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繁殖生态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态学,植物,禾草,草原,物候,生长,姜黄。
植物繁殖生态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雨辰,桑卫国,马成仓[1](2019)在《锦鸡儿属植物繁殖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灌丛化已成为全球草地生态系统一个普遍现象。我国北部草原的灌丛化主要是由锦鸡儿属灌木引起的。在灌丛化草地上,锦鸡儿属灌木不仅作为重要牧草,而且具有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功能,在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锦鸡儿属植物繁殖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草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力平,王林林,和兆荣,杨永平,段元文[2](2019)在《3D打印技术在植物繁殖生态学中的应用进展与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3D打印(3D printing)是以数字化模型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构造物体的一项技术。由于3D打印具有灵活和精密的特点,这一技术已经在军工、航天等制造行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3D打印的独特优势,该技术也可以在植物繁殖生态学研究中发挥作用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该文概述了3D打印技术以及植物繁殖生态学的花特征进化研究,同时总结了3D打印技术在植物繁殖生态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9年02期)
张斯斯[3](2014)在《模拟增温对菊科2种入侵植物繁殖生态学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并持续对全球的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带来负面或潜在的影响,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引发了人类社会的广泛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和生物入侵是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2个重要因素。本文以菊科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S.Canadensis)、大狼把草(B.frondosa)和土着植物多裂翅果菊(P. laciniata)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式增温生长室模拟增温方法,研究了温度升高对菊科入侵种和土着种的生长特征、生物量分配、开花物候和光合特性,以及对入侵植物入侵性的影响,以期为外来入侵植物的管理和防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模拟增温处理对入侵植物和土着植物的生长、物质积累及其其分配具有显着影响,增温处理对3种植物的生长均有显着影响。与对照相比,增温处理下加拿大一枝黄花、大狼把草和多裂翅果菊的株高生长分别显着增加了10.71%、12.51%和8.44%。增温后,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大狼把草的叶片数量显着下降,但多裂翅果菊的叶片数量无显着变化。模拟增温对3种植物生物量分配均有影响,但在物种之间存在差异。其中,增温显着增加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根、茎生物量和总生物量,降低了叶生物量,对、花序生物量无显着影响,且使其生物量显着增加了向根和茎器官的投入而降低向叶的生物量分配,增加了根叶比。模拟增温显着增加了大狼把草茎、花序、总生物量,降低了叶生物量,对根生物量无显着影响,同时生物量分配格局改变,使其生物量显着增加了向茎和花序器官的投入而降低了叶生物量,增加根叶比。增温显着促进了土着种多裂翅果菊生物量分配到茎器官的生物量增加,但降低了分配到根和花序的生物量,降低了根冠比。增温显着促进了3种植物株高的生长,其响应表现为大狼把草>加拿大一枝黄花>多裂翅果菊,与土着种相比,增温更有利于外来入侵植物的生物量累积,其生物量分配模式都更有利于其入侵。2)温度升高使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始花期、开花高峰期显着提前,终花期推迟,从而延长了其花期持续时间,显着增加了其开花同步性指数,种子千粒重和萌发率,但对花序数、相对开花强度和种子大小无显着影响。增温使入侵植物大狼把草极显着提前了始花期、显着提前开花高峰期,但对其终花期无显着影响,也延长了花期持续时间,开花同步性指数和花序数也显着增加,同时增加了其种子大小及质量,而对相对开花强度则无显着影响;但模拟增温未能使土着植物多裂翅果菊的始花期显着提前,却显着提前开花高峰日和终花期,缩短了花期持续时间,降低了开花同步性指数和花序数,对相对开花强度,种子千粒重与萌发率均无显着影响。这表明,与土着植物相比,增温增加了其繁殖方面的投资,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了延续后代的能力,因此增强了其入侵性。3)增温处理下,入侵种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显着升高,净光合速率曲线随着光照强度增加也不断增加,除了光补偿点较对照下降了19.83%外,光响应曲线的初始斜率(50%)、饱和光强(24.25%)、叶绿素a(46.8%)、叶绿素b(45%)和总叶绿素含量(46.5%)均较高于对照,但无显着差异;增温使入侵种大狼把草的最大净光合速率、饱和光强和光响应曲线的初始斜率较对照分别增加了9.02%,17.31%和50%,光补偿点较对照下降了7.58%,但均差异不显着(P>0.05)。使其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13.08%、6.5%、13.77%,但均无显着差异。而土着植物多裂翅果菊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显着下降,光响应曲线的初始斜率较对照分别下降了33.33%,光补偿点较对照增加16.24%,但差异不显着(P>0.05),饱和光强亦无显着影响,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均较低于对照,其中总叶绿素含量显着降低。由此可知,与土着植物多裂翅果菊和入侵植物大狼把草相比,增温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光能利用能力促进作用最强。总之,增温使入侵种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大狼把草均促进了植株生长和生物量的累积,通过提前花期,延长花期持续时间,集中开花和增加种子的投资,从而增加了繁殖投资,且对生物量分配投资优化配置来适应气温升高,提高了其适应性和入侵性,同时,增温还增强了入侵种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光能利用效率,这也进一步增强其入侵性。与土着种相比,入侵植物对温度升高具有更强烈的响应将可能进一步加剧其入侵,我们预测未来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大狼把草的入侵性可能会增强,入侵所造成的危害会增加。(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4-04-15)
任明迅,姜新华,张大勇[4](2012)在《植物繁殖生态学的若干重要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现模式,并根据过程解释模式,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在植物繁殖生态学领域内,人们已经总结了一些重要的模式,包括普遍的雌雄同体、分离的花果期、较低的结实率、大量的同时开花、胁迫生境更易出现的异交、生活史性状与交配系统的相互作用、花序内的花分化,以及花内的雄蕊分化(异型雄蕊)等。对这些模式如何从机理上予以解释,还需要植物繁殖生态学家的艰苦努力。本文着重强调了植物许多重要繁殖特征都可以通过植株、花序以及花各层次上的资源分配而得到很好的解释,尤其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协调其他不同侧重点研究得到的矛盾结论。在今后逐渐强调多因素、多尺度对花部特征与传粉系统的适应与进化的研究中,从直接决定花部特征与交配系统的资源分配出发,将是促进人们准确理解与预测花部特征适应与进化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2年03期)
王利英[5](2008)在《几种浙江省乡土冬青属植物繁殖技术和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冬青属(Ilex)植物多为常绿树种,是浙江省常绿阔叶林的主要树种之一,不仅具有良好的园林观赏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目前城市园林绿地中还未得到开发和推广应用,是一类极具潜力的乡土观赏植物。本文选取4种浙江省原产冬青属植物毛冬青Ilex pubescens、绿冬青I. virdis、构骨I. cornuta和浙江冬青I. zhejiangensis为试验材料,多次调查详细观察了它们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测定沙藏层积处理对发芽率的影响,并以其中3种植物(绿冬青、构骨和浙江冬青)为对象进行外源激素处理对扦插繁殖影响试验和光合作用测定,旨在为冬青属植物开发应用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4个区域(缙云大洋山、开化古田山、泰顺乌岩岭、临安玲珑山)的调查发现,4种植物均具有一定的耐荫性,都能较好生长于郁闭度较高的常绿阔叶林中。试验表明,并非所有冬青属植物都存在隔年(12月以上)萌发现象,无论是在自然条件储藏还是低温沙藏层积处理后,毛冬青和绿冬青都能于翌年萌发。同时,验证了沙藏层积对种子有催芽作用,毛冬青和绿冬青沙藏2月后发芽率分别为28.8%和26.7%,比未沙藏层积处理的种子提高6.3%和5.9%,构骨和浙江冬青则为沙藏14月后发芽率最高,分别为19.8%和23.6%,比未沙藏层积的种子提高5.8%和6.1%。但是总体而言4种植物发芽率均不高,大部分种子仍存在休眠现象,究其原因可能和冬青属植物种子外壳坚硬,透水性差有关,其真正休眠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2.在3种外源激素(NAA、IAA和IBA)促进3种冬青属植物(绿冬青、构骨和浙江冬青)插条生根效果上,本试验的结果对其进行了验证。其他不同外源激素的不同浓度对于不同的冬青属植物的插条生根均有显着影响,具体表现在对生根率、最长不定根长和侧根数均有显着影响上(除不同浓度IBA对构骨插条的最长不定根长影响不显着外)。其中100 mg/L的NAA对绿冬青的生根率促进明显,使其达到32.66%,比对照提高了20.15%,300mg/L的IAA对构骨、浙江冬青的生根率促进明显,使其达到75.39%和51.72%,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4.52%和10.42%。对于外源激素的浓度效应,本试验说明低浓度具有明显的加成作用,而当外源激素浓度过高时则会出现一定的抑制作用。3.在自然条件下,测定不同冬青属植物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并对其进行比较。绿冬青、浙江冬青、构骨的光补偿点分别为20.94、29.91、24.02μmol·m~(-2)·s~(-1),无显着差异;3种植物的光饱和点分别为1204.29μmol·m~(-2)·s~(-1)、1305.10μmol·m~(-2)·s~(-1)、1516.67μmol·m~(-2)·s~(-1),存在较大差异;3种植物的最大净光合速率3.33μmol·m~(-2)·s~(-1)、5.53μmol·m~(-2)·s~(-1)和8.43μmol·m~(-2)·s~(-1)均存在显着性差异;此外构骨的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为60.520,显着高于绿冬青(40.217)和浙江冬青(19.900),分别是绿冬青和浙江冬青的1.51、3.04倍;构骨的qN为0.947,分别是绿冬青(0.859)和浙江冬青(0.733)的1.10、1.29倍,其差异性达显着水平。明确冬青属植物的光合特性有利于充分发挥植物群落立地的生态效益,为科学配置该属植物提供依据。4.根据该属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在冬青属植物开发应用研究上,该属植物可开发作为城市绿化树种、绿篱、地被等方面。并以浙江林学院东湖校区从2001年建立以来引种的17种冬青属植物的初步研究为例,对该属植物的资源开发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推荐引种7种极具开发价值植物(包括本文所选的3个未被开发种在内),最后对其引种应用等方面提出期望。(本文来源于《浙江林学院》期刊2008-06-16)
高江云[6](2007)在《姜科植物繁殖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姜科Zingiberaceae是一个有着50余属1,500多种的由动物传粉的热带单子叶大科,和姜科植物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显着的花展示相比,长期以来对姜科植物繁殖生态学的研究相对较为缺乏,但这些相对有限的研究结果显示了姜科植物具有极其多样性的传粉和繁育系统,是研究有花植物传粉和繁育系统进化的理想植物类群。本研究在对姜科植物繁殖生态学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和把握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不同花部特征的3属4种姜科植物,以花寿命的适应意义为关注重点,对这些植物的繁殖生态学进行研究,期望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姜科植物传粉和繁育系统的多样性及其形成机制。大叶拟姜黄Curcumorpha longiflora为自交亲和植物,花寿命为2天,花在开放的第1天处于雄性阶段,第2天则为雌性阶段,花粉只能在不同花之间进行传递,从而完全避免了自花授粉的发生,同时,自然居群中的个体具有每隔1天开1朵花的特性,这使得在自然条件下同株异花授粉很少发生。大叶拟姜黄通过2天的花寿命来实现雄性先熟,同时配合特殊的开花格局来促进异交的机制是在姜科植物中的首次发现和报道。一种熊蜂Bombus sp.和小蜜蜂Apis florae是大叶拟姜黄的有效传粉者,它们对大叶拟姜黄不同性阶段的花有选择的访问是为了获取不同的回报物。喙花姜Rhynchanthus beesianus具有典型的鸟传粉综合特征,花展示极为显着,但自然居群的结实率极低。在长达138个小时的访花动物观察中并没有发现喙花姜的有效传粉者,雌性黑胸太阳鸟Aethopyga saturata和一种熊蜂是喙花姜有规律的访花者,但它们都只是盗蜜者。人工授粉试验中,自交授粉的结实率(57.55±4.08%)和异交授粉的结实率(64.32±4.42%)没有显着差异,说明喙花姜是完全自交亲和的,同时自然居群存在着严重的花粉限制。生境片断化导致的鸟类绝灭可能使喙花姜的传粉者减少,是进而导致喙花姜居群结实率极低的主要原因。喙花姜的花寿命为2.5天,但其艳丽的苞片能保持鲜艳的红色4-5天,替代花瓣起着吸引传粉者的作用。红姜花Hedychium coccineum为自交亲和植物,花序水平上的花展示极为显着,自然居群的结实同时存在着严重的花粉限制和资源限制。蝴蝶是红姜花主要的传粉者,其对花序的访问频率随花序总开花数的增加而显着增加。红姜花的花寿命为2天,花序上的每个蝎尾状聚伞小花序具3-4朵花,小花序内的花依次开放,小花序内不同轮次花的花粉数随轮次显着增加,而胚珠数则随轮次显着减少。红姜花在花序水平上的大量开花增加了对传粉者的吸引,同时有利于花粉的分散输出,增加花粉的供应,提高了红姜花个体的雄性适合度。毛姜花Hedychium. villosum的2个变种四倍体毛姜花原变种var. villosum和二倍体小毛姜花var. tenuiflorum在形态特征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植株大小、花部大小及小花序数、花粉和胚珠数上,在花设计上没有任何差别。四倍体毛姜花原变种比二倍体小毛姜花具有较广的地理分布范围和多样化的生境适应性,两者在花期上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生殖隔离。小毛姜花为合子后的自交不亲和,毛姜花原变种为完全自交亲和。蝴蝶和天蛾都是2个变种的有效传粉者,它们对2个变种具有同等的传粉效率,但2个变种在传粉者的种类上产生了强烈的分化。毛姜花原变种的花寿命为5天,而小毛姜花则仅有4天的花寿命。二倍体小毛姜花具有较强的无性繁殖能力,自然居群中个体的克隆大小和结实率之间具有显着的负相关性,而四倍体毛姜花原变种则不存在这样的相关性。多倍化过程使毛姜花的自交不亲和系统发生了崩溃,导致了四倍体毛姜花原变种和二倍体小毛姜花在繁殖特性上产生了一系列的差异,使得四倍体毛姜花原变种具有更强的生境适应能力,能分布到二倍体小毛姜花所不能到达的生境。多倍化可能在姜花属植物从热带到高海拔地区的扩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姜花属Hedychium是姜科唯一一个从热带到高海拔地区分布的大属,属内不同种类植物的花寿命差异很大。毛姜花原变种Hedychium villosum var. villosum的花寿命为5天,通过人工剪除毛姜花的柱头来使花朵具雌性功能的时间缩短,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处理中,结实率随花朵具雌性功能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开花1天后剪除柱头的结实率为1.85±1.59%,极显着低于对照的结实率20.96±4.13%,说明其较长的花寿命能显着的增加传粉的成功率和结实率,长达5天的花寿命有利于雌性适合度的提高。同时,毛姜花原变种开花1天后剩余的平均花粉数和总平均花粉数没有显着差异,而开花后2、3、4天后剩余的平均花粉数则极显着少于总平均花粉数,说明随着花寿命的增加,花粉输出量也显着增加,其长达5天的花寿命也有利于其雄性适合度的提高。较长的花寿命在四倍体毛姜花原变种拓展新的生境,向更高海拔地区的扩散中也许起着重要的作用。姜科植物有着极其多样性的传粉和繁育系统,花寿命在姜科植物传粉和繁育系统的多样性形成及其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较长的花寿命有效的提高了雌性适合度和雄性适合度,从而使姜科植物能脱离热带生境,向更高海拔的地区扩散,花寿命在姜科植物从热带地区到高海拔地区的分布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期刊2007-11-01)
赵玉红,刘金祥,文军[7](2007)在《植物繁殖生态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繁殖生态学是种群生态学中发展迅速的一个分支,已成为生态学中的研究热点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繁殖生态学由学科雏形走向成熟,近年来,植物繁殖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繁育系统、传粉生态、繁殖构件、繁殖分配和繁殖投资。在查阅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植物繁殖生态学的研究历史和内容及进展进行了较为综述。(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坪》期刊2007年03期)
张彦文,王勇,郭友好[8](2006)在《盗蜜行为在植物繁殖生态学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动植物的相互关系中,盗蜜行为被认为是一种不同于普通传粉者的非正常访花行为。动物之所以要采取这种特殊的觅食策略,有假说认为是由访花者的口器和植物的花部形态不匹配造成的,也有认为是盗蜜行为提高了觅食效率从而使盗蜜者受益。在盗蜜现象中,盗蜜者和宿主植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盗蜜对宿主植物的影响尤其是对其繁殖适合度的影响归纳起来有正面、负面以及中性3类。与此同时,盗蜜者的种类,性别及其掠食行为差异不仅与生境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会对宿主植物的繁殖成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另外,盗蜜者的存在无疑对其它正常传粉者的访花行为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间接地影响宿主植物的繁殖成功,而植物在花部形态上也出现了对盗蜜现象的适应性进化。作者认为,盗蜜是短嘴蜂对长管型花最有效的一种掠食策略,它不仅增加了盗蜜者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而且由于盗蜜对宿主植物繁殖成功的不同的影响使其具有调节盗蜜者和宿主之间种群动态的作用,两者的彼此适应是一种协同进化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张宜辉[9](2003)在《几种红树植物繁殖体发育和幼苗成长过程的生理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福建九龙江口木榄和桐花树胎生繁殖体从果实形成到发育成熟过程中形态、生物量、含水量、胚轴密度、渗透势、五种主要矿质元素(Ca、Mg、Na、K、Cl)等的变化和温室内人工盐度梯度栽培下木榄和桐花树成熟繁殖体长成幼苗(0~60 d)过程中形态、生物量、含水量、渗透势、光合蒸腾特性、五种主要矿质元素(Ca、Mg、Na、K、Cl)等的变化;并且在野外自然条件下,跟踪调查不同滩涂位置下秋茄成熟繁殖体定居成活、自然死亡状况以及测定幼苗生长过程中(1年)形态、生物量、含水量、光合蒸腾特性等的变化。 1.由花期转入果期的木榄繁殖体,种子不经休眠而在母树上发芽并从果实中伸出胚轴。根据发育过程中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状况,可以将其划分为果期、胚轴伸长期、幼苗形成期和成熟调整期4个阶段,前后历经6~7个月;繁殖体在母树上的胎生发育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有机营养物质以及盐分,并在母树上完成渗透调节平衡、器官形成的生理过程,到掉落时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一方面它以无机离子作为主要的渗透调节剂,最大限度利用高盐生境中占优势的Na、Cl离子用于渗透调节,具有低能耗的优点。另一方面维持较大比例的有机渗透调节剂,控制细胞液中盐离子的水平以减少代谢毒害;木榄成熟胚轴的密度接近或低于生境中海水的密度,适于随水漂浮和传播;胚轴内离子浓度呈下降趋势,但最终以达到和母树生境中的离子浓度水平相一致为目标。并通过主动的渗透调节,控制各种渗透调节剂和水分的输入,使得成熟胚轴的渗透势达到比生境中略低的一个比较合适的水平。由此得出木榄繁殖体发育过程中密度、盐分及渗透调节平衡的变化趋势是以适应母树所处的盐度水平和周期性潮水浸淹逆境为目标,此即木榄胎生现象的适应方式及生态学意义。 2.桐花树为隐胎生红树植物,即繁殖体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胚轴未露出果皮之外。桐花树果实发育过程中,胚轴的离子浓度较为稳定,发育各阶段胚轴的离子浓度和母树生境中离子浓度接近,单个繁殖体在发育进程中离子含量的持续吸收积累,是以维持胚轴内的盐分水平并达到和环境相适应为目标,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利用生境中占优势的Na、Cl离子用于渗透调节;成熟阶段的胚轴含水量明显下降,使得胚轴的渗透势远低于母树生境的渗透势,其中以有机渗透调节剂占主要地位;此外,成熟果实的密度和生境中海水的密度接近,但成熟胚轴的密度远大于生境中海水的密度,当桐花树繁殖体脱离母体后,仅在较短的时间内随水漂流,一旦胚轴迅速吸水将果皮顶破后,繁殖体下沉而不再漂浮于水中。桐花树成熟繁殖体低含水量、低渗透势以及远高于海水密度等方面的特性,有利于果实脱落后胚轴迅速吸水和定植长根。 3.温室内人工盐度梯度栽培下,木榄幼苗地上、地下部分形态和生物量的增长均表现为低盐促进和高盐抑制,以10~15‰盐度下最适合木榄幼苗的生长;盐度从10‰增加到50‰时,木榄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随之下降。盐胁迫下幼苗单株叶面积下降的程度大于光合速率的降低,叶面积的减小是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木榄幼苗各组分中的离子浓度以及含量随栽培时间而变化;栽培初期刚萌根时,幼苗原胚轴中的离子渗漏到培养液中;此后随着根系的发育以及芽的生长,幼苗转为从培养液中吸收离子,并以吸收Na、Cl离子为主。根中的元素浓度为各组分中最高,并且其浓度随基质盐度的升高而上升,表明盐分大部分被截留在根部,反映出木榄的拒盐特性。在O一30%0盐度范围内,幼苗的茎、叶和原胚轴的元素浓度随基质盐度的提高而提高,但超过30%0盐度以后元素浓度不再增加反而减少:木榄幼苗原胚轴渗透势在0~15%0盐度时逐渐升高,20%0盐度时保持稳定,30~50%0盐度时逐渐降低,到60d时各盐度下木榄幼苗原胚轴的渗透势都低于各自的培养液,表明木榄幼苗的原胚轴在盐胁迫下有一个渗透调节过程,最终和培养液之间维持一个渗透势梯度,保证其能够从培养液中吸收水分。在5一30编盐度范围内,木榄幼苗以最大限度利用盐胁迫中占优势的离子(主要为Cl、Na)用于渗透调节,当基质盐度进一步提高时,木榄幼苗中其它渗透调节剂比例上升,从而控制胞液中的盐离子的水平以减少高盐毒害;栽培过程中,各盐度下木榄原胚轴的干重都呈下降趋势,表明在0一60d生长期间,木榄幼苗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不能完全通过根系吸收和叶片的光合作用来满足,而是靠胚轴中贮存的物质和能量提供幼苗的生长。这说明胎生红树植物的繁殖体脱离母体后幼苗的生长对母体的一种依赖性。 4.温室内人工盐度梯度栽培下,桐花树幼苗地上、地下部分形态和生物量的增长均表现为低盐促进和高盐抑制,以10~15%o盐度下最适合桐花树幼苗的生长。高盐(30%0一50%0)影响桐花树幼苗的萌发;O一30%0盐度下桐花树幼苗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都表现为低盐促进,高盐抑制的变化趋势;无盐条件下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明显低于5~加%0盐度:桐花树胎生繁殖体脱离母树后,在随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为吸收累积盐分的过程。低盐下桐花树幼苗中五种离子都趋于分配到地上部分,以提供枝叶生长?(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3-09-12)
田青松[10](2002)在《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四种禾草植物繁殖生态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摘 要(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02-05-01)
植物繁殖生态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3D打印(3D printing)是以数字化模型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构造物体的一项技术。由于3D打印具有灵活和精密的特点,这一技术已经在军工、航天等制造行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3D打印的独特优势,该技术也可以在植物繁殖生态学研究中发挥作用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该文概述了3D打印技术以及植物繁殖生态学的花特征进化研究,同时总结了3D打印技术在植物繁殖生态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繁殖生态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雨辰,桑卫国,马成仓.锦鸡儿属植物繁殖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进展[J].草学.2019
[2].王力平,王林林,和兆荣,杨永平,段元文.3D打印技术在植物繁殖生态学中的应用进展与评述[J].广西植物.2019
[3].张斯斯.模拟增温对菊科2种入侵植物繁殖生态学及光合特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4
[4].任明迅,姜新华,张大勇.植物繁殖生态学的若干重要问题[J].生物多样性.2012
[5].王利英.几种浙江省乡土冬青属植物繁殖技术和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D].浙江林学院.2008
[6].高江云.姜科植物繁殖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7
[7].赵玉红,刘金祥,文军.植物繁殖生态学研究进展[J].草原与草坪.2007
[8].张彦文,王勇,郭友好.盗蜜行为在植物繁殖生态学中的意义[J].植物生态学报.2006
[9].张宜辉.几种红树植物繁殖体发育和幼苗成长过程的生理生态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3
[10].田青松.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四种禾草植物繁殖生态学[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