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硅聚合物论文-向德轩,胡扬剑,张再兴,舒友

氟硅聚合物论文-向德轩,胡扬剑,张再兴,舒友

导读:本文包含了氟硅聚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九氟己基环叁硅氧烷,氟硅油,表面张力

氟硅聚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向德轩,胡扬剑,张再兴,舒友[1](2017)在《长链氟硅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硅氧烷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耐候性、生物相容性,以及低玻璃化温度、高表面活性等性能,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将长链含氟烃基引入聚硅氧烷分子结构中所制得的氟硅聚合物,既保持了聚硅氧烷固有的耐高低温性能、粘温性能等,同时长链含氟烃基等的引入,又能使材料原有的防水、耐油、耐溶剂等性能得到提高,可广泛用于制备高性能氟硅油、弹性体、密封剂等新材料。研究了催化剂种类、用量、反应时间等对九氟己基环叁硅氧烷(C4F9-D3)的开环聚合反应的影响,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含有九氟丁基(C4F9-)的氟硅油,同时考察了它的热力学性能、折光率、表面张力、介电常数、闪电、凝固点、粘度等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K:高性能高分子》期刊2017-10-10)

姜爱叶[2](2017)在《侧链型碳硼烷氟硅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氟硅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耐化学介质性能和耐燃油性能,但是与有机硅聚合物相比,耐热性能明显降低,为了提高氟硅聚合物的耐热性能,可以向氟硅聚合物的侧链上引入耐热基团提高其耐热性。碳硼烷是一种拟芳香族化合物,具有高度稳定性,因此将碳硼烷引入氟硅聚合物的侧链中可以提高其耐热性能,可以扩大氟硅聚合物在耐高温方面应用范围,如耐高温胶黏剂和耐高温密封剂等。本文分别采用阴离子开环聚合法和阳离子开环聚合法,分别制备了侧链型碳硼烷硅氧烷聚合物、侧链型碳硼烷氟硅聚合物和氟硅聚合物。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1- (4-羟基苯基)-m-碳硼烷和烯丙基溴为原料,成功制备了 1-(4-丙烯氧基苯基)-m-碳硼烷化合物,通过FT-IR、1H-NMR、13C-NMR表征方式对其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证明1- (4-丙烯氧基苯基)-m-碳硼烷化合物的合成。同时也探究了反应时间和反应物摩尔配比对目标产物的产率的影响并且找到合成1- (4-丙烯氧基苯基)-m-碳硼烷化合物最佳反应条件。2.以七甲基环四硅氧烷和1- (4-丙烯氧基苯基)-m-碳硼烷为原料,成功制备了 1- (4-七甲基环四硅氧烷丙氧基苯基)-m-碳硼烷单体,通过FT-IR、1H-NMR、13C-NMR表征方式对其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证明1- (4-七甲基环四硅氧烷丙氧基苯基)-m-碳硼烷化合物的合成。同时也探索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原料摩尔配比对目标产物的产率影响并且找到合成1- (4-七甲基环四硅氧烷丙氧基苯基)-m-碳硼烷单体的最佳反应条件。3.采用浓硫酸催化的阳离子开环聚合法制备了侧链碳硼烷硅氧烷聚合物P1,并且研究了催化剂量、四氢呋喃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并且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浓硫酸催化的阳离子开环聚合法制备了 3种聚合物分别为P2、P3和P4,并且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四甲基氢氧化铵催化的阴离子开环聚合法制备了 3种不同含氟量的氟硅聚合物P5、P6和P7,并且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4.在氟硅聚合物中,随着含氟量的增加,聚合物的耐热性能就越低;在氮气条件下侧链型碳硼烷硅氧烷聚合物和侧链型碳硼烷氟硅聚合物热性能与碳硼烷连接方式有关系。连接碳硼烷到硅氧烷主链上的碳链越短,碳硼烷基团对主链的屏蔽效果越明显,耐热性能就越高。(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5-26)

白小慧,代宏哲[3](2016)在《氟硅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乳液聚合的方式,将正硅酸乙酯(TEOS)水解后与硅烷偶联剂(KH-570)反应,再加入含氟单体(FM)、丙烯酸酯类单体(MMA、BA)、亲水单体(DMC)等制备了氟硅丙烯酸酯聚合物。实验结果表明,TEOS最佳水解条件为TEOS:乙醇:水=1:8:4,反应时间12h;氟硅丙共聚物最佳合成条件为ω(KH-570)=2%,ω(FM)=30%,m(MMA):m(BA)=6:3,ω(DMC)=20%,ω(HEA)=0.5%,ω(KPS)=0.5%,聚合时间为6h。(本文来源于《榆林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成西涛,李稳宏,黄方方,张存社,王前进[4](2016)在《氟硅叁嵌段聚合物的合成及其表面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双端羟丙基聚硅氧烷与α-氯代异丁基酰氯反应得到多官能团大分子引发剂Cl-PDMS-Cl,以CuCl为催化剂、N-(2-吡啶亚甲基)-1-丙胺(PMPA)和2,2′-联吡啶(BPY)为催化剂配体,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ATRP)合成了聚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聚硅氧烷-聚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PHFBMA-b-PDMS-b-PHFBMA)。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IR)、核磁(NMR)对叁嵌段聚合物的结构行了表征。以水/油接触角为主要指标,考察了聚合物中氟硅含量、溶剂及成膜温度对聚合物涂膜表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醋酸仲丁酯为溶剂,结构为HFBMA10-DMS88HFBMA10的叁嵌段聚合物在100℃成膜,涂膜水、油接触角可达135.50°和123.33°,涂膜性能优良。(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6年06期)

赵艳艳[5](2015)在《碳硼烷—氟硅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氟硅聚合物具有优异的物理机械性能、耐油性及耐化学介质性,使用温度范围较宽,但一般不超过250℃,限制了氟硅聚合物作为密封剂、胶黏剂等在高温领域的应用,可向聚合物主链中引入耐热基团来提高氟硅聚合物的耐高温性能。碳硼烷由于特殊的笼状结构,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能,被应用于耐高温聚合物的制备。本文采用多种聚合方法,制备了不同侧基的碳硼烷-硅氧烷及碳硼烷-氟硅聚合物。主要工作如下:1.以m-碳硼烷为原料,合成了四种侧基分别为二甲基、甲基叁氟丙基、甲基乙烯基和甲基苯基的m-碳硼烷二硅醇,并通过IR、1HNMR、 DSC等表征手段证实了这四种碳硼烷二硅醇的成功合成。2.以双(二甲氨基)二甲基硅烷和异氰酸苯酯以原料,在无水无氧、高纯氩气保护下,以无水乙醚为溶剂,在-10℃下合成了双(N,N-二甲氨基-N'-苯基脲基)二甲基硅烷;以四氢吡咯、二氯硅烷及异氰酸苯酯为原料,在无水无氧、高纯氩气保护下,合成了侧基分别为甲基和叁氟丙基的双(N-吡咯烷基-N'-苯基脲基)二烷基硅烷,并通过IR、1HNMR证实了这叁种双脲基硅烷的成功合成。3.通过浓H2SO4催化D3F和D4进行阳离子开环聚合,合成了氟硅均聚物P1和氟硅共聚物P2,研究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氟硅均聚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并通过IR、1HNMR证实了这两种聚合物的成功合成。4.以m-碳硼烷、m-碳硼烷二硅醇、双氨基硅烷和双脲基硅烷为原料,分别采用水解法、高温缩聚法、低温缩聚法合成了侧基含有甲基、叁氟丙基、乙烯基、苯基的主链型碳硼烷-硅氧烷聚合物P3-P14,通过IR、1H NMR、GPC等表征手段证实了这几种聚合物的成功合成。与高温缩聚法相比,低温缩聚法有利于生成更高分子量的碳硼烷-硅氧烷聚合物。5.对碳硼烷-硅氧烷及碳硼烷-氟硅聚合物在N2中的热失重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硅氧烷聚合物主链中引入碳硼烷基团,可以显着提高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初始分解温度提高,残炭率增加;聚合物主链中硅氧链节数越多,碳硼烷对主链中Si-O键的屏蔽作用越弱,初始分解温度降低;侧基种类影响碳硼烷-硅氧烷聚合物的热失重性能,与侧基全为甲基相比,引入乙烯基和苯基能显着提高聚合物的耐热性,初始分解温度和残炭率大幅提高。叁氟丙基含量的增加导致聚合物的耐热性能下降,残炭率降低。6.分别对碳硼烷-氟硅聚合物P5和碳硼烷-有机硅聚合物P7在氮气和空气中的热失重进行了分析。空气中聚合物的初始分解温度低于在氮气中的初始分解温度,侧基断裂与氧化形成Si-O-Si交联结构相互影响,导致热失重速率发生变化;高温时碳硼烷结构破坏,在O2作用下形成B-O键,不再进一步降解,导致了热失重曲线的增重现象。(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5-05-26)

黄良仙,李婷,李顺琴,苗智,安秋凤[6](2014)在《新型水溶性氟硅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1,3,5-叁甲基-1,3,5-叁(3′,3′,3′-叁氟丙基)环叁硅氧烷(D3F)、四甲基环四硅氧烷(D4H)和六甲基二硅氧烷(MM)为原料,经酸催化开环聚合反应制得含氟含氢聚硅氧烷(FPHMS),再在铂催化下,将FPHMS和烯丙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F6)经硅氢加成反应,制得一种新型水溶性氟硅聚合物(FSP).用IR对FSP的结构进行表征,并对FSP的界面性能、发泡性能、耐酸碱盐稳定性和在织物整理中的应用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FSP水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1.0 g/L,此时的表面张力(γcmc)为23.5mN/m.质量分数为0.5%的FSP水溶液的发泡力为1.53,5 min的稳泡性为0.375.FSP溶液具有极佳的耐酸、碱、盐等化学稳定性.随着FSP用量的增加,被整理织物的柔软性逐渐增加,且整理织物的白度和吸水性变化不大.(本文来源于《印染助剂》期刊2014年08期)

周蔚[7](2013)在《含氟硅两组分聚合物膜的微结构与表面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氟聚硅氧烷(简称氟硅)把氟代烷基作为侧链结合到聚硅氧烷分子中,使之兼具聚硅氧烷的一般特性、氟聚合物的耐油耐溶剂性能。作为共聚组成,氟硅还能有效改善聚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尤其是表面润湿性能。然而,目前的研究无法从含氟硅多组分聚合物的组成、链段序列结构等因素出发,为低表面能涂料、低表面能化工新型材料等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指导。本文以最常见的氟硅―聚[甲基(3,3,3-叁氟丙基)硅氧烷](PMTFPS)与聚苯乙烯(PS)这两种组分的无规共聚型接枝共聚物、嵌段共聚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含氟硅无规共聚物、嵌段共聚物、共混聚合物膜的分子组成、本体微结构、表面微观形貌与表面性质研究,并获得以下研究结果:一、制备得到无规共聚型PS-g-PMTFPS接枝共聚物,获得其化学组成、本体微结构、表面微观形貌与表面润湿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1)通过氟硅大分子单体V-PMTFPS与苯乙烯(St)的细乳液聚合,制备得到稳定的PS-g-PMTFPS接枝共聚物乳液。对其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发现:反应温度为70℃,引发剂用量为1wt%,乳化剂用量为1wt%,助乳化剂用量为5wt%,V-PMTFPS用量为10wt%时,其聚合反应速率较快、转化率相对较高。(2)DSC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组成的PS-g-PMTFPS接枝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行为有所不同,其中PMTFPS链段的含量会影响它们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EM测试结果表明,不同组成的PS-g-PMTFPS接枝共聚物膜的本体存在明显的微相分离现象,且PMTFPS链段的含量会影响它们的微相分离结构。(3)AFM测试表明,不同组成的PS-g-PMTFPS接枝共聚物膜的表面并没有明显的微相分离结构,且其表面微观形貌并没有随PMTFPS链段含量的变化而有明显变化;接触角分析表明,PS-g-PMTFPS接枝共聚物膜比纯的PS有更好的拒水和耐溶剂性能,且共聚物膜的表面能在24.43–26.34mJ/m2之间。二、获得了PS与PMTFPS嵌段共聚物膜的化学组成、本体微结构、表面微观形貌与表面润湿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1)研究表明,PS与PMTFPS嵌段共聚物的组成与结构对嵌段共聚物膜的本体微结构有显着影响,随着PMTFPS链段含量的增加,可呈现层状、PS柱状等微相分离结构;AFM分析表明,由于嵌段共聚物在表面的自组装,嵌段共聚物膜表面可呈现出与本体微相分离结构不同的微观形貌,并赋予膜表面一定的粗糙度。(2)对于PS与PMTFPS的嵌段共聚物,膜表面的氟原子以及Si-O链段的含量远高于嵌段共聚物的理论平均值。而且当共聚组成中PMTFPS链段的摩尔分数为52.1%时,共聚物膜的表面几乎全部被PMTFPS链段所覆盖。此外,嵌段共聚物膜表面的水接触角均高于102.7°,对甲酰胺的接触角均高于88.2°,表明含氟硅嵌段共聚物具有优良的憎水及耐溶剂性能。叁、获得了PS/PS-b-PMTFPS-b-PS共混聚合物膜的化学组成、本体微结构、表面微观形貌与表面润湿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1)PS/PS-b-PMTFPS-b-PS共混聚合物本体未呈现有序的微相分离结构,这可能是由于PS和PMTFPS具有相近的溶度参数的缘故;随着PS-b-PMTFPS-b-PS含量的变化,共混聚合物膜表面微观形貌会发生显着变化,且嵌段共聚物含量较高时,嵌段共聚物会在聚合物膜表面形成胶束而出现孔洞结构。(2)XPS分析结果显示,由于PMTFPS链段的表面富集,只要加入0.58wt%的PS-b-PMTFPS-b-PS叁嵌段共聚物,共混聚合物膜表面38的深度就几乎全部被PMTFPS链段所覆盖。(3)当PMTFPS链段含量为1.96mol%时,共混聚合物膜对水的接触角可达104°,这接近于纯的PMTFPS的水接触角,但随着PMTFPS含量的进一步增加,共混物膜的水接触角提高并不明显。(4)当PMTFPS链段含量为0.58wt%和1.16wt%,聚合物膜的表面能只比纯的PS膜降低很少;即使PMTFPS链段含量达29.1wt%,聚合物膜的表面能仍高于纯的PMTFPS的表面能。(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3-03-07)

刘宁[8](2012)在《有机氟硅改性聚氨酯单体、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氨酯(PU)是指在高分子结构主链上含有氨基甲酸酯基团(-NHCOO-)的聚合物总称,因其具有优良的耐磨性、耐水性、耐油性等性能,而且容易成型加工,并具有性能可控的优点,现己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但聚氨酯普遍存在耐热性、耐候性较差,固含量较低以及初黏性低的问题。有机氟聚合物中因为氟原子的存在而提高了其耐候性、抗氧化性及耐腐蚀性,使得聚合物具有较低的表面自由能,较小的表面摩擦系数,赋予了有机氟聚合物优异的耐水性、耐油性及耐磨性。有机硅化合物是一种半有机、半无机类型的化合物,具有较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良的耐水性、耐候性、耐高/低温性、耐油污性、保光性、耐紫外光等性能以及良好的机械性能。通过化学合成的方式将有机氟、有机硅化合物与聚氨酯结合起来,可以有效的结合叁者的优点,使得改性过的聚氨酯克服耐热性及耐候性差等缺点本课题从3-全氟正己基-1,2-环氧丙烷(PFOP)出发合成了含全氟己基的二元醇及叁元醇;通过(FT-IR、1HNMR、19FNMR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将合成的氟单体化合物与羟基硅油、聚己二酸乙二醇酯二元醇以及甲苯-2,4-二异氰酸酯等通过溶液聚合的方法得到了有机氟硅改性的聚氨酯。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示差扫描量热(DSC)、X射线能谱分析(EDS)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其涂膜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氟己基基团的引入能有效提高涂膜的耐高温性能和拒水能力;淬火工艺使得涂膜与水的接触角显着增加,平均为7.5°;对涂膜断面氟元素含量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淬火后氟元素含量沿断面呈梯度分布并在表面富集。本课题合成的有机氟硅改性聚氨酯具备了聚氨酯、氟树脂、硅树脂叁者优异的耐热性和耐候性等性能,同时具有良好的附着力及成膜性能,预期可作为胶黏剂及防水涂料,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2-05-30)

白小慧[9](2012)在《氟硅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无皂乳液的制备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由于具有较低的表面能,故可赋予涂膜优异的耐水耐油性能,但由于其不耐低温、对基体的附着力差、对颜料及填料的润湿性差、价格昂贵等特点而使其大量使用受到限制;纳米SiO_2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及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使其具备了与常规材料不同的光电磁等效应;有机硅具有耐高低温性、低表面能、耐候性等特点。将纳米SiO_2用有机硅改性后,与含氟单体共聚可制得兼叁者优异性能的有机无机复合乳液,该乳液具有成膜温度低、对基材的附着性强、耐水耐溶剂性强等特点,又由于其以水为介质,既节约成本,又环保。本文采用无皂乳液聚合的方式,将正硅酸乙酯(TEOS)在碱性(NH_3·H_2O)条件下水解制得纳米SiO_2溶胶后,用含有双键的功能基团-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叁甲氧基硅烷(KH-570)改性,再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作为油性引发剂,过硫酸钾(KPS)作为水性引发剂,丙烯酸羟乙酯(HEA)作为交联剂,无水乙醇与N,N-二甲基甲酰胺(DMF)作为共溶剂,与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FM)、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叁甲基氯化铵(DMC)共聚,制得了稳定的氟硅改性丙烯酸酯有机无机复合无皂乳液。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X射线衍射(XRD)对乳胶膜结构进行表征;动态激光粒度仪(DL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乳胶粒的粒径大小及分布进行表征;原子力显微镜(AFM)对乳胶膜的表面形态及粗糙度进行表征;乳胶膜对水及油的接触角则用接触角测量仪进行测定;动态流变仪对乳液的动态流变行为进行研究;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施胶前后纸张的表面形态。研究结果表明:(1) TEOS最佳水解条件:反应温度70℃, pH值8.0,反应时间12h,TEOS:水:乙醇=1:4:8(最佳质量比);氟硅丙共聚物最佳合成条件:反应温度80℃, m(KH-570):m(FM):m(MMA):m(BA):m(DMC):m(HEA)=4:56:60:30:40:1,油性引发剂AIBN与水性引发剂KPS用量均为单体总质量的0.5%,混合溶剂按1:1加入,总质量与单体总质量相同。(2)氟硅单体均成功引入丙烯酸酯共聚物;乳胶粒呈球形分布、表面光滑且只有一种粒径的峰,平均粒径为90.6nm;纳米粒子的加入,对聚合物原有的微米结构起到了一定的填充作用,形成了纳米微米双重复合粗糙结构。(3)当ω(FM)=30%,ω(SiO_2溶胶)=10%时,乳胶膜各项性能达到最佳,其对水接触角达到114°,吸水率小于10%,涂膜铅笔硬度2H,附着力1级,乳胶膜在各种溶剂中浸泡24h保持完好。(4)乳液动态流变分析结果表明:氟硅丙乳液中乳胶粒间相互作用很强,存在结构牢固、不易被破坏的网络结构,氟硅丙乳液较纯丙乳液稳定。(5)将粒径为80.0nm的粉体纳米SiO_2与无水乙醇按质量比为1:100混合分散均匀后,加入质量比为m(KH-570):m(FM):m(MMA):m(BA):m(DMC):m(HEA)=4:56:60:30:40:1的其余聚合单体与其共聚,制得了粉体纳米SiO_2改性氟硅丙有机无机复合乳液,与用TEOS为前驱体水解制得的氟硅丙乳液相比,乳胶膜结晶度、耐热稳定性均降低,乳胶粒粒径增大到115.3nm,乳液中乳胶粒部分发生了团聚。(6)将用TEOS为前驱体水解制得的氟硅丙乳液稀释后初步应用于纸张,确定整理剂最佳用量为1%,此时纸张拒水性能100分,拒油等级6级;纸张SEM照片表明:加入施胶剂后,纸张表面纤维结合均匀紧密。(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2-03-01)

许伟,安秋凤,郝丽芬,王前进[10](2011)在《氟硅聚合物/纳米SiO_2杂化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本体聚合、溶胶-凝胶和接枝共聚等方法,以叁氟丙基甲基-co-甲基氢硅氧烷(PFHMS)、烯丙基缩水甘油醚(AGE)和全氟辛基乙烯(PFOE)间的硅氢化加成反应制得侧链含有全氟烷基、反应性环氧基的氟硅聚合物(PFAMS),并利用其与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KH550)溶胶-凝胶改性纳米SiO2间的接枝共聚反应制备了一种氟硅聚合物/纳米SiO2杂化材料(PFAMS-SiO2),经一次浸渍、烘焙的整理工艺,简便地制得了对水的静态接触角达160.91°的超疏水棉织物。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仪(TGA)、静态接触角测量仪等仪器研究了杂化材料的结构、微观形态、热稳定性和应用性能。TGA分析表明,杂化材料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SEM观察证实棉纤维表面存在一层疏水膜和大量的仿荷叶纳米微凸体。应用研究发现,随PFAMS-SiO2用量的增加,棉织物的超疏水性明显提高,柔软度先增后降,白度和透气性变化不大。(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1年04期)

氟硅聚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氟硅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耐化学介质性能和耐燃油性能,但是与有机硅聚合物相比,耐热性能明显降低,为了提高氟硅聚合物的耐热性能,可以向氟硅聚合物的侧链上引入耐热基团提高其耐热性。碳硼烷是一种拟芳香族化合物,具有高度稳定性,因此将碳硼烷引入氟硅聚合物的侧链中可以提高其耐热性能,可以扩大氟硅聚合物在耐高温方面应用范围,如耐高温胶黏剂和耐高温密封剂等。本文分别采用阴离子开环聚合法和阳离子开环聚合法,分别制备了侧链型碳硼烷硅氧烷聚合物、侧链型碳硼烷氟硅聚合物和氟硅聚合物。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1- (4-羟基苯基)-m-碳硼烷和烯丙基溴为原料,成功制备了 1-(4-丙烯氧基苯基)-m-碳硼烷化合物,通过FT-IR、1H-NMR、13C-NMR表征方式对其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证明1- (4-丙烯氧基苯基)-m-碳硼烷化合物的合成。同时也探究了反应时间和反应物摩尔配比对目标产物的产率的影响并且找到合成1- (4-丙烯氧基苯基)-m-碳硼烷化合物最佳反应条件。2.以七甲基环四硅氧烷和1- (4-丙烯氧基苯基)-m-碳硼烷为原料,成功制备了 1- (4-七甲基环四硅氧烷丙氧基苯基)-m-碳硼烷单体,通过FT-IR、1H-NMR、13C-NMR表征方式对其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证明1- (4-七甲基环四硅氧烷丙氧基苯基)-m-碳硼烷化合物的合成。同时也探索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原料摩尔配比对目标产物的产率影响并且找到合成1- (4-七甲基环四硅氧烷丙氧基苯基)-m-碳硼烷单体的最佳反应条件。3.采用浓硫酸催化的阳离子开环聚合法制备了侧链碳硼烷硅氧烷聚合物P1,并且研究了催化剂量、四氢呋喃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并且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浓硫酸催化的阳离子开环聚合法制备了 3种聚合物分别为P2、P3和P4,并且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四甲基氢氧化铵催化的阴离子开环聚合法制备了 3种不同含氟量的氟硅聚合物P5、P6和P7,并且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4.在氟硅聚合物中,随着含氟量的增加,聚合物的耐热性能就越低;在氮气条件下侧链型碳硼烷硅氧烷聚合物和侧链型碳硼烷氟硅聚合物热性能与碳硼烷连接方式有关系。连接碳硼烷到硅氧烷主链上的碳链越短,碳硼烷基团对主链的屏蔽效果越明显,耐热性能就越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氟硅聚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向德轩,胡扬剑,张再兴,舒友.长链氟硅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K:高性能高分子.2017

[2].姜爱叶.侧链型碳硼烷氟硅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

[3].白小慧,代宏哲.氟硅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的制备[J].榆林学院学报.2016

[4].成西涛,李稳宏,黄方方,张存社,王前进.氟硅叁嵌段聚合物的合成及其表面性能[J].材料导报.2016

[5].赵艳艳.碳硼烷—氟硅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

[6].黄良仙,李婷,李顺琴,苗智,安秋凤.新型水溶性氟硅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J].印染助剂.2014

[7].周蔚.含氟硅两组分聚合物膜的微结构与表面性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

[8].刘宁.有机氟硅改性聚氨酯单体、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2

[9].白小慧.氟硅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无皂乳液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

[10].许伟,安秋凤,郝丽芬,王前进.氟硅聚合物/纳米SiO_2杂化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性能[J].功能材料.2011

标签:;  ;  ;  

氟硅聚合物论文-向德轩,胡扬剑,张再兴,舒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