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形成机制论文_丁波,刘红旭,张宾,李平,蒋宏

导读:本文包含了矿床形成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制,矿床,岩浆,铀矿,地球化学,硫酸盐,伊犁。

矿床形成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丁波,刘红旭,张宾,李平,蒋宏[1](2019)在《伊犁蒙其古尔铀矿床含矿层砂岩中黄铁矿形成机制及对铀成矿的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其古尔铀矿床为伊犁盆地南缘大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为查明该矿床含矿层中黄铁矿成因及其形成机制,探讨微生物参与铀成矿过程。文章对含矿层砂岩中黄铁矿与铀矿物矿物学特征、黄铁矿S同位素与碳酸盐胶结物的C-O同位素开展细致研究。研究表明:①蒙其古尔铀矿床中铀主要以铀矿物与吸附铀形式存在,吸附铀主要为有机质吸附铀,铀矿物以沥青铀矿为主,多与黄铁矿、炭屑共生;②蒙其古尔铀矿床含矿层砂岩中黄铁矿主要以自形晶、草莓状和不规则状集合体产出,多与沥青铀矿、碳酸盐胶结物共生,其中黄铁矿S同位素(δ~(34)S_(V-CDT)=-68.4‰~22.1‰)与碳酸盐胶结物的C-O同位素(δ~(13)C_(V-PDB)=-10.2‰~-7.4‰,δ~(18)O_(V-PDB)=-9.6‰~-5.8‰)分析表明黄铁矿具有细菌硫酸盐还原(BSR)与有机物热解2种成因,并探讨了这2种不同成因黄铁矿的形成机制。③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硫酸盐还原菌(SRB)参与蒙其古尔铀矿床铀成矿过程,以间接还原方式为主,在有机质、黏土矿物与颗粒表面吸附U(Ⅵ)的基础上,通过硫酸盐还原菌(SRB)还原SO_4~(2-)产生的H_2S将U(Ⅵ)被还原成U(Ⅳ),形成铀矿物。(本文来源于《矿床地质》期刊2019年06期)

周振华,高旭,欧阳荷根,刘军,赵家齐[2](2019)在《锡钨锂矿化与外围脉状铅锌银铜矿化的内在成因关系和形成机制——以内蒙古维拉斯托锡钨锂多金属矿床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兴安岭南段维拉斯托锡钨锂多金属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矿床,具有"上脉下体"的垂向矿化分带特征,矿集区范围内表现出以花岗岩体为中心的高温锡钨钼矿化、中温铜锌矿化、外围低温铅锌银矿化的水平分带。目前,对锡钨锂多金属矿化与外围脉状铅锌银铜矿化的内在成因关系和形成机制及深部地质背景还缺乏足够的认识。Ar-Ar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维拉斯托锡钨锂矿区石英脉型矿石中白云母的Ar-Ar坪年龄为(131.7±1.4)Ma,显示其与外围维拉斯托铜锌矿床和拜仁达坝银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基本一致,属同一构造-岩浆活动产物。石英斑岩中铁锂云母的Ar-Ar坪年龄为(121.9±1.3)Ma,可能代表了最晚期的岩浆活动时限,暗示维拉斯托矿区存在多期次岩浆-热液活动。本次研究还获得了维拉斯托矿床东南侧磨盘山岩体边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141.6±1.5)Ma(MSWD=0.75),该年龄不仅与含矿岩体石英斑岩体的年龄一致,也与北大山高分异杂岩体的形成年龄相近,揭示了维拉斯托外围高分异花岗杂岩体深边部及其与地层接触带部位还有寻找锡多金属矿的巨大潜力。综合本次工作和大量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大兴安岭南段稀有金属矿床都形成于大陆边缘弧后伸展和软流圈上涌的构造背景,维拉斯托锡钨锂矿化与外围脉状铅锌银铜矿化属同一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不同金属元素在不同的矿化空间内的选择性沉淀是造成元素分带性的直接原因,其成矿特征上可类比南美玻利维亚锡银成矿带。值得提出的是,维拉斯托矿区岩石组合与松潘-甘孜造山带与锂矿化有关的片麻岩穹窿群类似,锡林郭勒杂岩可能为成矿提供了部分物质来源,对于岩浆-变形-变质-深熔作用过程及对稀有金属成矿的制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矿床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刘向冲,邢会林,张德会[3](2019)在《华南南岭地区石英脉型钨矿床蚀变晕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地质工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已发现南岭地区许多石英脉型钨矿床的蚀变晕宽度随深度递减,然而这一蚀变特征的形成机制至今仍未得到较好的解释。通过模拟热液运移和硅从裂隙带向邻近围岩的扩散过程,发现流体温度和围岩孔隙度是影响石英脉型钨矿床蚀变特征的重要变量。高温和高孔隙度会加速硅从裂隙向邻近围岩扩散,从而形成较宽的蚀变。在围岩孔隙度均一分布的情况下,由于深部温度高于浅部,深部围岩蚀变宽于浅部蚀变。围岩孔隙度随深度递减会抵消温度对硅扩散速率的影响,使深部围岩形成较窄的蚀变。围岩孔隙度随深度递减可能是形成石英脉型钨矿床蚀变宽度随深度减小的有效机制。前人将钨矿蚀变特征归因于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不均一的物理性质,该研究为这一科学问题提供新的解释。(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9年09期)

丁波,刘红旭,李平,蒋宏,张虎军[4](2019)在《伊犁蒙其古尔铀矿床含矿层砂岩中高岭石形成机制及与铀成矿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伊犁盆地蒙其古尔铀矿床为典型的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虽然前人对该矿床含矿层砂岩中高岭石含量、成因及与铀成矿关系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但对高岭石及其共生矿物形成机制、高岭石与铀成矿关系等方面研究依然较为薄弱。本文为了研究蒙其古尔铀矿床含矿层砂岩中高岭石形成机制及与铀成矿关系,综合的应用了偏光显微镜、X-衍射、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其含矿层中高岭石含量、形貌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高岭石H-O同位素与碳酸盐胶结物C-O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①含矿层普遍发育有强烈的高岭石化,其占黏土总量的58.0%~93.0%,并以弱氧化带砂岩中高岭石含量最高;②高岭石主要呈泥晶状、层片状与蠕虫状的形式分布于砂岩粒间孔隙和长石溶蚀空隙中,共生矿物为自生石英、石膏、黄铁矿、铀矿物等;③高岭石DV-SMOW为-119.4‰~-48.3‰,~(18)O_(V-SMOW)为10.9‰~13.7‰,碳酸盐胶结物δ~(13) C_(V-PDB)为-10.9~-7.2‰,δ~(18)O_(V-SMOW)为17.6‰~24.9‰,表明高岭石是由富含CO2大气降水(无机)和煤系地层有机质脱羧基及热降解作用产生的有机酸及CH4等还原性气体(煤层气)(有机)与砂岩相互作用的产物,并认为高岭石及其共生矿物是在含矿层埋藏成岩过程中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的结果;④高岭石与铀矿化除了存在直接吸附、间接还原关系,还存在成因上的联系,即高岭石和铀成矿皆是有机-无机流体与砂岩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杨兴玉,周家喜,安琦,任厚州,徐磊[5](2018)在《贵州纳雍枝铅锌矿床还原S的形成机制:NanoSIMS原位S同位素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黔西北地区的纳雍枝铅锌矿床,是目前报道的贵州省境内规模最大的铅锌矿床,已探明铅锌储量超过130万吨。纳雍枝铅锌矿床赋存于下寒武统清虚洞组和上震旦统灯影组碳酸盐岩中,受岩性和构造的双重控制,断层和背斜是主要控矿构造,铅锌成矿地质特征与MVT铅锌矿床较为相似。纳米离子探针(NanoSIMS)获得的纳雍枝铅锌矿床中黄铁矿和闪锌矿原位δ~(34)S分析数据表明,黄铁矿的δ~(34)S值变化范围在-16.6‰~+27.0‰之间,闪锌矿的δ~(34)S值范围为+11.8‰~+33.0‰,这与传统全矿物法获得的黄铁矿(δ~(34)S=+4.7‰~+18.1‰)和闪锌矿(δ~(34)S=+11.3‰~+25.22‰)的S同位素组成明显差异。根据矿物组合和晶体形态特征等,本文认为早期胶状、集合体状或交代残余黄铁矿(δ~(34)S=-16.6‰~-14.9‰)的还原S是由细菌引起的海相硫酸盐还原(BSR)产物,而晚期它形粒状黄铁矿和闪锌矿(δ~(34)S=+11.8‰~+33.0‰)的还原S是海相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的产物。因此,纳雍枝铅锌矿床还原S的形成经历了BSR和TSR过程。综合以往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资料,本文认为五指山地区铅锌矿床的空间分布受原地蒸发膏岩层的控制,BSR发生在成矿前,而TSR则是热流体加入后诱发的,矿床形成是构造-岩性-流体耦合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矿物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毛亚晶,秦克章,唐冬梅[6](2018)在《高镍铜镍矿床的特征、形成机制与勘查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浆铜镍矿床100%硫化物中的Ni含量与赋矿岩石和成矿过程紧密相关,记录岩浆成分、分异程度与硫化物演化过程。硫化物异常高镍(高镍硫化物)往往被认为与科马提质岩浆或者后期热液作用密切相关。近年研究结合勘查证实,赋含高镍硫化物的矿床(高镍铜镍矿床)不仅限于科马提岩,还与苦橄质、玄武质岩浆有关,另外,热液富集作用并不是必要因素。本文总结了世界上高镍铜镍矿床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分析提出了不同机制的判别标志,并展望了其勘查前景。详细对比高镍铜镍矿床的产出环境、赋矿岩相、矿石特征、矿物组合等特征,该类矿床往往产于大陆裂谷和造山带环境,与基性程度较高的岩浆有关,以橄榄岩赋矿为主,含镍硫化物组合主要为镍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组合,少数为针镍矿-镍黄铁矿-黄铁矿组合。科马提岩相关矿床可将Ni含量大于16%的硫化物定义为高镍硫化物,苦橄质-玄武质岩浆相关矿床的硫化物可分为高镍硫化物(Ni>10%)、中镍硫化物(5%~10%)和富铜硫化物(Ni<5%,Cu>Ni)。原生高镍硫化物可由富镍岩浆熔离、硫化物从橄榄石中吸取Ni、硫化物结晶分异、硫化物与硫不饱和岩浆反应等机制形成。苦橄质-玄武质岩浆相关的矿床,硫化物与橄榄石的Fe-Ni交换反应是高镍硫化物形成的重要机制。辉石岩源区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富镍岩浆是否为高镍硫化物形成的必要条件尚存争议。不同机制形成的高镍硫化物具有迥异的岩石-矿物组合和地化特征。硫化物矿物组合、橄榄石成分(Fo值、Ni含量、Fo值-Ni含量的相关性)、伴生元素(铜、铂族元素)丰度-配分模式等特征可作为区分不同高镍硫化物形成机制的有效指标。我国新疆黄山南、坡一和青海夏日哈木矿床(部分浸染状矿化橄榄岩)以赋含高镍硫化物为特征,新疆喀拉通克矿床的硫化物则以富铜为特征,中国其余矿床的硫化物均属中镍硫化物。目前研究指示中国的高镍铜镍矿床与母岩浆相对富镍、硫化物与橄榄石Fe-Ni交换作用密切相关,后者可使硫化物Ni含量提升3%~5%。在铜镍矿床勘查方面,稀疏-中等浸染状高镍硫化物矿石即可达到工业品位,稠密浸染状-块状高镍硫化物矿石可达到很高的Ni品位(10%),是高品位镍矿勘查的一个重要方向。造山带环境富水、相对高氧逸度(可高达QFM+1)的岩浆可能是形成高镍硫化物的有利条件,该环境橄榄石Fo值较高(>87mol%)的岩体有利于形成高镍硫化物。(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卢仁甫,黄培[7](2018)在《岑巩县水尾方解石矿床的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岑巩县水尾方解石矿床的地质情况分析研究,阐述了岑巩县水尾方解石矿床的形成机制,为寻找同类型矿产资源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对今后的地质工作者们有所裨益和帮助。(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8年03期)

路睿,徐兆文,左昌虎,缪柏虎,赵增霞[8](2017)在《湖南省常宁市水口山铅锌矿床地质特征与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口山矿田位于湖南省常宁市境内,处于南岭成矿带北端,是一个大型多金属矿田,分布有水口山铅锌矿床、康家湾铅锌矿床、石坳岭铅锌矿床、龙王山金矿床和仙人岩金矿床等。矿田内主要出露古生界泥盆系至新生界地层(图1a),沉积总厚度大于3 km(李能强和彭超,1996);其中二迭系栖霞组和当冲组是矿田内主要含矿层位。褶皱构造主要呈近SN向展布,局部转向NNE向(20°~30°);断裂构造主要呈(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期刊2017-12-09)

杨正良,杨雯[9](2017)在《探析岩矿以及矿床在地质中的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质工作中,最为重点的内容就是岩矿分析工作,准确的数据结果,有利于合理开展地质工作,全面提高其工作水平,优化自身发展机制。而矿床在地质中的形成过程与地质矿产企业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在矿床大规模开发中,应按照相关程序,应用符合矿床的矿物元素,控制成本,为地质矿产企业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在地质工作中,应当重视岩矿与矿床形成机制的分析工作,根据相关工作要求,创建合理的优化机制,逐渐提高地质工作可靠性与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7年08期)

王宇[10](2017)在《蒙古国查夫铅锌矿床构造控矿规律及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蒙古国查夫铅锌矿床成矿地质背景、构造特征和控矿规律以及形成机制进行探讨,认为北西向、北北西向与北东向断层交汇部位是多金属矿体产出的有利地段,矿体产出在断裂构造裂隙内,沿北北西—近南北方向展布。断裂的交叉处、羽状矿体分叉处、断裂走向北北西和近南北向部位以及断裂倾角变陡处矿体厚度较大。查夫矿床为构造—岩浆活动产物,经历了前中生代阶段和中生代活化阶段,后者又由几个期次组成,形成机制对矿体特征有控制作用,初步明确了下一步找矿探矿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矿山工程》期刊2017年04期)

矿床形成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兴安岭南段维拉斯托锡钨锂多金属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矿床,具有"上脉下体"的垂向矿化分带特征,矿集区范围内表现出以花岗岩体为中心的高温锡钨钼矿化、中温铜锌矿化、外围低温铅锌银矿化的水平分带。目前,对锡钨锂多金属矿化与外围脉状铅锌银铜矿化的内在成因关系和形成机制及深部地质背景还缺乏足够的认识。Ar-Ar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维拉斯托锡钨锂矿区石英脉型矿石中白云母的Ar-Ar坪年龄为(131.7±1.4)Ma,显示其与外围维拉斯托铜锌矿床和拜仁达坝银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基本一致,属同一构造-岩浆活动产物。石英斑岩中铁锂云母的Ar-Ar坪年龄为(121.9±1.3)Ma,可能代表了最晚期的岩浆活动时限,暗示维拉斯托矿区存在多期次岩浆-热液活动。本次研究还获得了维拉斯托矿床东南侧磨盘山岩体边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141.6±1.5)Ma(MSWD=0.75),该年龄不仅与含矿岩体石英斑岩体的年龄一致,也与北大山高分异杂岩体的形成年龄相近,揭示了维拉斯托外围高分异花岗杂岩体深边部及其与地层接触带部位还有寻找锡多金属矿的巨大潜力。综合本次工作和大量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大兴安岭南段稀有金属矿床都形成于大陆边缘弧后伸展和软流圈上涌的构造背景,维拉斯托锡钨锂矿化与外围脉状铅锌银铜矿化属同一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不同金属元素在不同的矿化空间内的选择性沉淀是造成元素分带性的直接原因,其成矿特征上可类比南美玻利维亚锡银成矿带。值得提出的是,维拉斯托矿区岩石组合与松潘-甘孜造山带与锂矿化有关的片麻岩穹窿群类似,锡林郭勒杂岩可能为成矿提供了部分物质来源,对于岩浆-变形-变质-深熔作用过程及对稀有金属成矿的制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矿床形成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丁波,刘红旭,张宾,李平,蒋宏.伊犁蒙其古尔铀矿床含矿层砂岩中黄铁矿形成机制及对铀成矿的指示意义[J].矿床地质.2019

[2].周振华,高旭,欧阳荷根,刘军,赵家齐.锡钨锂矿化与外围脉状铅锌银铜矿化的内在成因关系和形成机制——以内蒙古维拉斯托锡钨锂多金属矿床为例[J].矿床地质.2019

[3].刘向冲,邢会林,张德会.华南南岭地区石英脉型钨矿床蚀变晕形成机制[J].地质通报.2019

[4].丁波,刘红旭,李平,蒋宏,张虎军.伊犁蒙其古尔铀矿床含矿层砂岩中高岭石形成机制及与铀成矿关系[J].地质学报.2019

[5].杨兴玉,周家喜,安琦,任厚州,徐磊.贵州纳雍枝铅锌矿床还原S的形成机制:NanoSIMS原位S同位素约束[J].矿物学报.2018

[6].毛亚晶,秦克章,唐冬梅.高镍铜镍矿床的特征、形成机制与勘查展望[J].岩石学报.2018

[7].卢仁甫,黄培.岑巩县水尾方解石矿床的形成机制[J].西部探矿工程.2018

[8].路睿,徐兆文,左昌虎,缪柏虎,赵增霞.湖南省常宁市水口山铅锌矿床地质特征与形成机制[C].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2017

[9].杨正良,杨雯.探析岩矿以及矿床在地质中的形成机制[J].云南化工.2017

[10].王宇.蒙古国查夫铅锌矿床构造控矿规律及形成机制[J].中国矿山工程.2017

论文知识图

闽西南大排铁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研究区位置图泥河矿床各矿化蚀变阶段硬石膏、磷灰石...赣北九岭矿集区地质矿产图园岭寨矿区泥竹塘区段地质简图(据江西...铜矿峪地区地质简图(a)、铜矿峪矿区地质...

标签:;  ;  ;  ;  ;  ;  ;  

矿床形成机制论文_丁波,刘红旭,张宾,李平,蒋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