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特纳论文-王亚娟

玛丽特纳论文-王亚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玛丽特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学伦理学,《野草在歌唱》,玛丽·,特纳,伦理困境

玛丽特纳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娟[1](2019)在《文学伦理学视角下《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特纳的伦理困境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多丽丝·莱辛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野草在歌唱》一直备受学者的关注,而对作品中女主人公玛丽·特纳的研究更是从未间断过。首先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入手探讨玛丽·特纳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即悲惨的童年经历、不幸的婚姻生活、为之付出生命的越轨行为,并就其陷入困境原因进行解读,以期加深读者对《野草在歌唱》的内涵理解。(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9年28期)

卢婧[2](2016)在《论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中的玛丽·特纳》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丽丝·莱辛在《野草在歌唱》中塑造了一个视野狭窄、生活封闭,难以挣脱社会束缚与压迫的女主人公玛丽·特纳。通过玛丽·特纳短促一生的婚姻与社会生活,莱辛揭示了外在的压迫、思想的偏见与缺乏个人精神自觉的盲目性对女性命运的决定性影响,初步探讨了导致女性生活不幸的原因,从反面强调了女性保持独立人格,建立精神自觉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陈玲[3](2015)在《记忆、复现、异化——《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特纳的创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童年的创伤体验超出了玛丽正常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撕裂、摧毁了玛丽完整地认知、表达生命体验的能力,打乱了其对正常生存语境的理解,使其失去正常的自我控制、与人相处和理解事情的能力。创伤记忆在其婚后生活中反复再现,被玛丽心理的抵御机制阻挡,使其与外界的联系建立失败,创伤无法克服。玛丽被无法愈合的创伤、难以名状的恐惧、乱梦萦绕的长夜所异化,折磨得不堪一击,在绝望中等待死亡,导致其悲剧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新余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苗丽丽[4](2014)在《论《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特纳的悲剧命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野草在歌唱》是莱辛的处女作,该小说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非洲南部白人妇女玛丽被黑仆摩西杀害的悲惨故事,通过主人公玛丽的不幸遭遇,批判了罪恶的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文化,揭示了女性的生存地位与生存困境。(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4年21期)

张霞[5](2014)在《疯狂的家庭主妇:从拉康的后精神分析理论来看玛丽·特纳》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一个世界文坛瞩目的英国当代女作家,是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的成名作是《野草在歌唱》(The Grass is Singing,1950)。玛丽·特纳是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小说的主要故事和情节围绕她而展开,玛丽的悲剧命运,从疯狂到被谋杀,在拉康看来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不可满足的欲望。一、镜像阶段中玛丽·特纳欲望的不可满足(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4年18期)

田妍妍[6](2014)在《玛丽·特纳——“绝望主妇”——《野草在歌唱》女主人公的心理历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展现了一位绝望的妻子玛丽·特纳,经历了童年家庭矛盾、贫穷的创伤,在成长历程中又无法感受到父亲的关爱,导致其在人生,婚姻等诸多方面的认知混乱,最终惨死于一桩谋杀中。揭示了在特定的社会氛围下,女性的无法逃脱的人生困境。(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4年15期)

王继红[7](2013)在《探析戕害玛丽·特纳的幕后真凶——解读小说《野草在歌唱》的男权主义与种族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女性作为他者的视角对英国女作家多莉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进行解读,指出南非大陆的"男权主义"同"种族主义"是并存的,这也正是残害玛丽·特纳的幕后真凶。(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3年47期)

张晓燕[8](2012)在《存在与困境——解析玛丽·特纳的悲剧性命运》一文中研究指出《野草在歌唱》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多丽丝.莱辛(1919-)的处女作。小说触及了莱辛创作中一再表现的主题:妇女的生存地位和生存困境。本文尝试从"他者"存在和生存困境两个方面分析女主人公玛丽.特纳的悲剧性命运,以揭示创作者莱辛的女性主义意识。(本文来源于《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王艳[9](2012)在《一个分裂的自我—对《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特纳的莱恩式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作品中涉及的主题很广泛,其中,精神分裂是经常出现的一个主题。莱辛的第一部小说《野草在歌唱》中的主人公玛丽·特纳就经历了一个精神分裂的过程,该过程与着名的现代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罗纳德·大卫·莱恩的精神分裂症理论相符。莱恩指出,所有人从一开始就处于世界中,并处于与他人的关系中,因此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存在于世”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对个人的精神发展有很大影响。玛丽特纳尔的“存在于世”状态对她的精神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具体地说,在玛丽小时候,不和谐的家庭气氛使她身心俱疲;当她进入社会后,人们用传统婚姻观评判她,使她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结婚后,玛丽不幸福的婚姻也令她沮丧不堪。小说中,玛丽从小就遭受莱恩理论中的“存在性不安”。玛丽的不安感来自于缺失父母的爱,而她对于“家”这个概念错位的理解更加强化了这种不安感。莱恩认为,遭遇“存在性不安”的个体会经历叁种不安形式,这叁种不安形式可以用来解释玛丽的行为。玛丽首先遭受了“吞没不安”。玛丽出生于一个不和谐的家庭,父亲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酒鬼,母亲只会整天抱怨,玛丽的童年过得很苦。为了不被这种沮丧的家庭氛围所吞没,玛丽采取了一种防御机制,即她将自我分裂为“假自我”和“真自我”。在保持其“假自我”的同时,玛丽的“真自我”处于被压抑的状态。这种分裂一直持续到玛丽30多岁。这时的玛丽遭受了“僵化不安”,其自我进一步分裂。“僵化不安”是由于害怕失去自主性而产生的一种不安形式。为了维持自主性,一方面,玛丽将自己僵化为“16岁的玛丽”而忽略自己的真实年龄,因为16岁是玛丽一生中最快乐的时期;另一方面,她将他人,尤其是男性,僵化为不会威胁其自主性的物体。这样,玛丽既可以像她16岁那样着装打扮,也可以不用担心自主性受到威胁,从而可以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然而,当她偶然听到朋友们议论她年龄如此大还不结婚时,她感觉到内心很虚空。这是因为,她的“真自我”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致使她失去了面对现实的能力。现实对玛丽来说就变成了聚爆性的。玛丽也因此遭遇了“聚爆不安”。为了克服这种不安,玛丽匆匆地嫁给了迪克·特纳来迎合社会传统。但是,这场婚姻并没有把玛丽从不安中拯救出来。迪克的无能和没有孩子的绝望使玛丽到达了精神崩溃的边缘。玛丽本可以被黑人家仆摩西拯救,因为摩西给玛丽的生命带来了活力,玛丽被摩西的男性气势所吸引,而且在他的身上找到了她从小缺失的父爱。但是,为了屈从于集体准则,玛丽放弃了自我整合的机会,并最终导致精神崩溃。玛丽的精神崩溃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责任。其分裂的内因在于她的想象与现实的分离。这也符合莱恩提出的造成精神分裂的内因。当玛丽还是小女孩的时候,她就把英国这个她从未去过的地方想象成她的家,进而否定她真正的家;当玛丽步入30岁后,她依然想象她只有16岁,而否定了她的真实年龄;当玛丽结婚后,她幻想着能把丈夫变成她所希望的样子,但却失败了。玛丽的想象和现实之间不断的分离加剧了她自我的分裂,并最终导致她精神的崩溃。莱恩认为家庭和社会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两个外因,也成为造成玛丽悲剧的两个外因。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在玛丽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伤疤,进而引发了玛丽终生的自我分裂。进入社会之后,玛丽受到集体准则的束缚。当玛丽在摩西的身上找到了实现自我整合的可能之时,她被迫在集体准则和个人情感之间做选择。玛丽选择了前者,放弃了实现自我整合的机会。同时,玛丽也成为她所处的那个自私的团体的牺牲品。当她被谋杀之后,所有的团体成员都选择了保持缄默,因为他们害怕引起谋杀的真相会使整个团体蒙羞。简而言之,本论文旨在通过罗纳德·大卫·莱恩的精神分裂症理论分析玛丽精神分裂的过程及原因。首先,玛丽的精神分裂(或莱恩理论中的“自我的分裂”)是由她的存在性不安引起的。伴随存在性不安而来的是“吞没不安”、“僵化不安”和“聚爆不安”叁种不安形式。其次,罗纳德·大卫·莱恩认为,精神分裂症的诱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引起玛丽的精神分裂的内因是想象与现实的分离,外因包括玛丽所在的家庭和她所处的社会。(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期刊2012-05-10)

张晓燕[10](2011)在《被困的灵魂——玛丽·特纳悲剧性命运的女性主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是英国最着名的女性作家之一,其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自1950年出版以来一直广受赞誉。本文尝试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新解读这部作品,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玛丽.特纳受困于父权制社会的悲剧性命运,揭示构建健全的女性主体意识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玛丽特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丽丝·莱辛在《野草在歌唱》中塑造了一个视野狭窄、生活封闭,难以挣脱社会束缚与压迫的女主人公玛丽·特纳。通过玛丽·特纳短促一生的婚姻与社会生活,莱辛揭示了外在的压迫、思想的偏见与缺乏个人精神自觉的盲目性对女性命运的决定性影响,初步探讨了导致女性生活不幸的原因,从反面强调了女性保持独立人格,建立精神自觉的重要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玛丽特纳论文参考文献

[1].王亚娟.文学伦理学视角下《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特纳的伦理困境解读[J].现代职业教育.2019

[2].卢婧.论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中的玛丽·特纳[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6

[3].陈玲.记忆、复现、异化——《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特纳的创伤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5

[4].苗丽丽.论《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特纳的悲剧命运[J].芒种.2014

[5].张霞.疯狂的家庭主妇:从拉康的后精神分析理论来看玛丽·特纳[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

[6].田妍妍.玛丽·特纳——“绝望主妇”——《野草在歌唱》女主人公的心理历程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4

[7].王继红.探析戕害玛丽·特纳的幕后真凶——解读小说《野草在歌唱》的男权主义与种族主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3

[8].张晓燕.存在与困境——解析玛丽·特纳的悲剧性命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

[9].王艳.一个分裂的自我—对《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特纳的莱恩式解读[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2

[10].张晓燕.被困的灵魂——玛丽·特纳悲剧性命运的女性主义解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标签:;  ;  ;  ;  ;  

玛丽特纳论文-王亚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