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菌生物被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细菌,感应,群体,聚合物,抗生素,显微镜。
细菌生物被膜论文文献综述
王洪彬,朱利霞,于秀剑,高桂生,史秋梅[1](2019)在《细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被膜指细菌黏附在惰性或活性实体表面繁殖分化,分泌一些物质将菌群包裹在内形成的微生物聚集体,具有多重耐药性及免疫逃逸能力,因此具有高致病性、难治愈的特性。论文主要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耐药性及耐药机制、生物被膜引起的感染、检测方法及防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细菌生物被膜的控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09期)
刘姣,谢晓虹,刘恩梅[2](2019)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生物被膜细菌的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呼吸系统中常见的慢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大概有2. 35亿哮喘患者,每年有25万人因为哮喘急性发作死亡[1]。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ICS)是哮喘长期控制的一线用药。ICS对哮喘患者气道定植细菌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就ICS对哮喘患者气道(本文来源于《儿科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王旭东,胡海波,王振山,黄浩,赵振营[3](2019)在《中药对细菌生物被膜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越来越多耐药细菌的出现,对于细菌耐药的研究显得更为迫切,而现今的研究已经发现细菌的生物被膜是其耐药作用的一个独特机制。许多中药被发现对于细菌的生物被膜具有抑制作用,是细菌耐药性研究中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通过查阅分析国内外有关中药对细菌生物被膜抗菌作用的文献,从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细菌生物被膜的耐药机制以及中药对于细菌生物被膜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的抗菌作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药物与临床》期刊2019年07期)
王智[4](2019)在《死亡细菌对生物被膜物理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被膜(biofilm)是由微生物吸附于物体表面或微生物彼此粘附在一起,并嵌入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之中而形成的微生物群落。由于EPS的保护,相比游离态细菌,表面生物被膜对人类健康和工业生产造成了更大危害。杀菌剂和杀菌表面能有效杀死细菌,然而,通常大部分死亡细菌仍残留于表面并逐渐覆盖表面。这些死亡细菌显着改变了表面的化学物理性质,对继续附着并生长的细菌个体和生物被膜造成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尽管如此,死亡细菌对生长在其上的细菌、生物被膜物理性质和微观结构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其对于杀菌表面及杀菌剂的长效抗菌功能的影响亦不清楚。在本论文中,我们在死亡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上培育同类菌的生物被膜,利用本实验室发展的磁力调制原子力显微镜(Magnetic force modulation atomic force microscope,MFM-AFM)和数字全息显微镜(Digital holographic microscope,DHM)探究了死亡铜绿假单胞菌对上层生物被膜物理性质的影响。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我们利用磁力调制原子力显微镜,观测了初期铜绿假单胞菌PAO1(野生型)及其变种WFPA800(Δpsl变种,缺乏psl表达基因)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微流变性质的变化。发现生物被膜的动态刚度(kd)与扰动频率f成幂指数关系,k_d=k_(d,0)f~?,表明生物被膜是一种软玻璃态物质。k_d的变化表明死亡铜绿假单胞菌上的生物被膜相对活细菌上生物被膜更软且更接近流体。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死细菌上生物被膜的厚度增长慢于活细菌上的情形,表明沉积的死亡铜绿假单胞菌会延缓上层生物被膜的生长。平板计数结果证明,死亡铜绿假单胞菌上层生物被膜内部细菌个数相比活菌上层生长的显着减少,这是造成死亡铜绿假单胞菌上生物被膜更软的主要原因。(2)我们利用数字全息显微镜,研究了死亡的PAO1细菌上游离态活细菌的叁维动态行为。死亡细菌上游离态PAO1细菌相比活细菌上层的细菌在垂直表面方向上分布更宽。其中,以死细菌为基底的PAO1在距基底10μm范围内的总密度总是小于活细菌上的PAO1。同时,加入了活PAO1的90 min后,死亡细菌表面的PAO1粘附个数相比最初没有明显增多,这表明游离态细菌更倾向于聚集在活细菌覆盖的表面而远离死亡细菌表面。此外,距离底面10μm范围内,死亡细菌表面附近PAO1的受限运动比例少于活细菌表面附近的PAO1,表明活细菌表面附近的PAO1更易发生不可逆粘附。(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3)
舒琴,牛永武,陈启和[5](2019)在《细菌生物被膜中群体感应调控机制及其控制研究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被膜(biofilm)是微生物聚集黏附在物体表面形成的多细胞结构,是引起微生物感染的主要原因,对食品工业和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调控生物被膜形成的重要因素,与生物被膜的抗生素耐药性、抗逆性密切相关。研究发现:针对QS系统的天然、合成化合物被称为群体感应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s,QSI),可干扰QS信号,破坏生物被膜的形成,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淬灭(quorum quenching,QQ)。本文中,笔者就生物被膜组分、群体感应的调控机制及生物被膜的控制策略进行深入综述,旨在为食品加工程中细菌生物被膜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生物加工过程》期刊2019年03期)
黄宁,张景欣,蒲小明,沈会芳,杨祁云[6](2019)在《香蕉细菌性软腐病菌生物被膜形成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不同环境条件对香蕉细菌性软腐病菌(Dickeya zeae MS1)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试不同离体培养条件下香蕉细菌性软腐病菌生物被膜形成情况。结果表明:香蕉细菌性软腐病菌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YPB)中形成能力最强;添加1%蛋白胨之后,生物被膜形成的生物量最大,随着浓度添加到4%,生物量降低;在提供大量营养的培养体系(198μL YPB+2μL菌液)中,细菌形成的生物被膜显着高于其他培养体系;培养24 h时,细菌生物被膜量最大,之后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而减少;指数生长期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优于平台期细菌;在初始菌密度10~2~10~8 CFU/mL范围内,不同密度对24 h生物被膜形成量无显着差异;32℃时,细菌生物被膜量显着高于其余温度试验组;pH 6~8时,细菌生物被膜量显着高于其他pH试验组。因此,香蕉细菌性软腐病菌能形成稳固而清晰的生物被膜,其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晓琴[7](2019)在《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机制研究进展知多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细菌耐药已经成为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棘手问题,经近年来随着有关细菌生物被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来的研究表明,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感染性疾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科学家就提出许多细菌以生物被膜的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当中。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为了适应外界环境,会以附着于固体表面特殊的被膜的形式存在,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聚集群体的主要方式,是细菌具有保护性的生长(本文来源于《家庭生活指南》期刊2019年05期)
涂春田,汪洋,易力,王瑜欣,刘宝宝[8](2019)在《信号分子调控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F)是黏附于机体黏膜或生物材料表面、由细菌及其分泌的多聚糖、蛋白质和核酸等组成的被膜状生物群体,是造成持续性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细菌在生长繁殖时会产生一些次级代谢产物,部分会作为生物信号分子在细胞内或细胞间传递信息,使细菌在多细胞水平协调统一相互配合,以完成一些重要的生理学功能,如生物发光、BF的形成、运动与固定态生活方式的转换等。信号分子在BF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文中从密度感应系统(Quorum-sensing systems,QS)、环二鸟苷酸(Cyclic diguanylate,c-di-GMP)、双组分系统(Two-component systems,TCS)和sRNA等方面介绍影响BF形成的相关信号分子,重点对BF形成过程中的信号分子调控机制进行概述,这对于深入揭示信号分子调控BF形成的机制十分必要。(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晨晖,曹京京,赵宇,郑春雄,郑雅丹[9](2019)在《低黏附性正电纳米胶囊用于耐药性细菌生物被膜感染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增强抗生素在生物被膜内部的渗透性能,并使其在生物被膜底部富集,设计了一种新颖的具有强渗透性和酸响应快速释放药物能力的纳米胶囊.这种纳米载药体系由酸响应内核和强渗透性外壳两部分组成.其中,纳米药物载体的内核由席夫碱键桥联的聚己内酯(bi-PCL)共沉淀形成,外壳则通过原位聚合的方法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富含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酸胆碱(MPC)和N-(2-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酰胺(APM)的无规交联网状聚合物.由于纳米胶囊表面由正电性的pAPM和低黏附性的pMPC共聚构成,在两者协同作用下,纳米胶囊可迅速渗透至生物被膜底部,同时由bi-PCL构成的内核在生物被膜内部酸性环境刺激下快速断键释放负载的药物.基于这一结构,该纳米胶囊可在给药后短时间内实现药物富集于生物被膜底部,从而快速有效地杀伤生物被膜内部的细菌,显着提高对生物被膜相关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唐伟,程锦楠,余玥,刘鑫,黄璨[10](2019)在《细菌生物被膜对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BF)对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4年5月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108株,经23种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分离出多药耐药菌株63株,其中耐叁类药物组10株、耐四类药物组26株、五类及以上耐药组27株。对各组菌株分别采用扫描电镜(SEM)、银染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方法进行细菌生物被膜检测。SEM、银染法检测BBF面积,CLSM检测BBF厚度。对SEM和银染法结果进行组织化学评分(H-score)。结果 SEM法与银染法耐叁类药组、耐四类药组和耐五类及以上组BBF积分为(3.75±2.65)、(7.85±3.14)和(8.37±2.72)分与(4.13±3.60)、(7.61±2.94)和(8.13±3.07)分,叁组两种方法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种方法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叁组CLSM法BBF厚度分别为(35.67±6.01)、(46.73±9.55)、(52.38±13.81)μm,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BF形成面积和厚度影响了细菌的多药耐药;随耐药种类的增多,耐药机制更为复杂,BBF影响力相对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细菌生物被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呼吸系统中常见的慢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大概有2. 35亿哮喘患者,每年有25万人因为哮喘急性发作死亡[1]。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ICS)是哮喘长期控制的一线用药。ICS对哮喘患者气道定植细菌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就ICS对哮喘患者气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菌生物被膜论文参考文献
[1].王洪彬,朱利霞,于秀剑,高桂生,史秋梅.细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9
[2].刘姣,谢晓虹,刘恩梅.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生物被膜细菌的影响研究进展[J].儿科药学杂志.2019
[3].王旭东,胡海波,王振山,黄浩,赵振营.中药对细菌生物被膜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9
[4].王智.死亡细菌对生物被膜物理性质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9
[5].舒琴,牛永武,陈启和.细菌生物被膜中群体感应调控机制及其控制研究展望[J].生物加工过程.2019
[6].黄宁,张景欣,蒲小明,沈会芳,杨祁云.香蕉细菌性软腐病菌生物被膜形成特性[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7].王晓琴.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机制研究进展知多少[J].家庭生活指南.2019
[8].涂春田,汪洋,易力,王瑜欣,刘宝宝.信号分子调控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机制[J].生物工程学报.2019
[9].刘晨晖,曹京京,赵宇,郑春雄,郑雅丹.低黏附性正电纳米胶囊用于耐药性细菌生物被膜感染治疗[J].高分子学报.2019
[10].唐伟,程锦楠,余玥,刘鑫,黄璨.细菌生物被膜对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