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辉贵州省盘县珠东镇金叶希望学校553500
化学概念是化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知识的“骨架”。因此,化学概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九年级学生领会和完整掌握化学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化学概念成了制约化学教学的瓶颈。那么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师如何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呢?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
例如九年级化学绪言部分的“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液态转化成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硫酸铜晶体由块状变成粉末状而颜色不变;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的变化,而无其它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一种黑色固体,试管壁上有水珠生成,生成的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二、通过计算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化学计算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计算、处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巩固化学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在“原子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原子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如原子量的标准是什么?氧的原子量如何求得的?然后让学生依据课本中定义进行推算。通过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原子量”的概念。如果学生死记硬背原子量的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固体“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难点,学生难于理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探究、让其感知固体的“溶解度”的涵义,从而形成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再让学生计算固体在某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学生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溶解度概念。
三、通过列举反例,加深学生理解概念
对学生学习中易混淆的概念,通过反例,采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
例如学习氧化物概念时,可以列举CO2和Fe2O3等概念说明组成中必有氧元素,然后列举O2和KClO3等反例,说明氧化物必由两种元素组成。学习酸的定义,先列举H2SO4、HCl等化合物形成概念,然后举反例:NaHSO4,学生容易看出其阳离子除H+外,还有Na+,所以它不是酸。通过反例,学生从侧面理解了定义中“全部”的含义,更准确地掌握了酸的概念。
四、多角度地对概念进行练习,巩固化学概念
多角度地对概念进行变式练习,既可以巩固概念,又可以加深概念的理解,还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全面性、创造性。
例如: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引入和建立并不难,难的是质量百分比浓度的具体运用。所以在建立这个概念之后,通过下列练习,讨论:
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它的百分比浓度为20%,对不对,为什么?
4.2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出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浓度变成10%,对不对,为什么?
5.KNO3在20℃时溶解度为31.6克,则20℃KNO3的饱和溶液的百分比浓度为31.6%,对不对,为什么?
以上思考与练习从溶质、溶剂量的变化对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的影响,使学生较准确地掌握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
五、分析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善于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就容易把握概念,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概念,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是关键词。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如果不认真分析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关键字,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原子”定义中的“化学变化”是这个概念中的关键词,离开了“化学变化”这个前提,原子就不再是最小的粒子了,因为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概念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才能做到通俗易懂,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