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燥红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红土,养分,孔隙,海南岛,水分,稳定性。
燥红土论文文献综述
董丽艳,王卫华[1](2019)在《燥红土微咸水滴灌下水盐运移规律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燥红土地区微咸水滴灌的水盐运移规律,对该地区容重为1.2 g·cm~(-3)的红壤土,进行了不同灌水矿化度(2.88 g·L~(-1),4.86 g·L~(-1),8.33 g·L~(-1))的单、双点源入渗试验及不同滴头流量(2.68 L·h~(-1),3.74 L·h~(-1),4.68 L·h~(-1))的单点源入渗试验,采用室内叁维土箱入渗,分析滴头流量及矿化度对该地区红壤土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点源入渗试验中,矿化度一定(2.88 g·L~(-1))的条件下,灌溉时间在150 s后, 3.74 L·h~(-1)滴头流量下湿润锋运移速率快且稳定,平均推进速率达1.65 cm·s~(-1),最终推进深度达22 cm,可以达到灌溉要求,优于4.68 L·h~(-1)滴头流量的综合性能且节省灌溉水;在滴头流量一定(3.74 L·h~(-1))的条件下,湿润锋推进深度随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加,其速率排序为:2.88 g·L~(-1)<4.86 g·L~(-1)<8.33 g·L~(-1),其推进深度分别为21.5、22.4、22.78 cm。双点源试验中,矿化度为8.33 g·L~(-1)和4.86 g·L~(-1)的滴头正下方及交汇部分含水率均达到0.4 g·g~(-1)左右;但8.33 g·L~(-1)矿化度下含盐量可达0.4%,不适合作物生长,而矿化度为4.86 g·L~(-1)的微咸水灌溉时,在交汇部分会形成一个含盐量0.1%左右的适合作物生长的低盐区域。在滴头流量为3.74 L·h~(-1)时,将单、双点源入渗试验的同一入渗深度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随着矿化度增大,地表湿润比由87%增加到90.8%;8.33 g·L~(-1)矿化度下交汇时间比2.88 g·L~(-1)矿化度下提前16 min;矿化度为8.33 g·L~(-1)时在0~15 cm土层,交汇区含盐量相对于相同湿润位置处单点源的含盐量增加了37%,而矿化度不大于4.86 g·L~(-1)时,含盐量增加比率几乎为负值,可知矿化度为4.86 g·L~(-1)的土壤积盐不显着且含水率高。在灌溉水资源匮乏的云南燥红土地区推广应用微咸水滴灌时,可参考滴头流量3.74 L·h~(-1),微咸水矿化度≤4.86 g·L~(-1)用于作物栽培实践。(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王卫华,张志鹏[2](2018)在《基于土壤导气率的燥红土孔隙结构及弯曲连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气体传输高度依赖土壤孔隙结构,导气率的获取简单、快速、高效,且对土壤结构破坏小,利用PL-300土壤空气传导性测量系统分别对不同含水率、不同容重条件下的原状土与扰动土进行导气率测量,展开针对土壤孔隙结构与弯曲连通性的讨论。结果表明:(1)原状土样本孔隙弯曲连通性随气相饱和度增加而增加的程度较扰动土样本显着,两者相对导气率与饱和度的关系曲线变化走势差异不大,表明即便饱和度一样的条件下,孔隙弯曲连通程度仍然不同;(2)原状土导气率依赖于大孔隙的存在,扰动土导气率不仅依赖于孔隙连通的程度,还取决于孔隙弯曲程度。基于土壤导气率对土壤孔隙结构及弯曲连通性的讨论,在建立气体传输模型时应考虑孔隙尺寸分布对导气率的影响,就原状土与扰动土不同的弯曲连通系数加以区分与讨论,为进一步揭示土壤气体传输的内在机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闫帮国,何光熊,史亮涛,樊博,李纪潮[3](2016)在《元谋干热河谷燥红土和变性土上植物叶片的元素含量及其重吸收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元谋干热河谷燥红土和变性土上生长的植物叶片以及凋落叶营养元素含量,并分析养分重吸收效率对土壤类型与物种互作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类型对叶片N、P、Ca、Mg、Cu、Zn、Fe、N∶P以及凋落叶N、P、Mn、N∶P均有显着影响;燥红土植物叶片与凋落叶N、Mn含量和N∶P显着高于变性土,而燥红土植物叶片P、Ca、Mg、Fe、Cu、Zn和凋落叶P含量显着低于变性土.燥红土植物叶片N含量较变性土高34.8%,而P含量低40.0%;在叶片凋落时,N、P、K表现为重吸收,而其他元素呈富集状态.燥红土凋落叶Ca、Mg、Mn富集系数显着高于变性土.物种仅对叶片N含量有显着影响,物种与土壤交互作用对植物叶片和凋落叶元素含量影响不显着,表明各土壤类型对不同物种元素含量的影响方式较为一致.土壤类型对植物元素含量的影响可进一步作用于干热河谷植物凋落物分解、植物-土壤的养分反馈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黎玉国,杨清华[4](2014)在《永胜县燥红土养分变化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永胜县燥红土面积1274.36hm2,有八个土种,占永胜县耕地面积的8.22%。2006年永胜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来,通过对采集的燥红土八个土种样品进行分析及化验检测后,摸清了永胜县燥红土养分含量、丰缺状况及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期刊2014年06期)
孟柱,于蕾,余云龙,杜函函,孟凡伟[5](2013)在《海南岛浅海燥红土中重金属的含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海南省浅海燥红土中重金属含量状况,通过现场采样和室内分析测试,对海南西部典型的5个海积燥红土剖面,共10个土壤样品中的Cd、Cr、Pb、As、Cu、Zn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海南岛浅海燥红土中重金属含量由淋溶层向淀积层增多,比照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淋溶层中除As外,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一级标准。淋溶层和淀积层重金属元素及有效态的相关系数表明,土壤淋溶层中元素As、Cu的来源与底土相关度极低,化肥农药的使用是引起淋溶层中As、Cu含量提升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3年01期)
唐国勇,李昆,孙永玉,张春华[6](2012)在《干热河谷林地燥红土固碳特征及“新固定”碳表观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固碳能力及所固定碳的稳定性受到极大关注.基于土壤密度分组和酸水解技术,对比研究了1991年营造的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林不同阶段(1991、1997、2003和2010年)土壤及其物理和生化组分中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造林19 a后林地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40 kg.m-2和0.99kg.m-2.研究期内(1991~2010年)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平均固碳速率分别为37.89 g.(m2.a)-1和16.84 g.(m2.a)-1,且土壤呈现加速固碳特征.2003年林地表层重组有机碳分配比例为71.44%,显着高于2010年(67.99%).2003年林地表层或亚表层轻组顽固性碳指数显着高于重组,但均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尤其是轻组顽固性碳指数.2003~2010年间燥红土"新固定"碳中57%~70%受物理保护,33%~49%为生化稳定性碳.研究揭示出干热河谷人工林燥红土具备较大的固碳能力.受物理保护碳的生化稳定性低于非保护碳,其稳定性均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2年02期)
唐国勇,李昆,孙永玉,刘方炎,张春华[7](2010)在《干热河谷林地燥红土固碳特征及“新固定”碳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干热河谷人工林营造后燥红土固碳特征和"新固定"碳稳定性,选取典型样区,对比研究不同造林阶段大叶相思林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物理和生化组分有机碳含量与密度。结果表明:造林后18年内SOC处于加速积累状况,其中造林18年时表层和亚表层SOC含量分别为6.32 g.kg~(-1)和3.72 g.kg~(-1),均显着高于造林前SOC含量。造林18年后表层重组有机碳的顽固性指数是轻组的1.4倍,但亚表层两组分的碳顽固性无显着差异。造林12~18年间燥红土"新固定"碳中75%~80%受物理保护,43%~63%为生化稳定性碳,并且随土层加深,"新固定"碳的物理和生化稳定性明显增加。研究揭示:在表土层中,受物理保护的碳其生化稳定性要明显高于非保护的碳,而亚表层中受物理保护和非保护的碳在生化稳定性方面是一致的。(本文来源于《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0-07-31)
赵仕林,刘小玲,李瑞桢,付余英[8](2009)在《攀枝花干热河谷地区退化燥红土的土壤生态修复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攀枝花干热河谷地区典型的燥红土壤退化,以恢复土壤持水保水能力为核心,用项目组自制的"土壤生态修复剂"通过在盐边燥红土的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生态修复剂处理提高了土壤保水能力,处理组土壤水分比对照组提高了2.9%~6.0%;提高了作物抗旱性能,播种后第18天对照组平均株高为6.0cm,而处理组最高达18.25cm;黑麦草产量处理组均比对照组高,特别是表面成膜处理的B2(264g/m~2)与CK处理(62g/m~2)比,提高了3倍;土壤容重、土壤结构(颗粒组成、团聚体)等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期刊2009-06-01)
杨苞梅,林电,吴多能,翟立芳,刘斌[9](2007)在《海南省蕉园燥红土养分状况及其限制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海南省香蕉园燥红土的养分状况、养分限制因子及其亏缺程度,应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对海南省香蕉园燥红土的养分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省香蕉园燥红土对各养分的吸附固定能力大小顺序为:B>P>Cu>Zn>S>K;(2)海南省香蕉园香蕉园燥红土缺N、P、K、Cu、Mo、而不缺Fe、Mn、Ca、Mg。(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10期)
王道杰,崔鹏,王军,朱波,王玉宽[10](2006)在《燥红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特征——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小江流域土壤侵蚀十分严重,为揭示其侵蚀机理及探索有效治理方法,对其典型土壤——燥红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开展了人工降雨产流产沙试验,并运用水分测定仪(TRA SE 6050X 1 TDR)对土壤水分变化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灌草地蓄水拦沙能力最强,坡耕地(坡式梯地沿等高线开挖垄沟种植花生)次之,裸坡地最弱;同种利用类型土壤不同土层传输水分和吸收水分能力不同;在较大雨强(0.61 mm/m in)且充足降雨条件下,小江流域燥红土地表产流特征经历了以超渗产流为主、超渗产流和饱和产流同时进行、以饱和产流为主的3个阶段。(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燥红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气体传输高度依赖土壤孔隙结构,导气率的获取简单、快速、高效,且对土壤结构破坏小,利用PL-300土壤空气传导性测量系统分别对不同含水率、不同容重条件下的原状土与扰动土进行导气率测量,展开针对土壤孔隙结构与弯曲连通性的讨论。结果表明:(1)原状土样本孔隙弯曲连通性随气相饱和度增加而增加的程度较扰动土样本显着,两者相对导气率与饱和度的关系曲线变化走势差异不大,表明即便饱和度一样的条件下,孔隙弯曲连通程度仍然不同;(2)原状土导气率依赖于大孔隙的存在,扰动土导气率不仅依赖于孔隙连通的程度,还取决于孔隙弯曲程度。基于土壤导气率对土壤孔隙结构及弯曲连通性的讨论,在建立气体传输模型时应考虑孔隙尺寸分布对导气率的影响,就原状土与扰动土不同的弯曲连通系数加以区分与讨论,为进一步揭示土壤气体传输的内在机制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燥红土论文参考文献
[1].董丽艳,王卫华.燥红土微咸水滴灌下水盐运移规律的试验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9
[2].王卫华,张志鹏.基于土壤导气率的燥红土孔隙结构及弯曲连通性研究[J].土壤学报.2018
[3].闫帮国,何光熊,史亮涛,樊博,李纪潮.元谋干热河谷燥红土和变性土上植物叶片的元素含量及其重吸收效率[J].应用生态学报.2016
[4].黎玉国,杨清华.永胜县燥红土养分变化分析研究[J].云南农业.2014
[5].孟柱,于蕾,余云龙,杜函函,孟凡伟.海南岛浅海燥红土中重金属的含量特征[J].河南科技.2013
[6].唐国勇,李昆,孙永玉,张春华.干热河谷林地燥红土固碳特征及“新固定”碳表观稳定性[J].环境科学.2012
[7].唐国勇,李昆,孙永玉,刘方炎,张春华.干热河谷林地燥红土固碳特征及“新固定”碳稳定性研究[C].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0
[8].赵仕林,刘小玲,李瑞桢,付余英.攀枝花干热河谷地区退化燥红土的土壤生态修复初探[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2009
[9].杨苞梅,林电,吴多能,翟立芳,刘斌.海南省蕉园燥红土养分状况及其限制因子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10].王道杰,崔鹏,王军,朱波,王玉宽.燥红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特征——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