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铺就便捷海陆通道(论文文献综述)
吴楠,吴辉[1](2021)在《中国海事:奋楫先行创未来》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中国海事担纲先行,在交通运输部党组正确领导下,以“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遵循,为交通可持续发展、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披荆斩浪、奋楫扬帆。航运系国运?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hina Zhi Gong Party;[2](2021)在《“发挥双循环节点作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新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相互交汇、相互连接,双循环的节点至关重要,节点堵则循环阻,节点畅通则能有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致公党中央调研组赴海南、成渝、云南等三个典型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并动员16个地方组织开展专题研究,在实地调研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报告从畅通双循环节点、促进高质量发展角度,在发挥关键区域先导优势;做强做大国内市场,激发重点企业市场主体活力;发挥科技创新关键领域作用;探索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有效路径,推动实现"绿色双循环";扩大国际贸易投资,加强人文交流往来;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张晓明[3](2021)在《明代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贸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朝设置辽东都指挥使司经营辽东地区,并“带控”包括大宁、努尔干都司在内的广大东北区域。有明一代,辽东都司辖境虽有盈缩,但其核心地理范围变化不大,即南濒海,东南附朝鲜半岛,东北环群山,西接草原、沙地,为中原重要门户。辽东地区因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与日本隔海相望,其社会变迁进程与邻邦牵涉颇多。所以,辽东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亦是维系东亚政治格局稳定的重要保障。国家制度与边疆秩序共同作用于明廷与朝鲜半岛政权之间的关系,双方交往实践亦对区域社会以及国家发展产生影响。明朝与朝鲜半岛政权较早确立了宗藩关系。包含贸易在内的对外活动均被纳入朝贡体系。朝鲜使臣赴明买卖方式、内容以及数量均有定例。但辽东地区的中朝贸易活动仍有鲜明的边疆特色。明代历史文献卷帙浩繁,日本、韩国等汉籍资料不断刊印,为明代中朝关系史的研究提供了方便。中国与朝鲜半岛政权关系史中“封贡”“事大”“使臣”“贸易”“中华观”“跨境民族”等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热点。然而,对外关系史内容宽泛、表述复杂,致使学界围绕典型历史问题是认同“传统秩序”,还是维护“民族荣誉”各抒己见,甚至争论不休。政治、文化交往的主观性和灵活性较强,经济交流则比较具体,且易于量化。本文通过梳理明代辽东地区中朝贸易活动,以期展现对外关系发展的客观态势及影响因素。明代之前,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间的经济交流已有数千年历史。人们利用自然条件不断改善自身生存现状,通过相互学习改善生产方式与生活水平。所以,贸易交换并非如浮萍般依附政治关系而存在。贸易为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社会交流的重要内容。辽东地区作为中原与朝鲜半岛物货相通的重要桥梁,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政治集团皆重视该区域的贸易活动。明代,辽东边疆营建与中朝宗藩关系确立是明廷政治生活中的紧要内容。其间,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间的贸易活动受之影响并发挥了独特作用。洪武、永乐两朝确立了辽东都司静态辖区与动态管控地带。明朝与朝鲜半岛政权(王氏高丽——李氏朝鲜)构建宗藩关系的过程中,辽东地区与朝鲜的贸易活动以官贸为主导,民间贸易群体难以逾越地理的瓯脱地带以及政治上的交往禁令。洪熙、宣德以后中朝宗藩关系稳定,贸易体系随之确立。正统至正德年间,中朝社会生产能力逐渐恢复,双方经济交流意愿不断加强,辽东地区中朝贸易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明代中后期,明朝几度实施“新政”,中朝“礼治”外交得以重塑。明廷加强了对中朝官、私贸易的管控。然而,辽东边政持续恶化,边臣在处理涉朝事务时向使臣征索财物已成惯例。朝鲜使臣在辽东地区购买违禁物品或转输超额物资相对容易。嘉靖至万历前期,辽东地区东南部得到开发,社会经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民间贸易活跃。女真族南下过程中与朝鲜半岛交集增多,贡贸、边市贸以及潜贸促进了女真农业经济的发展。明朝发达的商品经济使辽东地区中朝贸易物品种类丰富,白银开始被广泛应用于购买高价物品及上层人情打点等活动。明后期,中朝社会动荡与边疆危机迭起,特别是壬辰战争的爆发使辽东地区的中朝贸易活动突破了朝贡体系的束缚,区域贸易活动居主导地位。壬辰战争期间,明廷耗费巨额人力、物力驰援朝鲜战场,辽东地区资源输出量居于前列。明廷与朝鲜为解决筹集、运输物资等困境,出台诸多战时经济政策,如以布贸粮,许商帮军。中江以其地利优势成为官、商、民买卖与转运物资的集中之地,中江关市得以建立。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人员互动频繁,物资交换异常活跃。壬辰战争结束后,中朝统治秩序恢复,贸易活动亦回归常态。明清易代之际,中朝贸易活动对女真社会发展、辽东政局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后金占领辽东地区之前,朝鲜官民仍可在辽进行贸易活动。辽东贡路受阻后,一方面,朝鲜通过水路继续向明朝贡;一方面,与驻守皮岛东江集团贸换物资。后金政权日益巩固,明廷与朝鲜的宗藩关系逐渐松散,辽东不同区域同朝鲜间的贸易规模、途径、物品等均有所扩大。有明一代,明廷与朝鲜半岛政权通过奉表、传诏、献礼等方式维系了紧密的宗藩礼制。辽东地区依托地缘优势与朝鲜半岛之间贸易往来不断。所以,明代辽东地区贸易活动有着明显的历史痕迹和传统。同时,明朝承元启清,作为传统社会后段建立的汉族政权,其统治下的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贸易显然繁荣于前代又受制于当代。明朝的强大国力为以“封贡”为核心的国际秩序提供了保障,宗藩体系下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贸易内容呈多元化发展态势。明廷统治辽东期间,各种贸易活动相互依存又彼此制约,受到明朝对外制度和边疆政策的双重支配。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间的贸易活动对双方宗藩关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以及区域社会秩序变迁等影响深远。
陈玉萍[4](2021)在《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诱发、演化与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兴起,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呈现多发态势,在互联网场域中,此类危机事件被当事人、网民、媒体等主体爆料后,经由网络媒体与自媒体的传播扩散,极易演化为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本文以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为研究对象,基于危机管理理论、治理理论、生命周期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系统论等理论基础,综合应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方法,系统研究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诱发演化、影响与治理等核心内容,其理论贡献在于形成了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的理论体系,也将为应对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保障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参考。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体育旅游快速发展促使危机事件发生风险增加,体育旅游危机事件显示出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交融触发、事发空间从局地性向广域化扩散、事发时间从集中向分散迁移等发展态势。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在互联网场域中极易演变为网络舆情。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是由客体、主体、本体以及载体等四大要素构成,呈现出主体多元性与社群化、客体破坏性与复杂化、本体隐匿性与无序化、载体交互性与多样化等特征,呈现出网民表达理性化、舆情信息去中心化、传播媒介融合化等演变态势,具有主体需求导向功能、体育旅游产业危机预警功能、网民舆情依赖功能与多利益主体行为监督功能。(2)体育旅游系统由客源地需求系统、目的地接待系统、通道系统与支持保障系统构成。体育旅游系统子系统突变、子系统协同弱化、外部环境变迁冲击等原因引致系统整体紊乱。当紊乱熵值超越临界点之后,系统发生脆性崩塌引致危机事件发生。危机事件完成比特化网络转录后,在事件属性、网络表达平台、网民心理行为、政企调控缺失、媒体注意力聚焦等因素合力作用下,极易发酵演变为网络舆情,进而形成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系统。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萌发与网络舆情系统初步形成的标志为:(1)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完成从事发地到互联网场域的比特化转录;(2)网民、媒体、意见领袖、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开始将注意力资源大量投向体育旅游危机事件;(3)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呈现特定流向规律。(3)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具有时序动态性、多维性、跃变性、衍生性、反馈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它受网络舆情系统中主体子系统、载体子系统、客体子系统的综合影响,外围宏观舆情环境通过主体因素、载体因素、客体因素的中介力量间接推动网络舆情演化。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内源动力包含事件冲击力与当事人牵引力,外源动力则由网民关注力、媒体关注力、政府调控力、意见领袖动员力、网络平台扩散力等构成,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前期演化动力主体为内源动力,后期演化受内源动力与外源动力耦合交互作用。在网民关注力、媒体关注力、政府调控力、意见领袖动员力、当事人牵引力、事件冲击力、公共或个人网络平台扩散力的合力作用下,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经历酝酿、爆发、成熟与衰退四个生命周期阶段;不同阶段,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的各动力源作用强度不同,引致各生命周期阶段呈现出异质的演变规律。(4)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呈现出宏观、中观、微观多维并举的影响格局。宏观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国家形象、国际体育赛事旅游承办、宏观政策制度变迁等方面;中观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体育旅游产业需求、体育旅游产业供给、体育旅游产业区域竞争格局、体育旅游市场规模、体育旅游产业生命周期演化等方面的影响作用;微观影响主要为对体育旅游者、体育旅游企业、体育旅游从业人员、体育旅游目的地、网民、媒体等主体的影响。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影响存在空间溢出与产业溢出效应,对具有地理空间隶属关系的目的地、同质体育旅游目的地、同质旅游危机事件发生地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对目的地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等有产业溢出影响,并通过城市形象受损影响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对线下线上有融合影响作用;其影响场域呈现从体育旅游事发地到体育旅游目的地再到空间关联及产业关联旅游目的地的扩散规律。在各生命周期阶段,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舆情球体”体积发生动态变化,反应舆情热度高低,进而对宏观、中观、微观各层面产生非均衡的影响强度。(5)基于协同治理理论,考虑到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治理主体、不同治理手段下,治理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在路径与策略上的差异性,特提出协同分异治理的理论范式。建议以制度保障为基础、以组织保障为核心、以资源保障为依托,建立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保障体系;同时,建构涵盖预防与应急准备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处理机制、恢复与重建机制的协同分异治理机制。基于网络舆情演化生命周期的过程性差异,提出协同分时治理路径及策略。基于网络舆情发展强度的差异,将网络舆情分成轻微级、警示级、严重级三种等级,提出针对不同级别的协同分级治理路径及策略。从政府、媒体、社区居民、意见领袖、体育企业与旅游企业、体育社群等主体出发,提出协同分主体治理的路径与策略。基于治理方式的刚柔性差异,提出协同分式治理的路径与策略,刚性治理方式表现为强化舆情管控法律与制度建设、提升技术治理能力,柔性治理方式则重在塑造舆情治理理念、培育体育旅游业风险文化、引入社会力量管控、重视网络伦理建设;柔性治理与刚性治理在协同分异治理下的耦合互动,可提升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水平,进而有助于推动体育旅游产业生态改善与体育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
冯勤哲[5](2021)在《次国家政府外交及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实践 ——以广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次国家政府外交”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通过不同角度提出了以“平行外交”、“多层外交”为代表的理论,论述了次国家政府外交的独特性和正当性。同时,世界各地的次国家政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次国家政府外交的内涵。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次国家政府外交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后,中国次国家政府将其视为地方对外开放,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因此运用自身优势,积极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当中。本文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案例进行研究。通过对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和实践路径梳理,发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次国家政府外交起到了三个作用,分别为参与政策制定、实施具体项目以及推动区域整体参与。
靳书君[6](2021)在《向海经济重要命题形成的实践基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向海经济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战略的总体性和方向性命题。在沿海省市担任领导期间,习近平先后领导发展山海经济、江海经济、海上经济、海洋经济,直至党的十八大以后向海经济重要命题成熟定型,是围绕沿海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从点题、解题、答题、破题,最后形成合题的实践创造和理论创新的过程。向海经济是以海洋经济为基础、陆域经济为依托,通过海陆间通道、产业和资源衔接融合,建成向海通道网络,构建向海产业体系,形成向海城市集群,释放海洋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的战略方向。发展向海经济要求打造港城一体、海铁联运、陆海统筹、内外循环的向海格局,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向海之路。
盛昭瀚,刘慧敏,燕雪,金帅,邱聿旻,董梁[7](2020)在《重大工程决策“中国之治”的现代化道路——我国重大工程决策治理70年》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既是我国重大工程建设不断创造奇迹、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70年,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重大工程决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70年。本文以三门峡工程、三峡工程、改革开放以来的长大桥梁工程群以及港珠澳大桥等我国重大工程典型案例链为基础,把我国70年来重大工程决策"中国之治",即中国重大工程决策治理现代化与中国化一体化的实践及创新放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近40年改革开放、民族振兴以及大国治理的历史情境中进行全景式的分析和解读,并在我国重大工程决策"中国之治"70年现代化道路发展历程的文化记忆中,总结其基本经验、揭示其内在逻辑、再通过体现历史逻辑与辩证思维原则的反思,提炼对新时代我国重大工程决策治理的现实启示。
郝章[8](2020)在《明初洪永时期对渤海湾地区的经略》文中指出自春秋以来,渤海湾就是我国重要的海盐产地,可以说自古以来就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至洪武时期,明廷对渤海湾地区的渔盐业进一步加强了管理。永乐朝,明成祖迁都北京,渤海湾成为京师出海口,地理位置愈显重要。明初对渤海湾进行经略,主要目的是为建设北京城服务。明成祖即位后,欲将都城迁往北京,但遭到了不少大臣的反对。为减缓迁都压力,明成祖先兴“两都”之制,暗地里加快建设北京城和周边地区,提升北京在全国的地位。渤海湾因毗邻京师,其时海防、海运和渔盐业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是在海防上。海之有防,自明代始。自元末明初,倭寇大举侵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自辽东至海南都无法幸免。为维护新生王朝的海疆安全,明政府在沿海地区兴卫所、设巡检司,在海上也用水师巡逻,初步兴建起海防体系。但洪武朝海防建设以南方海域为主,北方辽东和山东都是其薄弱点。明成祖即位后,加大了对北方海域海防的建设。渤海湾虽是中国内水,并未被倭寇大举侵略,但仍有少许流寇来犯。为维护京畿地区的海上安全,明成祖在渤海湾沿岸设置梁城守御千户所、天津卫等卫所和海口巡检司等共同协防。其次是海运的通行,古代对洋流、气候认识水平有限,加上造船技术的落后,难抗海上风浪。因此古代王朝漕运皆以河运为主,不到万不得已很少畅行海运。明初自南至北河道堵塞,而北疆辽东、北平军事斗争又需要大量粮草,明太祖不得不畅行海运,调江南粮食至北平和辽东。至洪武三十年后,北疆军事形势趋于平缓,当地边屯也显现成效,明成祖便废除海运。至永乐时期,明成祖为加快建设北京城,通过海运调南方漕粮于北方。为加快建设北京城,为迁都做准备,永乐初明政府也不得不再行海运,通过海运从江南地区运粮至直沽,再转运北京。最后明廷对渤海湾地区的渔盐业也加强了管理。在渔业上,主要表现在河泊所的兴建上,历代王朝对海洋已有一定的管控,但真正意义上的制度化管理,还是自明代的河泊所起。渤海湾渔业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渔业生产地,虽历史明确记载渤海湾河泊所仅有河间府盐山县,但征行渔税地区绝不仅只有一处。此外,明朝海禁政策的施行也对渤海湾渔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盐业上,自春秋以来的历代王朝皆对渤海湾予以重任,明政府只是对灶户进一步加强了管理。通过洪永时期对渤海湾地区的经略,北京城的建设速度也逐渐加快,至永乐十八年(1420),北京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明成祖召集大臣再议迁都之事时,已得到与会朝臣的一致通过。这标志着明代政治中心开始北移,对中国地缘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煜[9](2020)在《中欧班列货运运量影响因素及预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额逐年增长,中欧班列已从初期的开行扩张阶段到达了向战略化、国际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工具和贸易纽带,对中欧贸易和沿线口岸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也有着重大意义。在这一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中欧班列货运行业就需要对未来发展做出总体的预测和规划,同时基于铁路运输运输量大、运输速度快、运输稳定可靠以及穿越沿途多个国家等特性,最大程度地发挥中欧班列作为中亚地区重要贸易纽带的优势。因此,从战略性的角度加强对中欧班列货运行业现状的研究和未来货运量的分析预测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本文阐述了选题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中欧班列和BP神经网络预测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然后,从供给、需求、竞争、价格等四个方面对影响中欧班列货运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指出目前中欧班列存在的沿途各国之间对接不畅、回程货物不足、货运供应链体系不成熟、运价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基于上述理论分析,选择中欧班列货运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和2001年-2018年的集装箱发送量统计数据,建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中欧班列的货运量进行预测,得出2019年-2021年三年中欧班列货运运量的预测值。最后,基于预测结果得出提高中欧班列货运服务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规范运价、推进通关一体化、提高服务水准以及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业务。
王琳[10](2020)在《功能对等视角下纪录片《共筑未来》字幕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许多优秀的国产纪录片逐渐走向海外,让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了解中国。纪录片《共筑未来》简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形成和发展。为了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该纪录片被翻译成英文以便让更多的海外观众可以倾听中国的历史,了解“一带一路”倡议。本文是笔者根据对纪录片《共筑未来》字幕的翻译实践撰写的报告。本报告探讨了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基于词汇和句法层面的字幕翻译。此外,考虑到字幕的性质,笔者还从字幕特点方面对译文进行了分析。本实践报告旨在分享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经验,为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纪录片翻译提供一些参考,以便促使更多的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推进,笔者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中文纪录片译介到国外。
二、铺就便捷海陆通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铺就便捷海陆通道(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海事:奋楫先行创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以法为纲 推进交通治理现代化 |
水上“大交管” 畅通提效水上高速路 |
共建共治共享 构建安全命运共同体 |
绿色发展 守护碧水蓝天 |
放管服惠民生 建设人民满意交通 |
科技创新 赋能航海保障 |
打造高素质船员队伍 夯实航运强国之基 |
贡献中国方案 共促全球发展 |
(2)“发挥双循环节点作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
1.1 实地调研 |
1.1.1 海南 |
(1)海口江东新区 |
A.调研发现 |
B.分析与体会 |
(2)洋浦经济开发区 |
A.调研发现 |
B.分析与体会 |
(3)五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
A.调研发现 |
B.分析与体会 |
(4)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南繁基地 |
A.调研发现 |
B.分析与体会 |
1.1.2 成渝双城经济圈 |
(1)国际物流供应链建设情况 |
A.调研发现 |
B.分析与体会 |
(2)国际投资与贸易往来情况 |
A.调研发现 |
B.分析与体会 |
(3)科技创新合作情况 |
A.调研发现 |
B.分析与体会 |
(4)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情况 |
A.调研发现 |
B.分析与体会 |
1.1.3 云南 |
(1)腾冲边境合作交流发展情况 |
A.调研发现 |
B.分析与体会 |
(2)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 |
A.调研发现 |
B.分析与体会 |
1.2 委托调研 |
2 调研发现 |
2.1 内需潜力不断释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不断形成 |
2.2摒弃旧观念旧理念,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
2.3 科技创新对提升国家、区域、企业的经济竞争力发挥了愈加深入的作用 |
2.4 低碳、绿色发展理念已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绿水青山正在成为金山银山 |
2.5 自贸区、边境经济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显着影响市场形成和经济走势 |
2.6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双循环基础不断夯实 |
3 存在问题 |
3.1 区域节点作用发挥不够,制约国内外经济贸易往来 |
3.1.1 自贸区(港)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及短板 |
3.1.2 通道体系尚需完善,社会流通成本较大 |
3.1.3 口岸发展存在制约因素 |
3.2 国内大市场还存在堵点,内需潜力还未充分释放 |
3.3 产业节点作用发挥不畅,还未完全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科技创新网络体系 |
3.3.1 科技创新在促进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作用不强,战略科技力量储备尚待强化 |
3.3.2 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作用尚未全面显现 |
3.3.3 数字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在产业链供应链管控中的加速渗透,缩短了“链主”企业的培育周期,强化龙头企业的垄断优势 |
3.3.4 数据信息的不共享成为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堵点 |
3.4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牵引作用还未充分释放,部分地区对其重要性的理解仍然不够充分 |
3.4.1 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研究仍有不足 |
3.4.2 节能降碳压力大 |
3.4.3 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应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
3.4.4 碳市场建设及环境资源交易存在难点,生态补偿机制不够完善 |
3.5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节点作用有待进一步激发 |
3.5.1 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仍需进一步强化 |
3.5.2 企业融资压力大 |
3.5.3 跨国公司来华发展和在华运营面临挑战 |
3.5.4 企业在走出去、站得稳、能发展方面存在压力 |
3.6 人才政策存在堵点,华人华侨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
4 对策建议 |
4.1 发挥关键区域先导优势,促进双循环高质量发展 |
4.1.1 海南 |
4.1.2 成渝双城经济圈 |
4.1.3 云南 |
4.2 做强做大国内市场,激发重点企业市场主体活力 |
4.2.1 转变观念,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
4.2.2 进一步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惠及市场主体 |
4.2.3 营造公平、规范、高效、开放的营商环境 |
4.3 发挥科技创新关键作用,支撑引领构建新发展格局 |
4.3.1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立在基础研究、强在原创能力的提升 |
4.3.2 推动数字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 |
4.3.3 防范数据安全风险 |
4.3.4重视人工智能的研发布局 |
4.4 探索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有效路径,推动实现“绿色双循环” |
4.4.1 尽快开展碳足迹、碳汇计量等研究 |
4.4.2 以低碳理念推动能源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 |
4.4.3 倡导低碳绿色消费理念,建立终端节约的碳循环模式 |
4.5 扩大国际贸易投资,加强人文交流往来 |
4.5.1 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
4.5.2 加强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一体化建设 |
4.5.3 打通人才政策“堵点” |
4.5.4 加强人文交流往来 |
4.6 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 |
4.6.1 积极参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标准对接,构建高水平的制度开放体系 |
4.6.2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参与引领规则制定,深化科技创新、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
4.6.3 推动形成多极化的国际新秩序,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
(3)明代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的地缘关系及交往历史 |
(一)先秦时期辽东与朝鲜半岛的自然环境与经济交流 |
1.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的自然环境与文化交通 |
2.先秦时期辽东地区的开发与朝鲜半岛的经济交流 |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的经济交流 |
1.秦汉至南北朝时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的政权更迭与人口迁徙 |
2.隋唐五代时期辽东地区民族发展与朝鲜半岛的经济交流 |
(三)辽、金、元时期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间的贸易往来 |
1.辽朝与高丽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及贸易往来 |
2.金朝的建立与高丽的贸易关系 |
3.元朝与高丽的政治关系与贡物索取 |
二、明代前期至中期辽东政局与区域间的贸易体系 |
(一)明朝对辽东地区的治理与明初辽东社会概貌 |
1.辽东都司的建立与防御体系的发展 |
2.明初辽东地区的社会概貌 |
(二)明朝与朝鲜半岛政权宗藩关系初建与辽东地区的贸易形态 |
1.明朝与朝鲜半岛政权宗藩关系的初建 |
2.洪武至永乐时期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的贸易形态 |
3.宣德年间辽东防御体系的调整与贸易体系的确立 |
(三)明中期辽东社会与区域贸易的发展 |
1.辽东都司的边政与社会发展 |
2.朝贡制度下中朝贸易的新进展 |
3.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间贸易的繁荣 |
三、明代中后期的礼治外交与辽东地区中朝贸易 |
(一)嘉靖至万历前期的中朝关系 |
1.嘉靖时期重塑的礼治外交 |
2.壬辰战争爆发前中朝“礼治”外交格局的延续 |
(二)礼治外交影响下的中朝贸易 |
1.官方贸易的衰退 |
2.朝鲜使臣贸易的盛行 |
3.贸易中的交换媒介与货币 |
(三)明代中后期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的贸易状况 |
1.辽东地区的使臣贸易 |
2.辽东地区的边境贸易 |
四、万历时期辽东的边疆危机与中朝贸易 |
(一)壬辰战争以前辽东地区的中朝经济交流 |
1.隆庆至万历初期辽东经济的短暂复苏 |
2.万历前期辽东地区的边境贸易 |
(二)壬辰战争期间辽东地区对朝援助与贸易 |
1.壬辰战争的爆发与辽东地区的援助 |
2.壬辰战争期间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贸易的新突破 |
(三)明朝统治在辽东地区的崩溃及中朝贸易的衰落 |
1.明朝统治在辽东地区的崩溃 |
2.传统外交秩序恢复与中朝贸易的萎缩 |
五、明清易代与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间的贸易 |
(一)明清战争初期辽东地区的中朝贸易 |
1.后金政权的建立及对辽东的占领 |
2.明清战争初期辽东地区中朝贸易变化 |
(二)东江集团与朝鲜之间的经济往来 |
1.明末辽东地区的海上贸易群体 |
2.东江集团与朝鲜的陆路贸易 |
3.东江集团与朝鲜的海上贸易 |
(三)清朝入关前对朝鲜的征伐与贸易 |
1.后金在辽东地区的统治及对朝鲜外交策略 |
2.清朝入关前辽东地区的中朝贸易体系 |
3.后金与朝鲜的贸易物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诱发、演化与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发生风险加剧 |
1.1.2 网络自媒体的快速发展 |
1.1.3 旅游网络舆情的深刻影响 |
1.1.4 网络治理现代化新命题的提出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4.3 相关研究评述 |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1.6.1 研究重点 |
1.6.2 研究难点 |
1.6.3 研究创新之处 |
1.7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7.1 研究思路 |
1.7.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厘定 |
2.1.1 体育旅游的概念梳理与厘定 |
2.1.2 体育危机事件、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的概念梳理与界定 |
2.1.3 网络舆情的概念溯源 |
2.1.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解析 |
2.2 理论基础 |
2.2.1 系统理论 |
2.2.2 生命周期理论 |
2.2.3 协同治理理论 |
2.2.4 危机管理理论 |
2.2.5 议程设置理论 |
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构成解析、功能特征与发展态势 |
3.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基本构成 |
3.1.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主体 |
3.1.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客体 |
3.1.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本体 |
3.1.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载体 |
3.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功能特征 |
3.2.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 |
3.2.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功能 |
3.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发展态势 |
3.3.1 体育旅游发展态势 |
3.3.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发展态势 |
3.3.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发展态势 |
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诱发分析 |
4.1 体育旅游系统的解构 |
4.1.1 旅游系统理论的流变 |
4.1.2 体育旅游系统的概念界定、功能与解构 |
4.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的发生 |
4.2.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的特征与分类 |
4.2.2 体育旅游系统紊乱引发危机事件发生的逻辑 |
4.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 |
4.3.1 系统紊乱、危机事件发生与网络舆情生成的逻辑 |
4.3.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发生与网络舆情生成的关系机理 |
4.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系统构建及形成 |
4.4.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系统的定义与特征 |
4.4.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系统构建与构成要素 |
4.4.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萌发与网络舆情系统初步形成 |
5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研究 |
5.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逻辑起点、概念内涵与特征 |
5.1.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生物性认知:演化的逻辑起点 |
5.1.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概念内涵 |
5.1.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特征 |
5.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演化机理 |
5.2.1 系统论视角下的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因素的构成 |
5.2.2 不同演化因素的分解及其对网络舆情演化的作用机理 |
5.2.3 多因素融合叠加主导网络舆情演化的逻辑机理 |
5.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历程及阶段性演化特征 |
5.3.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历程 |
5.3.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分阶段的演化特征与机理 |
6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多维影响研究 |
6.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多维影响结构图及其解析 |
6.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机理 |
6.2.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宏观层面的影响机理 |
6.2.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中观层面的影响机理 |
6.2.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微观层面的影响机理 |
6.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影响的溢出效应 |
6.3.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影响效应的空间溢出 |
6.3.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影响效应的产业溢出 |
6.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场域 |
6.4.1 基于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空间虚实性的影响场域 |
6.4.2 基于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波及域时序扩散的影响场域 |
6.5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强度 |
7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协同分异治理研究 |
7.1 协同治理理论渊源与协同分异治理的提出 |
7.1.1 协同治理理论渊源 |
7.1.2 协同分异治理的提出 |
7.2 协同分异治理的保障体系 |
7.2.1 制度保障是基础 |
7.2.2 组织保障是核心 |
7.2.3 资源保障是依托 |
7.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协同分异治理机制 |
7.3.1 防微杜渐:预防与应急准备机制 |
7.3.2 未雨绸缪:监测预警机制 |
7.3.3 临危不乱:应急处理机制 |
7.3.4 转危为安:恢复与重建机制 |
7.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协同分异治理的路径选择 |
7.4.1 基于网络舆情演化生命周期阶段的协同分时治理及治理路径 |
7.4.2 基于网络舆情发展强度的协同分级治理及治理路径 |
7.4.3 基于网络舆情治理主体的协同分主体治理及治理路径 |
7.4.4 基于网络舆情治理方式刚柔性的协同分式治理及治理路径 |
8 研究结论与不足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雪乡宰客事件”网络舆情生命周期变化 |
附录2 典型体育旅游危机事件一览表 |
附录3 部分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案例网络数据 |
附录4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5)次国家政府外交及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实践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创新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次国家政府外交宏观层面研究 |
(二)地方政府跨境合作实践研究 |
(三)地方政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四、结构安排与不足 |
第一章 次国家政府外交的理论分野和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次国家政府外交的理论分野 |
一、平行外交论 |
二、多层外交论 |
三、选区外交论 |
第二节 次国家政府外交的典型实践 |
一、加利福尼亚 |
二、加泰罗尼亚 |
三、魁北克 |
第三节 “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的次国家政府外交概述 |
一、“一带一路”的缘起与发展 |
二、中国次国家政府外交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概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广西参与“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 |
第一节 中央政府层面 |
一、“一带一路”总体规划中的广西 |
二、西部陆海新通道 |
三、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
四、推进西部大开发 |
五、支持左右江革命老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层面 |
一、广西参与建设“一带一路”实施方案 |
二、自治区开放带动战略 |
三、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 |
四、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建设 |
五、中国(广西)自由贸易区建设 |
六、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路径 |
第一节 广西对外开放和参与“一带一路”的背景 |
第二节 “南宁渠道” |
一、中国—东盟合作平台 |
二、国际合作平台 |
三、中国—东盟高层对话平台 |
第三节 北部湾经济合作 |
一、江海联动 |
二、向海合作 |
第四节 桂越合作 |
一、中国广西与越南边境四省党委书记会晤机制 |
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及桂越跨境经济合作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对次国家政府外交的启示 |
第一节 “一带一路”政策制定参与者 |
第二节 “一带一路”具体项目实施者 |
第三节 区域整体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者 |
第四节 存在的挑战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向海经济重要命题形成的实践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一、山海经济:沿海带动山区的陆海统筹经济 |
(一)发挥山海资源优势,打造现代特色产业 |
(二)实施沿海发展战略,沿海带动山区 |
(三)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推进区域经济联合 |
二、江海经济:沿江向海发展的区域经济圈 |
(一)建设海上福州,把海洋产业做成支柱产业 |
(二)优化经济环境,大力引进侨资台资外资 |
(三)沿江向海东进南下,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 |
三、海上经济:依托滨海城市区港联动的开放型经济 |
(一)探索自由港型经济特区建设,促进区港联动 |
(二)提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拓展开放腹地 |
四、海洋经济:海洋产业为核心的港城陆海一体化经济 |
(一)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
(二)推进港城一体和海陆联通设施建设 |
五、向海经济:海洋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 |
(一)陆海、江海、山海、边海联动释放海洋潜力的战略方向 |
(二)港城一体、海铁联运、陆海统筹、内外循环的向海格局 |
(三)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向海之路 |
(7)重大工程决策“中国之治”的现代化道路——我国重大工程决策治理7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重大工程决策中国之治的70年道路 |
(一)总体性研究路线 |
(二)三门峡工程 |
1. 曲折的宏观决策过程 |
2. 可贵的科学抗争精神 |
3. 三门峡工程决策“中国之治”的总结 |
(三)三峡工程 |
1. 三峡工程决策的早期提出 |
2. 三峡工程决策的初期推进 |
3. 三峡工程决策的中期徘徊 |
4. 三峡工程决策的后期冲刺 |
5. 三峡工程决策治理总结与反思 |
(四)改革开放40年我国长大公路桥梁工程 |
1. 长大桥梁布局决策治理:为国家发展大战略服务 |
2. 长大桥梁投融资决策治理:与改革开放进程同步 |
3. 长大桥梁决策治理:替国家治理体系“添砖” |
4. 长大桥梁桥决策“中国之治”的总结 |
(五)港珠澳大桥工程 |
1. 港珠澳大桥决策治理的“一国两制”背景 |
2. 软法治理概述 |
3. 港珠澳大桥决策软法治理体系 |
4. 港珠澳大桥决策软法治理中的政府公权力体系 |
5. 港珠澳大桥决策软法治理模式的总结 |
三、我国重大工程决策治理70年的总结与反思 |
(8)明初洪永时期对渤海湾地区的经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一)选题源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对中国海洋史的研究 |
(二)对明代海洋史的研究 |
(三)对明代渤海湾地区的研究 |
三、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洪永时期经略渤海湾地区的时代背景 |
一、明以前历代王朝对渤海湾地区的开发 |
(一)渔盐业的开发 |
(二)海运的发展 |
二、明代渤海湾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
(一)京师出海口 |
(二)毗邻北方军事要地 |
三、明代渤海湾内海岛与出海口 |
(一)出海口 |
(二)优良港湾 |
(三)主要海岛 |
第二章 明代渤海湾沿岸的行政区划 |
一、永平府 |
(一)滦州 |
(二)乐亭 |
二、顺天府 |
(一)宝坻县 |
(二)丰润县 |
三、河间府 |
(一)静海县 |
(二)沧州 |
(三)盐山县 |
四、济南府 |
(一)滨州 |
(二)利津 |
(三)海丰县 |
(四)沾化 |
(五)蒲台 |
第三章 洪永时期渤海湾地区海防体系的建设 |
一、渤海湾经略思想——以维护区域安全为中心 |
(一)明初倭寇对渤海地区的侵扰 |
(二)维护海道通畅、确保海运安全 |
二、渤海湾地区的海防建设 |
(一)海岸防御建设 |
(二)海上防御建设 |
(三)其它海防措施 |
第四章 洪永时期渤海湾地区的海运 |
一、永乐初年渤海湾海运 |
(一)海运量的增多与天津露囤的兴建 |
(二)大通河的开凿与海运的停废 |
二、永乐时期“遮洋总”海运 |
第五章 洪永时期对渤海湾地区渔盐业的管理 |
一、对海洋渔业的管理 |
(一)设河泊所征收鱼课 |
(二)设置沿海关津,对出入海严格管制 |
(三)对渔民的管理 |
二、对盐业的管理 |
(一)明代渤海湾沿岸盐业管理机构 |
(二)对海盐生产资料的控制 |
第六章 洪永时期经略渤海湾地区的影响 |
一、巩固了京师在全国的统治地位 |
二、促进了沿岸城镇的发展——以天津为代表 |
(一)天津三卫的设置与城市的发展 |
(二)漕运与天津的发展 |
(三)长芦盐场的设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欧班列货运运量影响因素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小结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中欧班列相关概念 |
2.1.1 中欧班列现状概述 |
2.1.2 铁路货运运量 |
2.1.3 欧亚陆桥简介 |
2.2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2.2.1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简介 |
2.2.2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基本特征 |
2.2.3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优越性 |
3 中欧班列货运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中欧班列货运现状分析 |
3.1.1 供给分析 |
3.1.2 需求分析 |
3.1.3 竞争分析 |
3.1.4 价格分析 |
3.1.5 中欧班列运营环境 |
3.2 中欧班列存在的问题 |
3.2.1 沿途各国之间对接不畅 |
3.2.2 回程货物不足 |
3.2.3 货运供应链体系不成熟 |
3.2.4 运价体系尚不完善 |
3.3 中欧班列货运运量影响因素分析 |
3.3.1 沿线口岸城市经贸发展状况 |
3.3.2 中欧班列开行数与运输能力 |
3.3.3 海运及航空的运输能力 |
3.3.4 运输价格 |
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中欧班列货运需求预测 |
4.1 研究框架描述 |
4.2 神经网络预测的适用性分析 |
4.2.1 神经网络预测概述 |
4.2.2 BP神经网络预测的优势 |
4.3 BP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
4.3.1 BP神经网络建模思路 |
4.3.2 样本数据归一化处理 |
4.3.3 BP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
4.4 中欧班列货运运量预测 |
4.4.1 训练网络 |
4.4.2 中欧班列集装箱发送量预测 |
4.5 预测结果分析 |
5 提高中欧班列货运服务对策建议 |
5.1 规范运价 |
5.2 响应国家号召,推进通关一体化 |
5.3 提高服务水准 |
5.4 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业务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功能对等视角下纪录片《共筑未来》字幕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Ⅰ Introduction |
1.1 Source of the Report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Ⅱ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2.1 Introduction to Subtitle Translation |
2.2 Introduction to Shared Future |
2.3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ChapterⅢ Process Description |
3.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3.1.1 Parallel Text Selection and Analysis |
3.1.2 Translation Tools and References |
3.2 Translation Implementation |
3.2.1 Term List Establishment |
3.2.2 Subtitle Translation |
3.3 Post-Translation Management |
ChapterⅣ Case analysis |
4.1 Translation Based on Lexical Level |
4.1.1 Translation of Proper Names |
4.1.2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
4.1.3 Translation of Paratactic Four-Character Words |
4.2 Translation Based on Syntactical Level |
4.2.1 Dynamic and Static Transformation in Sentence Translation |
4.2.2 The Word-Order Change of Subtitles |
4.3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the Subtitle |
4.3.1 The Time and Space Nature of the Subtitles |
4.3.2 The Popularity of Subtitle |
ChapterⅤ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of this Report |
5.2 Implications |
Appendix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四、铺就便捷海陆通道(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海事:奋楫先行创未来[N]. 吴楠,吴辉. 中国交通报, 2021
- [2]“发挥双循环节点作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J].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hina Zhi Gong Party;. 中国发展, 2021(S1)
- [3]明代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贸易研究[D]. 张晓明.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诱发、演化与治理研究[D]. 陈玉萍.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5]次国家政府外交及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实践 ——以广西为例[D]. 冯勤哲. 外交学院, 2021
- [6]向海经济重要命题形成的实践基础[J]. 靳书君.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21(03)
- [7]重大工程决策“中国之治”的现代化道路——我国重大工程决策治理70年[J]. 盛昭瀚,刘慧敏,燕雪,金帅,邱聿旻,董梁. 管理世界, 2020(10)
- [8]明初洪永时期对渤海湾地区的经略[D]. 郝章.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中欧班列货运运量影响因素及预测研究[D]. 韩煜.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10]功能对等视角下纪录片《共筑未来》字幕翻译实践报告[D]. 王琳.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