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文本论文-马抗美,袁芳

先锋文本论文-马抗美,袁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先锋文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改革开放,改革先锋,创新能力,人才评价制度

先锋文本论文文献综述

马抗美,袁芳[1](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人才个体创新能力的生成逻辑及培育路径——基于100名改革先锋的事迹文本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才个体创新能力是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能力,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是人的创造性劳动成果的智力体现。对100名改革先锋事迹的文本分析表明: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共产党主导力量的发挥、个体多种素质和能力的厚积薄发、宽松民主的社会环境构成了人才个体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组织保证、内在条件和外部支持。新时代人才个体创新能力的培育路径:注重社会组织对人才个体创新能力的开发,培养人才个体自我开发意识;改革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多样性的评价标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培育包容性的创新文化。(本文来源于《北京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宋宝伟[2](2019)在《前卫与此在:新世纪先锋诗歌的文本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先锋诗歌始终坚守和延续以否定、叛逆、实验为显明特征的诗歌精神,切入当代人生存与生命体验中。"低诗歌运动"方式对抗、颠覆诗歌中固化的、陈腐的艺术观念;女性诗人的欲望化的身体写作传达出女性独特的生命意识,并冲击着诗坛的审美思维惯性;荒诞化城市诗歌写作表达了对当下后现代幻象的警觉与反思。(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9年02期)

钱翰[3](2019)在《《二十世纪法国先锋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文本”概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出版本书的思路是重新把"文本"概念置入其产生的文学史和思想史环境中,考察此概念何以占据中心位置和文本观形成的历史条件,并反思这个观念对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影响和作用。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梳理中国文学理论界对"文本"概念的引进和运用,在比较的过程中建立中西文学思想的对话。作者认为,在经历了先锋思想的冲击之后,"作品"观念并没有真正被"文本"观念取代,文学也没有死亡,依(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邓小红[4](2018)在《跨界化·先锋性·装饰化——当代作家关于小说文本个性化结构的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世纪之交,一些当代作家陆续展开了关于长篇小说文本个性化结构的试验,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作品有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和《檀香刑》、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李佩甫的《李氏家族》、方方的《乌泥湖年谱》、王安忆的《桃之夭夭》。纵观"十七年"以来的中国当代小说关于"怎样写"的创作探索远较"写什么"薄弱,而小说文本结构的创新又是小说"怎样写"形式变革的难点所在,上述小说家们(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8年08期)

向雅琳[5](2018)在《论刘恪先锋长篇小说的文本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刘恪在他的先锋长篇小说中勾勒了四种不同层次的文本结构,通过这种勾勒,传达出作者对小说文本结构独特的理解方式,以及对当下生活窘迫的精神关怀。论文主要从叁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刘恪先锋长篇小说的研究现状,及对本论文所提及到的“文本结构”的概念界定。第二部分是主体部分,此部分阐释了四种不同层次的文本结构特征及其内涵。首先是逃离所指的语词结构:作为结构的语词,是指语词在其所指之外,在能指上呈现出来的某种关系及其特征。一定语词的建构,同时是对另一种语词的解构。语词的咬合、考证等堆砌式的语词组织在结构上营造了一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数语词的杂糅更是将这种模糊和不确定性引申到神秘的境界。其次是反叛诗意的修辞结构:大面积修辞手法的介入,形成对修辞主体的反叛,从而构成一种文本结构。通过戏仿、重复、碎片化等修辞手段,造成主体诗性的消解,呈现出主体的矛盾与困惑。同时也融入了作者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即对人的存在采取一种诙谐的方式,把沉重生活消解的同时也可能是在被世界所戏谑。再次是拆解故事的叙事结构:借用互文、空缺元叙事等写作策略,把传统的单一线性叙事逐一拆解,造成多事件的杂糅,形成新的文本结构。多角度的叙述方式,打破了以往的阅读模式,中止阅读者关于文本的目标期待,打乱文本的节奏秩序,丰富文本的叙事内涵。最后是颠覆秩序的时空结构:作为文本结构的时空,是脱离了故事的时空。作者构筑故事时空的同时又在解构故事的时空,在真实和虚构的时空中,叙述者和被叙述者无缝对接,自由行走,任凭时间和空间做主,从而造成一种时真时假的迷离境界。而偶尔现身的元时空,在结构上与虚构时空互为消解关系,增加了叙述的深度与广度,把历史与未来共同作为“现实”的反思对象的同时完成对人类与世界命运的某种警示。第叁部分为结语部分,总结刘恪先锋长篇小说结构的独特价值,及其所产生的文学意义。刘恪的叁部长篇小说都是多声调的集合,人物居于环境和故事的背后,以往在文本中占主要地位的结构在刘恪的笔下被撕碎,作者有意不把作品写满,留出许多空间,让读者有参与的可能,更强调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一种交流关系,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小说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开放性不仅是刘恪先锋长篇小说的呈现方式,也是我们当下及未来的一种生活状态,是现代人的精神写照。(本文来源于《湖南理工学院》期刊2018-05-28)

杨天娇[6](2018)在《《消失的爱人》:后现代叙事语境下的先锋文本》一文中研究指出后现代主义质疑并挑战一切理性的、绝对的、先验性的传统,对以往宏大的历史叙事的确定性进行反拨与解构,意图消融价值本体的终极性和主体性,它具有解构一切的怀疑态度和削平深度的策略。美国新生代作家吉莉安·弗琳的《消失的爱人》对传统叙事成规进行后现代解构,通过主体性解构、语言的碎片化、能指与所指间的断裂、非线性叙事结构等营造出一种后现代主义的叙事迷宫,做出了冒险性的叙事革命,是一部叙事独特、意义多元,具有无限延展性的开放先锋文本。(本文来源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姜青山[7](2016)在《蜕变的先锋到困顿的现实——从文本与读者的角度赏析余华作品《第七天》》一文中研究指出作品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及艺术创作风格,作为先锋文学的领军人物,余华的作品显示了他思想的变迁及写实化的风格转变,而这种转变在《第七天》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评论认为,余华的作品不断走向深化,关注现实,因此,对其文本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者从"蜕变的先锋到困惑的现实"这一创作主线的改变,即从先锋时期的困惑、虚无色彩体验,转向现实,甚至用文学来介入现实。(本文来源于《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肖炜静[8](2016)在《“文本”的诞生:文学表象的衰退与元语言的变革——读《二十世纪法国先锋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文本”概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二十世纪法国先锋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文本"概念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后记"中知道,这本书既是钱翰老师的博士论文中文版,也融汇了他近几年的新思考。法语一手资料的引用,干脆利落的文风,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乃至福柯、德里达、巴尔特等人思想的论述与讲解,甚至是精美的包装与外观,都在发出一个信息——这是一本充满诚意的书,虽然它有点姗姗来迟,但是弥漫其中的思想锋芒无法掩盖,值得你也带着同样的诚意(本文来源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期刊2016年01期)

郭冰茹[9](2016)在《回归古典与先锋派的转向——论格非回归古典的理论建构与文本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格非是较早意识到应该从古典小说叙事传统中汲取资源的先锋作家,他尝试以自己的研究来诠释西方现代小说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特征,并将其研究心得直接投射到具体的文学创作中。《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这一文本序列,显示他尝试融合两种叙事资源的努力。格非的文本实践在为当代小说回归传统,利用传统提供某种可能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先锋派转型的困境和问题所在。(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6年02期)

杨涛毓[10](2014)在《从文本实验到回归现实——先锋文学创作的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先锋文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现,小说家们崇尚形式实验与文本游戏,过分追求叙述功能。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先锋文学开始关注现实,从文本实验中退回到人文精神的领域,其背后隐藏的原因也值得我们深思。(本文来源于《青年作家》期刊2014年24期)

先锋文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世纪先锋诗歌始终坚守和延续以否定、叛逆、实验为显明特征的诗歌精神,切入当代人生存与生命体验中。"低诗歌运动"方式对抗、颠覆诗歌中固化的、陈腐的艺术观念;女性诗人的欲望化的身体写作传达出女性独特的生命意识,并冲击着诗坛的审美思维惯性;荒诞化城市诗歌写作表达了对当下后现代幻象的警觉与反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先锋文本论文参考文献

[1].马抗美,袁芳.改革开放以来人才个体创新能力的生成逻辑及培育路径——基于100名改革先锋的事迹文本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9

[2].宋宝伟.前卫与此在:新世纪先锋诗歌的文本特征[J].北方论丛.2019

[3].钱翰.《二十世纪法国先锋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文本”概念研究》[J].文艺研究.2019

[4].邓小红.跨界化·先锋性·装饰化——当代作家关于小说文本个性化结构的试验[J].文艺争鸣.2018

[5].向雅琳.论刘恪先锋长篇小说的文本结构[D].湖南理工学院.2018

[6].杨天娇.《消失的爱人》:后现代叙事语境下的先锋文本[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8

[7].姜青山.蜕变的先锋到困顿的现实——从文本与读者的角度赏析余华作品《第七天》[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

[8].肖炜静.“文本”的诞生:文学表象的衰退与元语言的变革——读《二十世纪法国先锋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文本”概念研究》[J].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16

[9].郭冰茹.回归古典与先锋派的转向——论格非回归古典的理论建构与文本实践[J].文艺争鸣.2016

[10].杨涛毓.从文本实验到回归现实——先锋文学创作的转型[J].青年作家.2014

标签:;  ;  ;  ;  

先锋文本论文-马抗美,袁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