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村人口城市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人口,农村人口,市民,农民,江流,典型性,激励机制。
农村人口城市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绪[1](2019)在《近代皖江流域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流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流动是近代皖江流域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近代工业化与市场化进程中,芜湖、安庆等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容量有所扩大,成为周边农村人口城市化流动的重要聚集区。这种人口流动是一种被迫性的、生存需求主导下的城市化,是因农村经济衰败、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城市化,折射出近代皖江流域城乡关系的畸形状态。受其影响,近代皖江流域的地方社会出现了新的变化,如传统职业观念与妇女社会角色的转变、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城市社会结构的多元化等。(本文来源于《人文论丛》期刊2019年01期)
付嘉[2](2018)在《农村人口城市化及发展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迁移,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一步步演变为城市地区。农村人口城市化是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活力源泉。然而自建国以来,人口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了众多难题,如何合理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促进农村社会协调发展尤为关键。(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8年23期)
袁潨鍪,牛文学,王柱,张丹松[3](2017)在《农村人口城市化中的时间配置决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Becker时间配置模型基础上,构建农村居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行为决策模型,农村入口时间资源分配在农村活动、城市活动、教育活动和闲暇上,根据福利水平最大化的基本原则,分析农村人口城市化决策中影响因素.解释了农村人口城镇化和逆城镇化现象,发现城乡差异、教育影响、时间间接成本等因素是影响人们时间效率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全民福利水平,政府的农村政策应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城市政策集中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合理性方面.(本文来源于《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期刊2017年10期)
刘天慧[4](2017)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人口市民化问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中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57.35%,而城市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仅为41.2%,我国的非农业户口率远低于城市化率,这说明我国城镇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不属于"市民"范畴的人口,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从以下叁个方面分析了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市民化的制度成本,进而制约市民化进程的作用机制:第一,农民工收入低,难以承受城市生活的高成本;第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第叁,惠农政策使市民化的机会成本高。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促进农村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7年02期)
关盛梅,何影[5](2015)在《文化资本视阈下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障碍与消除》一文中研究指出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指储存于个人身体中的文化知识、技能及修养,主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叁种形式完成,以身体化状态、客观状态和体制化状态叁种形式存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呈现出人口城市化滞后于空间城市化的现状。由于农村转移人口受文化资本相对缺失的影响,融入城市程度低,这是阻碍当前人口城市化,特别是人口城市化质量降低的重要原因。文化资本缺失阻碍人口城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村落根基意识根深蒂固;知识水平与技能不足;教育文化程度低下。为此,应从过度追求城市化的空间规模转向追求城市化的人口质量,从过度追求城市化的经济资本转向追求文化资本,最终实现人口城市化。(本文来源于《知与行》期刊2015年03期)
王凯[6](2015)在《城市化视角下外来农村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嘉兴市秀洲区作为东部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富庶之地、鱼米之乡,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工业经济和服务业经济的增速在同类地区靠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吸引了大量从中西部农村地区流动出来的外来务工人员,这些人员基本都是脱离了农业,携家带口来到秀洲区,有的甚至十年以上,这些外来人口从农民身份转为城市中的打工仔、打工妹后,从工作性质、生活性质、思想观念等已多多少少被城市所同化。到了城市后,一方面给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从白领阶层到蓝领,甚至到工地工人、环卫工人,干的活最苦、最累,贡献了聪明才智,弥补了当地用工的短缺,另一方面这些外来人员社会保障不足,虽然想留在这座城市,可现实的无奈——没有住房、没有养老医疗保障、没有社会福利,城市中社会保障的缺失注定他们迟早有一天要回到原籍,所以在他们心中,嘉兴市秀洲区只是生命中一座过客城市,对城市没有认同感、对周遭的群体冷漠感、对老家的思乡感,种种纠结与当前体制下的缺失——城市化中外来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缺失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这种体制下的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二元的。改革开放后,国家人口迁移政策逐步调整,出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溢出效应”,涌入城镇整个数量庞大,有的是“离土不离乡”,有的“离土又离乡”,因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会存在工作难找、安身无立足之地,面临着生活风险和工作风险,确保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社会保障难以实现,如果遇到失业、生病或出现工伤,有的支付不起高昂的医药费,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也都难以维持。跟城市居民相比,虽然近年来在社会保障方面国家陆续出台政策,但各地政策的“隐形门”、“玻璃门”障碍将有些政策阻挡在外来人口享受同等待遇的门外。本文在前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两次人口普查和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等统计监测数据分析,借助秀洲区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网络及规模以上企业统计员队伍,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并与劳动、社保、新居民等部门开展走访了解,比较深入了解秀洲区外来农村人口的现状、存在问题,指出社会保障问题是影响外来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关键因素。笔者结合社会保障及公平正义等相关理论的探讨,提出城市化视角下秀洲区完善外来农村人口社会保障工作的几点思考:一是厘清个人政府企业责任,解决转化成本高问题;二是健全收支平衡机制,解决资金来源匮乏问题;叁是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解决社保参与率低问题;四是加强立法与创新工作,解决意识淡薄与改革风险问题。(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5-05-22)
柳建平,许棣棠[7](2015)在《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非典型性”及基本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非典型性"现象是目前中国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中的基本特征,这是一种有违经典理论和普遍经验的非常规现象,已经严重阻碍了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导致这一现象的基本成因在于长期固守"城市中心主义制度"及"农村边缘化制度"。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对现行制度体系进行彻底改革,以"制度公正、国民平等"为主旨,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本文来源于《商业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周楚慧,李林[8](2015)在《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农村社会发展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人口一步步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农村人口一步步向城市人口转变,因而导致农业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城市人口却越来越大,这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基本含义。我国人口城市化是从"十一五"时期开始的,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是城乡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还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其发展进程中,农村人口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往往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浅析,提出合理途径,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7期)
贺雪峰[9](2015)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流转与公平高效的策略选择——基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驱动困局》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一个时期的中央农村政策极为强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商资本、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都被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受到政策扶持。培育职业农民,鼓励懂技术有资本的年轻人返乡从事农业,也在政策扶持之列。农村人口城市化必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且进城的大部分农民工都可能在年老时返乡,因为他们很难在城市获得体面安居的就业与收入条件。(本文来源于《上海城市管理》期刊2015年01期)
阳少华[10](2014)在《高等教育的农村人口城市化功能与激励机制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逐步减少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道路。人口出生具有先赋性和代际传递性,通过发展高等教育釜底抽薪式的转移农村人口是中国农村人口城市化最有成效的路径之一。本文探讨了高等教育的农村人口城市化功能及激励机制构建问题。(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期刊2014年24期)
农村人口城市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口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迁移,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一步步演变为城市地区。农村人口城市化是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活力源泉。然而自建国以来,人口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了众多难题,如何合理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促进农村社会协调发展尤为关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村人口城市化论文参考文献
[1].张绪.近代皖江流域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流动[J].人文论丛.2019
[2].付嘉.农村人口城市化及发展对策[J].农家参谋.2018
[3].袁潨鍪,牛文学,王柱,张丹松.农村人口城市化中的时间配置决策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7
[4].刘天慧.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人口市民化问题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
[5].关盛梅,何影.文化资本视阈下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障碍与消除[J].知与行.2015
[6].王凯.城市化视角下外来农村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
[7].柳建平,许棣棠.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非典型性”及基本成因分析[J].商业研究.2015
[8].周楚慧,李林.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农村社会发展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
[9].贺雪峰.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流转与公平高效的策略选择——基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驱动困局[J].上海城市管理.2015
[10].阳少华.高等教育的农村人口城市化功能与激励机制构建[J].当代经济.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