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脉接触性溶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脉,闭塞,溶栓,导管,下肢,动脉硬化,腔内。
动脉接触性溶栓论文文献综述
刘洪,王学虎,李凤贺,赵渝[1](2019)在《导管接触溶栓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慢性缺血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慢性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采用CDT辅助血管成形术治疗189例下肢ASO慢性缺血患者临床资料,评价溶栓有效率、并发症等。结果 189例患者均成功实施CDT治疗,溶栓有效率为88.4%(167/189)。动脉闭塞病变平均长度由术前(173±24) mm缩短为术后(81±16) mm(P<0.01)。153例患者病变血管泛大西洋学会联盟(TASC)Ⅱ分型较术前改善。CDT后进一步完成血管成形术,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31±0.12显着升高至术后0.82±0.21(P<0.01)。CDT期间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8.6%(54/189),无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下肢ASO慢性缺血患者CDT辅助治疗可提高血管成形术效率,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来源于《介入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周军传[2](2019)在《导管接触性溶栓在股腘动脉长段闭塞腔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导管接触性溶栓在股腘动脉长段闭塞腔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30例行股腘动脉长段闭塞腔内介入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中均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技术,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技术后,手术成功率为96.7%,平均溶栓时间为(23.0±11.0)h,并发症发生率为6.9%;治疗后,股腘动脉闭塞段血管长度较治疗前明显缩短,且ABI指数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靶血管通畅率为96.6%。结论:股腘动脉长段闭塞腔内介入治疗中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技术,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术后短期血管通畅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普及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20期)
战激光,赵堂海,解远峰,张杰,逄晓军[3](2019)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收治的62例(62条患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该研究中59例患者患肢动脉得以开通,其中22例患者术中植入支架,支架植入率37.3%(22/59),术后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2±0.12)升高至术后的(0.85±0.10)。于术后3、6、12、18个月进行随访,患肢动脉通畅率分别为98.3%(58/59)、94.9%(56/59)、86.4%(51/59)、83.1%(49/59)。结论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可以暴露血管真实管腔形态、降低支架植入率,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实用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傅懋林,张永刚,肖雪玲,王双虎,何文钦[4](2019)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1月—2017年2月采用rt-PA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心源性脑栓塞病人20例(研究组),其中单纯动脉溶栓病人12例,rt-PA静脉溶栓后桥接动脉溶栓术病人8例。选取我科同期收治的心源性脑栓塞仅进行rt-PA静脉溶栓的病人18例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发病至置鞘成功时间为3.13~7.82(5.01±2.28)h,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为4.14~10.00(5.67±3.22)h。18例病人达到血管再通,血管再通率达90%,其中脑梗死溶栓等级系统(TICI)评分达2b或3级者共16例,达80%。研究组入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值为(13.27±9.56)分;对照组入出院时NIHSS评分变化值为(6.09±4.23)分,住院期间研究组NIHSS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病人3个月后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为(1.97±1.68)分,对照组为(3.44±1.99)分,研究组显着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所有病人均未出现介入操作相关性并发症及其他脏器出血。两组病人症状性颅内出血、高灌注脑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具有较高血管再通率,可明显改善病人近期神经功能及远期临床预后,安全性好。(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郑继行,潘浩,艾鹏,陈聪,邓超频[5](2018)在《导管接触性溶栓在股腘动脉长段闭塞腔内介入治疗中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在股腘动脉长段闭塞腔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拟行CDT联合血管腔内成形(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术)治疗股腘动脉长段闭塞患者42例,观察并比较CDT前后闭塞段血管长度、踝肱指数(ABI)、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靶血管通畅率。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成功率92.9%(39/42);溶栓时间(15.93±5.56)h,溶栓尿激酶用量(72.57±21.15)万U,CDT后闭塞段血管长度较CDT前明显缩短[(15.90±3.53)cm vs(12.26±3.86)cm,P<0.05],ABI较CDT前明显改善[(0.31±0.20)vs(0.76±0.15),P<0.05];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7%(3/39);术后1年靶血管通畅率为76.92%(30/39)。结论低剂量尿激酶短时间CDT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治疗股腘动脉长段闭塞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短期术后血管通畅率高。(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8年24期)
李姗姗,冯晓芬,崔丽君,汪海飞,雍熙[6](2018)在《股—腘—小腿动脉长段闭塞行导管接触性溶栓辅助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导管接触性溶栓在股—腘—小腿动脉长段闭塞腔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股—腘—小腿动脉长段闭塞且行导管接触性溶栓辅助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患者23例,术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术前、术后给予人文关怀及健康指导,出院后给予电话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19±0.10显着增加到术后的0.77±0.24(P<0.05)。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期间发生穿刺处鞘管周围出血3例,立即处理后好转。结论导管接触性溶栓辅助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股—腘—小腿动脉长段闭塞的效果好,且安全性好,正确的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8年16期)
解远峰,赵堂海,张杰,战激光,逄晓军[7](2017)在《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介入术后再闭塞的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导管接触性溶栓在下肢动脉缺血患者介入术后再闭塞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对32例下肢动脉缺血介入术后再闭塞患者,采用溶栓导管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部分病例联合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观察患肢血管通畅程度及血运情况,统计治疗前后患肢踝肱指数,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本组溶栓总有效率达93.8%,治疗后皮肤温度回升,静息痛消失,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15±0.06升高至0.81±0.0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脉内溶栓导管接触性溶栓,能够溶解大部分血栓,治疗后复通率高,可显着提高保肢率,是介入治疗术后再闭塞的首选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杨亚东[8](2016)在《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和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都接受接触性溶栓治疗,观察和分析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安全性。结果共有34例患者明显好转或已经完全恢复正常,其治疗有效率为70.83%;2例患者死亡,其患者死亡率为4.17%(2/48),2例患者在经过溶栓治疗后出现脑出血症状,其中1例患者的脑出血量达到60ml,及时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术,但是在术后仍然死亡。有35例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实现了血管再通,有8例患者存在明显的血管原位狭窄,及时地采取了支架置入术。结论采取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比较高,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6年95期)
董嘉尧,朱桥华,周成宇,黄维,黄江远[9](2016)在《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a SMA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CTA证实的a SMAT患者,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58~78岁,平均(68.7±7.9)岁,发病时间10~20 h,平均(13.5±3.7)h。在肠系膜上动脉内留置导管行接触溶栓治疗。术后给予抗血小板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施行经导管接触溶栓。尿激酶用量170~290万单位,平均(238.5±41.4)万单位,溶栓时间2~4 d,平均(3.1±0.6)d。7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复通,无充盈缺损,腹痛症状消失。1例在溶栓过程中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死亡。1例患者在溶栓过程中排黑便,余患者未见出血性并发症。结论:经导管接触溶栓能够快速溶解血栓,并发症少,是治疗a SMAT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李海蓉[10](2015)在《动脉内接触溶栓即刻支架植入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动脉内接触溶栓即刻支架植入术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围术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9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率为92%,显着高于对照组的满意率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知情评分(44.13±2.25)分,护理服务(40.23±1.76)分,改善评分(153.58±4.65)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症状评分(63.9±13.4)分,疾病知识评分(65.3±16.1)分,急救管理评分(52.1±10.6)分,日常生活评分(83.9±13.2)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血管狭窄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常见脑血管意外,患者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时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效果理想,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5年21期)
动脉接触性溶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导管接触性溶栓在股腘动脉长段闭塞腔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30例行股腘动脉长段闭塞腔内介入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中均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技术,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技术后,手术成功率为96.7%,平均溶栓时间为(23.0±11.0)h,并发症发生率为6.9%;治疗后,股腘动脉闭塞段血管长度较治疗前明显缩短,且ABI指数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靶血管通畅率为96.6%。结论:股腘动脉长段闭塞腔内介入治疗中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技术,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术后短期血管通畅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普及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脉接触性溶栓论文参考文献
[1].刘洪,王学虎,李凤贺,赵渝.导管接触溶栓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慢性缺血治疗中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9
[2].周军传.导管接触性溶栓在股腘动脉长段闭塞腔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9
[3].战激光,赵堂海,解远峰,张杰,逄晓军.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J].实用医药杂志.2019
[4].傅懋林,张永刚,肖雪玲,王双虎,何文钦.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5].郑继行,潘浩,艾鹏,陈聪,邓超频.导管接触性溶栓在股腘动脉长段闭塞腔内介入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浙江医学.2018
[6].李姗姗,冯晓芬,崔丽君,汪海飞,雍熙.股—腘—小腿动脉长段闭塞行导管接触性溶栓辅助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
[7].解远峰,赵堂海,张杰,战激光,逄晓军.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介入术后再闭塞的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J].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2017
[8].杨亚东.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
[9].董嘉尧,朱桥华,周成宇,黄维,黄江远.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6
[10].李海蓉.动脉内接触溶栓即刻支架植入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