命中注定要被修正、改进以至于被替代①”本文的研究亦是如此。长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的短期波动处于杂乱无序的状态,但通过技术手段滤除短期波动,长期趋势相对容易识别,而且与相关宏观经济指标的联系也清晰可见。然而本文对长期国债流通市场的定价研究只是做了初步的探索,随着实践的深入还要进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本文来源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期刊2018-10-17)

邓晓兰,李铮,黄显林[2](2014)在《国债流通交易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欧美各国扩大国债规模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基于国债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视角,利用中国2005-2012年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央行的国债交易对货币供给量影响微弱,商业银行的国债交易短期内能抚平货币供给量的波动,保证货币供给量长期持续稳定增长,个人的国债交易基本不影响货币供给量。总体上看,现阶段中国的国债流通交易对货币供给量冲击不大,因此,国债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国债市场上的协调配合还有待加强。(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吴晓忠,张志超,张艨[3](2014)在《国债交易流通速度测算及其宏观经济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水平较低,国债交易流通速度对宏观经济影响较小,且滞后期较长,国债的效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应建立国债余额常态化管理制度,将国债余额上限设定为略高于国债余额的预测值,在任何时点上均不能超越;坚持期限多样化、发行经常化和利率市场化的"叁化"原则,构建合理的国债品种期限结构,丰富国债发行品种,形成均衡、动态的国债发行机制;拓展国债统计口径,通过编报狭义和广义两个口径的国债余额,全面衡量国债交易流通速度的宏观经济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流通经济》期刊2014年07期)

柴晓乐[4](2014)在《日本国债的发行、流通及偿还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债在日本经济发展历史中曾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末泡沫经济破裂之后,陷入了将近30年的经济衰退期。日本政府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发展,多次推出刺激性的财政政策,致使国债发行规模迅速膨胀、国债余额不断累积,日本财政负担不断加重。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2009年以来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更加使日本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尽管日本国债规模不断膨胀,日本却并未如各界学者预料的那样,出现国债价格下跌、国债收益率上升,进而引发国债市场崩溃,爆发债务危机的结果。与此相反,日本国债的发行、流通、偿还都有序进行,国债市场保持着良好有序的运行态势。这一现象被称为“日本债务之谜”。本文从日本国债市场的发行、流通以及偿还机制入手,深刻剖析了2002-2013年十多年来日本国债市场的发展情况,运用历史分析法对日本国债管理政策进行系统分析。首先,通过对日本国债的发行方式、品种结构以及持有者结构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日本的国债发行具有统制式管理、人为控制的低位发行利率、政府加强与市场沟通制定发行计划的特点,有效降低了发行成本;通过对日本国债流通市场的形成、成熟的交易市场运作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日本的国债流通具有政府干预、系统化管理的特点,有效保持了国债的高流动性;最后,对日本减债基金运作、多种偿还方式并存的偿还制度进行了分析,认为日本对国债偿还年限和偿还额度的精确计算,极大的保证了国债的信誉。本文从以上叁个方面探究了日本国债管理机制的奥秘,对“日本债务之谜”这一现象的原因做出深刻剖析,并得出以下结论:日本在短期内财政风险可控,并不会爆发国债危机。最后,本文期望通过分析日本国债管理政策的有效性与合理性,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对我国国债管理提出一些相对可行性建议。(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4-05-01)

杨子瑶[5](2013)在《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自1988年试行国债流通和转让以来,长期偏重对发行市场的管理,而对流通市场的管理重视不够,对市场参与者的服务也不能满足人民一日增长的需求,这就制约了国债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速度。因此,重视并不断完善国债流通市场的组织机构管理,使国债流通顺畅,不仅对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还对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东方企业文化》期刊2013年19期)

杨宇婷,宁琦[6](2013)在《我国国债流通市场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债流通市场又称为国债二级市场,在我国主要分为交易所国债市场、银行间国债市场和柜台国债市场,自2002年国债实现跨市场发行后,银行间国债市场成为国债流通的主要场所。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国债流通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我国国债流动性的政(本文来源于《中国财政》期刊2013年15期)

苏燕[7](2013)在《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法律规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借力于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其中,作为重要投融资渠道的国债流通市场能够有效调节资源配置,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有力杠杆。基于国债流通市场发展具有的立法依赖性,需对市场的发展进行法律规制,推动市场的改革和有序发展。国际上的公债历史较长,其发行的最初目的主要是筹集战争经费或弥补政府赤字。对于公债的理论研究也经历了从公债有益论到公债有害论,再到现代公债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并最终形成了当前客观、合理的公债理论。在理论发展的同时,公债实践的进步也使得公债的政策功能和经济效应得到了发挥。公债由国债与地方公债两部分。国债区别于公债,国债法律关系也区别于一般的债权债务关系。同时,国债在进行市场流通的过程中会产生特殊的价值。健全的国债流通市场能使资源达到合理配置,能够促进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当前,我国国债流通市场被分为场外市场和场内市场,各市场的发展极不平衡。我国关于国债流通市场方面的法律现状是造成各市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甚至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国债流通市场不统一,市场流动性不足,做市商做市功能不明显和监管体系存在不足。面对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缺陷,反观域外发达国债流通市场存在的优势,可得知法律规制对市场发展的重要性。需要在分析这些国家国债流通市场法律规制优势的前提下,批判性地借鉴这些经验,以便指引我国走对正确的法律规制方向。对我国的国债流通市场进行法律规制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需要实行国债统一立法,建立协调有序的法制管理,完善法律监管体制,还需建立统一的国债流通市场,创新国债产品,完善做市商制度。(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周书域[8](2012)在《论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及完善》一文中研究指出1981年我国恢复国债发行,1988年我国国债流通市场开始建立。此后,国债发行量与国债交易量都在不断扩大。国债市场要取得长足的发展与其两个子市场的成熟与完善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债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发行市场,更依赖于流通市场。随着近年来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日益扩大,国债流通市场在国债市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个高效、市场化的国债发行市场的建立及国债市场功能的实现都要依托一个高度完善与发达的国债流通市场。我国国债流通市场建立是始于1988年国务院批准沈阳、上海、广州、深圳、武汉、重庆、哈尔滨7个城市办理个人认购部分国库券的转让业务。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及其发展,我国国债流通市场取得了许多成效,交易主体不断丰富,交易制度不断创新,投资者结构不断合理等。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国债二级市场仍处于分割的状态、流动性不足、投资者机构不合理、信息不透明以及监管不力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也束缚了国债市场的成熟与完善。本文正是立足于我国国债流通市场上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通过回顾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历程,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现实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在分析了产生的原因之后,再借鉴发达国家建设国债流通市场的成功经验,最后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完善我国国债流通市场建设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本文作者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对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提供现实的建议。文章首先指明了我国国债流通市场产生的背景,紧接着阐述了研究我国债流通市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本章重点在于梳理国内外关于国债流通市场的研究成果,而着重是对学者关于我国国债流通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以发现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成为本文的切入点。第二章首先介绍了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流动性理论,对国债流通市场流动性的衡量指标进行简单的描述。其中主要是介绍国债流通市场流动性的四维属性,即速度、紧度、深度及弹性。同时,从公开信息及私人信息两方面对国债流通市场的信息传导机制进行了介绍。第叁章首先回顾了我国国债流通市场发展的历史背景及格局,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1988-1993年实物柜台市场占主导地位阶段;1994-1996年交易所国债市场占主导地位阶段;1997-2001年银行间国债市场的新兴的阶段以及2002年以来我国国债交易所市场与银行间国债市场融合的阶段。当前,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最主要的格局是交易所国债市场、柜台国债市场及银行间国债市场叁足鼎立,各市场彼此割裂;第二节阐述了我国国债流通市场取得的成就;第叁节提出了制约现阶段我国国债流通市场发展的突出问题,即国债流通市场仍处于分割的状态、流动性不足、投资者机构不合理、信息不透明以及监管不力,接着对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第四章重点对国债流通市场流动性不足的原因进行分析,从深度、宽度两方面进行实证分析。此外,还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流动性近年来虽然得到了改善,但与发达国家及其部分亚洲地区相比,差距依然很明显。章节最后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导致我国国债流通市场流动性不足的制度因素,在研究视角上进行创新。第五章以美国、日本、英国及加拿大为例,研究这几个国家国债流通市场建设的成功经验,经究发现这些发达国家国债流通市场的主要优势在于完善的国债场外市场,合理的投资者机构,健全的做市商制度以及完善的监管机制这几个方面。文章最后主要是针对我国国债流通市场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学习美国、日本、英国及加拿大的成功经验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我国国债二级市场建设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建立统一的国债流通市场,发展国债场外市场,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提高国债流通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及加强国债流通市场的监管。(本文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期刊2012-06-01)

王妍,陈泳诗[9](2009)在《完善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我国国债流通市场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债在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经济等方面已经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但国债流通市场仍然存在着流动性差、交易工具单一、做市商制度不完善以及法制监管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高效运作。针对目前国债流通市场存在的问题,只有借鉴国外经验、提高国债市场流动性、完善做市商制度、丰富交易工具、加强法制监管等措施,才能完善我国国债流通市场。(本文来源于《生产力研究》期刊2009年21期)

陈玉婵[10](2009)在《制度变迁中的国债流通市场一体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达债券市场的实践证明,国债市场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发行市场,更取决于流通市场。如果没有一个发达的流通市场,就不可能建立一个有效和市场化的发行市场,国债市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也就难以有效发挥。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后,我国国债流通市场就形成了场外市场与场内市场分割的格局。这种分割的格局降低了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增加了国债筹集成本,也削弱了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实施效果。为了促进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统一,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主体的类型、增加跨市场产品的品种等等。这些政策措施对于债券市场间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这些政策出台后,分割的格局是否得到了明显改变,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如何,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以及如何进一步促进市场之间的统一?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我国目前的国债流通市场状况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制度变迁过程,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国债流通市场分割局面的形成过程和一体化过程。在此基础上,笔者采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实证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银行间国债市场与交易所国债市场之间的联系。鉴于我国国债市场处于一个不断发展融合的过程,不同时期的分割市场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本文将2003年至2008年分为叁个时间段来考察市场一体化的过程。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实证结果表明银行间国债市场和交易所国债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本文从市场交易主体、债券托管结算、市场监管和交易机制四个方面提出进一步促进我国国债市场一体化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9-04-01)

国债流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欧美各国扩大国债规模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基于国债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视角,利用中国2005-2012年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央行的国债交易对货币供给量影响微弱,商业银行的国债交易短期内能抚平货币供给量的波动,保证货币供给量长期持续稳定增长,个人的国债交易基本不影响货币供给量。总体上看,现阶段中国的国债流通交易对货币供给量冲击不大,因此,国债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国债市场上的协调配合还有待加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债流通论文参考文献

[1].赵国.中国长期国债流通市场定价研究[D].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18

[2].邓晓兰,李铮,黄显林.国债流通交易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吴晓忠,张志超,张艨.国债交易流通速度测算及其宏观经济效应[J].中国流通经济.2014

[4].柴晓乐.日本国债的发行、流通及偿还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14

[5].杨子瑶.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与完善[J].东方企业文化.2013

[6].杨宇婷,宁琦.我国国债流通市场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财政.2013

[7].苏燕.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法律规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8].周书域.论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及完善[D].江西财经大学.2012

[9].王妍,陈泳诗.完善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9

[10].陈玉婵.制度变迁中的国债流通市场一体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9

论文知识图

第一部分 经济、金融形势与重要方针政策国...3-6我国国债流通市场投资者结构...司局工作国家债务管理(2)司局工作国家债务管理(1)司局工作国家债务管理一1叁种国债主流品种发行情况对比

标签:;  ;  ;  ;  ;  ;  ;  

国债流通论文_赵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