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感觉论文-朱一飞,应瑛,郭炜

主观感觉论文-朱一飞,应瑛,郭炜

导读:本文包含了主观感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康复锻炼,断指再植,感觉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主观感觉论文文献综述

朱一飞,应瑛,郭炜[1](2018)在《镜像理论指导下康复锻炼方案对断指再植患者手部感觉功能及主观状态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指离断作为手外科常见病症,临床治疗多以再植手术为主,能从最大程度上促进肢体完整性、功能状态恢复,但术后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风险~([1])。因此,术后为预防或减少不良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手部感觉功能恢复,增强患者自主生活能力,需及早实施上肢相关关节主动功能锻炼。镜像疗法作为新型治疗理念,其是在平面镜的成像原理基础上,复制健侧活动画面,并想象成患侧的活动,同时经视错觉及视觉反馈、虚拟现实,与康复训练结合的治疗方法~([2,3])。近年来,(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8年11期)

唐浩轩,黄志剑[2](2018)在《高强度间歇训练中主观用力感觉RPE监测运动强度的有效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是目前很流行的一种训练方法,在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领域内都有大量的研究证明,高强度间歇训练带来的生理生化效益相似或优于中等强度的持续运动,但是所需花费的时间却要少的多,大大减少了阻碍运动的时间承诺。因此被认为是一种高效快捷并可能取代中等强度持续训练的运动处方。心率是用来监测运动强度的常用指标,中等强度持续中主观用力感(RPE)和心率呈高相关,因此RPE是评价运动强度最方便简单的工具。本文通过比较两种训练方式下RPE与心率的关系,Borg公式"心率=RPE*10"估算出的心率是否可靠,验证RPE值是否与心率表现出高度相关,为RPE作为高强度间歇训练中监测运动强度工具的有效性提供一定证据。方法:本研究选取女大学生40人,进行被试内实验设计,每个被试分别参与一次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一次中等强度持续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一共运动7组,每组为1分钟的运动时间(100W)和1分钟的休息时间,总共为14分钟;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共运动28分钟(25W),两种训练方式输出功率一致。采用Brog20在高强度间歇训练运动时间和休息时间的最后5秒,以及在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对应完成时间收集RPE和平均心率。结果发现:在两种训练中RPE估算心率的特点,训练前期均显着低于实际心率,训练中期RPE估算的心率与实际心率一致,训练后期显着高于实际心率,而在高强度间歇训练中训练后期休息时RPE估算心率与实际心率相一致。在中等强度持续训练中RPE与心率的相关性和以往研究相一致,属于高相关;而高强度间歇训练RPE与心率的处于中等相关。结论:RPE应用效果在高强度间歇训练中可能不够准确,而在中等强度持续训练中的效果更佳。(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王力纬,徐曦[3](2018)在《人类在不确定世界中的决策优势》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瞬息万变的不确定世界中,有时候,源于人类进化与个体经验的直觉决策,可能更适应于模糊信息环境下的综合判断。心理学家John Bargh曾经写过这样的例子:在品尝和选择不同的草莓酱的时候,人们凭借感觉做出的快速判断往往极为准确。由于工作原因,我今(本文来源于《期货日报》期刊2018-10-24)

吴迪[4](2018)在《声乐载体从主观感觉转化为客观图像(二)——原始音频转化为数字音频变化后的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社会,人民文化生活大幅度提高,涌现出很多出色的声乐类艺术人才,这些优秀的歌者,就避免不了与形形色、色的数字音频设备打交道,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类高科技的音频设备层出不穷,除了极大满足了人们对声乐艺术审美的要求,也极大地方便了,歌者对声音效果的追求,一套好的硬件设备,可以极大地提高演唱者的演唱水平,满足了歌者对声音的要求,也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审美的要求。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音频设备对人声的影响,在以前试验中,我们对拾音器和原始人声做得比较分析,这次我们,粗略的探讨一下,如何解决原始人声转化为数字音频的畸变和修复,如何得到纯净客观的人声频谱图像,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好的应用在频谱仪声乐教学法中。(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8年11期)

吴迪[5](2018)在《声乐载体从主观感觉转化为客观图像(一)——原始人声转化为数字音频后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影视技术突飞猛进,计算机音乐制作与数字音频逐步普及。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国家的影视教育在大学里面出现,使许多相关的专业,在大学里得到研究和发展。声乐,作为影视艺术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就不可避免地与现代科学设备密不可分,在音乐制作和影视制作中,人声的录制就不可避免的升级为一项不可避免的学科。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利用频谱仪进行声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原始人声转化为数字音频,人声通过硬件设备录制后转化为数字信号后是否有变化?它是保持的原汁原味,还是有细微的变化。作为一个声乐教育者,应该如何去面对这种变化。因为只有,没有任何畸变的人声,才能进行准确的频谱分析,然后再应用到声乐教学当中。(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8年10期)

李鹏飞[6](2018)在《Bord主观体力感觉量表模型下健身行为研究——以甘肃省直机关公务员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健身行为国内研究现状,在借鉴基本理论进行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对甘肃公职人群健身状况的评析,分析该地区特定人群健身行为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延伸出对锻炼人群提出建立健身模型构想,并结合示例阐述了其实现过程,使构想得以实现,在此调查数据结果基础上运用统计软件处理进行描述性分析,设计出该地区该特定人群健身模型,该模型运用运动训练与康复的思想和方法力求在健身次数,健身强度和健身后的恢复,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框架。(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8年12期)

吴迪[7](2018)在《《声乐载体从主观感觉转化为客观图像》——利用频谱仪分析人声进行声乐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频谱仪进行声乐教学这方面的研究,在我国较少,我和我的朋友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实验,对比分析,从一开始的简单录制人声,到后来利用、均衡器、压限器、拾音器等科学仪器精心处理,得到接近真实的数字人声,然后再进行频谱分析,利用优秀歌唱家的优秀声音频谱图,和初学者的声音频谱图像进行对比,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利用分析对比,人声频谱的各个频率,再将人声的各个共鸣腔体,划分几个部分,利用各个部分的不同数据。分析对得出,声乐初学者,声音状态的缺陷。使声乐教学,主观的教学方式,得到客观图像的辅助,使声乐教师主观的声乐判断,得到客观数据的辅助。声乐教学,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教学,变成了图像、数据分析,客观性得到加强,使声乐载体从主观感觉转化为客观图像,探讨利用频谱仪进行声乐教学。(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8年09期)

彭彩丽[8](2018)在《不同锻炼方式对女大学生主观用力感觉及心境影响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在参与身体锻炼的群体日益庞大,人们越来越注重运动方式方法的运用,如何更加健康、高效的锻炼身体,成为大众普遍追求的目标。对锻炼方式、运动强度以及运动时间的考量开始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虽然中等强度持续训练也一直在持续发展中,但高强度间歇训练因为省时和趣味性逐渐成为一股潮流。主观用力感觉,用心理的表现形式反映个体运动时生理的变化,它作为一种评价运动强度的方式,在运动训练还有运动生理实验中一直被普遍应用,但很少有学者系统研究过个体的主观用力感觉在运动过程中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目前国内女大学生是年轻的主流群体之一,总数大概占大学生总人数的1/3以上,提高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尤为重要。所以笔者将潮流的运动形式与兼具心理生理评价特点的主观用力感觉相结合,来研究如何促进女大学生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进而增强身心素质。本实验研究为探索性研究,主要想探讨的是在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中,主观用力感觉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以及两者有何差异,不同锻炼水平的女生在同一运动强度下的主观用力感觉有无差异。有诸多研究都表明运动对心境状态的改变存在一定影响,因此本文还想探究不同的锻炼方式能否给心境带来影响,影响又是否相同。本研究选取武汉体育学院女大学生55人,进行被试内实验设计,每个被试参与两次实验,一次为高强度间歇训练实验,一次为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实验。在实验中按时间记录被试的主观用力感觉值和心率值,被试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均要完成简式心境状态量表。实验结果表明,随时间的推移,两种运动方式中的主观用力感觉值都呈现上升趋势,而且高强度间歇训练中的主观用力感觉值比中等强度持续训练上升得更快,最后的主观用力感觉值也比中等强度持续训练的值大。对两组实验前后的简式心境状态量表分数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在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前后,“紧张”、“疲劳”、“精力、“自尊”和“总体情绪纷乱程度”都有显着差异;在高强度间歇训练前后,“紧张”、“疲劳”、“抑郁”、“精力”、“慌乱”、“自尊”和“总体情绪纷乱程度”都有显着性差异。对两个实验后的简式心境状态量表各分量表进行比较,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两组的“疲劳”、“精力”、“慌乱”和“总体情绪纷乱程度”差异显着,p<0.05。综上所述得出结论:(1)中等强度持续训练中,主观用力感觉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对于一般运动水平女生,在最初阶段和最后阶段上升迅速,中间阶段上升相对缓慢,对于较好运动水平而言,呈较缓慢上升趋势;(2)高强度间歇训练期间,主观用力感觉随时间呈波动趋势,具体为高强度运动时和间歇期主观用力感觉分别都呈上升趋势,但间歇期的主观用力感觉较之于同时段的高强度运动偏低;(3)被试的运动水平对主观用力感觉的影响差异显着,一般运动水平的个体对主观用力感觉的判断显着高于较好运动水平的个体;(4)相较于高强度间歇训练,处于一般运动水平的女生更偏向于选择中等强度持续训练进行锻炼,而较好运动水平的被试更愿意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5)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都能对心境产生显着性影响,而且高强度间歇训练实验后个体的疲劳感、慌乱感、自尊感、抑郁感觉和情绪总体纷乱程度显着高于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实验后个体的感觉,而精力显着低于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实验后。(本文来源于《武汉体育学院》期刊2018-05-01)

苗苗,鲁虹,程梦琪[9](2018)在《运动前后人体体表温度变化与主观热感觉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了解运动前后人体不同部位的温度变化规律,为保暖与降温方案提供参考,在温度为15℃,相对湿度为50%的环境中,借助红外热像仪对3位女性受试者分别处于静止、运动10 min、运动20 min、运动30 min后服装的表面温度进行测量,确定人体温度区域划分;再通过对13位受试者在相同环境中处于4种状态下的服装表面温度与人体主观热感觉进行评定,得出各部位温度与主观热感觉的高低及温度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人体在运动时应适量加大肩胛骨处、胸部、右手手肘处、左手上臂的降温力度与透气性;处于静止状态时,宜加大腹部、胁肋处、后背脊椎处的保暖性。(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明明,张红娟[10](2018)在《踝关节功能主观感觉的增龄性变化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踝关节功能主观感觉的增龄性变化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35—44岁、45—54岁、55—64岁以及65—74岁4个年龄组。分别用足和踝功能量表(FAAM)和SF-36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价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增龄性主观感觉变化。结果:FAAM的日常生活活动(ADL)子量表得分和运动(SP)子量表得分呈增龄性下降,其中65—74岁组的下降幅度尤为明显(P<0.05);ADL得分和SP得分与生理健康亚集(PCS)得分的相关性(r=0.52和0.51,P<0.001)高于与心理健康亚集(MCS)得分的相关性(r=0.32和0.35,P<0.001)。结论:踝关节日常活动能力和运动能力的主观感觉呈增龄性下降,65之后变化尤为明显;踝关节日常活动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增龄性下降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其中对生理健康的影响甚于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体育研究与教育》期刊2018年01期)

主观感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是目前很流行的一种训练方法,在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领域内都有大量的研究证明,高强度间歇训练带来的生理生化效益相似或优于中等强度的持续运动,但是所需花费的时间却要少的多,大大减少了阻碍运动的时间承诺。因此被认为是一种高效快捷并可能取代中等强度持续训练的运动处方。心率是用来监测运动强度的常用指标,中等强度持续中主观用力感(RPE)和心率呈高相关,因此RPE是评价运动强度最方便简单的工具。本文通过比较两种训练方式下RPE与心率的关系,Borg公式"心率=RPE*10"估算出的心率是否可靠,验证RPE值是否与心率表现出高度相关,为RPE作为高强度间歇训练中监测运动强度工具的有效性提供一定证据。方法:本研究选取女大学生40人,进行被试内实验设计,每个被试分别参与一次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一次中等强度持续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一共运动7组,每组为1分钟的运动时间(100W)和1分钟的休息时间,总共为14分钟;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共运动28分钟(25W),两种训练方式输出功率一致。采用Brog20在高强度间歇训练运动时间和休息时间的最后5秒,以及在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对应完成时间收集RPE和平均心率。结果发现:在两种训练中RPE估算心率的特点,训练前期均显着低于实际心率,训练中期RPE估算的心率与实际心率一致,训练后期显着高于实际心率,而在高强度间歇训练中训练后期休息时RPE估算心率与实际心率相一致。在中等强度持续训练中RPE与心率的相关性和以往研究相一致,属于高相关;而高强度间歇训练RPE与心率的处于中等相关。结论:RPE应用效果在高强度间歇训练中可能不够准确,而在中等强度持续训练中的效果更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观感觉论文参考文献

[1].朱一飞,应瑛,郭炜.镜像理论指导下康复锻炼方案对断指再植患者手部感觉功能及主观状态评分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

[2].唐浩轩,黄志剑.高强度间歇训练中主观用力感觉RPE监测运动强度的有效性分析[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3].王力纬,徐曦.人类在不确定世界中的决策优势[N].期货日报.2018

[4].吴迪.声乐载体从主观感觉转化为客观图像(二)——原始音频转化为数字音频变化后的修复[J].黄河之声.2018

[5].吴迪.声乐载体从主观感觉转化为客观图像(一)——原始人声转化为数字音频后的变化[J].黄河之声.2018

[6].李鹏飞.Bord主观体力感觉量表模型下健身行为研究——以甘肃省直机关公务员为例[J].甘肃科技.2018

[7].吴迪.《声乐载体从主观感觉转化为客观图像》——利用频谱仪分析人声进行声乐教学[J].北方音乐.2018

[8].彭彩丽.不同锻炼方式对女大学生主观用力感觉及心境影响的对比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8

[9].苗苗,鲁虹,程梦琪.运动前后人体体表温度变化与主观热感觉评定[J].纺织学报.2018

[10].王明明,张红娟.踝关节功能主观感觉的增龄性变化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8

标签:;  ;  ;  ;  

主观感觉论文-朱一飞,应瑛,郭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