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证据开示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证据,开示,刑事诉讼,抗告,实质,被告方,制度。
证据开示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光[1](2019)在《日本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长期以来并未建立正式的证据开示制度,检察官独占证据成为战后日本刑事诉讼的典型特征,证据开示于法无据,被告人及辩护人难以有效开展诉讼防卫。2004年,日本修订《刑事诉讼法》,正式建立证据开示制度,这是日本刑事司法改革的重大进步,但仍不够完备,近年来更因(本文来源于《人民法院报》期刊2019-12-06)
梁文峰[2](2019)在《刑事诉讼庭前证据开示制度的新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庭前证据开示制度旨在保证控辩双方于开庭前了解对方所掌握证据,由此做好于庭审中进行对抗和防御的充分准备。庭前证据开示的"证据"和"开示"各自都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并对刑事诉讼证明活动发挥着规范和指引作用。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在扩大辩护律师阅卷范围的基础上,确立了我国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然而其中亦留有问题。作为看得见的正义,刑事诉讼程序价值的实现需要包括庭前证据开示在内的整体制度进行持续性的改革与完善。(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夏先华[3](2019)在《英美法系民事证据开示制度检视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证据开示制度形成于19世纪的英国,1938年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对其进行法典化,此后便备受各国重视。对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界定,并指出其制度功能在于防止证据突袭、收集和固定证据、明确争点和促进审前和解。通过追溯英、美两国民事证据开示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并从证据开示的范围、限制、方式以及制裁等方面,对英美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运作现状进行考察,最终得出完善我国证据交换制度的启示,即可从进行交换的证据范围、证据交换的例外及形式、违反证据交换程序的制裁措施等方面进行优化。(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刘轶[4](2019)在《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以我国现有的证据开示制度类似规定的立法现状及问题为出发点,在借鉴域外成熟的证据开示制度和当事人主义对抗制诉讼模式的基础上,对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引入、构建证据开示制度等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能对我国刑事诉讼模式的转变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中旬刊)》期刊2019年06期)
冯显咪[5](2019)在《美国民事证据开示制度研究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民事证据开示制度是其审前准备阶段的一个关键部分,该制度经过多次修改以及几百年的发展,已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第37条确立了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填补了我国民事证据开示领域的空白。然而由于缺乏完备的操作规则,难以达到防止诉讼突袭,便利法庭审理的制度初衷。对此,应当从证据开示的基本原理和内部规则出发,借鉴美国证据开示制度中相对成熟的做法,进而探求符合我国法治环境的证据开示制度。(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克文,刘珏[6](2019)在《美国审前羁押听证中的证据开示制度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审前羁押审查方式对决定是否审前羁押犯罪嫌疑人具有重要影响。美国羁押听证中的证据开示制度兼顾辩方的听审权和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检察官原则上需在庭审中向辩方开示提交给法官的证据,在庭审中可以提交传闻证据,包括描述证据、转述证言、书面证据资料等。开示的证据资料无需详细具体,保障证人不受威胁,确保后续侦查、审判顺利进行。我国检察机关可借鉴美国审前羁押听证中的证据开示制度,采取有限程度开示犯罪证据,从而提升审查逮捕司法化水平。(本文来源于《人民检察》期刊2019年09期)
王艺[7](2019)在《专利侵权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研究——以美国法为参照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涉知识产权诉讼案件中,存在证据数量大、技术性高及隐秘性强等特点,给权利人的取证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美国专利侵权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恰恰弥补了上述缺陷。因此,我国应在专利侵权诉讼中适度引入美国的证据开示制度,并对该项制度进行本土化构建,在专利侵权诉讼中完善审前会议制度,建立答辩失权制度及举证时限制度等措施。(本文来源于《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唐薇佳[8](2019)在《审查起诉阶段证据开示制度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修订后的刑诉法正式确立了刑事诉讼证据开示的基本精神,但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证据开示制度,检察机关应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审前程序主导作用,结合司法实践需要,构建审查起诉阶段的证据开示制度。应确立依法、双向、不对等及公共权益豁免的开示基本原则,依法确定开示范围、主体,设置科学合理的开示程序、保障制裁措施,将法律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平衡控辩关系,保障和促进司法公正。(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戴果[9](2018)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电子证据开示制度之建构——以电子化储存信息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数据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化储存信息在诉讼中高频率出现,给法庭审理带来了全新挑战。电子证据有别于传统证据特点,在庭审中往往产生分歧,需要依靠技术鉴定等方式进一步确认,从而增加开庭次数,影响集中审理。源于英美法系的电子证据开示制度在化解诉讼延迟症兆上有"独特疗效"。本文首先从证据电子化、诉讼延迟的现实困境与庭前开示机制构建的国际趋势叁方面表明电子证据开示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其次利用国内外案例与相关理论阐述电子证据开示制度的基本要素,一方面是确定电子证据范围的"适当匹配"标准,包括关联比例、成本比例与安全比例叁项要点;另一方面从主体、权利、义务及责任四个坐标描述电子证据开示制度的基本流程。最后,从我国特殊的司法现实出发,为构建电子证据开示制度探寻中国式进路。一是明晰电子证据开示范围与比例在中国语境下进行限缩的必要;二是在流程设计上必须平衡诉权与审判权,证据之于庭前与庭审之间的关系;叁是引入关键责任的失权惩罚规定作为保障机制。电子证据开示制度的构建顺应了大数据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契合"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议题,必将为我国集中化庭审的实质展开作出有益贡献。(本文来源于《网络信息法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剌森[10](2018)在《宽恕政策与反垄断私人执行中证据开示制度的冲突解决——以欧盟《损害赔偿诉讼指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与大多大陆法系国家一样,在民事诉讼中缺乏证据开示制度,同时公共执行的利害关系人直接向执行机关申请查阅有关证据也存在很大障碍。但不可否认的是,允许当事人更大程度地获得必要证据对于提起损害赔偿诉讼具有重大意义。反垄断的宽恕政策与私人执行中的证据开示之间的冲突反映了反垄断公私执行之间的潜在矛盾,本文以欧盟《损害赔偿诉讼指令》为例,探讨宽恕政策与反垄断私人执行中证据开示制度的冲突解决。(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8年11期)
证据开示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庭前证据开示制度旨在保证控辩双方于开庭前了解对方所掌握证据,由此做好于庭审中进行对抗和防御的充分准备。庭前证据开示的"证据"和"开示"各自都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并对刑事诉讼证明活动发挥着规范和指引作用。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在扩大辩护律师阅卷范围的基础上,确立了我国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然而其中亦留有问题。作为看得见的正义,刑事诉讼程序价值的实现需要包括庭前证据开示在内的整体制度进行持续性的改革与完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证据开示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王小光.日本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N].人民法院报.2019
[2].梁文峰.刑事诉讼庭前证据开示制度的新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
[3].夏先华.英美法系民事证据开示制度检视及其启示[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刘轶.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
[5].冯显咪.美国民事证据开示制度研究与启示[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
[6].王克文,刘珏.美国审前羁押听证中的证据开示制度及其启示[J].人民检察.2019
[7].王艺.专利侵权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研究——以美国法为参照对象[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8].唐薇佳.审查起诉阶段证据开示制度探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
[9].戴果.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电子证据开示制度之建构——以电子化储存信息为中心[J].网络信息法学研究.2018
[10].剌森.宽恕政策与反垄断私人执行中证据开示制度的冲突解决——以欧盟《损害赔偿诉讼指令》为例[J].文化学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